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再談白樺茸


再談白樺茸


白樺樹是亞洲東部的一個廣佈樹種,由於該種形態上的複雜變異,致使長期以來在命名上引起許多分歧意見。Hara (1937) ,Rehder (1939)均對該種的分類做過專門的研究, C. A. Janson(1962)還專門著文討論。專家對產於中國的大量白樺標本進行了研究,認為,即使從地理上劃分為區域性的種下等級,也是無法鑑別的。因此把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分佈在蘇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蒙古、朝鮮、日本等地的該類群植物均定為Betula platyphylla Suk. 。由於其分佈區域很廣,形態變異也大,各有關學科的綜合研究並對分類學上的劃分進行檢驗。


再談白樺茸


中國的主要分佈地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及華北高山地區和西北的阿爾泰山;分佈海拔1000m以下,華北為1300-2700m


再談白樺茸

在白樺樹上長著一種大疙瘩,像是人類體內結節,俗稱腫瘤,這種獨天獨厚的自然饋贈,其實存在許久,但真正運用日常養生與抗癌方面的,少之又少,實在是可惜與遺憾....

再談白樺茸

這就是白樺茸,又名樺褐孔菌,日本人稱之為白樺茸,菌核呈現瘤狀(不育性的塊狀物),外表黑灰,有不規則溝痕,內部黃色,無柄,直徑25—1000px,深色,表面深裂,很硬,干時脆,可育部分厚5mm,皮殼狀薄,暗褐色;菌管3—10mm,脆、通常菌管的前端開裂,菌孔每mm6—8個,圓形,淺白色,後變暗褐色。菌肉木柱質,有輕微的、模糊不清的環紋,鮮(明亮)淡黃褐色。孢子闊橢圓狀至卵狀,光滑,9—10μm×5.5—6.5μm,有剛毛。

再談白樺茸

白樺茸是俄羅斯的一種民間藥用真菌,其有效成分已引起美國、日本、韓國等國研究者的廣泛重視。1955年莫斯科醫科院(The Medical Academy of Science in Moscow)宣佈白樺茸(提取物)為抗癌物質,政府批准白樺茸可用於醫藥品開發。美國把白樺茸列入"特殊的天然物質",作為宇宙人的未來飲品。日本則把白樺茸作為肝癌、艾滋病和0-157大腸桿菌中毒的治療劑,並申請多項有關白樺茸的專利。

再談白樺茸

近代的實驗結果表明:白樺茸是調節機體免疫力的一顆巨星,以其自身特有的生物活性和營養成分及化學特性,已成為強化機體免疫、抗癌、抗病毒、平衡血糖、改善血管疾病、改善胃腸功能、美容等醫藥和健康製品的主要力量之一。白樺茸的功效已經得到多國實驗的驗證,而作為 提純物 則是將白樺茸的精華濃縮至此。

再談白樺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