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唐刀十分輕便,而且殺傷力很強,為什麼宋朝沒人願意用?

歷史一書生


因為到了宋代,唐刀已經不再適應新的作戰環境了

提起寶刀,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日本刀,日本刀以其優美的形態,鋒利的刀刃,折服了無數冷兵器愛好者。

日本刀流傳千年,至今已經成為日本的文化象徵,這讓無數國人感到羨慕。而談起刀劍,中國唐代的寶刀也是非常好看,尤其是唐代橫刀,外形優美,刀身修長,顏值不亞於日本刀。

橫刀之名出自於《唐六典·卷十六·衛尉宗正寺》:“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不過要說明一點的是,由於唐代法律不允許武器陪葬,因此唐代武器出土極少,到現在人們還沒有徹底區分橫刀和儀刀的不同。

目前日本正倉院存放有數把橫刀,但正倉院保存的橫刀都是短刀,類似於日本刀的長刀並沒有標註“橫刀”字樣,只是標註有“唐大刀”、“唐樣大刀”的名稱。(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代橫刀,看上去這就是一把短刀)

(正倉院中所收藏的唐大刀,這把刀曾為認為是橫刀,但在日本人的記錄上,這種長刀並不叫橫刀,正倉院所收藏的這把唐大刀應該是唐朝中晚期的作品,因為在唐朝中前期,唐刀都是配有刀環的)

因此,橫刀可能是一種短刀,而類似於日本刀的長刀可能是唐代的“儀刀”。

但是今天不論是長刀還是短刀,我們通通稱之為“橫刀”或者是“唐刀”、“唐大刀”。

唐刀與日本刀很像,但唐刀是由漢劍發展而來,刀身是筆直的,沒有彎曲,這是它與日本刀的最大不同。雖然現在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日本刀就是由唐刀演變而來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刀必然對唐刀有所借鑑,起碼在外觀上是有所模仿的,因為這兩種到樣子非常像。

其實日本刀也是籠統的概念,我們今天常說的日本刀學名叫“打刀”,是到江戶時代才徹底定型的武器。這種刀在古代只有武士才能配備,一般士兵作戰是不會用的。

日本刀流傳千年,至今任然被完好的繼承了下來,是日本的國家象徵之一。但是唐刀卻在唐朝滅亡之後就漸漸銷聲匿跡了,這確實領人感到惋惜。

其實到了晚唐和五代十國時期,唐刀就已經不再是軍隊的主力裝備了,但這並非是工藝的失傳,唐刀的消失也不是突然之間發生的,更不是直接就被軍隊所摒棄了,唐刀是在戰爭形式的變化下,逐漸演變成了其他樣式的軍刀。

在唐代以前,雖然已經有很多少數民在在關內建立了諸多政權,例如五胡亂時的燕國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但這些政權都是在中原建立的。在唐代建立以前,中國塞外的少數民族政權依然非常落後,除了高句麗外,其他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國家行政體系。

不過就在唐末,塞北的契丹人和西北的党項人開始崛起,這兩個民族曾長期受到唐王朝的影響,文明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到了北宋初年,契丹人和党項人已經建立了遼國和西夏,與北宋呈現鼎足之勢。

平心而論,遼國和西夏的文明程度非常高,相較於其他的少數民族政權,這個國家還是比較文明的,尤其是對漢人都還算不錯,沒有特別嚴重的民族歧視,而這兩個國家的科學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當時由於冶鐵技術的發展和擴散,東亞大陸各政權的武器裝備都迅速提升,遼國和西夏的盔甲也開始應用局部的板甲和全身札甲。

當然,比起北宋軍隊的盔甲,遼國和西夏的盔甲還是有點差距的,但是跟以前的塞外軍隊相比,遼國和西夏軍隊防禦力已經非常強悍了。此時,橫刀這種刀身極窄的武器根本砍不透敵人的盔甲。

到了南宋時期,面對著更加全副武裝的金軍鐵浮屠,刀劍是不管用了,宋軍直接祭出流星錘、狼牙棒這樣的鐵疙瘩,硬是生生地將敵人砸死。(金軍騎兵)

相比之下,作為一個島國,日本一直就沒大有外族入侵的威脅,幾千年來主要是打內戰。而由於資源短缺等問題,日本士兵身上的鐵質盔甲數量極少,日本人的盔甲主要是皮甲,防禦力遠不及鐵質盔甲,鋒利的日本刀足以應對戰爭的需要,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刀保留下來的原因。


千佛山車神


後世為何不用唐刀?我告訴你一個現實裡活生生的例子,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造訪瓦良格號航母的誕生地黑海造船廠,並尊敬的詢問老廠長是否能夠再造航母?老廠長堅定的搖搖頭:不可能了。為什麼?~梅問,因為造航母時那個偉大的祖國已經不在了,現在沒有條件了。

唐刀之所以在那個時代被奉若神器,是因為那個時代的唐朝國力經濟所能提供的資源種類數量,遠遠超越唐朝的領土範圍,唐朝經濟上的強大當然有能力去供給軍隊超過奢侈級別的裝備,也使得安史之亂前的唐朝軍隊首屈一指,地位和影響力跟今天美軍有得一比!隨後旦羅絲之戰後緊接著的安史之亂,絲綢之路這條經濟動脈隨之凋零,唐刀的製作無論從經濟還是效益角度國力來看都已經不再具備條件,隨著戰亂這種東西的製作者漸漸流逝,而製作方法卻是受到皇家嚴格管制對外嚴格保密的,隨著製作唐刀的條件和必要性逐漸喪失,最終擁有者可能的選擇就是隨葬或是秘藏封存,不可能讓這種極易威脅統治的事物流傳於世的!所以真正是那個時代所產唐刀,後世也必是他人覬覦搶奪之物能夠正常傳世只會是極少數!


頭名大咖


宋朝都是用大刀,有史可查,有圖為證。[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SeSe3


說起“唐橫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它是隋唐時期雖具代表性的近戰格鬥類短兵器,它在繼承漢晉傳統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西域風格,其形制正臻於完備,工藝達到巔峰,對後世朝代及東亞鄰國刀類的發展影響重大而深遠。

那麼,這唐橫刀究竟有何特點呢?還有就是為何在宋朝的時候沒人願意使用呢?我們本文一起來看一下!

“橫刀”名稱來源

關於“橫刀”最早的記載,出自《唐六典·衛尉宗正寺》,衛尉寺分管兩京庫,庫中儲藏著大量的兵仗器械,其中就有“橫刀”。根據記載,唐刀一共可分為四種,其三為橫刀。此外,根據其註解:“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於隋”。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橫刀是士兵的佩刀,最早起源於隋朝時期。

“橫刀”的規格

橫刀一般全長七十到八十釐米左右,刃長在五十到六十釐米之間,其厚度大約在六到八毫米,其寬度比實戰的漢刀小一些,一般來說在三到四釐米之間。長度為一米的橫刀成為“大橫刀”或者是“唐大刀”。

唐橫刀的刀柄兩端稍寬,且中部稍細,便於單手持握。相比於漢刀來說,唐橫刀的護手更加實用,且多為鐵製,外形還有橢圓型和木瓜型。刀刃鋒利,殺傷力強,使用起來的話也比較輕便。

這種橫刀在唐朝主要是作為兵士的佩刀,一般來說皇宮士兵,衙役等人用得比較多。當然了,其主要是作為佩刀用,因此它作為主戰刀的話,其威力欠佳,不如大橫刀威猛。

“橫刀”為何在宋朝沒人願意用?

按理來說,唐橫刀鋒利輕便,殺傷力強,應該會受到歷朝歷代的青睞和廣泛使用才對,可為何在宋朝的時候就沒有願意使用呢?

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難解釋,在筆者看來,最大原因便是“唐橫刀不適合實戰(並非指小戰)”。為何呢?

其實不僅是宋代,在唐代的時候,就沒有關於橫刀上戰場的記載,因為橫刀本身就是作為兵士佩刀用的,只能應對一些小戰事,在真正的戰鬥中,並沒有西漢時期發明的環首刀威力大。雖然在後來橫刀有過佩帶法、裝具等的改進,但刀的本質並未改變。畢竟不是出在科技最前沿的裝備,對戰爭的成敗還是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

當然了,橫刀覺不適合單獨出現在大規模正面衝殺的戰場上,因為它總是與長柄兵器、遠射兵器、護體兵器等相互配合,通過協同作戰的方式來揚長避短,發揮其最大的威力。

但在宋代,宋朝所面臨的最大敵人便是金人,就短兵器來說,金人的彎刀,其威力很大,所以靠這種實戰能力不強的橫刀是不能適應戰場環境的。

此外,製作橫刀的價格也比較昂貴。根據《唐天寶二年交河郡市估案,大谷三零八四文書》記載:

鑌鐵橫刀一口2500文、一口2100文、一口1800文;鋼橫刀一口900文、一口800文、一口700文。

這些價格是啥概念呢?根據《新唐書·食貨志》中的記載,在開元十三年的時候,一斗米的價格不過就十五文。天寶初年則是十三文一斗。按一斗米十二斤來計算的話,一把普通的橫刀,就能換420斤大米。所以可見其成本之高!

雖然宋朝市場經濟發達,但是每年需要交給大遼那麼多的歲幣,其想要打造如此高成本的橫刀,自然還是有點困難的。當然了,從宋朝的兵役制度來看的話,也基本上不會使用這種橫刀!

所以綜上所述,唐橫刀雖然鋒利輕便,殺傷力也比較強,也深受日本武士們的喜愛,但是其並不適合在戰爭中使用,因為其威力相對於漢代的環首刀或者是金人的彎刀來說,其威力還是小了一些。再加上其成本高昂的原因,因此宋朝人才不願意使用!

當然了,以上內容均為筆者個人看法,寥寥數筆,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新唐書》、《唐六典·衛尉宗正寺》;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方圓文史


任何事物被時代所拋棄都不是偶然的,即便這個事物在某一段時間內是極為強悍的,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依舊還是會被拋棄,當然,很多時候,拋棄並不是全然拋棄,而是有所摒棄、有所繼承、有所創新,在此基礎上會出來新的事物取而代之。

歷史上威名赫赫的唐刀也是如此,唐朝時期的兵器其實也不少,比如弓、弩、箭、刀、槍等,而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唐刀了。《唐六典》有這樣的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唐刀一般指的就是這四種唐朝時期的刀具,不過他們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四種刀具,儀刀,顧名思義,主要講究的是一個“儀”字,多是皇帝禁衛軍和大型儀仗隊的標配,刀柄有龍鳳環,這是皇家的象徵,其刀本身的攻擊防禦作用並不如它的象徵意義強悍。儀刀就是更早時候的班劍,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有御刀和長刀的稱呼,到了隋朝時期正式成為儀刀。唐承隋制,自然也稱其為儀刀,當然就刀本身的材質和製作工藝上來說,自然每個朝代甚至同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是有不同的。

唐朝時期的儀刀,其特點就是“裝以金銀,羽儀所執。”刀身很長,在很多壁畫中都能看到儀刀的身影,士兵配備儀刀後的樣子,我們可以簡單想象一下,就如同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當官府審案的時候,兩邊會有衙役口中喊出“威武”,而他們手中則握著一個棒子,看起來非常的威嚴。當然我們看到的這個棒子是傾斜的,而儀刀則是筆直的豎立著。

鄣刀應該是一種寬刃刀,關於它的記載少之又少,也沒有任何出土的壁畫或者實物來作證。

橫刀是一種佩刀,為士兵所佩,多見於府兵上京宿衛時的兵器,衙役、捕快、守城士兵以及巡邏兵等多佩戴橫刀。

陌刀也是唐刀中比較神秘的一個,很多觀點認為陌刀就是鋒利的長刀,也只能從史料中去探知部分真相,因為並不能作為陪葬品,所以並沒有實物讓我們一睹它的風采,不過陌刀的特點是,它是唐朝步兵的作戰兵器,其攻擊的主要敵人是騎兵。

陌刀的巔峰期是在唐玄宗時期,那個時期有不少將領對陌刀的操控非常厲害,它在戰爭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不過到了唐朝中晚期,陌刀似乎就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

所以很多時候,人們會惋惜於為何唐刀沒有在宋朝時期繼續被使用,畢竟在唐朝時期也是威風凜凜的存在,這其實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並不是說唐刀厲害,它就能一直存在下去,我們舉個誇張的例子來看,就比如近代的戰爭,在槍炮甚至核武器都已經很強悍的時代,唐刀能在戰場上起多大的作用?要是一個部隊只是配備了唐刀,那結果會如何,幾乎是不用去思考的。

唐朝雖然和宋朝隔得很近,但是戰爭形勢以及大環境都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唐刀推出歷史舞臺並不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而且唐朝自安史之亂後一直到宋初有近二百年的歷史,這段歷史時期,戰爭發生了很多的改變,新式武器已經出現,而戰場上的刀制兵器已經發生了改變。

當然,我們都知道,唐玄宗時期是唐朝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是一種全面的鼎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等,軍事上來說,唐朝的鍛造冶煉技術更加的成熟,唐刀自然更加的引人注目,只是唐刀再鋒利、再強悍也只能是在那一時期發揮巨大的作用。

所以我們分析為什麼唐刀再宋朝時期不再被使用,需要考慮的就是,任何事物都是在向上發展的,刀也不例外,唐刀有唐刀的好,是唐朝根據自己戰場的需要在原有的刀制的基礎上設計打造的。而到了宋朝,宋朝自然也需要根據已有的戰場在唐刀的基礎上再做一些改變、再添加一些元素,然後打造屬於宋朝的刀。

那麼宋朝的局勢又是怎樣的呢?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雖不至於四分五裂,但是也是存在這中原政權和地方政權,而北方的契丹趁勢發展起來,干涉中原的政治,導致燕雲十六州成了契丹的地盤,而宋朝建立之後,這一塊土地始終不曾收回,北方有了很大的缺口,而宋朝遠沒有唐朝時期的那種優良的牧馬區,這是宋朝時期的一個特點,即戰馬少,戰馬少自然無法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

而與宋朝對抗的遼、西夏、金、蒙古人等,早已經因為佔有了大片土地,經濟飛速發展,而冶鐵鍛造技術也飛速發展,其結果就是他們的軍事裝備力量已經很強,這是唐朝時期的遊牧民族所不具備的。要知道唐朝時期的遊牧民族並沒有重甲裝備,頂多弄點輕甲裝備,這樣用於近身攻擊的刀就能發揮很好的作用,而宋朝時期,宋軍面對的是重甲騎兵。

當時遊牧民族重甲軍有這麼幾個在歷史上威名赫赫:遼朝的鐵林軍、西夏的鐵鷂子、金朝的鐵浮屠、蒙古的重甲鐵騎等。這幾支部隊從鎧甲到兵器都是相當的精良,在戰場上更是所向披靡,面對這樣的敵人,唐刀根本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

所以宋軍不可能用刀在戰場上與這樣的重甲騎兵對抗,而只能選擇較遠距離進攻的兵器,這才是唐刀在宋朝時期不能得到使用的重要原因。當然並不是說宋軍就不用刀了,刀在宋朝仍舊是兵器之一,但是宋朝的刀是在繼承唐刀的基礎上改良、創新了的刀。

  


尚宮女史


到了宋朝,唐刀不好用,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唐刀比較輕短。戰場對決不利因素較多。對比之下,長長的朴刀更有優勢。

第二 唐刀的造價比較昂貴,工藝比較複雜,也就說是說良品率太差了

第三 宋朝的重文抑武,武將不值錢,兵器自然也不在話下,三品的文臣都可以騎在一品武將的頭上。

第四 宋朝的主要敵人是北方遊牧民族,短小的唐刀,不利於戰場上的搏鬥。而是一種叫做朴刀,兵器很流行。這點可以參考一下,《水滸傳》的各路英雄好漢。基本上都會用到這個朴刀

第五 兵器是歸國家所有,民間不得私藏,久而久之,國家層面不再使用,這種複雜工藝也就很難流傳下來。

總之。任何一種現象的產生,都不僅僅是一單方面的原因。而是各種原因穿插其中,形成一個複雜的結合體。唐刀,到了宋朝沒有流傳下來,也是基於此。

好了,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有什麼不同意見的,也歡迎在留言區與我一起討論哦





歷史滾輪


所謂唐刀到了宋代沒人願意用,本身就是偽命題!不存在的事情

所謂唐刀,其實本質就是隋唐時代的直刃刀,有環首或無環首。

下面就是一把典型的唐代環首刀。

其全長98.5cm,全重645g,平磨無鎬線。刀尖切先大約為135°,根部刃寬25.2mm,刀尖刃寬20.2mm.根部厚8.9mm,刀尖厚3.1mm;刀莖寬23.4mm,最厚處7.3mm,最薄處4.5mm,最窄處11.6mm寬,刀環扁圓,焊接在刀莖上,全刀重心在握把前20cm。


下面是宋代的一把直刃環首刀。

其全長78cm(圖上的總長度標錯了),刃長55cm,柄長18cm。刀根寬33.6mm,5.8mm厚;刀尖22.2mm寬,3.3mm厚;刀莖寬23.8mm,刀莖最窄處13.8mm,最厚處6.7mm,最薄處4.8mm.刀環59.2mm寬,48.1mm長,重心在把前17cm,全重560g。

很顯然,這兩把刀除了長短不同外,沒啥本質區別,特別兩把刀的重心都在把前20CM左右處,這體現了一種一脈相承的繼承概念。

所以說什麼唐刀到了宋代就沒人用了,純是扯淡。

當然,就算是直刃環首刀,宋代的跟唐代的也有一些不同。比如宋代的環首刀的環首更大了。還有唐代環首刀刃與其餘刀身之間界限明顯,刀身接近刀刃處會有起脊,(即“切刃造”);宋代環首刀刀刃與其餘刀身之間無明顯界限(即“平造”)。當然這個不絕對。

甚至連遼國契丹人的刀都是直刃的,可以說是深受唐刀的影響。


不過在宋代以及同期的遼金,以及元代之後,中國主流軍用刀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

這個變化主要有兩點:

第一,變彎了。

這個是受中亞影響,彎刀適合揮砍。因為當時甲冑越來越重裝,刀已經放棄了破甲能力,所以專注於對付無防護目標進行揮砍,這是個發展趨勢。

第二個是佩戴方式變了。

中國傳統的叫“璏式佩劍(刀)法 ”,就是將刀固定在卡扣裡,再把固定住刀身的卡扣連接在腰帶上。

中亞傳來的是“雙耳懸掛法”,刀的外鞘上都有兩個有孔的耳朵,用來穿上繩子,掛在腰帶上。

這兩種變化之後,刀的外觀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些人以為,宋代就沒有唐樣的環首刀了。但其實兩種刀共存了很長時間,最後彎刀才取代了直刃刀。


冷兵器研究所


唐刀的沒落,除了因為成本過高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鎧甲的進步。宋時,隨著冷鍛技術的發展,鎧甲防禦性能提升。不利於以劈砍為主的唐刀。至於陌刀,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的價格。除了陌刀本身的價格,還有武士的重裝鎧甲。據傳一個陌刀兵的整套價值,相當於一個縣令17年的收入。另外,唐對於陌刀管控嚴格,不準隨葬。所以現在一把真陌刀都沒有。第一:唐刀並不輕便!刀脊較日本刀要厚!第二:唐刀非大規模製式武器,就是在唐朝也不是誰都用得起的!第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唐刀是在漢環首刀的基礎上進行的各種優化升級,而宋制兵器撇開大規模製造因素,實際上較唐刀的實用性要強很多!

說說我的看法吧。 1,宋時期,外邦已經來說有了馬登,馬登出現,讓馬上肉搏更有衝擊力。馬的使用,更多就是驅趕敵方,耗盡對方力氣,輕鬆收割。如果結陣,那麼就拼損傷去衝陣,殺敵次要,破壞陣行,讓其逃跑,再行屠殺。因為此時鐵浮屠主要是披甲的馬和披甲的人,進行衝擊肉搏。這明顯不是為了陷陣戰鬥的。不然會死的很慘。 2,宋失去養馬地,沒有馬,就沒有騎兵,即使湊起來一隻,一仗打完,沒有補給馬,也是無用。反而不如利用技術優勢發展步兵。 3,宋的守城技術很強,如果不出城進攻,基本沒聽過有敗仗的。而且,宋的守城利器很多,比如神臂弩。 4,騎射興於蒙古,不在金和遼。 5,江南太舒服了,什麼都有。氣候也舒服,物產也豐富。不管放權者還是下面人,大部分人就不想收回北地。一個是北地收回概率不大,還勞民傷財,而且收回來也沒大用處,還不如讓北地人自相殘殺,自己過好自己小日子。這是非常錯誤的戰略思路。

宋朝經濟不差呀,唐朝因為國土面積大各色人種多,商旅多,取材料製作唐刀不是難事,宋朝雖發達,首先國土面積就跟唐朝沒法比,漢民族居多跟外界聯繫少,正直遊牧民族崛起的黃金期,有經濟沒能力施展不開。宋朝是一個很糾結的國家,沒有萬里疆土。也沒能四方來朝,所以給人感覺宋朝很弱。但是宋朝在經濟方面是歷朝之最,軍事也是勝多敗少。而且頻繁打仗還能保持人口經濟增長。武器比前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宋朝打仗頻繁武器消耗大唐陌刀這種武器跟不上了。而且冷兵器一寸長一寸強,所以宋朝都是長刀這些了,宋朝的弓箭是射的最遠的。由於沒有燕雲十六州沒有產馬地,就沒有騎兵所以宋朝打仗很痛苦的,打不贏時跑不掉,打贏了人家要跑又追不上。而且宋朝的北方遊牧民族已經不只是遊牧民族了基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了,宋朝能跟他們硬抗300多年很了不起的。看看唐朝和漢朝打擊北方遊牧民族建立騎兵用了多少年,多大的代價。

宋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的冶煉水平,裝備水平已經與宋朝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同時加上北方遊牧民族當時佔據著燕雲十六州,進可攻退可守,重騎兵也多,宋朝只能以防禦為主,不需要遠程奔襲,所以多為重刀,重錘,重斧,用以對抗敵軍的重甲騎兵。陌刀應該算唐刀的代表了(指有殺傷力的,制式準備的)製作比較昂貴。並且唐朝不允許武器作為陪葬。傳下來的少,宋是重文輕武的。陌刀也不是輕巧的,日本刀就是陌刀的後代,是需要雙手持刀的。

宋朝一個進軍士兵全身裝備相當於唐朝邊軍(唐朝保障最優厚的部隊是邊軍)裝備價值的3.5倍,宋朝別的也許不行,但是土豪程度絕對是中國數一數二的,說宋朝沒錢打刀純粹就是個笑話。唐朝時期,軍隊面臨的主要是奴隸制少數民族國家,以皮甲為主,所以唐刀突刺的優勢被充分的發揮,但宋朝面臨的基本上都是封建制少數民族國家,以鐵甲為主,甚至還有鐵浮屠這種重甲部隊,唐刀在鐵甲面前完全沒有大的用處。攻擊距離不如矛,穿刺能力不如槍,劈砍能力不如朴刀,如果還人手一把唐刀的裝備,那跟伊拉克軍隊有什麼區別?還要補充一點,因為宋朝遲遲沒有解決亞麻地的問題,所以缺少棄兵,像陌刀那種重甲步兵部隊根本就無法在實戰中活下來,宋朝軍備以弩為主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最後說一句,作者的軍事知識和歷史知識該加強了。

唐刀是窄刃刀,因為細所以精緻美觀,但如果要達到同等的強度及硬度,在古代非常難得,所以不會大規模使用或裝備于軍隊。到了宋代也有的,宋朝重文抑武,不喜歡打仗搞這麼多好刀也沒什麼用。唐刀中真正建功立業的是陌刀,陌刀成本高而且數量少,使用陌刀的人也有條件,開疆陌刀兵最有名的是安西陌刀兵,後來安史之亂後進京平叛,陌刀兵是剋制騎兵而生,並且陌刀兵要和騎兵,步兵配合使用,到了宋代,因為宋代沒有大規模騎兵,陌刀也就被替代了,替代成了長柄大刀[靈光一閃],效果也差不多,而且造價更低,宋軍主要是沒有大規模騎兵部隊,開戰前期打贏了又追不上逃跑的敵人,開戰後如果被敵人打敗了自己沒馬又跑不掉。

大唐的很多製作都是有世界各地工匠參與的!比如金器等,所以唐刀的製作工藝和程序有著多少秘密,都已經被塵封在了歷史中!你們可以去了解一下,旦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還有沒有向東的意圖!就知道當時的唐軍裝備戰力在別人眼中是何等恐怖!唐刀當然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唐陌刀對付騎兵厲害的很,只是對使用人要求高,史書記載陌刀將李嗣業帶領的2千陌刀兵真的是天下無敵騎兵剋星,刀鋒所致人馬俱碎。主要是後人不重視了也沒有李嗣業這樣的人陌刀兵沒落了。

唐朝的敵人大多是遊牧部落著甲率不高,所以唐刀的殺傷力驚人,而宋朝面對的是遊牧帝國,軍隊的著甲率提高且多是重甲,例如金國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等,所以破甲是第一位的。在重甲面前顯然昂貴的唐刀並不佔優勢,導致宋朝進隊普遍採用斧鉞、骨朵、長槍、重型弓弩等配合使用,已達到破甲的效果,久之唐刀就被淘汰了。

宋軍步兵極強,是世界歷史上都少有的能硬抗騎兵衝鋒的步兵,至於有多強,從宋朝步兵單兵武備就能看的出來,為了抵抗北方騎兵,宋朝步兵盔甲就有30公斤,重步兵甚至達到了50公斤以上。這是難以想象的重量,所以宋步兵有極強的硬剛能力,但機動性極差。也就導致宋朝和北方騎兵打仗很被動,剛贏了吧,追不上,剛輸了吧,逃不掉,而且難以深入敵方主動作戰,只能被動防禦。還好宋朝那時期外戰勝率很高,不然早就被滅了!


歷史深度揭秘


最近一部關於唐朝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大火,劇中的服化道盡力也是還原到當時場景令人稱讚。劇中的主人公張小敬所佩戴的橫刀,是唐刀當中四大刀之一,而橫刀最為簡單便利。說到唐刀,不得不講的便是它的殺傷力和它的用途廣泛。可是到了宋朝的時候,卻沒有人沿用這個武器,反而是換成了與他材質不同,殺傷力不如他的其他武器,令人不解,而唐刀的究竟有多厲害呢?

陌刀是唐刀之一,主要是為步兵所用,在敵人逼近二十步以內之時,步兵便用陌刀來與敵人抗爭。雖有精良的騎兵在前,但有手拿陌刀的步兵在後,兩者相結合,出其不意,共同作戰,堪稱一絕,尤其是在騎兵相接,以少戰多的情況之下佔優勢。但是到了宋朝,陌刀慢慢的便被長矛和長刀所替換。另一種儀刀主要用於古時的皇家護衛隊,現在的日本刀也是在多個方面借鑑了儀刀,刀上不僅裝飾華麗,而且有著龍鳳環,後來隨著朝代的更替在宋朝已經不使用了。

橫刀是這其中最為常見的兵器,它借鑑了古時候的漢刀,並且更新了它的製造技術。將原有的漢刀當中的一些對韌性有影響的雜質,用百鍊鋼的方法去除。與此同時將刀兩邊加寬,刀柄也適當的延長,不僅在作戰時攜帶方便,而且非常的耐用,可以將敵軍的鎧甲劈開。但也是這種刀,卻在宋朝的時候慢慢的被替換了下來。那究竟是為什麼宋朝沒有沿用唐朝用刀的輝煌呢?

一來是宋軍本身的軍事能力不強,他們的步兵作戰能力弱,沒有常年的訓練和武將的帶領,而是在文官的要求之下打仗,不佔優勢,而騎兵更是少之又少。本就在作戰時失去先機的他們,又沒有成為體系的指揮策略。所以步兵與騎兵相結合的情況就少,對於陌刀的使用,慢慢改成了宋掉刀。在多次戰爭失敗之後,漸漸的他們的軍事能力與敵軍相差甚遠,其實這也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統治者的政策從一開始便沒有偏向軍事發展,兵力有限,武器發展當然也有限制。

宋朝從趙匡胤開始,重視文官,輕視武將,甚至讓文官治理軍隊,為了防止武官重兵奪權而對武官的刻意壓制,造成了即使有大量軍隊在手,大敵當前卻都再三失敗的狀況。雖說這樣有利於皇權地位的鞏固,但是長時期的軍事能力處於弱勢,也使得宋朝對於軍隊能力強的國家侵略無計可施。在與契丹和西夏的戰爭當中總是以失敗為終,就更不用提五州之地的事了。文官只知道坐鎮指揮,不懂得根據實際變化來改變策略,而武將也無法改變現狀,由此一來,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一說成了宋朝最好的說辭。

統治者不重視軍事,刻意的壓制武將,雖然經濟上是強國,但是在軍事武器製造方面同樣也沒有大量投入。在兩宋時期,我國的經濟實力達到了一個頂峰。與軍事實力相反,他的經濟實力可以說是在當時的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因此使得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虎視眈眈。雖是土地農耕面積大大的增多,科技發達,經濟實力雄厚,但是在軍事發展上卻沒有投入太多的資金。唐刀的製作工藝需要大量的金錢,而且工藝複雜程序多,僅是一把刀便要花費一個工匠的許多心血,所以改為製造高效而又廉價的刀在當時是說得通的。

那麼錢和精力都花去哪兒裡了呢?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瓷器、輪船等製造上面,光是派往他國使者的龍舟便有一千多噸重,造價昂貴。忙著出使,宣揚國威卻忽略了軍事方面。從宋徽宗之後,王室和民間的奢靡之風大肆興起。不僅在吃穿用度上表現著豪氣,宮廷內部的收藏品更是數不勝數。因此大力發展經濟不僅是百姓政治需要,同樣也是王室貴族網羅天下珍品必不可少的途徑。如此的經濟與軍事比例失調,既引得他人眼紅,又無法抗拒他人前來爭奪土地寶物,實在無奈。

宋朝沒有很好的繼承唐刀的使用,還有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它的用途不再相同。五代十國之亂和唐朝時期的兵亂不同,面對契丹與西夏等遊牧民族的頑戰更是需要與敵人相稱的武器,而這個武器必須符合軍隊的現狀。唐刀的使用像前面所說的,跟據當時統治者的作戰習慣,通常是步兵與騎兵相結合時佔領優勢。但是到了宋朝時期,尤其是南宋,南方馬的數量少之又少,騎兵的數量就更少,而敵軍大多以遊牧民族為主,從作戰習慣上來看,唐刀的大小都不如長刀長矛等佔據優勢。

宋刀的長度變長,一來是使得敵人難以近身傷害到性命,二是在宋朝當時的作戰條件之下,長刀更適合於作戰。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當中,兵器也是一直髮展的,雖然沒有大批量製造出新型兵器,但是宋刀對於唐刀而言對敵人更有殺傷力。宋朝軍事力量上的不足,大多數源於它的指揮能力極弱,對於作戰的配備上,也不至於與歷史相反而行。更為重要的是,火炮的發明使得刀劍等其他兵器顯得毀壞能力弱,火炮在多種情況下幫助著宋軍打贏了許多以少勝多的戰爭,這也是原因。

究其根本,從唐到宋,武器的發展是不停的向前推動的。即使在宋朝時期有了與唐刀截然不同的武器,對於前者的改變很大,甚至在發展當中逐漸放棄了唐朝的鍛造工藝,聽起來甚為可惜,但是新事物的產生也是不斷的在適應當時的實際狀況。雖然統治者並不重視軍事力量上的發展,但武器作為戰場上最有效的工具,肯定是以與時俱進和極強的適應能力為主。所以唐刀在宋的發展並非是放棄,而是在歷史選擇面前宋朝選擇了適應。


木劍溫不勝


時代變了。

要知道唐代周邊國家的冶煉技術並非那麼先進,後來的宋朝,你看看那裝備!不是鐵浮屠就是雁翎羽,根本就已經不是一個檔次了。

唐代時期,我國周邊國家的冶煉技術可以說還是很原始的,產量低,雜質多,所以大多數國家還是以皮甲為主,有的直接就是硬質布甲。

比如吐蕃,就是硬質布甲,連皮甲都少。軍隊裝備較好的也就是突厥了,但那時候的突厥也沒富裕到人人穿鐵甲,基本上還是皮甲較多。

在這種情況下,身披明光甲,手持鋒利又劈砍力強的陌刀唐軍,對付這些防護力底的遊牧民族簡直如切白菜一樣,一刀下去不要你命也砍殘廢你。



但是後來,由於唐朝是一個極度開放的國家,中原先進的冶煉技術開始向外流失,甚至遠傳到中東地區,這就造成了周邊國家冶鐵技術的大幅提升,技術上去了當然軍隊的裝備也就上去了,這也造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段重騎兵橫行的時代開始了。

不巧的是,這個時代剛好被宋代趕上了,宋朝本來就缺馬,剛開始也學唐朝那一套發展重步兵。

但時代不一樣了,你甲厚,金國鐵浮屠比你還厚!就連戰馬都披甲。



這怎麼玩兒?刀砍不動啊,這也是宋代拋棄唐刀的主要原因,破甲能力不足。

在那個時候,別說唐刀了,就算是馬槊對付全身披甲就露個眼睛的鐵浮屠,破甲能力也是相當有限的。

在這種銳器已經造成不了多少傷害的情況下,取而代之的當然是殺傷力更加出色的鈍器了。

戰場上廝殺可不是講究懷舊的地方,哪種武器更適合戰場廝殺,那麼它就是好用的。

鐵錘、板斧、狼牙棒,只要能敲死敵人那就是好東西。甭管他雅不雅,敵人可不會站在那,欣賞你手中的武器。

時代在進步,如果宋朝不緊隨時代前行,那它早就應該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