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道德經》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如何理解?

麥拉拉菜頂鍋蓋


這一句話出自於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原文應該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主要意思是說:能以語言表達之“道”,便非永恆之“道”;可用名稱來界定的,便不是永恆之“名”,名稱未定之前,那便是萬物之起源;名稱已定之後,那便是萬物之母體。因而,總是於消解慾望時,方能看出起源之奧妙;總是於保存慾望時,方能看出母體之廣大。起源與母體,二者皆來自一處但名稱不同,卻可皆稱為神奇,神奇之中還有神奇,那才是所以奧妙之由來。

其中,“名,可名,非常名。”主要意思是指:“名”是可以用來界定的,但就不是永恆的“道”。

“無名,萬物(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主要是指:名稱未定之前,那是萬物(天地)的起源,名稱確定之後,那是萬物的母體。王弼在解釋時沒有提到“天地”這是有理由的,“天地”與“萬物”很難分出層次,而帛書裡就沒有講“天地”只講“萬物”,所以,講“無名,萬物之始”更好理解。句中的“始”之開始,起源,而“母”指母體之意,因為“有名”,萬物便出現了,即是一種母子關係。這說明“名”與萬物是同時出現的,而“無名”重點在強調名稱確定之前,還是起源階段,是混沌狀態,或許可以理解,“無名”猶如“無”,而“有名”便是“有”,有生於無,“有”便是萬物呈現,而“無”,是“道”的本性,這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是相通的,這是老子,也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是中國古人理解、解釋宇宙的最為抽象的哲學觀念之一。


文城觀點


我認為以下理解都是正確的。

因斷句的不同,有兩種理解:

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名,即為命名。就是以“無”命名了天地最初的混沌狀態;以“有”命名了萬物的母體和起源。命名就是動詞。

二、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裡的名指概念。即名詞。是物體的具體名字。沒有概念分化的時候那是天地最初的狀態(天道),有了概念化的分別。萬物(人道,側重人類社會)開始以名字概念化區別開來。這裡的有名無名可以理解為名詞、代詞、形容詞。

為什麼會有以上兩個理解都會是正確的?這就是古漢語的特點,一個字既可以當名詞、代詞使用,又可以當動詞、行為動作、副詞來使用。這即是特點又是缺點。再加上沒有標點符號,所以造成了理解上的複雜性、解釋上的多樣性。使得道德經更加神秘化、至高無上化了。

其實,萬物有名無名,都是與人的出現以後根據人的認知需要而出現的。沒有人類之前萬物依然存在,萬物有名嗎?沒有,萬物的名字都是人類給起的!萬物自己有名字嗎?沒有!那是人類自己的需要。給它們的起名跟萬物的屬性一致的嗎?不一致!舉例來說,中國人把山叫做山,英國人叫做“芒廷”,蒙古人叫做“敖拉”,揭示了山的實質了嗎?沒有!但是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就是那樣叫下來了!改變了山的本質了嗎?沒有。影響你研究山的實質嗎?不影響!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淡淡一掬水


“道德經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首先“之”是什麼意思?“無所陳之”。 “無所”“陳”的是什麼? “無所”“陳”的是“之”。 所以“之”是什麼意思至少要查一查“說文解字,不管說文解字正不正確。

無是什麼意思。 “無”是用一切設備都觀察不到的但是真實存在的能量。 “無”簡單解釋為“看不見的東西”,道德經中解釋為“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視”的什麼?視“之”。聽“之”。 搏“之”。 陳“之”。

“天地之始”。 天地有“之”。 “萬物之母”,萬物有“之”,人是萬物之一,“人有(之)嗎”。 人有“之”,什麼是人的“之”,說文解字解釋“之”是“人的面額向上生長的毛”,那麼“天地的(之)”和我們人類的“之”是同一種類的嗎?是互相連接的嗎?



華民學讀道德經


剛學了一個,交流一下吧。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即一,可以說是道;可以生萬物,然而析為萬物則非一非道也;因為一以無法表達萬物,所以言無;一說有即為定名,即為一物,與萬物遠矣!

有,即為萬物;很多年前,我說我們大眾都是感性尤其以視覺效果為準的,所以我們為了分別我們的知見就把每個事物都固定在相應的時空之中,予以界定,給以定名。

我們進入了科學時代,喜歡進化論,其實哲學乃玄學也,經驗可資哲學而哲學不必資科學也。

正好建議大家讀三家注《道德經》:

王弼以道家,重有無之玄妙;

蘇轍乃援釋,重性覺之大用;

王夫之崇儒,重神氣之大化[微笑][微笑]

並記得: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眇無窮而有則限也。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論是無、有,還是無名、有名,其斷句不同理解一概相同。大致為:無命名為天地之始,有命名為天地之母。

其中,天地初始是混沌未化而欲化的一個狀態,我們常用無的這個狀態去領悟道的奧妙;萬物本源是宇宙生養萬物的玄牝之門,我們常用有的這個狀態去體察道的端倪。

這是道德經的開篇章句,闡述的道的玄妙,啟發我們在這同出而異名的有無、道德,以及後續的美醜、強弱、雄雌等辯證中尋找到合乎情理或者說合乎於道的制衡點。


古道西風


無:

無,是無法用理性思維可以理解的“空虛”,空虛的本質是“真”,“真”的狀態無法用語言描述,所以,被稱之為“無”,無始無終也無法無天,因為,“無”是創世之前的混沌狀態。其中,混沌的狀態中有一個屬性“自有永有”而“寂靜”,“寂靜”的狀態就是“無”的“空虛”。而“寂靜”,“永不改變”,“自有永有”的這些屬性都是“真理”的屬性,所以凡是“絕對”沒有“相對”參照物可以參考的狀態都是“無”的狀態。

有:

有,是可以用理性思維可以理解的規律,“有”不是物質而是通過物質的形體的規則可以理解萬物背後的規律,陰陽,正負稱之為相對的規律,“規律”中充滿“能量”被稱之為“三”,“三”生萬物既規律生萬物,而規律也是看不見是能量循著規律(數學,物理,化學)產生化學反應而生長出萬物。所以,無中生有既是“真理”生規律(二),“善”生“能量”,“能量”充滿“規律”既“真理”加“善”,如果真理是“一”,規律(善)是“二”,那麼“有”就是“三”,三生萬物就是“無中生有”而有生萬物。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此句有兩種斷句,意義基本一致。

1.無名,天地之始(“無名”,是宇宙天地渾沌未開之初始),

有名,萬物之母(“有名”,是宇宙萬物產生分化的本原)。

2.無,名天地之始(“無”,是宇宙天地渾沌未開之初始),

有,名萬物之母(“有”,是宇宙萬物產生分化的本原)。


武功文刀


無名天地之始,個人理解,是在宇宙還是一片混沌的時候還沒有形成天地,這就是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是說經過了如如的因緣合合而有了天地,有經過了如如的因緣合合大地上而有了萬物,其中就有我們人類,然後我們就給這萬物取名。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這就是說這是我們給萬物起的名字,說不定在另一個智慧給萬物起得是另一種名字。(這個還有一種解釋就是打個比方說現在它是一棵樹,名字就叫樹。您把樹砍了,做成床,他就叫床。做成桌子,它就叫桌子等等這也是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這就是佛家說的一切法皆無常,因緣合合而生,自然而然而起。)


李根偉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即“無”這個哲學概念是特指天地的始祖。

而“有”這個哲學概念是專指萬物的母體。


有德司契


無名既是色中色物,樂中色音,性愛音樂,有名既是母親輪迴身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