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規範自己的行為,從一件件小事做起

作者/靜雪冰心

規範自己的行為,從一件件小事做起

剛才撥拉頭條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則悟空問答:住完賓館,臨走前把床鋪收拾整潔的人是什麼心理?會是什麼樣的人?最初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覺得有些可笑,後來仔細回味一下,無論如何都笑不起來了。

既然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住完賓館,不收拾床鋪,一拍走人應該是個普遍現象。或許,在有些人看來,住完賓館房間凌亂不堪,一團糟地離開,才是正常的,符合邏輯的,臨行前把床鋪收拾整潔之人,反倒成了不可思議的奇葩。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人的處事方法,成就了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彰顯了一個人做人做事的風格與修養,修養不光侷限於生活的規範和日常守則,更是一種自我約束的力量,一種嚴以律己的做事態度。

規範自己的行為,從一件件小事做起

就拿這段時間冠狀病毒肆虐這件事來說吧,自從鍾南山院士提出用宅家不出門,來阻隔病毒快速蔓延傳播以後。各地政府紛紛響應,抽出大量醫生護士奔赴疫情前沿,國家還抽出大量財才人力來做這件事情,各基層各組織以及各社區工作人員,冒著最大風險來來回回,做著強調性地宣傳工作,以減少人員的外出和流動。

一再強調每個人要在萬不得已出門時,必須戴好防護口罩,儘量不去人員密集場所,不扎堆不聚眾,不聚餐不竄門……就這樣天天廣播不住地宣傳,可有些人還是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心存僥倖,該幹什麼照幹什麼,彷彿這些事從來都與自己無關一般。

有人曾經說:"真正的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當年,在17世紀中期的歐洲爆發了一場空前絕後的烈性傳染病,叫“黑死病",英倫半島以倫敦為中心的中南部是重災區,但此次災難的奇蹟是,英倫半島的中北部地區卻倖免於難。

當時,英倫半島的南北接壤處有一個344人的小村莊,叫亞姆村,由於一個外來商人的到來,讓這個小村莊也捲入了這場災禍中。當死亡即將降臨在每個人頭上的時候,一個叫威廉莫柏桑的牧師站出來,對這些意欲恐慌逃離的村民們說:“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如果已經感染了,逃與不逃都是死,但逃出去一定會傳染更多人。留下來吧,讓我們把善良傳遞下去,後人會因禍得福。”

村民們在威廉牧師的勸說下,全部留了下來,威廉牧師讓每個人在臨死前為自己寫一份墓誌銘,威廉牧師的墓碑是這樣寫的:“請把善良傳遞下去。”由此可見,在這個世界上,曾有人在臨死之前,還能如此慷慨地傳遞著善良。

規範自己的行為,從一件件小事做起

人生在世,無論從大事小事都能體現做人做事的風格與細節,雖說大事中蘊藏著小事,但是,不難從一些小細節中看出一個人內在的品質,以及做人本該具備的修養和善良。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在人類心靈的花園中,最質樸、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修養。”修養不光是外在的凸現,更是一個人的名片,真正的修養就藏納於生活細節中,細節不光決定事態的成敗,也能決定人一生的命運。

白居易說待人接物之道,無非“以心度心,以身觀身”。做人的最高境界,無非是讓其他人感受到舒服,或者不反感,這些細小的行為,也是體現了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素質與風格,更是一個人內在涵養的最直接表現。

規範自己的行為,從一件件小事做起

我不喜歡那些不注重生活細節和不自律的人,更討厭那些把髒,亂,差,以及把自己不良嗜好當成習慣之人。有些人不光生活細節不規範,連行為也不檢點。小到自律性差,不積口德,說髒字,吐髒話,大到把無底線無原則違揹人格的生活方式,當成自己的驕傲與本事。

做人當以自尊自愛為底線,更應以自律為標準,要記得國家法律法規賦予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有些事情對自己來說,做起來只是舉手之勞,可對整個社會效應來說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所以說,要想規範自己的行為,記得從一件件小事做起。

規範自己的行為,從一件件小事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