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十三陵中,為什麼有一座太監的陵墓?

我是景大王


明十三陵,是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後選定的皇家陵寢,位於北京市昌平鎮。

傳說此地乃是風水寶地,可保大明江山永世不敗。是朱棣選了好幾年,才找到了這麼一個風水寶地。


(明十三陵)

山水環抱,風水是不錯,可是這個世界上哪裡有萬世基業呀。終於,明朝也要走完他的歷史,即將退出歷史的舞臺。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是大明朝的基本國策。

於是,在李自成破城的那一刻,崇禎皇帝沒有選擇離開,也沒有選擇到南京陪都重振朝綱,再圖他日打回來。

而是選擇和京城共存亡。

當起義軍供進了紫禁城,崇禎依依不捨的看了一眼紫禁城,看了一眼大明王朝,看了一眼朱家天下。毅然決然的上吊身亡了。

或許他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這個時候他的貼身太監王承恩堅決的表示和大明王朝共存亡,和崇禎皇帝生死相隨。於是,在他旁邊的一個樹上也上吊身亡了。

(崇禎自縊)

後來,李自成知道了一件事情,認為一個人能夠如此忠誠,當為天下人表率。於是決定把他葬在崇禎的身邊,讓他日夜都陪伴著他的主人。

於是這樣,王承恩成了十三陵唯一一個葬入皇陵的太監。或許這就是對他得忠誠最好的獎勵。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王承恩做出了跟隨崇禎共同離去的因,就應該得到葬入皇陵的果。

(王承恩墓)

後來,清朝入關以後,順治皇帝、康熙皇帝紛紛豎碑立傳。這對於一個貼身太監來說,或許是最大的安慰了。

各個時期的統治者對於王承恩如此重視,一是表彰他的忠勇,二是用他來樹立榜樣,以此來激勵更多的人。

至今,王承恩仍然守在他的主人身旁,也成了歷史上最有名的太監之一。


觀復一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忠義太監王承恩的陵墓。

王承恩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忠義太監。

本來,太監由於被閹割,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多少有些變態。

歷史上,太監多半唯利是圖,沒有道德觀念,當然這同他們受到社會歧視以及人生的悲慘遭遇也有關係。

少數太監如劉瑾、魏忠賢、趙高一樣,有了權力就開始專權,甚至架空皇帝。

但王承恩恰恰相反。


從崇禎出生開始,王承恩就在身邊照顧和輔佐他,成為親信太監。

當時王承恩和魏忠賢的關係很好,但魏忠賢試圖打擊崇禎時,王果斷和魏忠賢決裂,一心支持主子。

可以說,崇禎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沒有送命,王承恩的功勞很大。

魏忠賢被殺、崇禎上臺後,王承恩被重用,擔任司禮監太監(是明代時太監的最高職位),權傾一時。

然而,王承恩卻沒有利用手中權力結黨營私,更沒有專權,而是忠心耿耿的為崇禎服務。


而崇禎最後幾年有可怕的病態猜疑心理,此時王承恩又是秉筆太監。

秉筆太監的地位極其重要,負責幫助皇上處理政務。

實際上,崇禎只負責處理絕對重要的政務,其他不太重要的主要交給王承恩處理。

也就是說,王承恩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

當時很多大臣認為王承恩權力太大,隨時可能成為魏忠賢,應該除掉。

如果換成別人,崇禎早就下令將他殺了。

然而,崇禎猶豫再三,破天荒的選擇信任王承恩。

而王承恩也確實值得信任。

北京城破以後,紫禁城的數千侍衛、太監鳥獸散,早就不管皇帝死活了。

而王承恩到了這個地步仍然跟在崇禎身邊,沒有私自逃走。

最終崇禎自殺時,王承恩也吊死在主子身邊。

一般認為,崇禎命令王承恩務必稍後再次,一定要確認自己已死,防止被李自成活捉受到恥辱。

王承恩忠心的執行了主子最後一個命令,隨後自殺殉主殉國。


可以說,王承恩這種太監從古至今很少見的。

為此,李自成下令打開田貴妃的墳墓,將崇禎帝夫婦葬了進去(貴妃墓因此改稱思陵),並將王承恩附葬陵側。


薩沙


在明十三陵中有一座很明顯的太監陵墓,這座太監墓的主人是明末太監王承恩。在人們的印象中,太監通常弄權、狡詐、滿腹壞水,但是王承恩並非如此。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崇禎皇帝被迫在景山上吊自縊,而陪同崇禎皇帝一同自縊的還有這位太監王承恩,當年李自成幾萬大軍圍困北京城時,明朝很多將領都卸甲歸田,而王承恩卻統領禁軍,誓死抵抗。後來,清朝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在為崇禎皇帝發喪時,還為王承恩修墓立碑,並將他安葬在崇禎皇帝的陵墓外,讓他永遠“守護”陵墓。

太監王承恩的陵墓至今保存比較完整,雖然陵墓本身只剩一個直徑6米的土堆,但墓前的三通石碑卻保存的比較完整。王承恩的陵墓是坐西朝東的,在陵墓東側的第一通石碑上刻有“王承恩墓”字樣,有2米高;第二通石碑有4米高,碑首刻有“敕建”,下面緊跟著400字的碑文,這是清順治帝親手題寫的;緊靠陵墓的石碑,碑高2米,碑首刻有“御製旌忠”四字,下面同樣刻有寫著將近240字的碑文,這是清順治帝營建崇禎帝陵墓時,為褒獎王承恩的忠義護主所題寫的。


京蜜


明十三陵,是埋葬明朝歷代帝王及嬪妃的皇家重地,被朱明王朝視為神聖之地。在當時,只有皇家身份尊貴的人,才有資格葬入這裡。


但是有一個奇異現象:在明十三陵中,竟然有一座太監墓。那麼,這位太監是誰?怎麼會葬在這裡?能葬入皇家陵園,可見在這位太監的身上,一定藏著非同一般的驚天故事。(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獲得!)

首先,峰子哥來簡單介紹一下“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大明王朝的皇家陵墓群,規模宏大,佔地120多平方公里,坐落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這裡共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由此而得名。(照片都只是冰山一角)。

明太祖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稱為“明孝陵”。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孫),因其四叔燕王朱棣“靖難之役”奪了皇位,南京城破後,朱允炆不知所蹤,所以沒有帝陵。


於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史稱明成祖。

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五月,天壽山這一塊地方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帝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以及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在總覽圖中,每個皇帝“某陵”字樣,放大後都內容繁多)


其實,明十三陵埋葬了兩位太監,一位有名有姓,叫王承恩;另一位太監姓名已無考,不知道是誰。而這個太監王承恩,他的身份和故事頗為詳細,清朝帝王曾親自為一個太監的他撰寫碑文,還樹碑立傳。


那麼,這個王承恩生前發生了什麼?


其次,峰子哥來講講這個王承恩

在明代,宦官是一股盤踞於大明王朝權力核心的政治力量,他們與核心權力人物皇帝們,朝夕相處,進而獲得寵信,多是狐假虎威,權勢沖天。

在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大太監比如汪直、劉瑾、魏忠賢等,個個權傾朝野,有的甚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宦官專權、作惡多端的現象,在明朝也尤為常見,更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



當然,其中也有載入史冊的著名好太監,比如著名的“七下西洋”的三寶太監鄭和,以及還包括峰子哥下面要講的十三陵太監墓的主角——王承恩。

王承恩,是明朝最後一個位高權重的大太監。他的直屬上司是就是著名的大太監曹化淳,王承恩為人忠心謙遜,深明大義,且無野心,算是一個特例,他完全不同於明朝歷史上那些弄權、狡詐、滿腹壞水的大太監們。


因此,忠心事主的王承恩,逐漸被提拔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有代為“批紅”大權,被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引為心腹太監,信任有加。王承恩,可謂已權傾朝野。



此時的大明王朝,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1644年3月15日,闖王李自成率大軍,一路打到大明王朝的京師北京。


一直忠心跟隨崇禎帝多年的太監王承恩,被崇禎帝委以重任,擔任兵馬提督大元帥一職。王承恩臨危受命,親自上陣督戰,其間還親發炮彈,與敵肉搏,誓於北京城共存亡!


其三,峰子哥來講講王承恩的結局

怎奈寡不敵眾,大勢已去。


當闖王李自成大軍圍困北京城時,正值國家危亡之際,明朝很多大臣將領,紛紛選擇了避禍,或冷眼旁觀,或者投入敵人懷抱獻媚。


公元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進攻京城。北京城內外喊殺聲一片,即將城破,在這千鈞一髮的危亡時刻,還有一個太監帶領最後的親兵在城牆殺敵,而這個太監就是王承恩。據史書記載:“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


據史載,崇禎帝是個十分勤政的皇帝,每天批閱大量奏摺,想努力挽救這搜即將沉沒的巨輪,但怎奈大明王朝傳到他手裡時,已是積重難返,加之他雖拼命勤政但卻能力有限,又有些剛愎自用以及個人性格原因,只能見王朝滅亡,而回天乏術!



19日京城被攻破,徹底絕望、近乎瘋癲的崇禎帝,下達了最後一道聖旨:為后妃免遭闖賊凌辱,令周皇后等一眾嬪妃全部自縊殉國。崇禎寧死不做俘虜,也不願其他皇族淪為俘虜,於是崇禎帝持劍親手殺死昭仁公主,刺傷長平公主,血濺後宮。


隨後,龍袍尚殘留飛濺血跡的崇禎帝,在太監王承恩的攙扶下,一步步登上了北京的煤山(景山)上。崇禎看著滿城烽火狼煙,心如死灰,悲壯寫下血書遺詔: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德薄匪躬,然皆諸臣誤朕,致死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隨後,崇禎帝在一棵老歪脖子樹上,上吊殉國,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死,明朝滅亡。


太監王承恩,以頭撞地,痛哭失聲,萬念俱灰,向崇禎帝的屍體重重的叩拜數下後,亦上吊而死,追隨崇禎帝而去。(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看!)

在崇禎帝生命危難的最後時刻,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還誓死忠心跟隨,不離不棄,而昔日那些滿口仁義道德、愛表忠心的滿朝文武們一個個都不見了。


其四,峰子哥最後來說 王承恩葬入明十三陵的過程

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全城蒐羅崇禎帝的屍首,併發出懸賞通告:有找到崇禎帝屍首者,賞金封侯。結果三天後,才找到崇禎帝及周皇后屍首。

公元1644年4月4日,為籠絡人心,李自成遂將崇禎帝和周皇后,草草歸葬于田貴妃之墓,並改稱“思陵”,並特地將一代忠宦王承恩,陪葬在崇禎帝陵側,讓他永遠守護著崇禎墓。



後來,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為王承恩此舉震驚和感動,在為崇禎皇帝發喪時,特為王承恩修墓立碑,並親自為一個前朝太監撰寫碑文,碑首刻有“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御製旌忠”。



如今的王承恩墓,仍靜靜的躺在思陵的旁邊,這裡早已雜草叢生,鮮有人來,但峰子哥每次看到一幕,都感覺心生淒涼,不免在想:無論是王朝末路,還是帝王之過,都不是一個太監的錯,他只是選擇了忠於自己的角色,而沒有見主人危難而吃裡扒外。這裡埋著一個忠魂,默默無聞。


峰子奇觀


因為忠誠!

明十三陵是明朝位於北京皇陵的總稱,除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朱允炆、朱祁鈺無陵,明朝十三位皇帝一人一座皇陵,周邊還有皇后、妃子、太子等陪葬。但在明十三陵中,還有罕見的一座太監墓。

這座太監墓的墓主是明末太監王承恩,他曾屬太監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禮秉筆太監,是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

王承恩在萬曆年間就已進宮,後來被分配到信王府任掌管太監,信王就是日後的崇禎皇帝朱由檢,王承恩可謂是看著朱由檢長大的。

崇禎皇帝繼位後,非常信任王承恩,任命他我司禮監秉筆太監,這是明朝宦官的最高職位了。

王承恩是沒什麼專權的心思,崇禎帝那麼猜疑的人也不會讓他做魏忠賢,但朝臣們不抓點絆子就閒的沒事做,多次彈劾王承恩權勢過大,使得王承恩被貶至雲南,不過不久又把他叫了回來。

明朝已經日薄西山,王承恩回到北京沒多久,李自成的農民軍就風風火火地來了,崇禎皇帝也是無人可用了,北京被圍時,還派王承恩提督北京兵馬。

王承恩年紀不小了,可還勇猛的很,打了幾炮還打死幾名敵軍,奈何大勢已去,北京城還是破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晨,崇禎帝登上煤山,隨行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王承恩。崇禎帝吊死在了山腰的老槐樹上,王承恩隨後也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

崇禎和王承恩的屍體在樹上吊了三天,被發現後停放在東華門外,之後被李自成安葬在田貴妃墓中,貴妃墓因此改稱思陵,王承恩附葬陵側。

王承恩的忠貞之舉為人稱頌,尤其是入主中原需要收攬人心的清朝,順治帝題碑"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康熙帝還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


平沙趣說歷史


明十三陵是朱棣遷都北京後,為自己和子孫後代建立的陵墓園,異姓是沒有資格在死後入葬的,何況是太監。可為什麼十三陵中,卻有一座太監的陵墓,誰獲得這麼大的榮譽呢?


(明十三陵中的太監墓)

這座太監陵墓的主人叫王承恩,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心腹,他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才被葬在了崇禎身邊呢?

第一,剷除魏忠賢及黨羽,幫助崇禎鞏固帝位。

天啟七年,遵明熹宗遺詔,朱由校繼承了帝位,是為崇禎帝。

一向對朱由校忠心不二的王承恩,被封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朱由校繼位時,朝中多是權宦魏忠賢的爪牙。魏忠賢為了繼續一手遮天,也想控制朱由校,在朱由校入宮後,便以恭賀的名義送了他四個美人。

由於王承恩數次提醒,朱由檢對這四個美人慎之又慎,後來果然在她們身上搜出四顆迷魂香。

從此,朱由檢對王承恩更加信任。而王承恩也深知朱由檢繼位之艱,所以他建議朱由檢先將禍亂後宮的客氏攆出皇宮,接下來把魏忠賢的黨羽一一剪除,瓦解了魏忠賢勢力後,才一紙詔書把魏忠賢打發到鳳陽守陵,迫於形勢的魏忠賢最後在絕望和恐懼中自盡而死。

幹掉了魏忠賢,朱由檢在朝中樹立了權威,鞏固了皇位。


(幫助崇禎鞏固皇權)

第二、整頓錦衣衛,肅清吏治

錦衣衛在朱由檢繼位之前,一直聽命於魏忠賢,為虎作倀,做了不少天怒人怨的惡事,在社會上聲譽極壞。

王承恩升任司禮監總管後,並沒有清除這支隊伍,而是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糾正了他們以前的歪風邪氣,使他們忠於皇帝,為皇帝服務。

另外,明朝到了朱由檢繼位的時候,已是貪官橫行,吏治腐敗,百姓苦不堪言。為了緩解官民之間的矛盾,王承恩多次用計懲治貪官,整頓吏治,為朱由檢分擔了不少政務。

第三、緩解朱由檢和朝臣的矛盾

由於天災人禍,內憂外患不斷,朱由檢萬事都得親手抓,在處理政事的過程中,朱由檢和朝臣之間極易產生分歧。每當雙方發生爭執時,王承恩總是負責從中斡旋,化解雙方的矛盾。


(王承恩劇照)

第四、崇禎身邊唯一一個陪到最後的人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向北京城發起了總攻。

此時朝中大臣躲的躲,投降的投降,已無可用之人,崇禎不得不任命王承恩為提督京師,據《明史》記載:“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洩洩自如……”儘管王承恩頑勇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沒能保住北京城。

眼看大順軍就要攻入皇宮,王承恩又力勸朱由檢效仿建文帝偽裝出逃。朱由檢卻以“君王死社稷”為由拒絕了他的建議。

萬念俱灰的朱由檢為了不讓妻女受辱,命嬪妃們自盡殉國,而曾得他疼愛的公主也被他狠心砍殺而死。

此時的皇宮空空蕩蕩,唯有王承恩亦步亦趨陪伴在朱由檢的身邊,在他的陪同下,朱由檢登上煤山,放眼京城,處處狼煙,哭嚎陣陣。


(生死相伴的主僕)

朱由檢在寫下:“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詔後,自縊於槐樹上。

面對朱由檢的死,王承恩沒有一毫辦法,他痛哭不止,對著朱由檢的遺體跪拜在地,叩頭不止,以至血流如注,行了三跪九拜之禮後,也自縊而亡。

攻破紫禁城的大順軍將朱由檢及周皇后的屍體被葬在田貴妃的墓中(後來思陵),而王承恩也被草草地葬在朱由檢的附近。

然而大順軍還沒坐穩皇位,就被入關的清軍打得四散而逃。清軍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順治掌權後,為了緩解滿漢之間的矛盾,同時也為了安撫漢人,在聽說了王承恩的事蹟後,不光為他建了一座祠堂,還專門在崇禎陵寢的附近為他修建了一座陵寢,讓他與朱由檢生死相隨,並親自在碑上撰寫“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八個大字,以頌揚他忠心不事二主的精神。

這就是為何在明十三陵中會出現一座太監的陵墓的整個過程。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中國歷史上,嚴苛的等級制度是封建社會的鮮明特點,而歷朝歷代的皇陵,更是凸顯出皇權的至高無上與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

除了王公貴族,皇帝生前的寵臣能夠有幸陪葬皇陵,普通人是萬萬沒有機會能夠在死後也陪伴皇帝左右的,即使是服侍皇帝的後宮之人。

但在明朝的十三陵中,卻真的就有一座太監的墳墓,這應該也是中國歷史上,由此待遇的為數不多的太監吧。

那麼這座太監墓背後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呢?

原來,十三陵中的太監陵,其主人叫做王承恩,是崇禎皇帝的貼身太監。

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後的煤山自縊而亡,而當時唯一一個跟在崇禎皇帝身邊的人,就是太監王承恩。

王承恩忠於崇禎皇帝,也忠於大明王朝。崇禎帝自縊於那顆歪脖子老槐樹上後,王承恩也自縊在旁邊的海棠樹上,追隨崇禎帝而去。

兩人自縊於煤山後,屍骨一直無人收拾埋葬,直到後來清軍入關後,順治帝將崇禎皇帝安葬於十三陵中。
感慨於太監王承恩的忠心,順治帝特意將他安葬在崇禎皇帝的陵墓旁,使王承恩能夠一直侍奉他的皇帝。


Mr農村大姚


太監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職業,他們服侍帝王,陪伴左右,有了飛黃騰達的機會,也有了禍亂朝綱的機會。

在我們大多數的人的印象中,太監為人薄情寡義、心狠手辣,很會倚仗帝王信任為非作歹,著名的就有魏忠賢,趙高等。但我們本文的主人公王承恩並非如此。


王承恩,是明朝最後一個位高權重的大太監。他特別不同於那些陰險狡詐,滿肚子壞水的太監,為人忠心謙遜,深明大義,算是一個少見的特例。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帶領起義軍進攻北京城,這時的崇禎皇帝已經接近了崩潰的邊緣,明朝很多將領都卸甲歸田,朝廷已無可用之人,只剩下死忠於他的王承恩還在指揮著剩下的禁衛軍苦苦守護著皇宮。《明史-列傳》記載:“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洩洩自如”。


很快,北京城被攻破,崇禎皇帝徹底絕望,縱然再不想做一個亡國之君,可是這個爛攤子終究是再也保不住了。為防止遭受凌辱丟失皇家臉面,崇禎皇帝下了最後一道聖旨將後宮妃嬪全都賜死,並親手持劍殺死年僅6歲的昭仁公主,刺傷15歲的長平公主,血濺後宮。然後由陪伴其大半生的太監王承恩扶著跌跌撞撞的登上煤山。一尺白綾,一顆歪脖老樹,就終結了大明皇帝的生命,太監王承恩萬念俱灰,痛哭失聲,向崇禎帝的屍體重重的叩拜數下後,也隨即自縊,追隨崇禎帝而去。




清朝入主中原以後,開國皇帝順治在為崇禎皇帝發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讓他繼續“守護”皇陵,並專門為其撰寫了八百字的碑文以示褒揚。後康熙皇帝也有感於王承恩的忠心,曾在思陵附近為其豎碑立傳。王承恩的忠心耿耿,能夠讓一位又一位後來統治者放下身份來為其撰寫碑文,可見其精神之感人。


歷史小貓咪


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明朝十三陵埋葬了自明成祖朱棣開始的歷代明朝皇帝(除去明代宗朱祁鈺),其中規模最大規制最宏偉的是朱棣的長陵,規模最小規制最寒酸的是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思陵,因為思陵原本不是為了崇禎皇帝準備的,它原來的主人是崇禎皇帝的愛妃田貴妃,崇禎皇帝自盡殉國後,被葬入田貴妃的墳墓,改稱思陵。一般來說,明朝皇帝駕崩後,在陵寢周邊會附葬自己的嬪妃和部分宗室成員,但是,在思陵旁邊確有一座太監的墳墓,這就非同尋常,這座墳墓的主人就是對崇禎皇帝忠心耿耿,陪同其在北京城破之後一同在煤山自盡殉葬的司禮秉筆太監王承恩。

在戰亂動盪的明朝末年,昔日食君厚祿的滿朝文武大臣紛紛變節或投降李自成或投降滿清,早已把忠君愛國的聖賢之道拋到了九霄雲外。以至於北京內城陷落時,皇宮裡的大臣早已跑得沒影了。留在崇禎皇帝身邊的只有太監王承恩,要知道太監自古以來都是被科舉出身的文臣們瞧不起的,認為他們是身體殘缺的“閹人”,再加上明朝多有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太監擅權多有惡名,但是城破國亡之際,陪伴崇禎皇帝走完人生路併為之殉葬的只有太監王承恩。

滿清入關後,為爭取漢族民心,打著“仰承天命,弔民伐罪”的旗號剿滅李自成大軍。為籠絡人心,順治皇帝在為崇禎皇帝發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並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由王承恩繼續“守護”皇陵。


滄海拾遺錄


明末宦官王承恩(?~1644.4.25),深得崇禎信任,官至司禮秉筆太監,隨崇禎自縊而死。清順治帝將他葬在思陵門外,“守護皇陵”。



王承恩萬曆年間入宮,授東廠指使監視信王朱由檢。王承恩審時度勢,為朱由檢盡忠效命。他曾多次出謀劃策,使崇禎化險為夷,並擁立朱由檢登基,剷除客氏、魏忠賢一夥權奸。王承恩也升至司禮秉筆太監,(明代廢相,內閣及大臣奏議先“票擬”,皇帝“硃批”後秉筆太監“批紅”才頒佈正式詔書),可謂權傾朝野。王承恩謹言慎行,慮事周全,崇禎甚為倚重。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進攻京城,窮途末路的崇禎任命王承恩提督京師,“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洩洩自如……”。19日京城失守,絕望近乎瘋癲的崇禎欽命周皇后等一眾嬪妃自縊,持劍殺死昭仁公主,刺傷長平公主,在王承恩攙扶下登上煤山(景山)。



崇禎面對滿城烽火狼煙,心如死灰,寫下血書遺詔“……此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自縊而死。王承恩以頭撞地,痛哭失聲,萬念俱灰,以死殉主。



4月4日,李自成將崇禎和周皇后葬于田貴妃之墓(改稱思陵),王承恩附葬陵側。清順治題碑“貞臣為主,捐軀以從”,並先後兩次親自撰寫碑文。第一通碑浮雕表現“龍馬負書”、“犀牛望月”等傳說。第二通碑碑首“御製旌忠”,800字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