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爸媽,你們成全了一個快樂的少年,卻造就了一個黯淡的青年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事情,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或許都不一樣。

有的可能是被誇大的,有的可能是被矮化的。

尖叫童年開啟全新欄目——《親子哈哈鏡》,讓我們試著換個維度,去看待親子之間發生的事情吧。

多一點思考,多一分收穫。

“父母的無要求限制了我的成長”

爸媽,你們成全了一個快樂的少年,卻造就了一個黯淡的青年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因輔導畢業論文,跟大四的同學們接觸較多,現在他們陸續開始投簡介取面經,但是看起來並不是那麼積極進取。我們做老師的甚至從他們身上嗅到一種慵懶、迷茫、淡定混合的味道。

在我跟學生聊天的過程中瞭解到:

一直以來,父母對他們都沒有期望,就這樣平平常常,只要他們高興就好了。


從小到大父母也沒有灌輸過要有夢想,為夢想奮鬥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父母高關注孩子情緒,低關注奮鬥精神、內驅力的培養。

如果到這裡,可能有家長還會說,我不需要孩子有那麼強的奮鬥驅動,他平淡過一生就好了。但是請聽我們下面的對話,你也許會倒吸一口涼氣。

我問:“你覺得如果父母對你從小教育嚴格些,要求高些,你覺得你會比現在更優秀麼?”

他堅定地說:“會!!!現在看來,

某種意義上說,父母的無要求限制了我的成長。

後面的聊天中他說到,從小父母對他的學習和生活就一個原則,開不開心。開心就做,不開心就撤,很少會規勸自己“耐心堅持”“拼盡全力”。

因為沒有拼盡全力去做過事情,孩子們沒有體驗過“原來我還能這樣”的精彩,沒有享受過自驅力帶來的自信心和快樂。久而久之,他們身上散發出來就是一種“得到也不驚喜,失去也不可惜”的氣質。這也許就是現在很多學生看起來“佛系“的原因。

被父母溫柔相待慣了,會確信自己永遠都匹配上好的、快樂的。

爸媽,你們成全了一個快樂的少年,卻造就了一個黯淡的青年

現在很多HR都在吐槽90後員工,說他們是“全中國最愛辭職的一群人”,而且辭職理由也是各種奇葩:長胖了要回家減肥、公司周圍的外賣吃膩了、擠不上地鐵等等。

90後是從小快樂教育長大的一代,回溯他們的成長曆程,他們一直被家長溫柔相待,確信自己永遠都匹配上好的、快樂的。所以但凡遇到些許委屈,陷入情緒低谷,沒有堅持的動力,容易放棄。

他們不明白“做自己高興的事”過程中也會遇到不高興的時刻,這個時候就需要磨練自己,為目標堅持。但現實中他們的邏輯卻是——說好的“被世界溫柔相待”呢?不行,我要辭職,去尋找到我的真愛,尋找我的那個‘命中註定’。於是就有了下面這首豆瓣上熱議的打油詩:

《一個厭倦了生活的男人》


他厭倦

上班的生活

想去過另外的生活

於是

他辭掉了工作

現在在找工作

偽快樂教育,看似是快樂教育,實則是拒絕成長。

爸媽,你們成全了一個快樂的少年,卻造就了一個黯淡的青年

“快樂教育”概念的創造者斯賓塞說: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應該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簡單來講就是:

快樂是手段,目的是學習。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家長打著”快樂教育“的旗幟,實則違背了斯賓塞的初衷。看似是快樂教育,實則是拒絕成長。給了孩子輕鬆的童年、快樂的少年、同時也帶給了他們伴隨終身的惡習:逆商低、易放棄……間接的造就了他黯淡的青年、幽暗的人生。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養孩子卻是個技術活。怎樣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孩子,是父母需要修煉一生的課題。

斯賓塞強調,學習的過程並不能獨立存在,它需要很多種因素的相互支持才能夠有所成就,學習的過程很多時候是仰仗父母對孩子進行情感、人品、智力、道德等綜合能力的培養過程。而綜合能力培養之中最重要地就是家長在孩子幼年時期要推動幫助孩子形成自驅力。

爸媽,你們成全了一個快樂的少年,卻造就了一個黯淡的青年

孩子怎樣形成自驅力呢?家長如何培養呢?

總的來說,孩子自驅力的形成是從家長推動孩子自驅到孩子內化成自驅習慣的過程。

家長在孩子幼年時期,首先要找到孩子的紅點(擅長或真正喜歡的事情),然後推動他在該點上努力,不斷讓他品嚐到努力之後所取得階段性成果的甜頭,逐漸地孩子會享受自驅力所帶來的信心和快樂。

經過時間的歷練,它就會內化成一種身體記憶,而不再是一個家長口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會從家長推動演變成孩子自身的一種習慣力量。當然,這個過程需要家長悉心觀察、製造機會來推動孩子。

從央視辭職轉型跨界做《少年得到》的張泉靈老師在一次訪談中說她曾經帶兒子去爬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從國家公園的 1700 米起步,5 天,三個營地。我們都知道登山無論什麼條件的支持,除非你倒下,每一步還是要自己走的。

她製造這個機會就是為了讓這個 12 歲男孩知道,世界上有一些東西是你不逼自己努力一把,永遠得不到的。在途中最艱難的時刻,她對兒子採取的策略叫做“你自己決定你上還是下”。人在一個氛圍當中,還是會逼自己一把的。最後他們成功登頂,享受到了自驅力帶來的自信心和快樂。

身為家長,我們深知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十幾年所做的事情,影響孩子未來的走向。我們不要為了成全了一個快樂的少年,在他該努力堅持的時候,不推他一把就讓他輕易放棄,讓他失去了發現更好自己的機會,讓他失去追夢奮鬥的快樂,讓他成年之後眼裡無光。

我們不能教會孩子一切,但可以授之以自驅力,通過孩子自己的努力探索未來,去竭力迎接未來的變化。

爸媽,你們成全了一個快樂的少年,卻造就了一個黯淡的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