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仙公山,又名"雙髻山"、"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距泉州中心市區約25公里。南北朝時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是集宗教朝聖、遊覽觀光、休閒娛樂、修學度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原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 ,泉州十八景之一,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仙公山,以“靈、奇、秀、險”為特色,素有“八閩名勝無雙境,絕頂蓬萊顯九仙”之美譽,是福建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和泉州市十佳風景名勝區。山體碩大巍偉,巖崖陡立,山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山間徑曲林幽,山巔雲霧繚繞,擁有眾多的寺宇亭榭、文物古蹟和歷史傳說,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集宗教朝聖、遊覽觀光、休閒娛樂、修學度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仙公山風景名勝區由雙髻宗教文化景區、仰恩湖文化休閒區、馬甲民俗文化景區、馬甲亞熱帶動植物觀賞園、荷潭湖遊樂度假區等五個景區組成。有豐山洞、白水巖、朝天閣、仙靈橋、仙井、仙足跡、仙棋盤、仙茶樹、仙排閣、貴婦雙髻、荷譚印月、仙公蓬萊等勝景,以及宋代朱熹、王十朋,明代張瑞圖等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摩崖石刻。山上建有盤山公路、空中纜車,及其它相關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娛樂設施。

仙公山山勢險峻,只有西、北各一個石門可以出入。北門稱“小隘門”;西門是正門,即“仙門”。1998年,景區重新規劃,“仙門”下移於舊土地廟下,另建牌坊式山門,稱“九仙天門”,舊址右側壘築“仙洞”。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豐山洞

又稱“雙髻寺”,俗名“仙公寺”,奉祀何氏九仙,是仙公信仰者朝拜的聖地。豐山洞始建於南朝齊時期。時人在仙公山上“絕頂雲霄”的古巖外,建造巖宇,修道煉丹,濟世救民,稱“豐山洞”,俗稱“雙髻寺”,中間幾經興廢。寺宇坐東朝西,深11.5米,寬12.8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面積146平方米,木、磚、石混凝合結構,重簷歇山頂建築形式。

白水巖

始建於五代時期,幾經修復的白水巖,是一座佛教巖宇,主祀釋迦、藥師、彌陀三世尊佛像,供奉觀音、彌勒和文殊、普賢菩薩,雙邊塑十八羅漢,住寺千年。1993年擴建成深13.4米、寬14.5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兩側廂房,殿前帶暗廊,木構單簷歇山頂建築形式的佛祖廳堂,面積194平方米。

出米巖

在豐山洞後岩石下層間向西面,有一塊大岩石,名曰:“出米巖”。傳說,早年這石間有一個小洞,每天能從洞裡自動流出米來,而且流出的米,會根據當天寺中僧人和香客的人數,自動流出適量的米糧以傴膳食。後來,寺中有一貪心的和尚,想多得米糧以飽私囊,便用鋼釺打鑿米孔,結果鋼釺象澆鑄一樣被石頭鉗注拔不出來,出來孔也被封住了。僧人早已烏有,鋼釺至今猶在,出米巖就象一個大寫的感嘆號,啟迪遊人深思。清朝嘉慶年間白水巖住持普憲禪師為此曾賦詩一首,並鐫刻於“出米巖”上方:“巖涯米石昔曾然,疑是靈山別一天,五代竟傳從此出,於今空鎖等何年。

仙足跡

在豐山跡小隘門內,一塊2米見方的岩石上,有兩隻腳印,一左一右,長35釐米,寬14百米,腳趾五指明顯齊全,稱“仙腳跡”。相傳為神仙降臨踩踏時留下的腳印。

仙棋盤

“仙棋盤”是仙公山又一獨特的遊樂處。一方鐫刻在巖上的仙棋盤,與現在通用的棋盤並無差異,傳說何氏九仙閒時常在此弈棋娛樂。

仙茶樹

白水巖頂的峭巖絕壁中,有一株天生茶樹,高1米左右,靠天地雨露滋潤成長,枝繁葉茂,四季常青。傳說採茶葉一片,沖泡熱水數碗,飲之可提神祛病,名之曰“仙茶”。由於採摘困難,遊客只能在樹下覓拾落葉。此一株仙茶,數百年來被視為山中珍寶。

觀日臺

山上還有一處“會當陵絕頂,一攬眾山小”的地方——觀日臺。“觀日臺”為清朝太常寺卿陳大所題,檯面二米見方。清晨,屹立立臺上,遠眺東方,可見一輪紅日躍海噴礴而出,冉冉升起,海天同輝。清人萬際昌有詩云:“攀蘿尋鳥道,侵曉上峰巔,霞氣涵滄海,波光接遠天。山空孤日落,雲淨一星懸,曾說和馭,相催日復年。”抒發的就是在這裡觀日出的感懷。

煉心亭

在登山的“仙路”途中左側,亭為六角形,雙亭緊鄰連接,俗稱“連心亭”。亭蓋為黃色琉璜瓦,是遊客登山路上小歇及眺望山景的路亭。

通仙天橋

遊客乘坐空中纜車到達“入雲閣”下站後至豐山仙洞的必經之路。天橋全長44.5米,寬2.6米,建於1995年10月。

全橋建於峭漄巖壁上,由六支鋼筋混凝土仿樹木圓柱支撐橋面,最高點8.75米,橋面多折成曲形,雙邊鐵扶加固。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碑記詩文,匾額楹聯,也是仙公山的一大景觀,這鐫刻在大隘門峭壁上的“佛國”大字,是宋代龍圖閣學士、泉州知州王十朋的墨跡。明代大書法家、歷官建極殿大學士張瑞圖,遊覽仙公山時,曾撰著名碑記《禪雞冢碑》。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仙公山宗教、民俗文化歷史悠久,佛、道、儒“三教”並存。據《泉州府志》記載:“在四十六都,距郡城北五十餘里。水旱祈禱,歲則大豐,亦稱豐山。”山上有豐山仙洞,稱雙髻寺,洞中祀奉何氏九位仙公。漫遊仙公山,可見山上遍佈歷代的摩崖石刻、碑記詩文、匾額楹聯、寺觀廟宇、民間傳說,其錯落有致,紛呈異彩。它們與泉州古城的開元寺、靈山聖墓、清淨寺、關帝廟、禮拜堂等遙相呼應,相映成趣。仙公山的人文景觀,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泉州之所以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輝煌史實。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摩崖上石刻題句:“齊朝誰住古巖阿,絕頂雲霄手可摩”。一代高僧弘一法師,也曾留跡此山,“是真仙靈,為佛門作為大護法,殊勝境界,集眾僧建新道場”。1997年,在泉州市的風景名勝評比中,仙公山被評為“首屆泉州市十佳風景區”。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清朝順治年間,下南安石井村,有位英雄名謂鄭成功。在他未出仕之前往仙公山腳。但仙公事前已知首鄭成功要來仙公山,於是託夢給山中和尚說:“明天有一位白衣 秀才前來問籤,你們趕快把山下坪鋪打掃清潔,備辦清茶好好迎接貴客。同時要對他說:‘半天子匆匆來吵神仙。不必勞駕到寺,回去好好練武習文。’”當和尚向鄭成功轉達仙公的話時,鄭成功非常感激。坐下休息片刻,觀看四周,崇山峻嶺,古樹參天,高聳入雲,草木蒼鬱,風光迷人,來往香客男女老幼絡繹不絕,熱鬧非常,實在是人間仙境。鄭成功返家後,更加用功練武,熟讀兵書。後來舉兵反清,收復臺灣,打敗荷蘭侵略者 ,與清王朝分庭抗禮。後人在仙公山麓,修建了一座石亭,名曰“洗心亭”,永作紀念。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明朝年間,江西有一個舉子,慕何氏九仙之靈驗,特地到仙公山求夢問前程。他在豐山洞裡一連住了九天九夜,卻一夢無成。第十天清晨,他心離寺而歸,當即向寺僧借來文房四寶,氣忿地在洞壁上題了一首詩。詩曰:“千里路途來求夢,九霄無夢是無緣。神仙不管凡間事,回去江西中狀元。”

題完詩擲筆而去,匆促間忘了帶走雨傘。當舉子返身回洞府時,突然發現他題的詩中有兩字被更改了:“無緣”改為“有緣”,“不管”改為“專管”,而且墨汁未乾。舉子見狀,急忙跪下,祈求神仙開恩庇佑。後來,這個舉子返回江西后,上京赴考果然中了狀元。為了酬謝神仙,他捐獻了巨資,從江西鋪了一條石板路直達仙公山,這條路就叫江西路。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某地有個秀才,勤奮讀書,學識廣博。久聞眾多赴試學子,都到泉州仙公寺祈夢,問卜仕途前程甚為靈驗。於是,在赴試那年的一天,他也慕名前往仙公寺。一路上不辭辛勞,翻山趕嶺,歷盡艱難。當他來到雙髻山時,不禁被優美秀麗的景色所吸引,頓覺心曠神怡,如臨蓬萊。他放眼眺望,見山巒疊翠,曲經通幽,古木參天,鳥語花香,清泉如練,亭閣似畫,不禁讚歎:“確是仙境勝地也。”

因他是從未到過仙公山,而今慕名而來的遠方有學之士,寺僧便十分客氣地接待他,並帶引他寺中點香燃燭,祈求仙夢。秀才聽了寺僧教導之後,便側臥於案下運夢。朦朧中見一真人在他左手掌上寫個“才”字,而後又在其右手掌上寫個“無”字。醒來之後,他按字釋義,認為仙公戲謔他“才無”,也即“無才”。看來赴試是無望了,難免鬱鬱不樂。但又覺得自己多年勤奮苦讀,博覽群書,四書五經篇篇精通,諸子百家無所不曉。他的學識可列同窗學友之冠,今日得仙公“才無”之夢,心中無不有些不悅,甚至對仙公所賜之夢有所懷疑,也有所不服。於是,回家後更加倍刻苦攻讀。

考期到,他帶著書卷赴試。一路上曉行夜讀,毫不鬆懈。結果考試之後,金榜題名,高中進士。不久,升官調職,任至巡撫。此時,他方才領悟出雙髻山仙公所賜之夢,“才無”兩字合二為一,不正是“撫”字嗎?這是隱示他可官居巡撫之職。而用“才無”或“無才”,是有意激勵他必須繼續努力勤奮,不可恃才自傲。學無止境,百盡竿頭,更進一步。此時,他才深深敬佩雙髻山仙公之靈驗,自疚當時誤解仙夢之意,不禁有所自責地說:“仙公無戲言也!”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仙公山豐山洞內懸掛著一塊清朝大學士李光地所書“真神仙也”的匾額。相傳1658年(清朝順治十五年)歲次戊戌,李光地時年18歲,在赴省城應試前與學友一齊到仙公山運夢,以求測功名前途。當晚與諸友睡於仙公案桌下,朦朧中夢見一仙人來到他身邊對他說:“你要去應考是‘功名無心想,富貴兩不成’”,隨即不見。李光地少有抱負,決不相信“運夢”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於是堅持上省應考。不料是年中舉(按:李光地實際中舉時間是1666年,即康熙五年)。經過刻苦努力,1670年(康熙九年)高中進士,後來當了文淵閣大學士,擔任首輔閣臣,傳說他曾“七日權君”,代天子聽政。

有一年,李光地回鄉休假,寓居泉州。一日舊友重逢,談及仙公山“運夢”一事,認為如果當時信其夢,必誤人子弟眾人附和。大家決定第二天一齊上山搗毀仙公山廟。此時,忽聽門子來報,稱仙公山李道人求見。李光地初時不見,道人通過門子告知,他是仙公山上何氏九仙派來的。門子再次通報,眾人稱奇,齊勸李光地接見。接見後,道人言:“相公以前運夢的‘功名無心想’,‘想’字去掉‘心’字,說明你的功名是無‘心’的‘想’就是‘相’,可以當到相國。而‘富貴兩不成’,指你參加省考是戊戌年,戊戌兩字均不象‘成’字,說明你富貴從戊戌年開始,這是仙人激發你奮發上進,勉勵你刻苦學習的激將法。”道人接著又說:“若非這樣,恐怕你難求得今日功名。”眾人異口同聲稱讚“仙公真神仙也”。第二天,李光地帶領諸學友上山酬謝。李道人早已在“仙排格”等候。李光地於是捐獻了許多銀兩修建仙公寺廟而且當場題了“真神仙也”匾額。李光地卒於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其年歲次戊戌。至此則全應了仙公“富貴兩不成”的隱喻,即榮華富貴從戊戌年開始,至戊戌年結束。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東南聖蹟-馬甲仙公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