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文物有故事」名人輩出、流芳後世:橋西鄭公祠

三鄉鎮橋頭村90%的世居村民為鄭姓,鄭氏始祖

鄭菊叟,祖籍福建莆田,曾入粵仕惠州路通判,後遷至谷都(主體境域為今三鄉鎮)榕樹埔,第八世孫雪庵再遷至橋頭定居。位於橋頭村的“橋西鄭公祠”,即鄭氏後人為紀念鄭菊叟第十代孫鄭橋西而建立。

「文物有故事」名人輩出、流芳後世:橋西鄭公祠

橋西鄭公祠外觀(圖源:網絡)

橋西鄭公祠是中山現存較少的具有五間三進佈局的清代祠堂建築之一,始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重修,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

祠堂佔地面積約782平米,為磚木結構的硬山頂式建築,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牆,素胎瓦當,青磚牆,麻石腳。祠堂的頭門前廊施雕花斗拱樑架,設博古紋木雕柁橔、鰲魚雀替;外簷板木雕花鳥、瑞獸等圖案;簷柱次間架蝦弓梁,施花卉石雕託腳;三進間夾兩天井,兩側各設捲棚雨廊。

「文物有故事」名人輩出、流芳後世:橋西鄭公祠

橋西鄭公祠內觀(圖源:網絡)

祠堂大門以花崗岩砌門框,上掛“橋西鄭公祠”木匾,內外有“滎陽衍慶,通德流芳”“滎陽祖德永持家道盛,南湖宗光常照子孫賢”“帝良佐國滎嗣振,敬天興盛業期庭”等楹聯,和“慎終追遠”“尊祖敬宗”“南湖世胄”等牌匾。

「文物有故事」名人輩出、流芳後世:橋西鄭公祠

橋西鄭公祠牌匾(圖源:網絡)

歷史上,橋西鄭公祠曾用作橋頭管理區、穀倉、農家書屋及二十三隊隊址,現仍作宗祠使用,是每年鄭氏祭祖活動和村民舉辦喜慶事的根據地。

橋頭村鄭氏名人輩出、流芳後世,有被稱為“文魁”的書法家鄭蔭棠,岐關公路籌建人之一鄭芷湘,愛國志士、女中豪傑鄭坤廉等。


鄭蔭棠:被稱為“文魁”的書法家

鄭蔭棠(生卒年不詳),書法家,素有“文魁”之稱,曾任河北贊皇縣縣令。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鄭蔭棠回到故鄉橋頭村背後山林遊覽,在村後山麓半山腰群石之中,見有兩塊厚一米多,長寬各約七八米的方形大石板砌疊在一起,狀似小巧玲瓏玉墜環,遂命名為“小琅環”,並題寫鐫刻在石洞頂前沿,傳留至今。又在洞壁上題寫“石仙洞”“松風水月”“松風”“琴音”,並留詩一首。如今此處已被建為“

小琅環公園”,是群眾平日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文物有故事」名人輩出、流芳後世:橋西鄭公祠

小琅環景觀,攝於1985年(中山市檔案館藏)


鄭芷湘:岐關公路籌建人之一

「文物有故事」名人輩出、流芳後世:橋西鄭公祠

鄭芷湘(圖源:網絡)

鄭芷湘(1885—1977),早年留學英國,回國後曾任兩廣菸酒稅務局局長,因見中山公路交通不暢,於1927年與其姐夫、巴拿馬華僑黃昌垣,聯同鄉人鄭禮卿、吳梅一等人發起集資,籌建岐關公路,經營汽車運輸。岐關公路是連接廣州和澳門的廣珠高速公路的前身,是當時廣東省唯一獲得專營權的民辦公路,1936年全線建成通車,全長99公里。1950年2月,中山剛解放,中山人民響應認購“人民勝利折實公債”,仍為岐關公路司理的鄭芷湘認買1000份,破個人購公債最高紀錄。

「文物有故事」名人輩出、流芳後世:橋西鄭公祠

1927年9月1日岐關車路有限公司第一次特別董事會議議案,選舉鄭芷湘為公司總理(中山市檔案館藏)


鄭坤廉:愛國志士、女中豪傑

「文物有故事」名人輩出、流芳後世:橋西鄭公祠

鄭坤廉(圖源:網絡)

鄭坤廉(1909—1951),出生於日本,後隨父返國接受教育,畢業於中山大學法院經濟系。1932年,鄭坤廉與愛國將領、十九路軍六十一師旅長

張炎結婚,隨之做抗日救國宣傳工作,並從事教育工作。張炎被國民黨殺害後,鄭坤廉非常悲痛,她決心繼顧丈夫的遺志,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南方總支部常委,為港九婦女聯合負責人之一。1949年,鄭坤廉作為民革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並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建國後,鄭坤廉歷任政務院參事、華僑事務委員會聯絡處副處長、民革第二屆中央委員、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


注:本文內容來源於《中山村情》(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誌辦公室編纂)、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