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卻成為經典的佳對

在咱們中國,過年時,向來都有貼對聯的習俗。雖然現在我們重視對聯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但是在我國古代,對聯可是文人墨客間進行文采較量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遇到重要節日的時候,文人墨客們甚至會邊喝酒邊組織人比試做對聯的能力。可能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對聯這種東西只要搞得押韻一些就行了。

但是實際上,真正好的對聯不僅要符合押韻的要求,而且還要符合其他諸多要求才行。如果做對聯的人做出來的對聯達不到這些要求,那可想而知,他做出的對聯就肯定不會招人待見。這對一些自視清高的文人而言,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卻成為經典的佳對

一、作對聯要講求的規矩。

首先就是要做到工整和平仄協調。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對聯就是一種寫在紅色紙條上並需要貼在門口兩側的裝飾品罷了。大家往往只在意寫對聯用的紙張大小符不符合自己對對聯尺寸的要求,或者對聯的價格能不能被自己接受,而根本不會去在意對聯上書寫的具體內容的情況。既如此,自然也就很少有人知道作對聯需要講求哪些規矩了。

其實,在我們作對聯的時候,是必須要符合工整和平仄協調的規矩的。因為這樣讀起來時,才會有種朗朗上口的舒適感。如果一個人在做對聯的時候連這一個基本要求都無法符合,那他做出的對聯遣詞再華麗,也是不會有人會欣賞的。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卻成為經典的佳對

其次,就是要做到賦予對聯比較高深的意境。也就是說,對聯雖然看起來只有寥寥數語,但是它卻往往包含有非常高深的意境和寓意。如果做對聯的人做出來的對聯不符合這一規定,那他作出的對聯也會變得無人問津。

除此之外,作對聯的時候還有很多其他需要大家注意的規定存在,比如不能出現重複的字詞等。如果大家連作對聯需要講求的基本規則都不知道的話,那肯定是沒有辦法做出比較令人讚歎的對聯來的。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卻成為經典的佳對

二、文人墨客聚會時經常以對聯會友。

古代文人墨客都習慣定期聚會,這樣可以方便他們交流一下學習經驗和心得等。而每次聚會的時候,大家都會邊喝酒邊以對聯會友。即有人出一上聯,然後找人對出下聯來。如果對得好,那便可獲得滿堂喝彩。但若對得不好,也會招致來其他人的鬨笑。所以對於古代文人而言,聚會時作對聯不僅只是一個怡情的小遊戲,更事關他們的尊嚴和學識問題。

有一次,當一些文人再次聚會時,就鬧出了這樣一個小趣事:當時有一人出了這樣一個上聯,即“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乍一看,大家都覺得蠻好對出下聯的,畢竟我國漢語文字中存在不少合字可用。但是細想一下,大家卻又都覺得這下聯並不好做出來。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卻成為經典的佳對

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下聯必須跟上聯一樣都用到合字;第二個原因是下聯中不能再出現與上聯重複的字,也就是說不能再出現一二三這三個數字;第三個原因則是上聯中帶有數字,那下聯若想對得工整和符合作對聯的要求,那也得出現數字性的文字才行。

這樣一分析,原本躍躍欲試的文人便都不敢輕易出頭對下聯了。正巧這個時候,一個遲到的文人趕到了現場。本來按照規矩,他是需要自罰三杯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這個人不勝酒力,便決定用對出下聯的方式來讓他躲過被罰喝酒的“劫難”。結果,這個文人不但順利對出了下聯,而且他對出的下聯還頗受大家認可。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卻成為經典的佳對

剛開始這個文人看了上聯後,也發現它不是很好被對出來的。但是稍微思索了一番後,他便立即對出了下聯來——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結果他剛將自己對出的下聯說出來,便立即引來了眾人的喝彩。因為他對出的這個下聯不僅符合做對聯需要符合的各項要求,而且耗時還非常少。

眾人覺得此文人非常有才,自然就更加樂意與他交往了。畢竟古代文人的身上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喜歡結交比自己更為優秀一些的人。既如此,那他們在遇到能對出這樣一個有難度的對聯來的文人時,自然就會表現出一副非常欣喜的樣子來了。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卻成為經典的佳對

其實,別看古人都把作對聯當成是一種用來消遣和比拼的方式,但是即便如此,對聯流傳到現代也並未像在古代的時候那樣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正因為如此,很多現代人才會連作對聯需要符合的基本要求是什麼都還不清楚,就更不要說能夠做到隨口就做出一副比較好的對聯來了。這對我們所有炎黃子孫而言,算得上是一種比較大的損失。所以希望大家日後都能適當瞭解一下有關做對聯的文化知識,千萬別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給搞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