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老師為何大多不願意當班主任?因為班主任工作有“三多三少”

要說在學校裡誰與學生打交道最多,肯定不是校長,而是老師當中的一小部分人,他們直接面對學生,整天圍著學生轉,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班主任。

這個佔全體教職工比例10%左右的群體,幾乎幹了90%管理學生的活兒!還有10%左右的活兒他們實在無能為力,不得不上交到學校。

老師為何大多不願意當班主任?因為班主任工作有“三多三少”

01尷尬的班主任津貼

在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中,第十五條談到了班主任的津貼:

“班主任津貼納入績效工資管理。在績效工資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傾斜。對於班主任承擔超課時工作量的,以超課時補貼發放班主任津貼。”

這是一條原則性的規定,具體數額並沒有明確。是以,自2009年以來,很多地方的班主任津貼並不統一,還是各校根據財力自行安排。

2019年,河南省出臺了一份文件,對班主任津貼發放標準提出了具體的數額,規定中小學班主任津貼不低於400元/月,從7月1日執行。

這是網上可以查到的確切消息。其他省份在談到班主任津貼時仍然語焉不詳,只說按照規定發放,至於這個規定內容是什麼,“不足向外人道也”。

老師為何大多不願意當班主任?因為班主任工作有“三多三少”

實際上,像河南省這樣規定“不低於400元/月”的表述,看起來是下限,但下面執行起來,反而會把它當成上限;如果換一種說法,“不高於1000元/月”,看起來是上限,下面執行起來,反而會把它弄成下限,班主任津貼還真有可能接近1000元/月了。

我們這邊班主任費的發放與日常管理、班級成績等放在一起進行考評,然後把班主任排出名次來,根據排名情況從績效工資裡支出班主任費。排第一的與排倒一的,每月班主任費差距有數百元之多,最低的每月僅有百來塊。

老師為何大多不願意當班主任?因為班主任工作有“三多三少”

02不願當班主任符合經濟學

推斷人的行為,要看在約束條件之下的利益最大化。當班主任後老師要面臨的約束以及能否得到最大化的利益,是老師們選不選擇當班主任必定會事先考慮的問題。

之前,我寫過一首小詩來形容班主任的工作:

利少事多責任大,立志奉獻須扛壓。

心細胸寬膽氣壯,教書育人獻芳華。

換句話說,就是班主任工作有“三多三少”:約束多自由少,責任多收益少,奉獻多獲得少。

03大多數老師當不上班主任

1,班主任職位少,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每個學校在編人員總數都遠比班主任人數多。基本上每10名教職工中,只有1人是班主任。

而學校越大,班級越多,當不上班主任的教師反而越多。

比如一個農村中學,三個年級6個班,有6個班主任,全校教職工加起來不過三四十人,那麼,當不上班主任的教師只有30來人;一個縣城的中學,三個年級加起來得有二十多個班,教職工小兩百人,這樣算起來,當不上班主任的得有170左右!

這就是許多老師想當班主任卻沒有崗位的客觀事實。

想當而當不上的時候,許多人對外都會宣示自己不想當,這是人性,沒有辦法求證。

老師為何大多不願意當班主任?因為班主任工作有“三多三少”

2,班主任的聘用,也有無法迴避的“馬太效應”。

一任班主任幹下來,除非太遜色、犯過錯或是不想幹,否則,在下一輪聘用中,獲聘班主任的機會更大。

學校聘用會優先考慮原先當過班主任的老師,這很正常,因為他們原先班主任當得怎麼樣,有例可查。其他沒當過班主任的老師究竟能不能勝任,還打著一個問號,需要校領導冒險才能決定。

這就進一步造成有些人一直當班主任,成了班主任“釘子戶”,而更多的人一直當不上班主任。

老師為何大多不願意當班主任?因為班主任工作有“三多三少”

3,人是有慣性思維和惰性心理的。

幹慣了班主任的,除非傷透了心,或者實在是幹不動了,很少有主動提出辭職的;而一開始就沒機會的,為了自我安慰會不斷強化自己不願當的心理暗示,一段時間過後果真興趣乏乏了,就算機會來了,也不願幹了。

對此,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