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你對繪畫中抽象藝術有哪些認識?能否詳細分享一位畫家的作品?

微兒美術


抽象畫派和抽象畫,對於中國觀眾比較生疏。它是西方油畫的一個畫種,和藝術現象。用西方印象派畫家高更的話說,是用夢想中的東西取代自然。

抽象一詞源於翻澤曰本詞彙。 抽象是具象的相對概念。中國畫的大寫意是意象。西方抽象油畫,有點東方畫大寫意的意味。表觀的是一種情緒,抽取了具體形象,看不出畫的是什麼東西。甚至有人訓練動物,象,豬用油畫筆胡亂塗上顏料,也說是抽象畫,居然也有人出錢購買,譁眾取寵…

中國畫家畫抽象畫的不多,北京畫院的石齊老師,人物畫很好,知名度很高,近幾年也畫起了抽象畫。在宣紙上胡亂的畫上線條和顏料,隱隱地能看出一些人物局部形象,仍不為大眾所欣賞,賣的是名氣。用西方哲學家黑格爾的話說: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抽象繪畫也有它的存在空間,和理由,只是不合我們東方民族的欣賞習慣罷了。


劉逸之


象繪畫的發展趨勢,大致可分為:﹝一﹞幾何抽象﹝或稱冷的抽象﹞。這是以塞尚的理論為出發點,經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新造形主義....,而發展出來。其特色為帶有幾何學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為代表。﹝二﹞抒情抽象﹝或稱熱的抽象﹞。這是以高更的藝術理念為出發點,經野獸派、表現主義發展出來,帶有浪漫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為代表.

代表畫家

康定斯基(W.Kandinsky,1866~94),抒情抽象派代表畫家,“抽象繪畫之父”,曾是德國表現主義團體「藍騎士」的領導者。

代表作《構成第四號(戰爭)》(1911,杜塞爾夫萊茵河西發里亞藝品收藏室)、《構成第七號習作》(1913,莫斯科Tretyakov畫廊)、《光之間·第599號》。  蒙德里安(P.Mondrian,1872~1944),幾何抽象派代表畫家,在平面上把橫線和豎線加以結合,形成直角或長方形,並在其中安排紅、黃、藍三原色,但有時也用灰色,是荷蘭風格派(deStijl)的主將,代表作《黃與藍的構成》(1929)、《百老匯爵士樂》(1942~43,紐約現代美術館)。  馬列維奇(K.C.Malevich,1878~1935),俄國構成主義倡導者,也是幾何抽象派畫家,代表作《飛機起飛》(1915,紐約現代美術館)、《青色三角形與黑色長方形》(1915)。  庫波卡(F.Kupka1871~1957),捷克畫家。運用色彩理論和音樂式和諧造成獨特的幾何風格,例如《繪圖構成主題二》(1911~12,華盛頓國家畫廊)、《垂直線語系習作》(1911)。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畫家。運用色彩調和及抽象的手法,創作了許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金魚》(1925,油彩加水彩,紙裱在卡紙板上,48.5×68.5cm,漢堡美術館)、《幹道與支道》(1929,油畫,布,83×76cm,科隆,裡伯爾茲美術館)、《死與火》(1940,油畫,83×67cm,科隆,裡伯爾茲美術館)



王木樣書法


我認為,抽象畫是用扭曲多變的圖形或色塊來繪製作者心靈圖景的藝術。

一般的畫,是畫給大眾看的,而抽象畫是畫給少數具有抽象思維意識的人看或者作者孤芳自賞的,他們在用自己的繪畫語言符號和心靈密碼,塗抹著自己的某種思想、個性或情緒。

例如畢加索的抽象畫,線條高度扭曲變形,不規則的色塊交錯疊加,無限的誇張,扭曲得不能再扭曲的形象,不仔細看,很難看出一個局部或整體的形象。一般眼光和思維的人,也很難看出它有什麼美感。家裡如果掛一幅這種畫,晚上看一眼,也許會做噩夢的。這些抽象畫家,在思想和藝術方面,有自己另類的思維領域和心靈密碼,常人是很難理解的。一些高談闊論,把抽象畫無限吹捧的所謂評論家和附庸風雅的高聲喝彩者,如果你的思想意識不在這個領域或頻道,也未必真懂!

我是個平凡的人,說句得罪喜歡畢加索藝術的評論家的話:有時,面對畢加索的一幅超級抽象的畫,我甚至懷疑作者神經是否在那一刻出了什麼問題。

儘管絕大多數人看不懂或不喜歡抽象畫!但作為一個畫種,一種藝術現象,我們還是應該給它自由發展的空間。在世界繪畫史的壯錦上,畢竟有過或將還會有它的一筆色彩。











袁洪智詩畫


什麼是抽象藝術?一般人很難理解。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幫助學生理解的。具象,就是所描繪的事物像像現實生活中的某個具體事物。

抽象,顧名思義 就是所表現的對象從具體的事物抽離出來的,和現實生活找不到對應形象的。

抽象主義分為兩種,一種是冷抽象,一種是表達主觀感情,或者抒發某種情緒熱抽象。我們就先來說說第一種吧。

冷抽象,又叫理性抽象、幾何抽象。如下圖,《紅黃藍構圖》,作品是由大大小小的幾何型構成,作者,蒙德里安,就是冷抽象創作的領軍人物。

但凡欣賞一件作品,都需要簡單探討一下這件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性格、藝術主張等。這樣有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深層意蘊和審美價值。

蒙德里安自幼接受宗教思想 ,養成極為樸素自律的性格,沒有一般藝術家的狂熱、傲世、孤寂、偏執等,他以理性、極簡聞名於世。後來他又熱衷於通論,解除婚約羈絆後,又受數學家舒恩梅克提出“造型數學”哲學,的啟發,“造型”意味著呈現有條不紊的思想,是對精確嚴謹和簡明秩序的極致追求,一

這一系列的經歷促蒙德里安,尋求一種“純粹實在的藝術” ,在藝術作品不停地拋棄自然物象的外在形式,追求某種深層的內在的無我的精神表達。他在一件又一件的作品中不停的做減法,舍卻明暗,舍卻結構,舍卻空間,舍卻複雜的構圖。

這還不夠!

直到一戰結束後,蒙德里安簽署了反戰,反個人主義 ,宣揚和平團結的“風格宣言”。這件事應該像最後一到閃電照亮了他的夜空。

世界乃至宇宙,都是在一個統一的秩序之內,應該是相生相剋的。萬事萬物哪有那麼複雜,什麼最好,簡單最好!什麼最美?安寧和諧最美?

所以他索性追求一種徹底的純粹,把極簡主義進行到底,以畫面極度的平衡感對戰爭造成的不和諧,以極為理性的視覺形象對人類不理性的發動戰爭造成滿目蒼痍做出的無聲反抗。

我們現在來看看他的作品。

感受:格子圖,很簡單,視覺平衡,有一定的舒適感

看錶現手段:

看構圖,不復雜,平面構成。

看造型,全是幾形,沒有具體的形象,沒有明暗,體量,空間。所有的幾何形都是用水平線與垂直線交叉構成。

在蒙德里安新造型主義的繪畫中沒有一根曲線。在現實生活中,曲線處處存在,沒有一根純粹的永恆的直線,經過歲月的摧殘,每一根直線經過蟲噬雨浸,都走了樣。在他心裡出直線是太陽散發的光芒,水平線是地球圍繞太陽行走的足跡。

世間處處存在著矛盾衝突,就好像是橫豎兩道那麼對立。在他心裡出直線是太陽散發的光芒,水平線是地球圍繞太陽行走的足跡。而他偏要用著勢不兩立的線打破這種不和諧,重新構建一種新的宇宙大一統的新秩序,平和安寧純境簡單。

他說“我一步一步地排除著曲線,直到我的作品最後只由豎線和橫線構成,形成諸十字形,各自互相分離地隔開,……豎線和橫線是兩相對立的力量的表現;這類對立物的平衡到處存在著,控制著一切。”

色彩,在他的畫中,我們只看到紅黃藍三原色,沒有任何其他色彩(黑白灰是無色系),三原色是最基本的母色,是其他任何顏色都調和不來的。蒙德里安只要最簡,拋

棄世間所有的浮華,抽取最本質,最初的的實質。這還不夠,他要把精簡進行到底。

筆觸,筆觸最能看出畫家作畫時的狀態,它是畫家發洩情緒的發洩口。我們看他的畫,每一個色塊,都是用排刷橫向平塗,沒有厚薄不均,沒有情緒變化,很冷靜,很理性,沒有任何“我”的存在。

他要最簡最省的語言重構宇宙包括人類世界的簡單平衡。

我們看看他是在畫面中如何建構平衡的。(為了幫助理解,我把畫面做了黑白處理)

重量平衡,畫面如果中分,左右份量勢均力敵,整幅畫下部重,上部輕。形成一種視覺習慣穩重與平衡。

空間平衡,左中上是一大塊紅色,下面是一豎一橫兩塊黑色,重心在紅色下邊框中間,及中下,右邊黃色頂格,右下紅色頂角,力量向兩頭拉開,把人的視線拉出去,再收回來,

重心向中心移動,形成整幅畫大的視覺平衡感。

整幅畫,每一個格子的大小,形狀,疏密,位置都是精心調整,黑色線條的分割分佈,恰到好處,彷彿都用到了力學原理,讓每個方格每根線條互相牽制,力力相抵。

動勢平衡的,這裡面,每根水平線,垂直線都是粗黑靜默的,與邊框保持這若即若離的距離,避免畫面的單調與呆板。

色彩平衡,色塊之間的位置呼應 ,如右上角的與左下角的黃色呼應 ,左中上紅色與右下角的紅色呼應。灰色調穿插及互相呼應等,作者努力把我們的視線引出去,再拉回來,最後把重心放在畫面中心。

另外,黑色線條,不僅分割了每個方格,還把每個方格,不同的色相、明度,純度統一起來,讓整幅畫更加協調統一。

我們看,蒙德里安的抽象畫,沒有情感上的熱烈觸動,獲得的只是一種內心的安靜,他試圖拋棄人世間所有的繁雜與表象,以理性的思考代替感性的表達,用最簡單的繪畫語言表達宇宙萬物內部的安寧靜穆。所以他的抽象畫又叫理性抽象。這是不是和我們的古典哲學“陰陽相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異曲同工呢?


得閒居主


您好,我認為抽象藝術是對真實自然的物體進行簡化甚至完全抽離的藝術,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任何具體的形象的描繪。抽象主義的誕生主要是受到了立體主義的影響,但也並不是一脈相承的關係。因為在各個藝術流派發展齊頭並進的情況下,互相之間都有或多或少的滲透和影響。

我為您分享的是被認為抽象藝術之父的康定斯基的作品。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俄國人,從小興趣廣泛,除了繪畫還熱愛音樂,學習成績也很好,30歲就當上了法學院教授。後來,他逐步離開法律行業,開始專注藝術創作。

下面為您分享他的第一幅及他的代表作《構成》系列的十幅作品。

早期康定斯基深受莫奈的藝術影響,尤其是乾草堆系列,因此他在自己的早期創作中也有過類似印象派的題材。後來,康定斯基又受到馬蒂斯的藝術影響,創造出風格粗獷的藝術作品。1911年,康定斯基創作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幅抽象水彩畫作品(見下圖)

這幅作品看不出任何具體的形象,只是一幅沒有實際意義的、沒有任何具體指代的畫作,畫中顏色各不相同,就連筆法都像是在紙上試筆一般。從這幅作品之後,康定斯基絕大部分的作品都沒有具象,他的畫作風格也開始正式轉向抽象主義。

康定斯基希望在繪畫中用非具象的形象和抽象的筆法,直擊人們內心的感受。古典繪畫中,畫家如果想要傳遞悲傷,就會去選擇一個悲傷的主題故事進行描繪。康定斯基則想像音樂一樣,構建一套體系,通過抽象的線條和色彩將情感在畫面中表達出來。他最著名的一套代表作品叫做《構成》 ,共十幅,他認為這就相當於是十部交響曲。交響曲對音樂家而言是最宏大、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在十幅《構成》作品中,康定斯基深入探討了以音樂的形式繪畫,去達到超脫於具體形象的純粹感受,十幅《構成》作品的前七幅,都是以宗教為主題,其中包括末日審判、末日災難等。

例如《構成 VI》(見下圖)描繪的大洪水,從畫面感中完全看不出洪水的意象,但康定斯基追求的是用抽象的方式在觀畫者內心激起大洪水給人帶來的感受。

《構成》系列的其他作品(下圖)大部分都造成了一種如同夢幻般的效果,筆觸輕盈,一切都沒有規則性,似乎是在幻想中一閃而過的東西,卻又無法清晰地辨認出來各種色彩對比強烈,畫面熱情奔放。畫面上除了一團團大大小小的色斑和扭曲、激盪的線條以外,我們幾乎看不到具體的形象。在畫面中較為突出的是黑色的點和線,像鼓點、像強音、像穩重低沉的旋律,調和著整首樂曲,又像旋風一樣牽動著整個畫面的色彩。


大神視覺藝術


在此介紹一位意大利當代畫家:桑德羅·特勞蒂(Sandro Trotti)。作為羅馬美術學院的終身教授,桑德羅·特勞蒂先生為中國美術帶來了諸多“非常不一樣”的東西,當然中國亦回饋給他“非常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動。特勞蒂先生是一位溝通中意,甚或中西方文化的重要使者。早在20世紀90年代他便受到吳作人先生的邀請來到中國……。2005年起,他在廣州美術學院開始了長達十五年之久的教學生涯。

新中國的美術進程裡,也曾有不少西方畫家、藝術家來華授課,然而如桑德羅·特勞蒂先生這樣於中國、於一所美術學院,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中的,實沒有第二人。

特勞蒂先生,其藝術生涯也折射出西方藝術潮流發展的軌跡變遷。從具象到抽象,又從抽象迴歸到具象,最後又在抽象與具象的結合中達到自由而蔚為大觀的境界。

他不斷地“背叛”自己,每一步都在對自己的顛覆中獲得涅槃重生。這種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以及敢於推翻自己否定自己的膽魄,他常說要大膽否定自己,也提醒著我們作為藝術家所必須具備的自省與自覺。

作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家以及教育家的同時,他依然一直秉承著如同年輕人般的好奇心以及學習心態。來中國執教以後,特勞蒂進入了新的階段,在自身興趣的驅動下對中國傳統的壁畫、水墨畫、書法等藝術樣式都進行過研究。

他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唐代墓室壁畫那種震撼的視覺衝擊以及琳琅滿目的色彩深深打動了他。當晚他竟久久不能入睡陷入失眠,痴迷於這種跨越千年的古典藝術所帶來的震撼之中。

在與中國文化藝術的交流與互動中,他也漸漸地將東方藝術的元素帶入到他的創作之中,甚至希望通過研究《紅樓夢》等古典文學來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他常說“如果不研究中國的藝術,我就是空虛地在學習中國了。”不止一次地他表示中國畫的精髓可以“拯救”西方繪畫,因為當一個系統已經發展到極致而後期無法再去超越的時候,另外一個文化系統可以為他們開闢一條新的出路。

特老蒂先生的繪畫是地地道道的抽象藝術,他把文藝復興意大利的繪畫傳統帶到了中國,以他創造的融合了東方藝術的全新抽象藝術,教育培養了眾多的中國畫家,是中國藝術之幸!

謝謝!





臨風若愚


“不可理解”的抽象藝術

對於大多數欣賞者而言,“看不懂”往往是對抽象藝術最基本的反應

比起寫實等具象的表達方式來說,大多數抽象藝術家會用無規律的形狀和顏色以畫家的主觀表達方式表達出來,因此旁人是很難直觀感受到藝術家要表達的意思

原因在於抽象藝術是缺乏內容的,因為它只有純粹的形式,純粹由顏色、點、線、面、肌理、構成、組合的視覺形式,抽象藝術沒有技法、沒有題材、沒有相對通用的標準,只有感覺和觀念


  • 蒙德里安的幾何抽象

蒙德里安,荷蘭最具影響的藝術家,抽象風格派最核心人物,非具象繪畫的創始人之一,他用了一生來糾結畫直線。主張純抽象和純樸,外形縮減到幾何形狀,顏色只使用原色。蒙德里安的藝術幾乎純粹到極致,他崇拜直線美,主張透過直角靜觀萬物內部安寧

他早年也畫過寫實的人物和風景,後來才逐漸簡化成水平與垂直線的純粹抽象構成。晚年移居紐約,對建築、工藝和設計產生很大影響,融合了過去不同時期作品風格加以延伸,色彩、線條呈現輕快的律動,畫面的音樂性也在此達到最高境界

下面一起來欣賞蒙德里安的作品

蒙德里安最早是在具象和自然中一步步摸索和探求

在1909年時,蒙德里安接觸到了通神論,這使得他的藝術思考發生了轉變。宗教的力量賦予他對於神秘主義的好奇,他試圖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去表達宇宙萬物內在潛藏的“純粹真理”。

後來,蒙德里安逐漸把樹木的形態簡化成水平與垂直線的純粹抽象構成,他逐漸擺脫了自然的外形,直接觸及事物內在精神性的本質,將其外化成為抽象的形體。

1912年,蒙德里安陷入立體主義的塊面結構之中。他在巴黎的最初幾年裡,受到畢加索、勃拉克的分析性立體主義影響,作品在色彩上喜愛使用灰、綠、赭石三種顏色。但是,蒙德里安雖然熱衷於立體主義,但他更重在超規。之後,他畫樹木或房屋幾乎只用線來構成,形成一種高度分析後呈現的畫面。

蒙德里安終於意識到,藝術的終極目標在於將表象化的現實還原到最本質的結構,也就是平面、色彩、節奏和韻律。

1917年,蒙德里安與杜斯伯格共同出版了《De Stijl》(風格雜誌),風格派藝術的理念從此正式公之於世。在雜誌上,蒙德里安發表了他著名的“新造型主義”理論,主張“抽象即藝術的目的。”

1921年,蒙德里安終於實現了他多年以來的藝術追求,用最為純粹的三原色、直線、平面等元素,創作出簡化到極致的幾何抽象藝術。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他精心地安排與思考,傳遞出世間萬物的精神的內在模樣。

《造型藝術與純粹造型藝術》那篇文章正標誌著他的抽象派藝術理論的確立,因為他已多次提到“抽象藝術的首要和基本的規律,是藝術的平衡”,他的抽象畫排除了任何曲線,畫面上的色塊都離不開直角。

生命中最後四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國紐約市,在這五光十色的大都會,蒙德里安感受到沒有戰事紛擾的世界,在紐約創作的作品比過去更為明亮、更為抽像,反映了紐約的現代經驗,他融合了過去不同時期作品風格加以延伸,色彩、線條呈現輕快的律動。

蒙德里安用一生的時間,將複雜的世界不斷地提純和淨化,用藝術的思考呈現出事物內部的秩序與純粹的精神。正如他所認為的:“繪畫的根本,是以色彩和線條將宇宙萬物提煉為可感知的造型

蒙德里安與他完成的最後一幅作品


畫畫小白


自塞尚開啟現代之門,繪畫就越來越多了抽象的因素。所謂抽象,無非是把繪畫簡之又簡之後,所剩下的最基本的元素。比如色彩,當色彩不附著於特定的物體,他就變成了抽象元素,一個紅蘋果,和一樣紅色的色塊之間,就是具象和抽象的關係。比如大小,一大塊紅布和一小塊紅布屬於具象,一大塊紅色和一小塊紅色就屬於抽象了。再比如強弱、高低......,除了色彩,還有繪畫中最基本的點、線、面,在平面構成裡,他們是最基本的構成元素,當只利用點線面完成一個畫面時,不再侷限於客觀物象,就是抽象的繪畫。比如圓的球,方的書本,三角形的圓筒冰激淋......。最著名的抽象畫家有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他們一個是熱抽象,一個是冷抽象,(附圖)一個用韻律、節奏、強弱.....完成一幅畫,一個用點線面完成一幅畫。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百度看他們更多作品做比較,就可以對抽象繪畫一目瞭然了。




看山館


我很喜歡藝術家之一米羅

米羅從小就很喜歡大自然,他早年接觸過畢加索,馬蒂斯,梵高等藝術家,也瞭解過立體派野獸派的創作方法,最後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超現實主義。

他的繪畫應該稱之為符號抽象派。作品顏色簡單,常用色有紅、黃、藍、綠、黑、白等,用平塗的方法畫出了很多個色塊,作品看起來輕鬆,舒適,無拘無束,裝飾感很強,又很有童趣,像兒童的塗鴉。

他的很多代表作作品都沒有具體的形態,而是把複雜的東西都幻化成了特殊的符號,把要表現的形體和結構都變成了圖形、點線和豐富的色彩、色塊,結合在一起卻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美感。一副副看起來很簡單、很容易創作的畫作,其實是藝術家充滿幻想和思考的結果。

他的作品總能給人天真活潑,愉快輕鬆,無拘無束,和諧而富有裝飾性,活潑而又不失童趣的感覺,極其耐人尋味。





一刻創意


你對繪畫中的抽象藝術有哪些認識?能否詳細分享一位畫家的作品?


一、我對繪畫中的抽象藝術是這樣認識的:

藝術的開端就是很微妙的一個過程,像中國的上古藝術一樣,如作為創作者的“我”來說寫了一個字,劃了一條線等等很多對自然的傳達,“我”表現的方式是美到極致的工細過程,今看似抽象,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完美的具象的工筆過程了。

這段話的描述其實是我對如何來定義抽象藝術的一個詩意定義,我沒有用美化的手法,所以抽象藝術不僅僅是在畫面呈現的效果來定義的,或者說可以從畫面內容和畫面的呈現效果這兩個方面來定義和陳述何為抽象藝術。

第一,畫面內容上的抽象

一幅作品的開始,從構思到完成的過程中,會有“無限的想法”讓作品內容無法固定下來,這些“無限的想法”會無形的歸入到抽象的層面,而這樣的抽象是觀者無法體驗和感受到的,正因如此,往往就都被如風帶走而忽略了。另外,作者所繪製和表達的作品思想,因為價值觀的不同,所以作為創作者的“我”便留下了些許“餘白美”的抽象內容。

所謂的餘白,對觀者來說,也給觀者帶來了如雨後春筍般無窮的抽象概念藝術,就像一個站在畫前的觀者說:“我不知道作者要表達什麼內容,但我就是很喜歡這個感覺,它讓我像是藝術家一樣,用我自己的生命體驗、旅程和感官去豐富和訴說我對一個畫的感覺”。這是一種觀者與藝術家作品“互動”而產生的抽象藝術,它們一起生長著。

這樣的抽象“畫面內容”在具像的中國工筆畫裡和具像的西方油畫藝術裡,同樣也是能看到的,它就像“文化”一般沒有一個完整的邊界,永遠的在充實和生長中。

第二,畫面效果上的抽象

從這個層面來說的話,作畫的技法和載體的利用是看待作品是否是抽象藝術的兩個重要法門。

作畫技法上有用線條雙勾內容的形象與顏色塊面的表達,如果要定義前者的話,它是具象的中國工筆畫作品或者西方的寫實油畫作品;後者,用顏色或者墨色的塊面化表達作品的效果,實者便是抽象藝術作品,還是正如觀者說:“我看不出來這幅作品畫的是什麼題材內容,但我就是覺得這樣抽象的感覺挺美的!”

另外,在載體的利用上,作者會通過巧思妙想來把各個不同的載體,通過組合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藝術作品,正如上所說和分析,這樣組合作品的內容上是可以“抽象”和“寫實”的,如果在載體上既運用了線條雙勾描繪對象,也運用了塊面顏色表達內容,又運用了組合載體的形式,這樣就無法也不能定義是“抽象藝術”還是“寫實藝術”了。

二、詳細分享一位畫家的作品如下:

誠如來自北京工筆重彩畫協會的藝術家鄭智敏的作品。

他的藝術作品的形式是中國工筆花鳥畫,呈現的畫面效果是工細的寫實對象,可是在顏色的分析上,卻非常大膽做了“減法”之抽象畫法,僅施以清淡且自我理解的寫意顏色,更是把畫面宣紙這個載體的空間留有大片的“餘白”,恰似組合出了載體中“抽象藝術”與“寫實藝術”的交織效果。

藝術家彷彿是在與中國古代的畫家“馬遠”和“夏卉”同在唱和著異曲的“馬一角,夏半邊”,卻有同工“餘白”之美,亦都有著難以一言明盡的生命思想。

所以,通過以上的認知和分析,其實看待一個抽象藝術的層面一定是要全面的,單一視覺上的“表象”是不能絕對的定義事情的真相,更有可能表象的抽象藝術,實際上是寫實藝術,因為作者的內容和思想已經表達的非常的清晰和通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79000be6d91e103ce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