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對於一些評上副高或正高的老師,不願意多上課、更不願意做班主任,你怎麼看?

珊珊來早zs


這個不可一概而論的。在我瞭解的學校,實行了課時津貼制度,不管什麼職稱,每上一節課都有補貼,補貼不論職稱,高中一二年級相同,高三多一點,所以上課越多,課時津貼越多,年輕老師當然願意多上課。評上高級職稱的老師,難道就不願意上課嗎?當然不是,上課多,工作量獎也多。我熟悉的一位正高級老師,上的課不多,學校也不安排高三課程,該老師還感嘆被邊緣化了!為什麼,領導都是喜歡用比自己資歷淺的,年輕的幹活聽話順手的。

現在,某些自媒體有人天天吐糟職稱制度,似乎是中小學教育的萬惡之源,欲加之罪而已!職稱崗位的工資,差異其實是有限的。你一個教齡10年的一級教師和教齡30年以上的高級教師有點差距不正常嗎?

中小學職稱制度應該改革,這是確定的,但妖魔化職稱制度令人反感,這樣的情緒化言論不是實事求是的。

事實上,績效工資獎勵考核的隨意性太大,一個地區的每個學校的考核制度都不同,校長一言堂制定的考核標準引起教師的意見才是最大的。


青霞人文


很正常啊。

我們這現在評職稱要求必須當年是班主任,而且要求評職稱前幾年有若干年班主任,當然了,領導除外,有關係的除外。

誰願意當班主任啊,評了高級當班主任我都不知道是什麼心態。

早上6點到晚上12點,是個人都知道在透支體力。

還沒有周末和假期。

掙得錢還不夠打車上班或者住院治病的任何一種。

我這輩子不準備上高級職稱了,身體要緊。

就算開除我,我也再不會當班主任了。

領導真聰明,我今年帶三個班的課。

每週6個小時早讀。

21節課。

3個晚自習。

你狠。


肉丸子653


我不知道您所在的學校是什麼情況,但在我所在的學校,基本沒有這種情況。現在學校各科老師緊缺,恨不得一個人當兩個人使,更加有實力的教師勇挑重擔。我們五十多歲的正高副校長,年年高三數學。還有副高的幾位副校長,也都在第一線。高三的語數外老師,早讀午練習晚自習週末的輔導課各種課加起來一週也要十幾節,沒人說我是副校長有高級職稱就少上幾節課吧。少不了,沒辦法,你一個班總要帶的吧?一個班就是有這些工作量,逃都逃不掉。


畢竟是書生1


之所以這種情況在我們這個地方比較普遍,比較常見,主要原因我覺得還是以下幾點。

第一個是正高特別難評,一個縣也就一兩個人。所以很多老師覺得評了副高以後,就覺得這輩子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再上升的空間,沒有了目標,也就沒有了動力,所以也不願意再去努力。

第二個是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不管每個月代課多少,課時費都是200塊錢左右,工資與帶課多少也不掛鉤,所以帶的課再多也拿不到更多錢,所以老教師就想辦法不代課,因為代課多少或者不代課,不影響他們的工資。

第三是老教師現在大多的精力也大不如前,對新知識新科技的接受也比較困難,而現在的學校大量的使用現代的一些多媒體、電腦、軟件等等,老教師由於年齡大了,記性不好,很難學會,很難熟練操作,運用上很難和年輕人比。

第四是他們的家庭事務也比較多 ,而且父母年齡都比較大,要照顧年邁的父母,還要幫獨生兒女看管孫子孫女,有很多的繁雜事要幹,所以他們就想更多的騰出一些時間來幹他們的家庭事務,來彌補年輕時候對家人的虧欠。


夢裡人生


評上副高或是正高,不是不願多上課,而是“沒時間多上課”。不是不願意做班主任,而是沒有時間做班主任。我想,這才是評上副高或者正高的老師要說的心裡話。呵呵……

一、凡是評上正高或是副高的人員中,領導居多,既然是領導,開會的時間多了,對外的雜七雜八的工作多了,因此,上課的時間少了。

於是,這類正高或副高的老師就沒有時間上課了。而且名正言順的說,工作太忙,沒有時間上課了。於是,我們不妨可以看看,哪個學校的校長還在兼課?在小學,兼語文、數學教學工作的校長几乎沒有。

二、評上副高或正高,“名”就來了,有名了,就有人邀請講課了呀。於是,一個課件到處講學,財源廣進,上課的那點課時補貼算得上什麼?而且,同一個課件能到東家講課,也能到西家講課,做一個課件,上N次課,寫一份講稿,賺N次錢。而在學校上課,一個課件最多上一兩個班,你總不能天天給學生上重複的內容吧。於是,聽說,我們的學時培訓,正高、副高的老師們是賺大了。因為負責培訓的學校都得找人上課呀。

於是,評上正副高的老師就名正言順地說,我工作量大,到處講學,沒有精力再多上課了。

三、評上正高或副高,多上課可能還會給他們帶來負面影響呢?因為多上課,就會教到更多的學會,萬一碰上幾個渣,那可是毀了這些高級職稱老師的英名啊。於是承擔風險,不如少教一點,少上點課。最好不用上課,工資也照樣不會少。

四、評上正高或副高老師肯定不願當班主任,因為當班主任是太辛苦了。在小學,就是一全職保姆,事事都得管。班主任的國發津貼每月280元,正高級別每月都不止這些呀。

因此,人都是會算的。再怎麼算,多上課或是當班主任,對於職業無益、對於收入無益、對於名聲無益、對於身體無益,誰願意幹呢?

如果要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哪裡?

一是職稱制度的不合理的地方。

二是各個學校制定的不同的績效考核方案欠合理的地方。

因為不合理,所以有了許多不正常的事。

名醫都在給病人看疑難雜症,而名師都在給老師做講課培訓。


大路口人


如果我是校長,對於某些評上一級、副高和正高以後不願上課、不願當班主任的,有的是辦法――不予聘任。取得資格,不予聘任,不享受相應待遇,費好大勁評上的職稱還有什麼意義?當然,那些確實已接近退休的、體弱多病的,還是應該適當減輕些工作量,不一定非要把人逼死在講臺上不可;因工作需要調整到中層機構或校級領導崗位了的,按規定當然也應減少些一線教學任務。事實上,除了極個別因年紀老大、各種疾病纏身的老師需要人道主義關懷和因工作需要兼職行政崗位的老師適當減少一線工作量以外,並沒有多少評上一級、副高級、正高級職稱的老師不願多上課,不願當班主任。網上沸沸沸揚揚廣為傳說的“評上(高級)職稱的老師不願多上課,不願當班主任”“評上職稱的老師都不代(帶)課”“評上職稱的老師還有幾個代(帶)課的?”等等,我認為純屬臆想,或者是別有用心的人故意挑弄事非。我國實行的是職稱評聘分開制,取得職稱資格,不等於就享受了這種待遇。評上了高級職稱的教師就敢掉歪?我看真沒有幾個。製造這種輿論的人,用心何在?大家可以繼續議論,發表高見。談論問題時,希望能夠就事論事,多用事實說話,不要搞人身攻擊。謝謝!🙏️🙏️🙏️


鶴舞水鄉


沐雲的風

7月28日 · 教育問答達人

詬病已久的中小學職稱評審的真正痛點在職稱等級與工資掛鉤。職稱等級制度越來越成為廣大教師討論的熱點,也是引起教師種種矛盾的重要因素。那是為什麼呢?我們接下來來探討一下。

教師的職稱等級數量都是有限的,等級越高數量就越低,所以高級教師的名額很少,評上高級教師這個職稱所需要滿足的條件也就越多,所以很多教師為了能夠早日評上高級職稱,花了很多心思在學術研究、發表文章、教學成果等上面,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有能力的教師滿足高級職稱這些條件,但是職稱的名額很少,無法滿足每個符合條件的人都可以有機會評選高級職稱,有些教師教了三十多年甚至是一輩子,都沒有等到那個機會。

但是,職稱等級與教師工資掛鉤,職稱等級越高,教師的工資就越高,有時候職稱等級相差一級,教師的工資就可能想差好幾千,所以才有這麼多人擠破頭想要評高級職稱。評上高級職稱就像拿到金飯碗一樣,有時候很多人在想明明大家工作差不多,工資卻相差這麼多,導致同工不同酬。就因為一個職稱,要是有名額的話很多人都符合這個條件,就是沒有機會。

除此之外,一些教師還利用各種關係、人脈,送禮等不正當手段評選職稱,更加引起了廣大教師的不滿,職稱等級與教師工資掛鉤的矛盾越來越深,是很多教師心裡的痛點。

沐雲的風

教育問答達人

1332粉絲 · 7863贊

搜索

教齡35年認定高級職稱

教師教齡滿40年

中級職稱改革

30年鄉村教師職稱

教師現狀順口溜

培訓機構教師資格證


今天空氣流通暢


不要這樣妖魔化副高一線教師,正高一線教師一般都不想,當一個一線教師走到副高職稱也意味著他們的年齡大多也到了心力衰減的地步了,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況且還要給年輕人讓位,給機會,職稱評審的條件象有幾年班主任經歷什麼的,如果年齡大的教師不讓位,不退出,年輕教師就沒有機會,也就上不去,他們也就無法評上職稱,新陳代謝,是自然法則,不要老是拿一線副高教師說事,當然學校領導職稱走的快,個別能力突出的教師職稱走的也比較快,這是另外的事,也不排除一些職稱走的快的較年輕的教師評上高職後有拈輕怕重現象的存在,但是絕大多數一線教師並不是評上高職就想著逃避,我不是高職,但是我看到的一線高職教師絕大多數還是在兢兢業業工作,盡力在幫助年輕人成長,別胡亂噴他們了,教育環境都成這樣了,一線教師活的都成狗了,為教育著想,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著想,請你們別胡說八道了,絕大多數教師是有師德,有師德的教師一定有責任心,為什麼要傳播那麼多的教育負能量,你想讓中國亡國滅種嗎?居心何在?


用戶4917183444599



這種情況在學校當中非常的普遍,很多原因不能直接歸咎於老師的惰性,這與教育制度有關。

首先,聘上副高或者正高職稱,工資要比中級和初級高很多很多,就是把班主任的津貼加上也要差老大一截,績效加上也還是差很多,所以從副高和正高要比中級和處級工資差很多來講,對於評上的老師特別年齡都是比較大的,就比較注意養生和惜命了。

其次,就上課的績效來講,績效獎金非常少,不足以調動老師的積極性,也就是說,課時的付出和應得的報酬不成比例,所以,大多聘上的老師都不願意再多代課,這顯然是與教育制度有關。


最後聘上的老師,不再努力抓教學成績美其名曰是為年輕一點的老師讓路,給他們機會評先樹優。這個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總之,聘上的老師年齡都比較大,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年齡雖然比較大,依然與副高和正高相差甚遠,既然這樣,所以有些年齡大,依然未聘上的老師積極性也不是很高,由於名額的原因,這些年齡大的老師可能到退休就沒有機會聘上。

所以這個問題好像在現在的制度下不是很好解決,因此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把這部分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校家長都很期待。


凡眼看紅樓


問這個的一般是講高校裡面的事吧?

象我們這樣教專業課的,一般都是小班課,有時候一次課只有三十幾個人。而我們這些專業課,所需要的功底,遠超普通的基礎課。為了把一門課講好,可能需要很多門課很多本書吃透。所以,往往是累得要死卻沒什麼工作量。最後如果要靠上課來湊每年的工作量,那就基本上每天連軸轉。我愛人他們專業就是這樣的。相比之下,我們專業要好很多。因為我們專業就業形勢好,所以招生數多,所以很多實踐類的教學任務衝抵工作量。所以我們年度工作量一般怎麼樣都能達標。

說到這裡還有幾個問題。我們有年度基本工作量,滿足基本工作量就能夠拿到當年的滿勤工資。還有超工作量。超出部分,卻不高。一個摺合課時5元錢~7元錢。我們累死累活上的課,這把年紀站45分鐘口乾舌燥咽喉炎,一大堆督導或者親臨現場指手劃腳或者在後臺視頻監控,弄不好就是全校通報,例如:學生玩手機教師沒及時制止然後就全校通報。我們到底圖什麼?

另一方面,因為我們是上專業課的,班上人數不會太多,如果要多湊工作量,就要上好幾門課,那就要多備好幾門課。而數學英語政治這類基礎課,上的往往是大班,一個班一兩百號人,而且同樣的東西到處講,所以他們年底的課時費有可能遠超我們。這個沒法比。

至於不願當班主任。我當過本科班主任、研究生班主任和本科生導師、研究生導師。剛開始當班主任時,說評職稱屬於加分項,後來發現也沒什麼用。一般高校裡專職管學生的,是學工,學生工作崗位的坐班的教師。我們班主任,其實都是由任課老師兼任的,每個月150元補助。本科生其實帶好了,還是能帶親的。學生總知道我是他的班主任,對我表示尊敬。但現在學生想法也多,這個事那個事說不定就扯到班主任頭上,要班主任去協調。尤其是傷亡事件,攤到誰頭上都受不了。為了這150元/月,弄不好讓家長追在身後要孩子,值嗎?研究生班主任就是扯蛋了,學生眼裡根本沒有班主任,要開會通知什麼他根本不來,你一點招沒有,責任也一樣的要承擔,所以我當了一屆後,堅決不當了。本科生導師試行過一段時間,沒什麼用,所以學校停止了這個制度。

研究生導師,這個有點象圍城。一般是很多人想得卻得不到。然而,我的一個同事,評上碩導了,不願帶學生。因為現在弄不好帶學生就是賠錢。學生寫了不如流的論文,你還得出版面費發表保證他能畢業。我現在是少少的帶。因為我們這樣的小導師,想多帶也不一定有份,同時,我也不願意擔那麼多責任。我們這裡是每帶一個學生導師每個月有一百的補助。但研究生和導師的關係就是過去的師徒關係。而現在的這些徒弟,能力如何?人品如何?門開大了,導師控制不住。社會上現在很多研究生出事的,出了事就怪導師。導師也難啊。都說研究生是導師的廉價勞動力,但這種關係定下來了是很難解開的:有那種不會幹活想法多的,有那種成天玩遊戲家裡背景深厚不愁未來工作的,還有那種很聽話很老實但一不小心點著了就要如何如何的。最後你都要保證他們能畢業,不然他們就要永遠咬定你。所以我現在也不多帶也不是不帶。一方面儘自己當導師的本分,另一方面關鍵靠自己,學生能否幫自己看緣分。

回想過去,我們當學生時,那真是反差太大了。時代在變,我們就是儘量去做一個佛系的老師。不爭不搶,平常的日子。學校呆久了,也不奢望學校、學生能給我什麼奇蹟。當初也有很多在別的系統謀生的機會,錯過了,就這樣,朝前看。自己該做的做好,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總有自己安身立命之處,也總有一些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