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小說《黑色春天》對現實的隱喻:冬天必將逾越,春天終會到來

在這個特殊的被打個措手不及的長假中,很多冷門的書籍和電影被大家翻了出來,其內容在之前看荒誕無比,放在當前的環境下,卻有著某種程度上的契合。例如作家畢淑敏的《花冠病毒》、作家池莉的《霍亂之亂》、電影《傳染病》、《流感》等。

今天要介紹的是日本作家山田宗樹的《黑色春天》,小說講述了一場未知的病毒肆虐人類的故事。

作者山田宗樹的作品多涉及推理、醫學等領域,曾多次榮獲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等文學大獎,前段時間大火的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即是根據他的同名小說改編。


​小說《黑色春天》對現實的隱喻:冬天必將逾越,春天終會到來

1

法醫對一名疑似中毒死亡的少女進行屍體解剖時,在肺部發現惡化腫塊,顯微鏡下觀察到切片佈滿了巨大的黑色孢子。雖然孢子並不是導致女孩去世的直接原因,但有著豐富臨床經驗的法醫飯守俊樹在看到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孢子時,開始隱隱不安。因為孢子不像是人類身上細胞應該有的模樣。他將標本寄給對應檢驗機構,但分析並沒有實質性地進展。

第二年五月,全國各地陸續發生了詭異的死亡事件,死者生前毫無不適症狀,但突然間會無法控制地劇烈咳嗽,口吐黑色粉末而死,死狀恐怖駭人。在這些死者肺部都檢驗出了相同的黑色孢子。

因為咳嗽時病人通常用手掩住嘴巴,導致整個手掌都被染成黑色,所以該病被稱為黑色病。發病原因不明,死亡率100%,沒有特效藥。它正毫無預兆地奪去人們的生命。

法醫飯守俊樹、真菌研究室室長巖倉和正、傳染病研究中心的三和島篤郎,這三個人因為共同的目標而聯結成一個團體,開始了對黑手病的研究。

隨著情節的發展,人類群體中所具有的親情、愛情、善惡、責任、正義、良知、抗爭,在小說中被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科研工作者們開始對患者的生活方式、生前活動軌跡等進行調查,希望通過這些患者的相似點,找出黑手病菌的起源和感染途徑。

傳染病重要的是找到傳染源,否則預防治療措施便無從談起。著名的醫學專家、在我國幾次爆發傳染病時都做出突出貢獻的伍連德博士曾說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者是控制傳染病最有效的途徑。如武漢對華南海鮮市場進行封鎖消毒、封城、建方艙醫院,基本上是照傳染病防治方法措施在執行。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小說《黑色春天》對現實的隱喻:冬天必將逾越,春天終會到來

2

書中的幾位研究人員在尋找傳染源時,種種跡象指明黑手病的發源很可能和衝島的神社有關,但在神社周邊並沒有檢測出黑色孢子病毒。感染途徑仍然成謎,研究處於停滯階段。

而五月份之後,各地再沒有黑手病死亡的案例發生,人們緊繃的神經漸漸放鬆了下來。認為這個病離自己很遠,也許死亡的幾十名患者只是運氣不好而已,人們生活逐漸恢復正常秩序。

出人意外的是,銷聲匿跡了一年之後,下一年五月黑手病再次出現。這次死亡人數比之前更多,日本有的新聞週刊將之稱為現代的鼠疫。

而現代的醫學在其面前完全束手無策,病毒埋伏在暗處,人類暴露在明處,是一場敵我力量懸殊的戰鬥。

三和島篤郎曾經親自去衝島收集信息,在那裡認識了去採集一種叫香蓼的植物葉子的女研究員楠木涼子,並對之產生了情愫,準備告白。可惜的是幾個月後的五月,楠木涼子發病去世。

陷入悲痛中的三和為了昔日的暗戀者,發誓一定要把黑手病的感染源找出來。

在一系列的推理論證之後,三和發現生了鏽病的香蓼是導致黑手病的直接元兇,病人誤吸入生病香蓼冬孢子發射出的擔孢子,擔孢子具有轉主寄生性,它在人體肺器官中大量繁殖,到來年五月完成一個生命週期,導致人類發病。

真相披露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民恐慌,但是大多數人自發組織起來投入到這場與黑手病的鬥爭中,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孩童,都有計劃地開始了剷除香蓼的行動。


​小說《黑色春天》對現實的隱喻:冬天必將逾越,春天終會到來

3

正常說,植物的病毒不可能感染人類,如同之前所認為的動物的病毒也不會對人類造成威脅一樣。而事實證明,動物病毒也會感染人類,如現在我國及大多數國家正在經歷的。

這部小說大膽假設了兩個物種之間的轉主寄生性傳染。會讓人聯想起到專家所講述的病毒的寄生性,它並不想殺死宿主,因為那樣自己也會死亡,它只是想共生,在剛開始的衝突之後進行變異與寄主共存。

而這個衝突過程,未免過於慘烈。那些罹難的人,並不是一個個數字那麼簡單。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說過,“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或八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在小說中,患黑手病死去的人,留給家人的是無盡的傷痛,他們面臨著是最痛苦的生離死別不復相見。而活著的人人自危,害怕自己體裡是不是已經潛藏著病毒因子,只待五月爆發。提心吊膽地過了這個時間點,才能稍微喘口氣,知道自己躲過了一劫。

細想一下,這又何嘗不是疫情當前的人們的心理活動過程。


​小說《黑色春天》對現實的隱喻:冬天必將逾越,春天終會到來

4

藝術來源於生活,它或許是世事的縮影回放,或許是先知諷喻。在這部小說中,類似於上面這種虛構的場景與現實交錯的似曾相識的地方有很多。

如:在發生了越來越多的黑手病死亡事件時,當局怕引起公眾恐慌竭力掩飾真相,將病毒說得輕描淡寫,他們像鴕鳥一樣不面對暴漲的數據,似乎不承認就意味著不存在一樣。不明真相的公眾被矇在鼓裡,歌舞昇平毫無預防措施。

人們需要真相,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被掩蓋的真相。

幸好還有那些有著保護國民健康和生命的使命感的正義之士在,如飯守、三和、巖倉,他們竭力主張查明真相,說出真相。

病毒的最先發現者飯守俊樹在看到這個驚悚的孢子後一直憂心忡忡,第一時間將標本寄給分析單位,在後續也一直試圖找出真相。而他的愛人雪子卻被感染死去。為眾人抱薪者,卻被凍斃於風雪;為世界開闢道路者,卻被困頓於荊棘。

另一位研究者三和島篤郎因為心愛之人涼子也被奪去生命,更堅定了對黑手病進行鍥而不捨抗爭的信念,最終取得了突破。

如同現實中的我們,在這起事件中,社會上的有識之士不畏權勢,以公眾健康與安全為已任,採取正確有效的措施去阻止疫情的漫延;那些先知先覺的先行者鍥而不捨地尋求真相,他們是傳染病的中止者。

而在大的災難事件中,更需要有應對事件能力的機構採取有效的措施,同時發動民眾響應,只要民眾一心,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小說中的日本民眾就自發組織剷除傳染源香蓼。

誠如現實中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團結關愛之情。例如:國外華人蒐集當地口罩寄回國內,引發外國網友留言,“這個民族的團結精神令人害怕”;醫護人員主動請纓趕往一線;維護秩序的公務人員犧牲休息時間;志願者幫助行動不便之人。

在災難面前,他們展示出人性中向好的一面。

與傳染病的交戰,就是一場速度之戰,看行動的迅捷度是否能跑贏病毒傳播的速度。這場災難,以血淋淋的教訓取得了進展。只是這個陰鬱灰暗的早春成了許多人難忘的記憶,佈滿無法撫慰的創傷與傷痕。


​小說《黑色春天》對現實的隱喻:冬天必將逾越,春天終會到來

5

再看小說內容,導致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回到序幕,兩位無知無畏者在衝島打開了一具塵封上千年的石棺。那具石棺向來被認為既神秘又靈異,古代居民還建了神社供奉起來。而黑手病的流行恰恰是在此之後,幾位零傳染者都與石棺有過密切接觸。也許觸怒了神靈降罪人類,也許是石棺封印住的某類病毒被釋放了出來..這是小說的寫法,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

但傳達出的理念卻相同:因為人類沒有敬畏之心,因為人類的好奇與貪婪,對大自然的剝奪,導致被反噬。例如前不久的新聞,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科學家在樣本中發現存在著古老病毒,其中有28種新病毒。

地球是一個有機的和諧整體,牽一髮而動全身。不管是17年前那場傳染病,還是當前的。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確切的前因後果。它兇猛地來,悄悄地走。

在加繆的小說《鼠疫》結尾,人們也並沒有戰勝鼠疫,是它自己走了。人,並不是勝利者。或許這世界上確實有某些東西,不管人類如何努力,也終究無法將其攻克,是人類的智慧無法與之抗衡的。

而人類,真的要學會與自然和諧共處。


​小說《黑色春天》對現實的隱喻:冬天必將逾越,春天終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