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1937年的“德械”36師:累計傷亡上萬人,打了200多萬發子彈

上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接受德國軍事顧問建議,進行整軍。在全面抗戰爆發前,一共編成了20個調整師,這些部隊也被民間稱為是“德械師”。

為何“德械師”要加引號呢?因為這些部隊也並非是全套的德械武器,只有36師、87師、88師及中央教導總隊中的德式武器較多(也不齊全),其餘的調整師就更不用說了。所以也有人稱其是德盔師,意指其所謂德式武器中也就是M35鋼盔最為亮眼而已。

在這些“德械師”中,36師、87師、88師並稱為是三大精銳,其中87師和88師原為國府警衛軍第1師和第2師,而36師是以上面兩部的補充部隊合編的,因此這3個師淵源頗深。

1937年的“德械”36師:累計傷亡上萬人,打了200多萬發子彈

1937年淞滬會戰時,就是這幾個師率先與日軍交戰。那麼以當時的36師為例,其在戰爭中的人員、武器的配備及損耗情況如何呢?

36師為2旅4團制,師轄炮兵營、工兵營等直屬部隊,旅不轄直屬部隊,團有機關炮連,營有重機槍連,步兵連則每個班配1挺輕機槍。全師總人數超過了1萬人,其投入淞滬會戰的武器有(該師部分部隊未在淞滬戰場參戰,另以下僅為不完全統計):

步槍4876支、輕重機槍427挺、迫擊炮24門、山野炮18門;配各類子彈843310發、迫擊炮彈1040發、山野炮彈1500發。

該師從1937年8月中旬參戰,一直到11月初結束淞滬會戰,爾後又在12月初參加南京保衛戰,是抗戰初期與日軍交戰最頻繁的部隊之一。

1937年的“德械”36師:累計傷亡上萬人,打了200多萬發子彈

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36師是當時最精銳的3個“德械師”中損失最輕的,另外兩個師實際上已經損傷殆盡了。

而36師情況稍好,但也損失很大,據該師當時的師長宋希濂回憶,36師上淞滬戰場參戰者有9000多人,作戰中補充了4次,每次1500到2000人。全師僅在淞滬戰場就傷亡了12000餘人,在隨後的南京保衛戰中,其再度遭受較大損失。

在武器方面,36師在淞滬和南京保衛戰中除了損失大量步槍外,重武器的損耗極為嚴重。351挺輕機槍損失了177挺,76挺重機槍損失了51挺、24門迫擊炮損失了20門、18門山野炮損失了16門。

而在彈藥方面的消耗也很大(作戰中有彈藥補給)。

1937年的“德械”36師:累計傷亡上萬人,打了200多萬發子彈

步槍彈打了699653發、輕機槍彈打了869134發、重機槍彈打了514962發、迫擊炮彈打了8785發、山野炮彈打了7622發、手榴彈打了152843枚。

毫無疑問,在戰前人員武器齊整的36師,在戰後已經是殘破不堪了,後來還是調了預備第1師的1個建制團及大量新兵才勉強補充完畢,但其武器及人員素質已經大不如前了。

在淞滬作戰中,36師的官兵都是極為勇敢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值得肯定和尊敬。但是這麼精銳的部隊在使用上卻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很多損失甚至不是日軍造成的,而是國軍高層的混亂指揮造成的。

時任該師師長的宋希濂曾總結了四個失利原因,其中有兩條是指責國軍高層的。

第一:當局指導上的猶豫不定。

1937年的“德械”36師:累計傷亡上萬人,打了200多萬發子彈

宋希濂說:當時主管作戰的軍事委員會第一部及前線的高級指揮官,鑑於日軍攻佔了瀏河等地,均建議將上海戰場主力部隊,有計劃地撤到“吳福”線、“錫澄”線(均為國防工事)進行整補。

十月底,這一方案正在實施之際,蔣介石突然於11月1日晚10時左右,乘專車來到南翔附近的一個小學校裡。蔣講了兩部分內容,重點是後一部分,即:九國公約會議將在11月3日在比利時首都召開,對國家命運關係甚大。我要求你們做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戰場再支持一個時期,至少10天到兩個星期,以便在國際上獲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援。

蔣說完這些話,語氣很堅定,說完他就走了。

大家都知道11月5日,日軍增援部隊從金山衛登陸了,使得在上海的中國軍隊處於被圍殲的風險,而不得不倉皇撤退。

而宋希濂總結的第二個失利點就是:毫無撤退計劃,部隊極度混亂。

1937年的“德械”36師:累計傷亡上萬人,打了200多萬發子彈

就36師來說,原歸中央集團軍朱紹良指揮,退到蘇州河南岸後,又歸右翼集團軍張發奎指揮。到了11月9日了,張發奎打電話給宋希濂:委員長命令我軍在滬西再支持幾天。上海地區河汊密佈,部隊撤離本就混亂,如此或撤或守的命令顯然加劇了撤退的難度。

宋希濂說:大家爭先恐後,擁擠不堪,各級指揮官對自己的部隊,完全失去了掌握。胡宗南的17軍團司令部被日軍偷襲,司令部及警衛連死者甚多,胡宗南隻身逃出。薛嶽乘小汽車前往崑山,被敵機掃射,司機和衛士遇難,薛嶽跳車到小河溝中才倖免於難。

高級指揮官尚且如此,可想部隊會怎樣了。

據統計,在上海的中國軍隊與日軍正面作戰的傷亡是18萬餘人,但在撤退中的損失卻達到了10萬餘人,二者合計超過30萬人。

1937年的“德械”36師:累計傷亡上萬人,打了200多萬發子彈

而盲目的撤退使得原先的國防線淪為擺設,日軍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就兵臨南京城下。而國軍守衛南京的部隊又恰恰是淞滬會戰後建制不全的一些單位,結果幾天內就失陷於敵,因突圍計劃中的混亂,又致使幾萬名軍人被日軍俘虜,而後遭到屠殺。

如果按照最初的計劃,各部有序退往國防線,則撤退中的損失當達不到十萬餘人,在各部建制尚在且有國防線依託下,日軍不可能在1937年就攻佔南京。而且集中在上海的這些精銳部隊如果不大崩潰的話,後續還可以持續補充,以恢復戰鬥力,全面抗戰初期的形勢就不會那麼嚴峻了。

1937年的“德械”36師:累計傷亡上萬人,打了200多萬發子彈

只可惜,最高統帥層寄希望於國際干涉(其實在之前的作戰中就多次出現了),而不是寄希望於自己的軍隊和國民,以至於釀成了惡劣的後果。

目前,幾乎所有參加過淞滬會戰的原國軍將領都提到了這些,可見當時局面之慘烈。

而就36師來說,其在南京保衛戰後,地位已經不再是之前的一等精銳了,其遭遇也是令人十分感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