05.03 溥儀三次當皇帝,三次被趕下臺,為何最後還得了善終?

大家都知道古代有兩種皇帝下慘都被悲慘,一種是亡國之君,這種一般都是被人俘殺或者自殺;另一種就是被趕下臺的皇帝,這種一般都是先被封為王爵,然後莫名其妙就死了。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人,他三次當皇帝,三次被趕下臺,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她最後竟然得了善終。他是誰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溥儀三次當皇帝,三次被趕下臺,為何最後還得了善終?

宣統帝溥儀不僅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他是光緒皇帝的侄子,因光緒皇帝絕嗣,慈禧太后在臨死之前命他即位,當時他才3歲。當時由溥儀的生父攝政王載灃,以及隆裕太后(光緒的皇后)共同輔佐朝政。可是此時大清已經是江河日下,南方的革命黨人異常活躍,最終在宣統三年(1911年)爆發了武昌起義。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被逼無奈簽訂了退位詔書,溥儀當了3年的皇帝就被趕下了臺。不過,溥儀退位之前,達成了優待清室條件:清室退位後暫居官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仍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提供400萬兩的費用;特別保護皇傢俬有財產等等。所以,退位之後的溥儀仍然在紫禁城中悠哉樂哉,排場程度上毫不遜色從前皇帝生活。

溥儀三次當皇帝,三次被趕下臺,為何最後還得了善終?

民國六年(1917年),前清遺臣張勳以調解段祺瑞代表的國務院與黎元洪代表的總統府之間的矛盾為名,率定武軍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趕下臺,將溥儀抬出來宣佈復辟,年僅12歲的溥儀又坐上龍椅,可是時隔不長,三天之後段祺瑞出兵討伐,張勳戰敗後逃到了荷蘭大使館,第二天溥儀就再次宣佈退位,只坐了十一天龍椅又下了臺,但仍然享受優厚的待遇,居住在紫禁城中。直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無視優待條件,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溥儀只得避居在天津的寓所之內。

溥儀三次當皇帝,三次被趕下臺,為何最後還得了善終?

隨著溥儀慢慢長大,他復辟的念頭逐漸強烈,最後經不住日本人的誘惑,從天津逃到了奉天(今遼寧瀋陽)。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溥儀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偽滿洲國,溥儀第三次當上了皇帝,年號為“康德”,開始充當日本人的傀儡,從事分裂國家的活動。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並進攻偽滿洲國,此後日本宣佈投降,溥儀也第三次頒佈《退位詔書》,當了11年的偽滿洲國皇帝,此時他已經39歲。此後溥儀被蘇聯方面當做俘虜,被監禁了五年。再次期間,他仍享受與其他被拘人員不同的生活待遇。如仍可單獨用餐,不必參加勞動等等。

溥儀三次當皇帝,三次被趕下臺,為何最後還得了善終?

新中國成立後,溥儀被押解回中國,送進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思想教育與勞動改造。1959年,溥儀獲得特赦,成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公民,還曾擔任過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長期以來,人們對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的稱呼都是宣統帝或者清廢帝、末代皇帝、遜帝等,因為他去世時是平民身份,所以沒有廟號和諡號。但是愛新覺羅家族後裔卻私底下給溥儀上了廟號和諡號,廟號清恭宗;諡號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愍皇帝。但溥儀的這個所謂廟號和諡號是其家族內定的,並不被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