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大禹導河積石

人文臨夏 | 大禹導河積石

大禹導河積石

• 董克義

積石山縣是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簡稱,1981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是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

人文臨夏 | 大禹導河積石

今日積石峽雄姿

“積石”是一個古老和頗具文化底蘊的地名,伴隨大禹治水的傳說很早名聞華夏。積石山在《尚書·禹貢》中屬雍州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屬隴西郡枹罕縣。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立了縣境內第一個縣級政權河關縣。公元345年,前涼張駿攻取枹罕,始設河州,取大禹導河之州之意。西晉在縣境設臨津縣,西秦曾遷都於譚郊(今劉集鄉崔家村),唐曾設米州、米川縣、安鄉縣、積石軍。金設積石州,明設銀川驛和長寧驛,今大河家是當時茶馬互市的主要榷場。民國時縣境先後屬導河縣、臨夏縣。1913年改河州為導河縣,更加明確和強調了大禹導河的歷史與影響。1928年,國民政府改導河縣為臨夏縣,其取意也與臨近古大夏縣、大夏河有關。

一、歷史典籍中記載的積石山

“積石”是一個古老和頗具文化底蘊的地名,伴隨大禹治水的傳說很早名聞華夏。我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就有:“導河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的記載,《史記·夏本紀》《水經注》《山海經》《括地誌》《太平御覽》《集解》《漢書》等史籍都有積石山或大禹導河積石的記載。不僅如此,古人還認為中國的母親河—黃河之源在積石山。《山海經》雲:“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史記·西域傳》雲:“河出於闐,……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下,南出積石,為中國河。”《史記·大宛傳》雲:“于闐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注鹽澤,行地下,其南河源出……河注中國”。這些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更增添了積石山之名的神聖。而古往今來文人騷客的吟詠更使積石山美名遠揚。晉成公綏《黃河賦》雲:“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潛崑崙之峻極兮,出積石之嵯峨。”明李璣《題積石》曰:“地險天成第一關,嶷然積石出群山。”民國祁魁元《望積石》雲:“終古常凝千仞雪,極天不帶一塵秋。峰連華嶽羅雄鎮,峽放黃河匯眾流。禹貢書來無紀筆,名山應悔在邊州。”翻開地方文獻《河州志》《導河縣誌》等,這樣的詞章非常豐富。

人文臨夏 | 大禹導河積石

明嘉靖本《河州志》

積石山,即小積石山(過去因青海南部的阿尼瑪卿山亦曾稱積石山,為區別故稱小積石山),系祁連山延伸部分,是臨夏州境西界中南段自南而北走向排列,海拔4636米的達裡架山、4309米的雷帝山、4123米的五臺山、3356米的黑大山及其東側山峰的總稱。南起土門關,北至黃河邊,全長50餘公里,總面積320平方公里。主要部分在積石山縣,是積石山縣的主要山脈,除上面所說的山峰外,還有蔥花嶺、拉鋸山、尕尖山、拉扎山、青石山、樺林山、石榴山等山峰。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誌》作如下描寫:“小積石山是全縣群山的總樞,它橫亙西南,而其它山丘卻縱向延伸到黃河谷地。如果說,小積石山像一把木梳脊,那麼,全縣其它山丘都是梳齒,而梳齒空隙就是全縣大小河流。登高鳥瞰,全縣十六條山樑,像十六條巨龍俯首黃河飲水,氣象十分壯觀。”它是全縣河流的發源地,形成清水峽河、大河家河、劉集河、吹麻灘河、銀川河等河流。由於山勢不同,形成大墩峽、崔家峽、樊家峽、大峽、五臺峽、吊水峽等風景優美的峽谷。其東麓有水源豐富、牧草茂盛的響水坪、黃草坪天然牧場,面積達三萬多畝。夏天,水草豐美,山花爛漫,牛羊成群,一派草原景色。冬天,山舞銀蛇,白雪皚皚,典型北國風光。

大禹導河的積石,就是指以上所言小積石山。小積石山北端被黃河攔腰切斷,形成一條長約二十五公里的峽谷,這條峽谷就叫積石峽,是黃河上游著名的峽谷,傳說是大禹治水開鑿而形成的。

另外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過去一些史籍也把炳靈寺所在的唐述山稱之為積石山或小積石山。

二、大禹導河積石的史籍記載

大禹導河積石這是專家學者肯定了的事實。許多古代文獻中追述記載了大禹導河積石這一彪炳千秋的大事。

我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厎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意思是大禹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直到龍門山;再向南到達華山之北;再向東到達厎柱山;又向東到達孟津,繼續向東經過洛水彎曲處,就到了大伾山;然後折而北流,經過降水,再向前流入大陸澤;繼續向北,分佈為九條河道,這九個支流再會合後注入大海。

《尚書·禹貢》還記載“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意思是說疏導黃河後,這裡的民眾進貢時船隻由積石山附近進入黃河,順流到龍門山、西河,然後在渭河彎曲處與其他船隻會合。著名的社會科學家、西北師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趙逵夫先生在《大禹導河之州—臨夏文明古今談·序》中說:《尚書·禹貢》述雍州水路之貢道雲:“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因為堯都平陽(在今山西臨汾以南),堯的活動中心也在今晉西南一帶,皆靠近黃河。那一帶是當時的政治中心,故治河要“至於龍門”。胡渭《禹貢錐指》雲:“雍之西北境遠近不同,各從其便,以至龍門。不盡有積石。其曰‘浮於積石’者,舉遠以該近耳。”看來從遠古之時開始,積石其地即為中原同西部水陸交通之起點。

人文臨夏 | 大禹導河積石

明嘉靖本《河州志》中的《禹王廟記》

之後的史籍記載的內容基本沿襲《尚書·禹貢》所言,如:《太平御覽》引《尚書·帝命驗》:“禹開龍門,導積石,出玄珪,上刻曰:‘延喜玉受,德天錫佩’。”

《太平御覽》引《尚書·旋璣鋅》:“禹開龍門,導積石,決岷山,治九貢。”

《史記·夏本紀》:“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雒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

《史記·河渠書》:“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於大邳。於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於大陸,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渤海。”

《漢書·溝洫志》:“《夏書》:禹堙洪水十三年,過家門不入……唯是為務,故導河自積石,歷龍門。……至於大伾”。

《山海經圖贊·積石》:“積石之中,實出重河,夏後是導,石門湧波,珍物斯備,比奇昆阿。”

《水經注·河水》:“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河水出渤海,又海水西北入禹所導積石山,山在隴西郡河關縣西南羌中。”

《北堂書鈔》引王子年《拾遺記》:“昔伯禹隨山浚川,起自積石,鑿龍門,至一空穴。”

清粱份《秦邊記略》:“蓋黃河入中國,始於河州,禹之導河積石是也。”

《御批通鑑輯覽》(清光緒壬寅三省堂校正版):“命禹治水。鯀既殛死,乃命禹為司空,使續父業。禹與益同受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士。禹乘四載(舟、車、輔、檑),行山表木,勞身焦思,以水之患莫大於河,濟次之,淮與江又次之。乃先治河。”

地方誌也記錄了大禹導河之事。明代河州人吳禎在《禹王廟記》中曰:“積石,河所經也。括地誌雲:‘在河州枹罕縣西七十里。’山勢萬仞,峭拔蒼翠。下流黃河,洶湧莫測。書曰:‘導河積石’是已。逆流而上,達於崑崙之南,原於星宿海。順流而下,至於龍門,入於海。然則積石之峽,誠天險也。”

人文臨夏 | 大禹導河積石

《續修導河縣誌》中的《積石神功》圖

明代尚書彭澤在《重修積石禹王廟記》中曰:“況洪水之害,莫大於河,禹之神功,尤於河居多。積石,河流險厄之地,禹所親歷,大非江、淮、漢、濟諸水,可委之從事者,其廟祀固可廢哉!”

明代總制唐龍在《重修禹王廟記》中雲:“美哉,洋洋乎,神禹治水之功也!而河為宗哉。夫河之巨源,崑崙之輸也,瀰瀰百餘泓,分湧於蔥嶺、于闐,合注於蒲菖,而入積石山。山在金城河關縣,即今河州。其下有石門岝巔若大竅,河冒之而西南,浩焉涆焉。禹以為河所從來,高水湍悍,厥菑衍溢。乃自積石引其流,茫其怒,利而導之,以歷龍門,南行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洛汭,以至於大伾。凡九折而後歸藏於海,欿乎而不盈也。鴻波巨浸,奠為安流,中國艾安,而墊溺之害息矣。”

清康熙四十六年本《河州志》載:“積石山,州西北百二十里。《禹貢》: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兩山如削,河流其中,外臨番界,金城要地。隋立河源郡,命刺史劉權鎮之。唐李靖伐吐蕃,經積石。宋、元立積石州。明洪武時改為關,有禹王廟。”

清乾隆《甘肅通志》載:“積石山,《府志》《禹貢》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兩山如削,河流經其中,外臨番界,金城要地,俗所謂小積石也。在州西北百二十里。”清《循化志》(清世宗)《御製建廟記》載:“顧河源所自,貌闕然,於禮未稱。朕念崑崙遠在荒微,命使不能時至,而《禹貢》有‘導河積石’之文。考其地在今西寧、河州境內,黃河流入中國自此始,則建廟以祀河源之神,實惟此地為宜。乃命禮官詳議,敕甘肅撫臣於河州相度善地,恭建新廟,高門廣殿,肅穆宏深,發帑鳩工,專官董役。雍正九年冬十月告成,朕親灑宸翰,賜額曰‘福佑安瀾。”

歷代朝臣和文人騷客的遊歷吟詠中也可看到大禹導河的許多信息。明嘉靖本《河州志·文籍志》中有許多關於憑弔、歌頌大禹導河積石事蹟的詩文,如元代進士楊仲弘的《題積石》曰:“禹功疏鑿過殷勤,宇內山川自此分。”明代進士、曾任甘肅巡茶御史的張渙《題積石》曰:“天上黃河天際周,鑿山原自此山頭。”張渙《禹王廟》曰:“積石山前廟貌尊,使臣經此事蘩蘋。”明副使王錦《題積石》曰:“兩岸盡是鑿通處,千秋尚帶刊餘痕。”累官至太子太師、特進左柱國、華蓋殿大學士的楊一清巡茶至積石關,也作《題積石》曰:“活活真源渺未知,乾坤於此判華夷。鑿開積石從天降,吞盡群流到海遲。”明御史範霖《題積石》曰:“黃河滾滾自西來,此地曾經禹鑿開。削壁排空高礙日,洪濤逐石怒奔雷。”明御史沈越遊歷積石關,拜謁禹王廟,寫下《題積石》與《禹王廟》詩,其中有“大禹疏河由積石,皇明設險闢崇山。乾坤元定華夷界,魑魅潛消虎豹關。”“積石千尋垂宇宙,經流萬里合西東。瞻拜廟貌若牆見,沼澡溪毛表薦功”的詩句。明舉人、曾任河州儒學教授的高弘《題積石》曰:“神禹疏河事已休,窮崖奇蹟至今留。”等等。明嘉靖本《河州志·文籍志》,共錄詩賦110多首,而詠及大禹導河的近20首之多。清朝和民國時官宦和地方名流也留下了許多關於憑弔、歌頌大禹導河積石事蹟的詩文。

人文臨夏 | 大禹導河積石

積石山風光

從以上史籍、地方誌記載和詩賦吟詠中可以看出,大禹導河從水患最大最烈的黃河開始,而治理黃河水患從上游的積石開始,這就是“導河積石”的論斷,正因如此,積石以大禹導河的源頭而彪炳史冊,名揚華夏。(未完待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