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青春期的孩子抑鬱且內心孤獨,家長應該怎樣讓他感到溫暖?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wzy144780923


這是個好問題。要想幫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瞭解孩子的特點,瞭解孩子的個性,瞭解孩子的需求,瞭解孩子的溝通風格,以及父母的分工和必備的技能。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一、青春期孩子的四大特點

孩子進入青春期,出現爆發性的問題且變得難以溝通,主要是因為他們遇到了以下幾個挑戰:

01自我形象的確認

表現:常問自己“我是誰?我好不好?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我怎樣才能獨一無二?別人是怎麼看我的?我值得被尊重被愛嗎?”

心理特點:他們希望自己是獨特、有個性,能活出自我的,想法多變。

家長啟發:多與孩子談談夢想,即使不合理,也不要急於糾正,允許獨特性。因為夢想不是拿來實現,而是拿來點燃希望的,多創造與孩子有趣的溝通才是關鍵。

02情緒敏感且強烈

表現:一會激情洋溢,一會失落孤獨;一會喜悅,一會悲傷;情緒如六月的天,說變就變。

心理特點:充滿活力,對一切都感興趣,但情緒敏感多變。

家長啟發:屬於這個年齡的正常表現,給孩子足夠的表達機會,讓青春生命的獨特性去綻放。

03想要參與到社會中去

表現:打的不是王者榮耀,而是青春不可或缺的社交和友誼”。

心理特點:非常在乎人際關係、情感關係,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

家長啟發:打遊戲的背後是渴望建立和同齡人的共同話題;對衣服、髮型、外貌的注意不是因為虛榮而是對自己社會形象的探索,家長需要給與一定的引導。

04追求冒險與創新

表現:這個世界之所以讓他們著迷,就是因為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心理特點:有冒險精神,對改變具有開放的態度,生命力旺盛,渴望被認同。

家長啟發: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學會放開、信任孩子。同時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引導他們避免安全隱患。

青春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階段,它既有擴展生命邊界的任務,同時又要避免迅速超速行駛,對父母真的是充滿了考驗。

二、放下你的焦慮,孩子才能活出自己

想要孩子活得好,就要具備教練型父母的三大心態,從教導型父母轉變為教練型父母。

第一種狀態:放下焦慮與擔心。

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被焦慮和擔心折磨著。進入了青春期,又擔心孩子學壞,這些擔心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會成為孩子否定自己的最大理由。在一個充滿著焦慮能量的媽媽的影響下,內在自我會產生極大的衝突和矛盾,孩子既想聽父母的話,又想要活出自己,就會變得懷疑自己,變得小心翼翼,害怕犯錯,害怕讓父母擔心和失望。孩子的生命力也很難綻放和舒展。

父母放下焦慮和擔心,變得輕鬆,孩子也會輕鬆起來。孩子內心裡面最強烈的聲音就是:爸爸媽媽,請你們相信我。當父母真正放輕鬆,孩子才能真正放鬆下來,舒展的做自己。

第二種狀態是始終好奇,而並非判斷。

懶惰,不懂感恩,說謊,總愛玩遊戲,總愛玩手機,其實都是父母給孩子貼的標籤,孩子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內在需求,就是期待得到愛,得到理解,得到認同。

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最討厭的就是爸爸媽媽不懂自己,冤枉自己。當孩子出現青春期的煩惱和需求,作為父母應該保持對孩子的好奇:

提問話術示例
1)他究竟發生什麼了?
2)他的感受是怎麼樣的?
3)他內心有什麼想法呢?
4)他有什麼樣的期待呢?

如果父母能夠保持足夠的好奇,靜下心來去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孩子被深深的理解,孩子也會更願意敞開心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進步一的詢問孩子:

提問話術示例

1)剛才你剛才這麼反常的行為,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2)我看到你有點著急,究竟發生什麼了?
3)能夠告訴媽媽事情的經過是怎麼樣的呢?
4)手機對你有什麼吸引的地方?
5)告訴我最近你在玩什麼遊戲?
6)你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呢?
7)你怎麼看你的同學和老師的?

通過詢問,父母會在孩子的內心打開一個新的空間,讓他們可以有機會去表達事情的真相、真實的內心感受和想法,親子關係也因此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第三個狀態就是關注未來並非問題。

如果父母過度地關注孩子的問題,會把自己和孩子都陷入一種極度焦慮的情緒中,讓孩子自我感覺很糟糕。

而關注孩子的未來,會讓孩子產生希望,從而產生內在的動力。特別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會很熱衷於探索自己的身份感,他們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極大的好奇。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如果能夠陪伴孩子關注未來,幫助孩子探索未來,會幫助孩子激發他們的生命動力。當父母開始關注孩子的未來並非問題的時候,也許你們談的可能是這些:

提問話術示例
1)你這樣做究竟你想要的是什麼呢?
2)你的夢想是什麼呢?
3)你希望周圍的人怎麼樣看你呢?
4)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呢?
5)誰是你可以學習的偶像呢?
6)為了做到你想做的,你需要我們什麼樣的支持呢?
7)誰可以幫助到你呢?
8)為了讓這件事情成功,你有什麼樣的計劃呢?
9)第一步先做什麼呢?

父母用這樣一種方式和狀態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彼此的關注點發生改變,能量也會隨之改變,朝向未來。孩子會變得更加自我負責,更加有力量。

當父母們能夠做到以上三種心理狀態,是父母們從教導型父母向教練型父母轉變的開始。

三、通過三層次聆聽,走進孩子內心世界

做教練型父母需要兩大基本功,深層次聆聽和有效提問。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能夠做好深層次聆聽,就能夠保持回到當下,能夠真正讀懂孩子內在的狀態,陪伴孩子輕鬆度過青春期。

01深層次聆聽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 , 他說他的,我聽了字面意思,就急於做判斷給建議。
第二層次 , 他說他的,我不僅聽懂了字面意思,還聽懂言外之意。
第三層次 , 他在說的同時,我不僅聽懂了,還能感受他的情緒狀態。

其實很多家長還是停留在第一層次,帶著評判去聽。廖老師的教練輔導中,收到了很多的孩子對父母的投訴,最大的投訴就是覺得父母冤枉自己。

02聆聽能力被阻礙的原因

其實我們曾經具備三層次聆聽的能力,就是在孩子剛出生不會說話的時,在照顧重病的老人時,或和聾啞人溝通時,我們會根據對方的情緒或動作來體察對方的真實需求。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三方面的原因阻礙了我們的深層次聆聽的能力。

1)當我們的情緒狀態處於憤怒、焦慮、擔心、恐懼的時候,根本就顧不上去聽別人說。

2)我們對其他人有期待時,往往希望別人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

3)我帶有主觀的評判。

03父母啟示錄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運用深層次聆聽的能力,就是要讓自己回到當下,回到此時此刻,完全和你的孩子在一起,去感受他,接納他,放下自己的成見。

當你在當下專心地聽他說話的時候,就會像一次神秘的旅行。

你將會開放自己強烈的直覺,看到孩子的內在,和孩子進行一次內在旅程

四、喚醒自信,讓孩子勇敢前行

教練的核心公式

績效(即孩子能夠達到的狀態)= 天賦 - 干擾

這個公式是績效等於潛能、天賦減去干擾。這裡指的績效,就是效果。

從這條公式來看,潛能和天賦人與人相差無異,導致孩子有高低之分、自信差異、事情完成效果有差別的原因,主要是干擾項。

01孩子的五大主要內在干擾項

1)情緒狀態:如考前焦慮擔憂恐懼。

2)想法上的壓力:

如老師不喜歡我。

3)與同學的比較:如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低人一等。

4)父母的期待:擔心沒有完成期待,擔心不被愛。

5)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自信,我沒有資格,我真糟糕。

當孩子在成長中揹負著這些沉重的包袱時,在前行的路上會感到疲憊,走的很慢,甚至離目標越來越遠。假如孩子能夠排除干擾,讓自己平靜安定,或者讓干擾項變成很低甚至為零,那麼這個孩子就會發揮很大的潛能,甚至可以達到他的巔峰狀態。

02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

首先,培養孩子對學習某一樣東西的良好感覺,這是自信產生的起點。

第二,為孩子創造更多的嘗試的機會,讓他能夠做到,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和自我肯定,培養孩子的自信。

第三,最關鍵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給予更多肯定,肯定具體的行為或者想法,最終做到多次肯定,長此以往形成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形成自信自愛和自尊。

培養自信的一個核心的信念,就是多做。因為多次嘗試,孩子能夠在試錯中成長;因為多次取得成功,成功的經驗會讓孩子更加自信,自我肯定後邁向成功。

我是家庭指導師,我為教練型父母代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