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制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致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以至於後世出現剪邊半兩很多,呂后發現問題後,積極主張幣制改革,並且親自參與了錢幣的設計,為了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圍邊,定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從此誕生。

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那你知道都有哪些五銖錢麼?下面就讓小編盤點一下。

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武帝五銖

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東漢前期五銖

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剪邊五銖

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董卓五銖

公元214年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出文。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直百五銖

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蜀五銖

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魏五銖

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沈充五銖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制與漢五銖類似。錢文直讀,光背,字呈方折,在隸書和篆書之間,又有增筆。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釐米,重3.4克;小者直徑2釐米,重2.5克左右。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太和五銖

宣武帝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改鑄“永平五銖”。永平錢版式複雜,大小輕重不一,大型者多為政府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一般為2.2~2.5釐米,重2.2~3.2克;面文“五銖”,橫讀,製作比較工整,舊譜有的認為是“雞目五銖”。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永平五銖

永安五銖也是年號錢,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鑄。錢文直讀,“安”字界邊減筆,匠心獨具。“永安五銖”錢共有三種:一種是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孝莊帝鑄行的光背錢;第二種是永熙年間(公元532~534年)孝武帝鑄行背“土”字錢;第三種是北魏分裂後由東魏孝敬帝於興和三年(公元541年)所鑄行的背四出文錢。此錢不光輕小濫鑄多,而且嚴重貶值。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永安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出,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梁鐵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製作精好,錢文優美,“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常平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古幣五銖錢都有哪五銖你知道嗎?

隋五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