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知足常樂呢?

農村阿才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能清楚知足常樂這個詞的真正意思。


知足常樂:是要從思想和內心發出的一種對事對物對財無所欲無所求無慾望保持現狀的一種心理境界。


單憑知足來講,有多少人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在實際生活上卻無時無刻不在欲求著某種東西,

再從常樂上講,有很多人是能夠


保持常樂的心態,無論順境逆境總會保持快樂陽光積極開朗的心態。但在知足的心態上就未必能保持常樂的心態了。人只要有欲求,達不到目地就會憂愁苦腦。怎會常樂呢,因此人在知足常樂方面十有八九不能做到常樂。

試想,如果人真正的做到知足常樂,那麼這個家庭會怎樣,如果多一半人知足常樂那麼這個民族國家會怎樣,這是很可怕的事。會停止不前,人類不會進步,社會不會再發展,民族不會再復興,會帶來災難性的自我滅亡。



故此,沒有人能走進真正意義上的知足常樂。人只要步入紅塵不為欲所求無人能做到,知足常樂只是自我安慰撫慰人心的話。


偶然相遇145085666


有多少人能做到知足常樂?怎樣算知足常樂,你又如何理解知足常樂。

我的理解知足常樂的人在生活中不少,看著大家都說知足常樂的人在百裡挑一,就是比例太少了,幾乎都沒有,我不這樣認為。

在生活中,人和人的生活水平不同,環境也不同,追求更不同,要求還不同,所以站在各個角度上說人們眼中知足常樂理解的程度就更不同了。

在我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群體,有工人,有農員,還有做小生意的商人,也有天天朝九晚六的公務員,醫生,老師,還有退休在家的大爺大媽們,他們的生活水平就不一樣,各個層次都有,就目前我看到的是,企業退休人員平均工資二千多元,農民兄弟更是少的可憐,生意人就不用說了,而公務員們工資也都四,五千元,而醫護人員和老師也都四,五千左右,工資都不低,所以他們對生活的標準也就更不同了,雖說是收入不等,可幸福指數都挺高,。

在今天的社會,我看見很多年輕人為了生活都在努力拼搏,吃苦耐勞,工資雖不是很高,但看見他們天天也都是樂呵呵開開心心,每逢到節假日一家人也歡次喜喜的出去旅遊,還有那些退休的大爺大媽們,也都很滿足於現狀,吃飽穿暖了天天去跳廣場舞,生活也多姿多彩,農民兄弟在忙完一年的收成以後,也照樣在家看著小牌,打著麻將,走東家串西家,看到這些現象你能說他們不幸福嗎,不知足常樂嗎?

最後我想說,在生活中只要你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不看別人怎樣,不去追求達不到的生活要求,過自己的日子,有健康的身體,有可愛的孩子,有健在的父母,有愛我的丈夫,這不就是很幸福的生活嗎?我就過的這種日子,所以我在生活中我知足常樂,在我身邊這種人很多很多,而決不是隻有百裡挑一。




孫女士的生活


在我生活的圈子裡,大部分是行政事業退休。我一個企退人員,在他們中間明顯處於弱勢。我們經常一起散步,聊天,談笑風生。雖然心裡有時也為自己與他們待遇上的差距而略感不悅,但“故知足之足,常足。”的千年古訓時常縈繞耳際,所以,不跟他們攀比,知足常樂,一切雲淡風輕。

回眸往昔,一生坎坷,和丈夫幾十年的共同辛勞,逐步到我現在所有,雖比不上他們,但恰到好處,我很知足。

夕陽的餘輝感悟著一路走來的人生,光陰似箭,滄海桑田。留不住匆匆歲月,敵不過似水流年。所以,時至暮年,應該珍惜當下,看淡過往,感恩所有,知足常樂。


曉涵佳佳之外婆寧群


“知足常樂”,這是人們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句話,它是一種處世哲學和生活態度,要求人們在任何的環境中都能樂天知命,悠然自得,沒有更高的要求,對現實生活感到滿足。

從心理學上來分析,“知足常樂”可以看作是人們適應社會的一種方式。社會適應有兩種方式:積極適應和消極適應。所謂積極的適應,指的是個體試圖通過積極的努力,增強自己行為的動機和態度,使自己對變化了的環境,獲得一種優勢的或支配性的地位;所謂消極適應,是對變化了的環境採取沒有摩擦的、簡單反應的方式,或是跟隨大流,或是心甘情願地使自己處於服從他人的地位,這類人沒有過高的要求,有時對自己的合理的需要反而採取壓抑的方式去順應他人。

我們這裡講的“知足常樂”屬於哪一種社會適應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 我個人的感覺,這是一種消極適應。而在利益和慾望面前,這種消極適應恰恰是上佳的精神狀態。因為,人都是有慾望的,慾望會膨脹。慾望,有時會成為包袱,成為一種束縛。知足常樂,是一種很好的緩解方式。如果大家都能多一點知足常樂,少一些貪得無厭,那麼世上就不會有那麼複雜,不會存在那麼多矛盾了。

知足常樂,說雖然很容易,但真正能做到卻很難,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知足常樂”呢?之所以難以做到知足常樂,是因為當今時代,社會競爭壓力大,人在社會上生存,不論是來自社會還是家庭,都會有不同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在崇尚金錢的今天,人們把金錢看得很重,因為金錢能夠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在現實、殘酷的生活環境中,在利益、金錢面前,在家庭瑣事、情感糾結葛中,你沒有更高的欲求是非常不易做到的,有時甚至是對人性善惡的一種考驗。

只有自己的心態平和,無所謂,不在乎,才能把自己的心態和思想境界提升到一較高的層次。有一顆平常的心,懂得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活中帶來的樂趣,不去追求一些沒必要的虛榮和名利,珍惜所擁有的,留住現在的同時並且把握好未來,才能更好的去追求自己的所需。這就是更好地知足,減少對生活不滿的看法,才能更好的去享受所擁有的快樂,珍惜現在,把握未來,懂得知足,享受快樂。

當然,知足不等同停滯不前。 知足不等同只停滯在現時,不進取,成為讓自己懶惰的藉口。我們千萬不要覺得知足就是我已經滿足我現在的生活,從而覺得根本不需要再努力去追求,停留於現在就可以了。我們只有正確的理解知足的意思,區分知足和停滯的意義,才能更好地追求更高的目標和更美好的生活。



老孫遁世無悶


很少人可做到知足常樂,一但有這想法的人可能是自我安慰!有錢的更想掙更多錢,沒有錢拼命賺錢,沒有夠。大多看到周邊親朋好友生病或離去才恍然大悟,自己明白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只足長樂,錢帶不走,健康才是真正的硬件,歇歇吧朋友



名模—卷卷色彩


“知足心常樂,無求品自高",是清代文學家紀曉嵐先師陳自崖撰的一副對聯,深受靜修者的喜愛。然而,現代大學家施一公教授表態反對,學無止境,知而不足才能更上一層樓。很多人更喜歡“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確,“那山還比這山高”,人心不足是本性,不好想變好,好想變更好。知足常樂是一種自我安慰,一種妥協。施教授說得好:“知足常樂會影響人類進步,阻礙社會發展。”


文學老兵


我看了不少國外名家育兒書籍,對孩子算是有比較深入的瞭解。同時我也一直在觀察周圍的孩子,從目前的結果來看,或許現在的孩子長大後真的能做到知足常樂。但是我可能做不到了,雖然我已經比較佛系。

我認為要做到長樂不難,難在知足!因為從小我們就生活在不應該知足的環境中!

今天跟娃打撲克,娃連輸三局,分享下我們的對話。

我問:你連輸三家覺得難受嗎?

他說:不啊。

我問:為什麼啊?

他說:這是小事,沒必要啊。

我說:嗯,是小事。

當時心裡覺得很寬慰,因此想想自己小時候,經常輸不起,如果當時連輸幾局,估計早就不想玩了。

我們的競爭從小時候就開始了,無處不在。連吃東西都要和弟弟妹妹或哥哥姐姐爭,即使是獨生子女,媽媽也會說,看誰誰誰都吃完了,你也趕緊吃啊。從小處在這樣的環境,讓我們不得不時刻繃緊頭銜,一定不要落後。但是事與願違,上高中時,我就發現自己的心態很差,玩乒乓球,如果領先還好,只要輸幾個球,就基本很難扳回來了,因為一直在忐忑怎麼贏,卻忘記如何好好發球,好好打球了!

雖然讀了很多心理學書籍,也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可就是無法自愈。現在也只能接受自己,人無完人啊!

自從有了娃,我們就首先否定了競爭,無論做什麼都是鼓勵孩子與自己比較,只要進步了,就值得我們慶幸。現在每每孩子有點進步,我們一家都很開心。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認真關注每一天。

這個短文不算什麼回覆,倒有點像發牢騷。不過還是希望看到的朋友能有點啟發!

!!關注蒙氏育娃,給您專業的育兒方法,謝謝!!


蒙氏育娃


人們常說知足常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知足常樂是古人勸世良言,是一個廣義的大概念。是一個心理平衡術。如果放到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來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辣酸甜,喜怒哀樂來說,知足常樂這個詞針對哪一個單項來說都不能常樂,都不能夠知足。那麼,如何看待知足常樂呢?就是要以一個平常心,橫不攀豎不比,任何事情都要順其自然。世間的常理,人生的客觀規律,誰也改變不了。應該發生的就會必然發生。偶然發生的任何不盡人意的,也是必然該發生的結果。實際上。知足常樂,就是告訴人們面對客觀現實。對任何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要看透,看開,看淡。從心裡釋懷了就叫做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也叫做知足常樂。心無掛礙,也叫做知足常樂。順其自然,也叫做知足常樂。


慈音1


自從上天創造了人的慾望以後,都是“蛇吞象”的心理,很難控制也無法控制。

真正做到知足常樂的人,就是所謂被稱為神仙的聖人。在芸芸眾生中,顯得少之又少,屈指可數了。

特別提醒:沒有關注我的朋友,從今以後若向我提問,要麼不回答,要麼只是敷衍了事,特告知。請諒解!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費時費力還沒回報。我沒掙一分錢說實話。


生活每一週


你這個問題問得好。剛才那個網友答的也好。百裡挑一。意思是說能夠做到知足常樂的人非常少。對於你的提問,這個答案是非常正確的。

在這裡我想引申一下,不要只討論數量的問題,而要討論。大家都希望自己能知足常樂。可是好多人就達不到這一點。如何才能做到知足常樂的問題。其實這是涉及到三觀的問題,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你這三觀認識對了,你就能知足常樂。這三觀認識的不對頭,那你就做不到知足常樂。

我是一個老百姓。我就聚一下,咱們老百姓生活中的問題來給你打這個問題。

大家都會去買菜的。在菜市場上。你會看到。買菜的人大部分都是知足常樂的。手頭寬裕的。會買一些質量。高鮮兒的菜。他買上了高高興興的回去了。手頭緊一些的的人。會買一些質量稍差的菜。買到了,高高興興的回去了。還有一些撿菜葉的。撿上菜葉了,拿上菜葉高高興興的回去了。這說明百裡挑一這個答案就好像不太正確了。

事實上是好多人和別人能處得來,和自己親近的人處不來。和別人處事能知足常樂和自己親近的人處事就不能知足常樂了。這是什麼問題呢?這就是價值觀的問題。

這種人在社會上和別人能處得來,因為他知道。嚴格的要求別人不頂事。只能嚴格地要求自己。別人就是別人,別人沒有義務關懷自己,所以別人對自己一點關懷,她就會非常感恩。就會表現出知足常樂。

不能知足常樂的人往往表現在和親近人。的關係上。他認為親近的人無限的欠他的。所以她的情緒總是處在不滿足的情況下。所以他總足不知足,不快樂。

你看和家裡鬧意見的孩子們是不是都是這種情況?如果是嫌自己家裡待自己太好了,而鬧意見,那恐怕是10萬里挑一了。

現在和家裡鬧矛盾的情況。比較多。就是這個原因。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原因呢?根源就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所以請大家注意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讓人人都能夠處理好和外人的關係,處理好和自己親近人的關係。人人才會知足常樂。人人知足常樂了,社會也就和諧了。大家也就幸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