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宜興千年古村之一一男留

史載在三國歸晉後,原東吳之地宜興出了“三害”:銅官南山吊睛白額虎、城中長橋水中蛟龍、芳橋西周埠官二代周處。

宜興千年古村之一一男留


那水中蛟龍,要求宜興三氿(東氿、團氿、西氿)岸邊各村,輪留每年要獻祭它一個男童,否則就興風作浪,掀翻船隻害人性命。那一年正好輪到東氿北岸,一個村莊要獻祭男童,父母和男童相擁而哭的撕心裂肺。

宜興千年古村之一一男留


官二代周處奉母命,來村上給燈塔獻燈油。經過聽說此事後,十分氣憤,持劍下水追擊蛟龍,那蛟龍見周處勇猛不敵,往東朝太湖裡逃,跑了五里許,被周處追上斬斷半條尾巴。鮮血染紅了水面,這地後來改稱紅巷(就是現洪巷村)。

宜興千年古村之一一男留


惡蛟逃出東氿入太湖,周處大呼蘭山,把它攔住,蘭山應聲橫出太湖,把蛟龍攔回東氿,那山就是現在的攔山咀。周處追著蛟龍一路博鬥,斬傷蛟龍的同時,也留下了許多地名(如上餘皮、下餘皮、長安村等等),追到城中長橋下,終於完斬了惡蛟,後長橋也稱蛟橋。而蛟龍被斬,自然男童就留了下來,所以為了紀念,那個村莊從此就叫男留村。

宜興千年古村之一一男留


男留村人為了感謝周處,幫他們斬殺了興風作浪的惡蛟。把周處來添燈油的燈塔,改成了一座尼姑庵。庵中掛有周處畫像,用來世代祭拜。

宜興千年古村之一一男留


而庵中尼姑,白天參拜周處,晚上點亮油燈,為東氿入太湖的航船作指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始終如此。

宜興千年古村之一一男留


古時江南多為水路交通,航運繁忙。船舶在夜間航行容易迷失方向。一盞小油燈照亮了人們的心。指引了歸途的人,它代表了古人的一種精神、那份純樸、也彰顯了對陽羨第一人物的那份敬意。

宜興千年古村之一一男留


而男留村燈樓上刻著“是知津矣”,在,出自《論語·微子》,孔子周遊列國時,叫弟子問路。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其中的“是知津矣。”直接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綜合意思為“孔子應該知道他自己的方向,也就是他的政治主張。這裡用來表明周處除三害,改過自新。最後精忠保國,上戰場明知會被人陷害致死,還要去為國盡忠,兵盡糧絕力戰而死。

宜興千年古村之一一男留


男留燈樓的造型是鍋耳山牆建築,遠看像周處官帽,寓示前程似錦,官運亨通。其實這樣的鍋耳建築是有防風、防火、防盜之用,兩側高出的山牆防止大風把瓦片吹落,也許在東氿邊,靠太湖口風比較大,所以會採用這樣設計。

宜興千年古村之一一男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