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家鄉的味道

圖文丨亢振洲

說起家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體味,或親切,或疏離;或熟悉,或陌生;或熱愛,或憎惡……但要說起家鄉的味道,想必一定是父母操持而做的家鄉特有的飯食了。

北京人可能列出炒肝、豆汁、滷煮、麻豆腐和炸醬麵;

上海人可能列出蜜汁小棗、醉蝦、炒貨、陽春麵、泡飯;

廣州人可能列出骨湯、龍虎鬥、海鮮……

諸如此類,雲南的過橋米線,貴州的餌絲,內蒙古的烤全羊,黑龍江的殺豬菜,山東的煎餅卷大蔥,陝西的肉夾饃,河北的驢肉火燒,四川的擔擔麵,湖北的熱乾麵,河南的羊肉燴麵,廣西的狗肉,福建的佛跳牆,甘肅的牛肉拉麵,湖南的臭豆腐,江蘇的板鴨,西藏的糌粑,新疆的拉條子,青海的潢魚……都代表著特有的家鄉的味道。

說起我的家鄉山西,當然首推麵食。什麼手擀麵、拉麵、削麵、擦尖、剔尖、撥面、貓耳朵、不爛子(圐圇)、栲栳栳等等,不一而足。不過山西南北狹長,晉北、晉中、晉南溫差懸殊,物產大不一樣。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飯當然和當地出產息息相關。作為臨汾人,在吃食上便和太原、晉中、晉北、晉東南還是有不少區別的。

因為臨汾位於山西南部,氣候炎熱,歷來以種棉麥為主,雜糧較少,像晉北、晉中過去吃的莜麵、蕎麵、高粱面、豆麵就很少,基本都沒有吃過。

因此,吃飯就比較單一,基本是以麵條、饅頭、烙餅等為主。不是如今物資大流通,晉南人很多連刀削麵也不曾做過。

農曆正月二十,按照我們家鄉的習俗,這是一個其他很多地方都沒有的節日。在臨汾,不過二十是不算過完年的。

尤其是這天,無論過去現在,臨汾城鄉都要鬧紅火熱鬧,家家都要做一種吃食——卷卷。

卷卷,類似於北京人所說的春捲,不過它的做法和春捲的做法大不相同,吃法也不太一樣。

北京春捲是死麵擀成薄餅用餅鐺烙熟,然後捲上攤雞蛋、醬豬肉、綠豆芽等炒菜吃。臨汾卷卷則是有點像山東人攤煎餅。

家乡的味道

先把白麵化成稀糊狀,轉動餅鐺把麵糊攤成薄薄的圓餅。

然後把餅切成兩半,成半圓餅,捲上用豆芽、蓮藕、炸豆腐、豬肉、粉條、雞蛋餅、韭黃等拌成的餡(除韭黃(韭菜)外,全部是熟餡),捲成圓筒狀,即成為臨汾人所說的卷卷。

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吃時再用餅鐺把卷卷烙成兩面金黃色,沾上醋和蒜汁吃。

家乡的味道

我記得小時候母親做好卷卷後,父親都要用盤子盛幾根放到儲存糧食的缸或倉裡幾天,曰“添倉”,意思是祈盼來年豐收。

這種儀式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基本消失,但正月二十吃卷卷的習俗在臨汾始終沒有改變。這一天,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基本上是家家都要做卷卷吃。

筆者居京多年,但每年正月二十做卷卷的習慣始終未變,就像我的名姓,牢牢刻在我的腦子裡。

每到這天,我都會親自下廚,為全家人做一頓卷卷。這也許就是家鄉的味道,一個不能改變和無法改變的味道。

據我所知,這種習俗和吃食只分布在臨汾、襄汾、洪洞、曲沃、浮山等縣市,像運城、晉中(我曾在這裡工作、學習過)各縣都沒有這種風俗和吃食。

這就是家鄉獨有的味道,一個使我終生都忘記不了的味道。

如今,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了,美國的麥當勞、意大利的比薩餅、日本的壽司、韓國的烤肉都遍佈全中國了,成為許多小青年的享饗。

但我還是獨覺家鄉的卷卷好吃。

它做法獨特,食材豐富,酥軟可口。因了多過一次油,味道絕佳,遠遠勝過漢堡、比薩、蛋糕,是我最愛的家鄉特有吃食。

去年暑期,在美國出生的外孫,參加了由中國僑聯邀請,到內蒙古旅行的華裔學生團,在家住了兩天。女兒電話裡告訴我,看能不能給外孫子做一次卷卷。

為了外孫子,我破天荒在大夏天做了一次卷卷。

回去後女兒問他:“回中國你吃的最好吃的一頓飯是什麼?”

外孫子在內蒙古好吃好喝了整整十天,回答他媽說:“姥爺做的卷卷。”

讚詞復轉給我聽,我哈哈大笑:“這讚詞不是給我的,而是給臨汾的,當然也是給老家山西的。”

如今,無數的人,無數的家庭,或遠走他鄉,或舉家外遷。一個家庭,一對夫妻,可能就來自天南海北。

江南的女子嫁給西北的漢,東北的男子娶了西南的妞。一個家庭,少小夫妻,天南海北,結合到一起,東甜西辣,南北差異,匯成了別一種味道。

味道的差異和融合等於變了味的味道。慢慢的,只能趨於大同,趨於流行,變成沒有“味道”的味道了。

前一段央視曾播出一系列節目,叫《記住鄉愁》。我就想,鄉愁是什麼?我搜索枯腸,始終難得其解。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如今多數母親可能很少給孩子們縫製衣服了,但慈母手中的那股絲線並沒有斷,而是更密密匝匝地縫了。

只是她們縫的已經不再是一件衣衫,一雙鞋襪,而是無盡的牽掛和思念。

我相信發達的,沒有發達的,富足的,沒有富足的,貧窮的,依然貧窮的,只要他們是兒女,是父母,是從家鄉走出來的,無論走到哪裡,家鄉的味道永遠會給他留下無盡的回味和思念。

這也許就是我每年正月二十都要做卷卷的最主要原因。

人老思鄉,因為那裡有我們的血脈,但我們的下一代還會有這樣的理解嗎?

比如正月二十吃卷卷,兒孫們吃了都說好,但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他們還會想到這一天麼?

即使會想到,也不會再做了。

因此我就想,我們的下一代,或者說我們的下下一代,都將成為沒有根的漂萍,四處漂泊,根系不牢,遊走不定,失去家鄉的概念,更不知道什麼是家鄉的味道。

宅在家裡,面對瀰漫的疫情,看著窗外明媚的陽光,出不去,不敢出去。今年我還能為兒孫們做一頓卷卷麼?不得而知,此為更大鄉愁。

家乡的味道

亢振洲,退休前為中央某報總編輯助理,新聞高級職稱,發表有評論、雜文、散文、報告文學、新聞等作品百萬字以上。

家乡的味道

交由老家山西V平臺原創首發的作品,可以接受“打賞”了~

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