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山西各縣由來,快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1.太原市

太原:

太原,即大平原(古“大”與“太”通用)。《詩經》、《尚書》、《左傳》等典籍中的“薄伐獫狁,至於大原”、“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太原”作為地名稱謂,出現於春秋以後。戰國時,太原作為趙地,都晉陽。秦莊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將“蒙驁攻趙,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晉陽,為太原置郡之始。宋、金、元、明、清時期,“太原”廣義上指太原府,狹義則專指在唐明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太原城。民國16年(1927年),設立太原市。轄六區一市三縣。

小店區:

因小店村而得名。村落形成於北宋初年,宋毀晉陽城後,該地成為新建的平晉現成向西通往晉陽故城之汾河渡口要的。初有小片客棧,後商賈彙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稱小店。明嘉靖《太原縣誌》載:“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四達道也。”1954年,太原市第四區改成小店區,區政府駐小店村。1970年,太原市郊區劃分為南、北郊區,南郊區政府駐小店鎮。1997年太原市調整小區行政區劃,將原南郊區改為小店區。

迎澤區:

因迎澤門而名。明洪武年間,擴建太原城,迎澤門(又稱大南門)為八大城門之一。太原解放後,在大南門外修建了迎澤大街、迎澤公園、迎澤賓館等。1997年,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以“迎澤”為名將原南城區改為迎澤區。

杏花嶺區:

因明晉王府花園而名。明 洪武年間,這裡是晉王府的花園,多植杏樹,且地勢較高,故名“杏花嶺”。太原解放後,境內建有杏花嶺街,設有杏花嶺辦事處等。1997年,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以“杏花嶺”為名將原北城區改為杏花嶺區。

尖草坪區:

很久以前,該地區大量生長著一種尖且帶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後,境內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橋,設有尖草坪辦事處等。“尖草坪”一詞也已經超過了原來的範圍,泛指以太鋼為中心的周邊地區。1997年,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以“尖草坪”為名將原北郊區改為尖草坪區。很久以前,該地區大量生長著一種尖且帶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後,境內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橋,設有尖草坪辦事處等。“尖草坪”一詞也已經超過了原來的範圍,泛指以太鋼為中心的周邊地區。1997年,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以“尖草坪”為名將原北郊區改為尖草坪區。

萬柏林區:

因柏樹林而名。太原解放前,當地居民在此大量種植柏樹,因數量眾多,故稱“萬柏林”。1954年,太原市第五區改稱萬柏林區。1997年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以“萬柏林”為名將原河西區改為萬柏林區。

晉源區:

因晉水而名。地處晉水源頭,故名晉源。古記“夑父遷晉水之旁”,而唐國改稱晉,含唐晉始源之意。1947年,設晉源縣。1954年,太原市第六區改稱晉源區。1997年,太原市調整轄區行政區劃,以“晉源”為名設晉源區。

古交市:

原稱交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在此置交城縣。唐武后天授二年(691年),移縣治于山南卻波村,此地遂稱故交城,簡稱故交、故、古詞義相同,漸演變為古交。清為古交鎮,1958年,成立古交礦工區,1988年改稱古交市。

清徐縣:

由清源縣和徐溝縣兩縣首字合併而名。清源,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清源水而名。民國5年(1916年)廢清源縣併入徐溝縣,原縣治改為清源鎮,次年複製清源縣。徐溝,因金水、嶑峪二河匯流徐徐而下,漲衝喂溝,其城以舊溝為限而築,故名徐溝。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徐溝縣。1952年清源縣與徐溝縣個兵,取兩縣首字為清徐縣,屬榆次專區。1958年,清徐縣劃歸太原市管轄。

陽曲縣:

漢置陽曲縣,在今定襄縣境內。《二十五史補編 漢書地理志補志》載:“應劭曰:河千里一曲,縣當其陽,故名陽曲也”。漢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將陽曲縣治所移至今太原市尖草坪區陽曲鎮。隋開皇六年(586年),隋文帝楊堅惡陽曲之“曲”,改為陽直縣。後又複稱陽曲縣。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陽曲縣治所移於太原城西郭外。金天會年間移於太原府城內,陽曲縣成為山西首縣,史稱“三晉首邑”。

婁煩縣:

以古代樓煩部落得名。歷史上曾有過婁煩國、婁煩郡、婁煩監、婁煩縣等行政建置,但治所大都不在今境內。其作為今婁煩特定的地名稱謂,當始於唐。唐龍紀元年(889年)置婁煩縣。之後,時廢時置。明初廢縣為鎮,入靜樂縣。1971年,重置婁煩縣,屬呂梁地區。1972年,婁煩縣劃歸太原市管轄。

山西各縣由來,快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2.大同市

大同市有四區七縣,分別是:平城區,雲岡區,新榮區, 雲州區,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

大同,山西省省轄市,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十佳運動休閒城市。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蹟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等。


大同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準格爾新興能源區與京津唐發達工業區的中點。素有“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

隋開皇年間,為防止突厥進攻,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建大同城,意為“天下大同”。唐末,隨沙陀人內徙 ,大同遂僑置於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國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東連上谷,南達並恆,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轄四區七縣。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析大同城、郊置大同市,隸屬察哈爾省,大同市分5個區。


1949年10月,東、西雁北合併,劃歸察哈爾省,設雁北專署,屬縣有:靈丘、廣靈、渾源、應縣、山陰、大同、懷仁、朔縣、平魯、右玉、左雲。


1952年12月大同市轄一、二、三區和口泉礦區。


1954年7月大同縣與懷仁縣合併為大仁縣。

1958年6月市隸屬雁北專區。1959年1月23日雁北與忻縣合併為晉北專區,大同市隸屬晉北專區。雁北合併為6個縣:陽高、渾源、靈丘、左雲、山陰、朔縣。


1961年7月24日晉北專區撤銷,大同市復歸雁北專區領導,轄城區、口泉區、古城區、懷仁區。同年11月復歸山西省直轄。


1962年雁北又恢復13個縣的設置,1964年11月撤銷古城區、懷仁區,恢復大同縣、懷仁縣。市轄兩區、兩縣。1965年7月將大同、懷仁二縣劃歸雁北專區。


1966年2月將城區、口泉區所轄農業區劃出,成立郊區,大同市轄三個區。


1970年4月,大同市劃歸雁北領導,9月建立礦區,10月成立南郊區、北郊區和口泉鎮。


1971年北郊區改為新榮區。


1972年3月復為省轄市,轄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4個區,17個街道,287個居民委員會,22個鄉,5個鎮,252個生產大隊,1125個生產隊,351個自然村。


1989年1月,朔州市成立,雁北管轄的平魯、朔縣、山陰劃歸朔州市。


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區撤銷,地市合併,懷仁、應縣、右玉三縣劃歸朔州市,將天鎮、陽高、廣靈、靈丘、渾源、左雲、大同7縣劃規大同市,實行市管縣。大同市轄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4區7縣。


大同市城區:

1949年5月2日,大同和平解放,改縣為市,城區為市的一部分,稱城內。初設四個區,1950年改為三個區,1952年城內只設兩個區:一區轄東北隅、西北隅、北關;二區轄東南隅、西南隅、南關、東關;區公所改為區人民政府。1954年2月,城內一、二區合併,成立大同市市區,同年4月改為大同市城區。

大同市礦區:

1950年3月大同市設立口泉礦區辦事處。1951年4月改名為口泉礦區人民政府。1955年口泉礦區改稱為口泉區。1966年5月,將城區、口泉區所轄農業區域劃出,成立郊區,口泉區轉以城鎮工作為中心。1970年10月,由口泉區劃出,成立大同市礦區。

南郊區:

1950年3月大同市設立口泉礦區辦事處。1951年4月改名為口泉礦區人民政府。1955年口泉礦區改稱為口泉區。1966年5月,將城區、口泉區所轄農業區域劃出,成立郊區,1970年10月撤銷郊區,正式成立南郊區。

新榮區:

建國初期,本區分屬大同市和左雲縣,歸屬察哈爾省。1958年,除郭家窯、東勝莊、破魯三個鄉外,其餘區域劃歸大同市郊區。1960年屬古城區。1964年,復歸大同縣管轄。1970年,在今新榮村西成立大同市北郊區。1972年4月,因所在地村名改名為新榮區。

大同縣:

縣名由來之意同“大同市”。1949年5月大同解放,東、西大同縣合併,屬察哈爾省雁北地區。1952年屬山西省雁北地區。1954年與懷仁縣合併為大仁縣,1958年歸屬大同市稱大郊區,1960年原大同縣劃為古城區。1965年恢復大同縣建制,歸雁北專署。1993年7月1日,雁北地區與大同市合併,歸屬大同市。大同縣行政中心自古以來一直在市區,1971年遷到西坪鎮。

陽高縣:

漢置高柳縣,後為恆州高柳郡,領高柳、安陽二縣。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陽和衛;三十一年(1398年)在今址築城,因城在洋河之畔而諧名陽和城;宣德元年(1426年)移高山衛同治,又置陽和通判。清順治三年(1646年),陽和、高山合為陽高衛;雍正三年(1725年)改衛為縣,為陽高縣名之始。

天鎮縣:

戰國時為趙國延陵邑。唐置天城軍,遼、金、元相繼為天成縣,明初(1368年)改立天成衛;洪熙元年(1425年)兼置鎮虜衛。清順治三年(1646年)並天成、鎮虜二衛為天鎮衛。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天鎮縣。

渾源縣:

西漢置崞縣、平舒二縣,分屬雁門郡和代郡,兩縣合併為崞縣,屬恆山郡。東漢建武年間,廢崞縣,置常山關(常山即恆山,因避文帝劉恆諱改名)。三國時,曹魏復置崞縣。北魏置崞山縣,隸司州,為京畿內地。唐初為雲州屬地,後析置渾源縣,因地處渾河之源而得名。

靈丘縣:

靈丘之名,戰國時就已出現,以趙武靈王死後葬於此地而得名。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設置靈丘縣,屬幽州代郡。東漢屬中山國,後廢。北魏復置靈丘郡,屬司州。

廣靈縣:

戰國時為平舒邑,屬趙國。秦屬代郡。西漢始置平舒縣,隸屬幽州代郡。遼統和十三年(995年)置廣靈縣,因縣西15公里處有廣靈泉而得名。

左雲縣: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鎮朔衛。永樂七年(1409年)改名左衛。正統十四年(1449年)把長城外的雲川衛併入,稱左雲川衛。清雍正三年(1725年)撤衛設縣,稱左雲縣。

山西各縣由來,快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2018年2月9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大同市城區、南郊區、礦區,設立大同市平城區、雲岡區,同意將南郊區古店鎮劃歸新榮區管轄,同意撤銷大同縣、設立大同市雲州區。

3.朔州市

朔州:

“朔”作為地名,指地之北端,國之邊陲,處於兩國交界的地方。北齊天保六年於馬邑西南47公里築新城置朔州,八年移於馬邑故城,即現在的朔州城,自此以後歷經幾千年,朔州地名與置地相對固定。1989年設立朔州市。轄兩區四縣。

朔城區:

“朔”意同“朔州”之“朔”。堯時為冀州之域,舜時屬幷州,夏歸葷粥(薰鬻),商屬土方,西周屬北戎,春秋時為北狄所據,戰國時為趙國所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此築成馬邑縣。北齊設朔州延續到明清,民國初設朔縣。朔州市1989年成立後,朔縣更名為朔城區。

平魯區:

明置平虜衛,清為平魯縣。1958年平魯和朔縣合併統稱為朔縣,1961年恢復平魯縣,1989年平魯縣撤銷改設平魯區。

山陰縣:

春秋為代國地。戰國屬趙。秦屬雁門郡。隋為神武縣地,屬馬邑郡。唐為馬邑縣地,屬朔州。遼置河陰縣,金大定七年(1167年)更名為山陰縣,因位於恆山餘支翠微山的陰坡而得名。

懷仁縣:

春秋屬代。戰國屬趙。秦漢屬雁門郡。隋為雲內縣地。唐為雲中縣地。遼置懷仁縣,因後唐武皇李克用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會盟雲州之東城,有“懷想仁人”之義,取其意而得名。

應縣:

唐為馬邑縣地,唐末置應州,民國元年改為應縣,因境內龍首、雁門二山南北相應,城當其間而得名。

右玉縣: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定邊衛;永樂七年(1409年)復設大同右衛;正統年間又將邊外玉林衛併入右衛,稱右玉林衛。清初為右玉衛;雍正三年(1725年)改為右玉縣。

山西各縣由來,快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4.忻州市

忻州:

古稱秀容,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以勾注山為界,北屬雁門郡,南屬太原郡,東漢末年置新興郡,西晉改新興郡為金昌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廢郡設州,始稱忻州,“以有忻口而名”。另有一說相傳漢高祖北上抗擊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脫圍時大軍南撤,到忻口方擺脫逃兵。高祖歡顏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1949年境內為忻縣地區專署。1983年改為忻州地區行署。2001年改稱忻州市。轄一區一市十二縣。

忻府區:

“忻”意同“忻州”。民國初改忻縣。1983年改忻州市。2001年,改稱忻府區。

定襄縣:

據《史記正義》,按古代諡法,“闢地為襄”,“闢地有德,襄”。西漢置定襄郡,郡治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之北。把和林格爾一帶命名為定襄,表示這個新建制的地區安定了。後漢末由內蒙古遷徙今治。唐武德四年(621年)於今治置定襄縣。

五臺縣: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置驢夷縣。隋大業二年(606年),因境內有五臺山而改名五臺縣。金貞祐四年(1216年)升台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為五臺縣。

原平市:

因地形為原而得名。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原平縣。隋大業二年(606年)改為崞縣。唐神龍元年(705年)改稱唐林縣。1958年改名為原平縣。1993年撤縣建市。

代縣:

代縣之“代”,源於代國、代郡之地名。古代國,戰國屬趙,趙武靈王置代郡,為秦朝36郡之一,治所在今天的代縣。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把雲中、雁門、代郡中的53縣合併為代國。漢代以後,代國和代地之名還被經常使用,但區域範圍不斷變化。現在的代縣,是一個古老地名的重要見證。

繁峙縣:

春秋屬晉,為霍人邑。戰國歸趙,秦滅六國,始置繁畤縣,因其環列皆山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為縣,改繁畤為繁峙。

靜樂縣:

西漢初年置汾陽縣。隋大業四年(608年)改為靜樂縣,取“靜和頤樂”之意。唐武德六年(623年),汾陽、六度二縣併入靜樂縣。宋鹹平五年(1002年)將憲州治從婁煩移來靜樂,廢靜樂縣,始築城;熙寧三年(1070年)復置憲州,領靜樂縣。金代設靜樂郡,天德三年(1151年)改為管州。元承金制,仍為管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改為靜樂縣。

寧武縣:

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寧武屯,以“咸寧偃武”故名。明成化四年(1468年)置寧武關。雍正三年(1725年)設寧武縣,縣以關名而成。

神池縣:

神池由來,緣於北距黃花嶺,皆重巒疊嶂,迂嶺而下,約三十里,地少平,有水一泓,來無源,去無跡,旱不涸,澇不溢,名曰神池。又一說,相傳古時有一女子,無婚而生雙龍,龍子騰空而去,龍母亦不見,但見其羊水漸漲,遂成西海子,亦即神池由來。

五寨縣: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五寨城堡,以堡轄東西南北中五大堡寨得名。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五寨縣。

岢嵐縣:

北魏為秀容郡地,因境內有岢嵐山而得名嵐州。隋大業三年(607年)置岢嵐鎮。唐永淳二年(683年)改為岢嵐州;長安三年(703年)置嵐谷縣,屬嵐州;五代因襲前制,仍名嵐谷縣。宋於嵐谷縣置岢嵐軍。金廢軍,升嵐谷縣為岢嵐州。元廢。明洪武八年(1375年)置岢嵐縣後復岢嵐州。民國元年複稱岢嵐縣。

河曲縣:

因地處黃河曲折之處取“黃河千里一曲”之義而得名。戰國屬趙。漢為西河郡宣武縣地。西晉屬羌胡。唐為宜芳縣地。五代北漢置雄勇鎮,屬嵐州。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建火山軍,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縣,屬代州。金貞元元年(1153年)置河曲縣,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火山州;後更名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置河曲縣,隸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隸保德州。

保德縣:

宋淳化四年置定羌軍。景德元年改為保德軍,取“民保於城,城保於德”之義。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置保德縣。

偏關縣:

五代北漢天會元年於韓光嶺始築寨,其地東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名偏頭寨。元大德三年(1299年)升寨為關。清雍正三年(1725年)設偏關縣。

山西各縣由來,快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5.陽泉市

陽泉:

陽泉地名的形成與此地特有的“漾泉”自然現象及其自然環境有關,起先為村名,後用作火車站名、鎮名,1947年5月成為市名。清光緒版《平定州志》記載:陽泉,在州西十五里,泉源有五,皆自平地湧出,本名漾泉,訛為陽雲。陽泉村立村不晚於北宋,隨著村民人口逐步增多,一村變成了“大陽泉”、“小陽泉”兩村。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太鐵路通至小陽泉村域並設車站,取名“陽泉站”,漸漸形成了以車站為中心的工商、軍事重鎮“陽泉鎮”。1947年5月,陽泉市正式建立,成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全國第一座人民城市。轄三區兩縣。

陽泉市城區:

1952年置第一區,1956年改站上區,因陽泉市火車站得名,1957年與蔭營區合併為郊區,1958年改置站上公社,1963年復改站上區,1969年更名為城區。

陽泉市礦區:

1980年,由過去陽泉礦務局政企合一建置改為行政建置,成為礦區。

陽泉市郊區:

1952年置第二區,1956年改蔭營區,1957年與站上區合併為郊區,1958年平定縣、郊區合併仍稱陽泉市郊區,1961年,撤銷陽泉市郊區,設市直人民公社,1963年恢復蔭營區,1969年改稱陽泉市郊區。

平定縣:

西漢置上艾縣,北魏曾改稱石艾縣,唐天寶元年(724年)更名廣陽縣。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於此建平定軍;四年改廣陽縣為平定縣。清光緒版《平定州志》記載:“宋太祖徵河東首下之,置平定軍,屬鎮州。”以“平定”名之,寓有“四方既平,王國庶定”(見《詩經·大雅·江漢》)之意。

盂縣:

春秋時期白狄人建立仇猶國,戰國初期被晉國智伯(荀瑤)所滅,並於其址置原仇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原仇縣。隋大業二年(606年)更名為盂縣,因縣城四周高、中間低,其狀如盂,故名。明代山西提學沈鍾在《題盂城》詩中,曾用“三里孤城四面山”描寫盂城地貌。

山西各縣由來,快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6.晉中市

晉中:

1949年8月設置榆次專區,因為于山西中部,1958年11月改稱晉中專區,1968年9月起稱晉中地區,1999年9月改設地級晉中市,轄一區一市九縣。

榆次區:

春秋時期在炎帝八世榆罔的領地建立榆州國,後世為了紀念炎帝榆罔,將原來榆州國的中心地帶叫榆社,即榆罔帝的社稷,邊緣地帶叫榆次。北魏、北齊曾兩度易名為中都縣。公園979年。宋太宗滅北漢,毀晉陽稱,置幷州於榆次。越三年,復遷唐明鎮,榆次復縣制。以後歷代縣名不改。1958年,設縣級榆次市。1999年,改成榆次區。

太谷縣:

春秋時屬晉,周襄王時,晉侯以此地賜大夫陽處父為食邑,時有陽邑之稱。西漢時設置陽邑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地處太行山谷,該縣名為太谷。

祁縣:

祁縣因古有“昭餘祁澤藪”得名。春秋時屬晉,晉平公二年將祁地賜給代夫祁奚作食邑。戰國時祁地屬趙。西漢設置祁縣。新莽時,祁縣一度改稱示縣。東漢復祁縣名。北齊天寶七年廢祁縣。隋開皇十年重置祁縣,屬幷州。唐武德三年於太谷縣置太州,祁縣屬太州。六年廢太州,仍屬幷州,宋屬太原府。金改稱祈縣,屬幷州。元仍名祁縣,屬太原路。

平遙縣:

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趙。漢時平遙為京陵、中都二縣及鄔縣地。西漢時,置平陶縣。北魏太武帝時,中都縣遷往榆次,平陶縣來治,治所遷京陵村,因避太武帝拓跋燾名諱,改平陶為平遙,京陵縣亦同時廢入平遙縣。從此。平遙縣名一直沿用。隋開皇十六年,析置清世縣,大業初年廢,歷代平遙縣基本屬汾州管轄。

介休市: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祿,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歷史上先後東部設置鄔縣,西部設置平周邑,秦始皇設郡縣,城區設置界休,以後改為界美、介休、平昌。北周時期,曾設置介休郡。隋、唐時期一度設介休郡、介州。

靈石縣:

隋開皇十年,文帝楊堅北巡挖汾河開道,獲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色蒼聲錚,以為靈瑞,遂命名為“靈石”,割平昌縣西南地置為靈石縣。

榆社縣:

春秋時期在炎帝八世榆罔的領地建立榆州國,後世為了紀念炎帝榆罔,將原來榆州國的中心地帶叫榆社,即榆罔帝的社稷,邊緣地帶叫榆次。南朝時為箕子的子爵國,國名“箕”。周朝屬幷州。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先屬韓後屬趙。秦屬上黨郡。漢置涅氏縣。晉析涅氏縣分置武鄉縣,榆社屬之,隋開皇十六年析武鄉縣分置榆社縣。

左權縣:

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先屬韓後屬趙。秦屬上黨郡。西漢屬涅氏縣。東漢末年,因由轑河水(清漳河西源)流過,始置轑(lao)河縣,屬上黨郡。西晉改轑陽縣,屬樂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併入縣鄉,孝昌二年(526年)復置縣並改名遼陽。北齊併入梁榆縣(今和順縣)。隋開皇十年(590年)以縣西北遼山為名,改為遼山縣。1942年9月18日,為紀念在遼縣麻田壯烈犧牲的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將遼縣更名為左權縣。

和順縣:

北齊置梁榆縣,因境內有梁榆河而得名。隋開皇十年(590年)更名為和順縣,以縣東北有和順故城而得名。“和順”之意來自於石勒與李陽爭漚麻池後又和解的離石故事:石勒稱帝后很注意籠絡民心,禮賢下士,特意把家鄉的親朋故舊召到襄國去作客,當發現過去和他爭奪漚麻池多次爭鬥的李陽沒來時,就說:“李陽,壯士也,何以不來?漚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天下,寧仇匹夫乎?”李陽聽說後趕忙前往請罪,石勒笑道:“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後又特賜李陽住宅一所,並拜為參軍都尉。“和順”一名是對石勒治國方略的積極評價。

昔陽縣:

春秋屬晉,西漢置沾縣。金大定二年(1162年)設平定州。1914年改稱昔陽縣。《元和郡縣誌》中“昔陽故城,一名夕陽城”。援引《爾雅》:“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的解釋,“昔陽”乃因在太行山以西而得名。

壽陽縣:

西晉太康年間置壽陽,因地處壽水之陽而得名,屬樂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壽陽遷大陵城(今文水縣),並改名受縣。隋開皇十年(590年)於壽陽故城再置受陽縣,屬幷州。唐武德六年(623年)置受州於縣城,受陽縣屬之。貞觀八年(634年)廢受州後,仍屬幷州。貞觀十一年(637年)改受陽為壽陽。

山西各縣由來,快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7.呂梁市

呂梁:

呂梁因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市區境內的骨脊山,古稱呂梁山。據萬曆《汾州府志》記載:“呂梁山,一名骨脊山,……以太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嵩山為抱,衡山為朝,此山穹窿居中,為天地之骨脊……”。骨脊的古意與呂梁相通,故以呂梁山引申命名。轄一區兩市十縣。

交城縣:

西周屬北唐,為狐氏戎地。春秋屬晉,西北山區為狐氏食邑,東南平川為祁氏之田,晉傾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置平陵縣於境內大陵村一帶,地屬平陵。戰國屬趙,西部地為大陵縣,東部 地屬晉陽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晉陽、文水之地置交城縣,因居汾、孔二河交匯之地而得名。唐武后天壽二年(691年),移縣治于山南卻波村。

文水縣:

春秋時屬晉國祁氏之田。戰國屬趙,為大陵邑。西漢王莽時改名為大寧縣。東漢復為大陵縣。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改為受陽縣(又稱西壽陽)。隋開皇十年(590年),因境內文谷水多紋,始更名為文水縣。唐武則天稱帝時,將其故里文水縣改為武興縣,唐神龍元年(705年)復為文水縣。

汾陽市:

春秋屬晉,為瓜衍縣地。戰國屬趙,為茲氏地。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茲氏縣屬西河郡所轄,郡治設於茲氏故城。西晉改西河郡為西河國,改茲氏縣為隰城縣。北魏太和十二年(448年)置汾州,轄隰城縣。唐上元元年(760年)改隰城縣為西河縣。經唐末、五代、宋、金、元、明初未變。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置汾陽縣。汾陽縣因縣境瀕臨汾河之陽(西),且宋、金兩代皆於西河縣駐過汾陽軍而得名。1996年8月改為汾陽市。

孝義市:

戰國屬魏,秦屬太原郡,為茲氏縣地。三國魏初元年移置中陽縣,屬幷州西河郡。西晉永嘉元年改屬幷州西河郡隰河縣。北魏改置永安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因縣人鄭興“割股奉母”孝行名聞朝野,唐太宗敕賜改永安縣為孝義縣。1992年2月改為孝義市。

交口縣:

交口縣籌建於1971年4月,由隰縣劃出的交口、石口、川口、康城,靈石縣劃出的回龍、雙池,孝義縣劃出的大麥郊、壇素、溫泉等9個公社組成,因縣址駐交口鎮而得名,取呂梁山南北交通隘口之意。

石樓縣:

殷商為沚國。春秋屬屈地。西漢置土軍縣,屬西河郡。東漢初廢土軍縣。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置峪西縣,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名土京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石樓縣,因縣東有通天山(現石樓山)“石疊如樓”而得名。

柳林縣:

1971年7月從離石縣西部、中陽縣西部各劃出部分公社組建柳林縣,以縣城駐柳林鎮而得名,取柳樹成林之意。

中陽縣:

戰國始稱中陽邑,屬趙。西漢置中陽縣,取“中午的太陽,如日中天”之意。東漢未併入離石縣。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析置寧鄉、平夷兩縣,屬離石郡。隋合併為平夷縣,屬離石郡。唐屬石州。宋屬太原郡。金泰和年間改寧鄉縣。1914年改稱中陽縣。

離石區:

相傳古代有隕石落於縣境,故名離石。另一說,縣東北有離石水,因而取名。戰國為趙離石邑。稀罕設置離石縣。1996年5月改為離石市,2004年6年改為離石區。

方山縣:

西漢置皋狼縣。北齊文宣帝時置良泉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徙治方山鎮,改名方山縣,因城在方山之下而得名。

嵐縣:

因境內岢嵐山得名。北魏初為秀容地,末年高歡滅秀容,以其地置嵐州。隋置嵐城縣,屬樓煩郡。唐代改名宜芳縣,屬嵐州。五代、宋、金、元沿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嵐州為嵐縣。

臨縣:

夏屬冀州。周隸趙地。西漢置臨水縣,因境內湫水河(舊稱陵水)得名。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烏突郡與烏突縣。隋開皇元年(581年)烏突郡改為太和郡,烏突縣改為太和縣;開皇三年郡廢。唐武德三年(620年),太和縣改為臨泉縣。金天會元年(1123年),臨泉改為臨水。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設臨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臨州廢,改為臨縣。

興縣: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置蔚汾縣,後歷次更名為臨泉縣、臨津縣、合河縣,金興定二年(1218年),晉陽公郭文振“以此方頻河,地重民繁,該合河縣為興州”,取“興旺”之意。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興州為興縣。

山西各縣由來,快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8.長治市

長治:

古稱上黨,據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戰國時韓首置上黨郡,南北朝改為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稱潞安府,並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長治由此而得名。轄兩區一市十縣。

長治市城區:

1946年建長治市,1950改為工礦區,1952年復改為長治市,1975年長治市復為省轄市,同時成立城、郊兩區,1976年,城區正式建為縣級區。

長治市郊區:

1946年建長治市,1950改為工礦區,1952年復改為長治市,1975年長治市復為省轄市,同時成立城、郊兩區,1976年,郊區正式建為縣級區。

長治縣:

春秋為赤狄潞氏地,屬晉。戰國時為韓國別都,屬上黨郡,漢為壺關之地。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壺關置上黨縣。明嘉靖八年(1529年)潞州升為潞安府,置附郭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潞城市:

黃帝時期就有炎帝的後裔參盧受封於今潞城市一帶,建立了潞國。商代武丁以後,商王朝與西北部的鬼方、土方等邦國的戰爭時有發生,這些邦國都分佈在山西南部,其中鬼方的一支西落鬼戎,就活動在今潞城市一帶。先秦史專家認為“落”即“潞”,此為潞國之潞意由來。商屬微子封地,稱微子國。西周稱潞。春秋時為潞子嬰兒國。漢置潞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潞城縣。唐天佑二年(905年)改為璐子縣。五代複稱潞城縣。1994年撤縣建市。

屯留縣:

起於周朝,屯留東部謂之留籲,西部是徐吾氏地。春秋時,留籲、徐吾均併入晉國,留籲又稱為純留。戰國時純留改稱屯留,徐吾改為餘吾,均屬韓國,漢置屯留、餘吾兩縣,東漢餘吾併入屯留。

長子縣:

相傳是上古堯帝長子丹朱的封邑,因此而得名。秦漢兩代置長子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曾易名為寄氏縣,開皇十八年(598年)復為長子縣。

壺關縣:

因縣城北有百穀山(今名老頂山),南有雙龍山,兩山夾峙,中間空斷,山形似壺,且以壺口為關,因而得名“壺關”。西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置壺關縣。

平順縣:

明稱青羊裡,屬潞城縣,嘉靖三年(1524年)爆發了陳卿農民起義,起義平息後,為加強對青羊裡農民的統治,嘉靖八年(1529年)割黎城、潞城、壺關地“三十一里”,在陳卿起義的腹地青羊裡設立縣治,因取“平息賊寇,順乎人意”之意命名“平順縣”。

黎城縣:

春秋時為黎侯國。漢、三國、兩晉為潞縣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廢潞城縣,置刈陵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更名為黎城縣。

襄垣縣:

因戰國時趙襄子築城於此而得名。西漢置襄垣縣。北魏為襄垣郡。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襄垣郡為韓州,因而又有“古韓”之稱。

武鄉縣:

因境內有武山和武鄉水而得名。西漢置涅氏縣,東漢改為涅縣。西晉武帝泰始年間,涅縣分為武鄉、轑陽、涅三縣。此為武鄉縣名之始。

沁縣:

春秋縣境為赤狄所居,漢始稱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沁州,因沁河在沁州境內而得名,明洪武年間沁州領武鄉、沁源兩縣,清沿明制仍稱沁州。1911年廢州改縣,始稱沁縣,縣因州名。

沁源縣:

西漢始設縣治,名谷遠縣,屬上黨郡。新莽時改為谷近縣,東漢複名谷遠縣。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528年),因沁河發源於縣境西北部的二郎神溝,定名沁源縣。

山西各縣由來,快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9.晉城市

晉城:

古稱澤州。周代為晉國之地。公元前376年,魏、趙、韓三家分晉,遷晉靜公於端氏,奉祀於高都,晉城因晉君奉祀於此而得名。1983年晉城縣改設晉城市(縣級)。1985年撤銷晉東南地區,晉城市升為地級市。轄一區一市四縣。

晉城市城區:

1985年,晉城市升為地級市,原轄分置城區、郊區(今澤州縣),為城市建置之始。

澤州縣:

秦漢時置高都縣、陽阿縣、高都郡。北魏時屬建州。隋開皇三年(583年)因建州在獲澤河旁,改為澤州。唐武德三年(620年)始稱晉城縣,後數易其名,或稱晉城、丹州。1985年,晉城市升為地級市,原轄分置城區、郊區,1996年撤銷郊區改設澤州縣。

高平市: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置高平縣,因境內周圍環山、中部為平地而得名。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改高平縣為平高縣。北齊末復為高平縣,1994年撤縣建市。

陽城縣:

古稱濩澤,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濩澤縣為陽城縣,因縣城所在地陽陵驛為陽阿故城而得名。陽阿故城南臨壑山,地勢高峻,如《爾雅·釋地》所云:“大陵日阿”,陽泉水且此流經,故稱為陽河,又稱陽陵。

陵川縣:

周屬晉國,秦屬上黨郡。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割高平地置陵川縣,縣因山川名。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併入晉城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復置陵川縣。

沁水縣:

秦漢時置端氏縣。北齊時,改為永寧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沁水縣,因境內沁河縱貫而得名。

山西各縣由來,快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10.臨汾市

臨汾:

北魏時在今臨汾市區建“白馬城”,移平陽縣於此。隋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楊堅嫌“平陽”與“平楊”諧音,改平陽縣為臨汾縣,取“濱臨汾河”之意。1971年在此設臨汾市,2001年設地級臨汾市。轄一區兩市十四縣。

堯都區:

堯都區相傳為五帝之一的文明始祖帝堯陶唐氏誕生、建都之地。春秋時期晉國置平陽縣,歷秦、漢、魏、晉不改。2001年設地級臨汾市時,改縣級臨汾市為堯都區,以紀念“堯都平陽”之歷史。

侯馬市:

古稱“新田”,春秋時為晉國都城。秦、漢置絳縣,劉邦封周勃為絳侯於此。東漢、魏、兩晉置絳邑縣。明洪武八年(1375年)絳州金臺驛遷“下馬裡”為驛站時,因忌諱“下馬”二字,而“下”在當時地方言中讀如“侯”,故將驛站登記為“侯馬驛”,侯馬從此成為正式地名。1958年,曲沃、新絳、汾城合併建侯馬市。1962年去市復設曲沃縣。1971年,復置侯馬市。

霍州市: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霍邑縣,金貞祐三年(1215年)置霍州,因境內有霍太山得名。1912年絳州為縣,始稱霍縣。1990年撤縣建市,名為霍州市。

曲沃縣:

曲沃之名,始於西周初期,原出自“沃泉”(即今景明瀑布),九曲而北入於澮,縈迴盤旋,西流入汾,得名曲沃。周平王二十六年(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封成師(桓叔)於此,號“沃國”。西漢置絳縣,東漢改稱絳邑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廢絳邑縣置曲沃縣。

翼城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以古翼城為名。古翼城在今南梁翔翱山之下故城村,因山形如鳥舒翼,故名。

浮山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浮山縣,相傳堯舜時,洪水橫流,其山隨水高低,其形若浮,因名“浮山”。

襄汾縣:

由襄陵、汾城兩縣於1954年9月合併而成襄汾縣。原襄陵縣因境內有晉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因作為汾河岸邊的城邑得名。

洪洞縣:

原為春秋時期晉國所置楊氏縣,後改為楊縣。隋義寧元年(617年)李淵掌握隋朝大權後,因惡隋帝“楊“姓,遂改楊縣為洪洞縣。縣誌記載,因城南有上古傳說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

安澤縣:

西漢名陭(yi)氏縣,東漢改猗氏。北魏建義元年(528年)改猗氏為冀氏,於西部(今古縣境)置安澤縣,因當時縣址位於安吉、澤泉之間,取兩地之首字而得名。

古縣:

古縣即古之岳陽。原為北魏建義元年(526年)所置的安澤縣。隋大業二年改成岳陽縣,1914年改岳陽縣為安澤縣。1971年,割安澤縣境西部7公社和浮山縣北部3公社建縣,因不能復“岳陽”縣名(湖南已有岳陽市)遂名古縣。

汾西縣:

北齊在此置汾西郡及臨汾縣,不久廢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臨汾縣為汾西縣,以在汾河之西而得名。

蒲縣:

古稱蒲子國,因唐帝堯的太師蒲伊子隱居於此而得名。殷商稱“基方侯國”,春秋屬晉國蒲邑。漢為蒲子縣地。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置定陽縣。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定陽縣為石城縣,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複稱蒲子縣。隋大業元年(605年)改為蒲縣。

鄉寧縣:

北魏設昌寧縣、平昌縣、唐時並平昌入昌寧。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因避諱唐莊宗李存勖祖父李國昌,改昌寧縣為鄉寧縣。

吉縣:

春秋時為晉國之屈邑,又稱北屈。秦置北居縣。北魏在此置定陽縣為定陽郡。隋朝楊堅惡“定陽”與定楊“諧音,遂改定陽郡為文城郡,定陽縣為吉昌縣。金改吉昌縣為吉州。1912年,廢州置吉縣。

大寧縣:

古稱涑水縣。當地府尹為避免與歸化縣(今永和縣)因地界之爭而發生械鬥,望兩縣永遠安寧和好,改涑水縣為大寧縣。

隰縣:

隋開皇五年(585年)稱隰州,唐《元和郡縣誌》記載:“《爾雅·釋地》曰:‘下溼為隰’。以州帶泉泊下溼,故以隰為名”1912年降隰州為隰縣。

永和縣:

古稱歸化縣。當地府尹為避免與涑水縣(今大寧縣)因地界之爭而發生械鬥,望兩縣永遠安寧和好,改歸化縣為永和縣。

山西各縣由來,快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11.運城市

運城:

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春秋時屬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秦始皇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之後一直慣稱河東。1949年,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銷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改為地級運城市。轄區一區兩市十縣。

鹽湖區:

1950年,運城專區治運城。1954年,撤運城專區歸晉南專區。1954年7月,解縣和虞鄉合併為解虞縣。1955年7月,運城鎮併入安邑縣。1958年11月,安邑、解虞、永濟、臨猗合併為運城縣。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分別析出臨猗、永濟縣,原解縣、安邑仍稱運城縣。1983年改運城縣為運城市,2000年運城市改為鹽湖區,因境內的鹽池亦稱“鹽湖”而得名。

永濟市:

永濟古稱蒲坂。秦置蒲坂縣,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蒲州為府,附郭置永濟縣,縣名源於境內有明代水利工程永濟渠。

河津市:

戰國為魏皮氏邑,秦始置皮氏縣。王莽天鳳元年(14年)改名延平縣。東漢複稱皮氏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為龍門縣。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河津縣,因境內有黃河禹門渡口而得名。1944年撤縣建市。

臨猗縣:

臨猗縣組建於1954年,系臨氏、猗氏兩縣合併各取首字而得名。“臨晉”一名的由來,一種解釋為:春秋時期,秦國在黃河西岸築城堡“以臨晉國”,故名臨晉;另一種解釋為:此地春秋古稱晉陽,唐代稱晉城,故名臨晉。“猗氏”一名的由來,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國。《路史》雲:“夏有猗國”漢代置猗氏縣。

萬榮縣:

萬榮縣系萬泉、融合兩縣合併各取首字而得名。萬泉以“城臨山澗、地多湧泉”得名,唐武德三年(620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陰、龍門五縣地置萬泉縣。榮河西周為耿地,開元十年(722年)修后土祠得古鼎,改稱寶鼎縣。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榮河溢河,人稱祥瑞,改稱榮河縣。1954年萬泉、榮河兩縣合併。

稷山縣:

商周稱稷。春秋屬晉,稱清源。戰國屬魏,後屬趙。秦屬河東郡。西漢以汾河為界,汾南為左邑縣(今聞喜),汾北部分屬長修縣(今新絳)。東漢汾北併入皮氏(今河津),汾南部分併入聞喜縣,設稷山亭。北魏初屬龍門郡,太和十一年(487年)置高涼郡,設高涼縣。隋開皇二年(582年)絳州移正平,於汾北築縣城,因境內有稷王山而得名稷山縣,沿用至今。

新絳縣: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稱太平縣;隋開皇三年(538年)設正平縣;大業二年(606年)改稱絳州,領正平、翼城、曲沃、稷山、龍門、垣曲、太平、絳縣等8縣。1912年廢州改稱新絳縣,取“鹹與維新”之意,又與絳縣相區別,新稱絳縣,此為新絳縣名之始。

絳縣:

因境內有絳山而得名。春秋建“車廂城”。周惠王八年(公元前669年),晉獻公派大夫建都城聚,將群公子全部殺光,將車廂城首次命名為絳,從此即定都於絳。韓、趙、魏三國分晉,絳屬魏。秦屬河東郡。西漢時,絳地擴大,合曲沃、翼城為絳縣。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以絳山為界,置南絳縣,西魏大統五年(539年),南絳縣改稱絳縣。

垣曲縣:

因境內群山如垣,而又地處於九曲黃河之畔得名。在商、周時為“亙方”,侯國地。春秋屬晉。戰國時屬魏。秦屬河東郡。漢置垣縣。南北朝曾一度改稱白水縣、毫城縣等。隋複稱垣縣。宋代改為垣曲縣,以後縣名未改。

聞喜縣:

秦稱左邑縣,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劉徹去河南緱氏巡幸,途經左邑之桐鄉,聞南越(南越國,今廣東、廣西一帶)被攻破之喜訊,遂改桐鄉為聞喜縣。

夏縣:

古為安邑地,因夏禹古都而得名。4500年前大禹在此建都,大禹因治水有功取得帝位,封國號為夏。夏屬翼州,為侯國地。周屬晉國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置夏縣。

平陸縣:

夏稱虞,周初武王封仲雍之後於此,國號仍為虞。春秋屬晉,為大陽邑。漢始置大陽縣,又名太陽縣。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稱河北縣;唐天寶元年(724年)陝郡太守李齊物三門漕道得古刃,刃有篆文曰“平陸”,以為祥瑞,以命縣名。

芮城縣:

西周初,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稱魏國。晉獻公滅魏,封大夫芮畢萬於此,因名芮城,亦名魏城。漢置河北縣。西魏於今縣東境置安戎縣。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建芮城縣。唐武德二年(619年)設芮州,轄芮城、永樂縣。明、清仍為芮城縣。

山西各縣由來,快看看你們縣的由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