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通州的這把扇子,十個人有十個人看不懂:軍糧經紀密符扇

通州的這把扇子,十個人有十個人看不懂:軍糧經紀密符扇

軍糧經紀密符扇

軍糧經紀密符扇,現藏於通州博物館,是明清漕運史的重要文物,目前僅發現一把這樣的扇子。扇子兩面分別繪有50個經紀人的密符與代號,外人即便有此扇子,也無法得知經紀人的具體信息。要了解這把扇子該如何使用,我們還得從清代的漕運說起。

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而自唐代中期以後,中國經濟重心就已經南移了,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分離,使得江南的物資必須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輸到京城,這便是漕運。通過大運河運輸到京城的物資中,最為重要的是糧食,它被稱之為漕糧。

清代對於江南漕糧的倚重,超過元明兩代。清代供給漕糧的省份,主要是山東、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這八省乃產糧大省,而且或位於大運河沿線,或位於長江等水道沿線,具有交通之便利。

通州的這把扇子,十個人有十個人看不懂:軍糧經紀密符扇

石壩碼頭

漕糧的運輸看似簡單,但其中涉及的環節頗為複雜繁瑣,我們下面簡要介紹一下關鍵的環節。

前面提到清代漕糧由八省供應,每一年收糧時間到來前,各州縣官府會發出通知單,告訴糧戶收糧的具體日期。糧戶自行將合納漕糧運送到指定倉庫,查驗糧食數量足量、質量合格後方得入庫,並向糧戶發放完糧收據。漕糧的數量和質量,都必須符合國家的規定,但有些貪婪的漕官,在查驗糧食時故意刁難糧戶,想讓糧戶給點“好處”。為了防弊,州縣官員要在收糧時親到現場查驗監督,同時國家也頒發標準量器,讓漕官無法在量器上動手腳。

通州的這把扇子,十個人有十個人看不懂:軍糧經紀密符扇

驗糧盤

糧食入庫後,將等待漕船起運。清代延續明代制度,在地方設立衛、所兩級軍隊組織,由衛所軍承擔運輸漕糧的任務。各衛所專門運送漕糧的船隻分為若干幫,有的衛所僅有一幫,而清代晚期的江淮衛則有頭幫、二幫、三幫直至九幫,其中六幫漕船最少,僅29艘,四幫漕船最多,達74艘。

漕船開往何處起送漕糧,清代曾實行過兩種辦法:一種是固定起送,即某船幫常年固定到某縣起送漕糧;一種是輪流起送,即若干船幫輪流到某縣起送漕糧。這兩種辦法各有優劣,前者操作方便,但船幫與漕官常年合作,難免通同作弊;後者一定程度上能防止通同作弊,但無疑又增加了運輸成本。

總之,漕船接獲去往某地起送漕糧的通知後,便須即刻開船,不得耽誤。漕船起送漕糧前,要與管理倉庫的官員仔細交割,其要點仍然是確保漕糧的數量與質量合乎要求。交割無誤後,由監督官員發給通關憑證,憑證頒發前,漕糧若有任何問題,唯管庫官是問,憑證頒發後,責任就全在船丁身上了。

由於運送漕糧的船隻眾多,為了避免船隻擁堵在河道中,各幫開船時間都有明確的規定,此外到淮安和通州兩地的時間也有明確的規定。漕船起運時,各省巡撫衙門會發給各幫限單一張,這張限單載明瞭到淮安的時間期限,到淮安後,設在此地的管理漕運事務的衙門又將發一張到通州的限單。

漕糧到了通州後,這把扇子終於能派上用場了。清代在京城和通州共設有十五個收納漕糧的糧倉,有的糧倉還保存到了今天,如位於朝陽門內的南新倉。漕糧從漕船收納到糧倉中,需要經過由官府僱傭的經紀人的查驗。

通州的這把扇子,十個人有十個人看不懂:軍糧經紀密符扇

今大運河森林公園內的密符扇雕塑

說到這裡,各位讀者可能會覺得意外,原來清代就有經紀人了嗎?其實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經紀人,有時他們被稱為“牙人”,由官府僱傭的被稱為“官牙”。元代高麗商人來中國做買賣就非常依賴“官牙”,因為他們的姓名登載在官府的簿冊上,要是交易出現了問題,可以很方便地通過官府找到其人,令其承擔責任。

官府僱傭的經紀人查驗漕糧的質量後,合格者可以裝袋,經紀人會用木炭在米袋的顯著位置劃寫代表自己的符號,這些符號長什麼樣子呢,這把扇子給我們展示了清代一百個經紀人使用的密符,前後扇面各五十個,每個密符下還書有經紀人的代號。這些密符形狀大都十分特別,與代號似乎也並無直接的關聯。

為何要使用密符,而不是直接書寫本人姓名呢?漕運牽涉關節、人員甚多,防弊的要點在於儘可能使有利益衝突的人員分開。在經紀人驗糧的環節中,船丁、漕官、其他經紀人都與之有潛在的利益衝突,當時常有船丁將裝袋漕糧偷去重複報關,甚至將袋子打開往裡摻雜不合格的米等事,亦有心術不正的漕官或經紀人挾私報復、栽贓陷害。一旦發現經過經紀人查驗的漕糧還有問題,經紀人要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經紀人發明了這套密符,就是為了讓自己的真實身份能夠不被與之有利益衝突的人知曉,這一辦法後來得到了官府的承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