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胡雪巖“勿近白虎”是什麼意思?

用戶3807021793431


大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紅頂商人胡雪巖抑鬱而終,臨死前他的子孫圍繞在他的身旁,望著這位曾經叱吒商界的商業奇才,如今卻只是一個風燭殘年,行將就木的老人,兒孫們無不感慨這世間的人情冷暖。

臥榻之上,胡雪巖的雙眼空洞而又渾濁,回想起自己曾經的輝煌,眼前竟會閃過一絲光芒,是啊,曾經的他是那麼的意氣風發,多少財富曾積聚在他的名下,以百萬計甚至千萬計,他的財富足可以傲視天下,他的財富足可以扭轉一場戰爭的戰局。

然而一切都已經是過眼煙雲了,現在的他就是一個靜靜地等待著死亡降臨的老人,一個早已被世人所拋棄的孤獨者,想起如此境遇,不免悲從中來。然而當他的眼角劃過床前後發現,周圍竟有人在默默的抽泣,他努力的聚集起自己最後一絲精氣,終於發現,眼前這些抽泣的人都是自己的家人,他們將是自己死後唯一的牽掛。

胡雪巖釋懷了,不管這個世界如何的摧殘自己,拋棄自己,他都可以放下,然而唯一的不捨便是自己的兒孫後代,自己窮其一生追求財富與權力尚不能全身而退,他們若效仿自己難免不會重蹈自己的覆轍,於是他努力的提起最後一口氣,對他們說:“白虎可怕,切勿白虎”!而後便合上雙眼,帶著不甘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麼,胡雪巖臨死前所說的“切勿白虎”究竟何意?

如果對胡雪巖的一生有一個比較詳細的瞭解的話,就不難理解胡雪巖所說的“切勿白虎”,單論筆者本人,對胡雪巖的臨終遺言是頗有感觸的,胡雪巖曾是一名半民半官性質的商人,他口中所說的“白虎”即是白花花的銀子,而胡雪巖告誡子孫後代“切勿白虎”即在告誡他們不要學自己去經商,錢財可以讓人得到一切但也可以毀滅一切,自己就是最慘痛的教訓,目前胡氏子孫繁衍昌隆,遍佈世界各地,但因為胡雪巖的臨終遺言,他們都沒有再踏入商界,如此也足以安慰胡雪巖於地下了吧。

那麼,胡雪巖為何會留下“切勿白虎”這樣的遺言呢?其實這與他的親生經歷有莫大的聯繫。

胡雪巖出身貧寒,幼年以給地主放牛為生,十二歲時父親去世,為求得生存,他不得不外出闖蕩,後來他機緣巧合之下來到杭州一個錢莊當了學徒,也正是那段錢莊學徒生涯讓他懂得了商業資本與財富是如何運作的,這為他日後金錢帝國的創建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

後來,他接連攀上了浙江巡撫王有齡,閩浙總督左宗棠,並以此為契機為圍剿太平天國的清軍籌備軍械,糧草,也因為此,他得到左宗棠和朝廷的大力支持,從此以後胡雪巖便得到了“官辦商人”的身份,一面為左宗棠籌措軍費,一面大力發展自己的商業帝國,來往於官場與商場之間,不停的變換著身份,如魚得水,左右逢源,胡雪巖名聲大噪。

之後,胡雪巖陸續幫助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等眾多工廠,兩人緊密協作大力發展軍工及輕工產業,這使得左宗棠在朝廷的威望越來越高。然而左宗棠的得勢卻引來了朝廷另一位大臣的不滿,他便是李鴻章。李鴻章與左宗棠政見不同,一個主張海防,一個主張塞防,為此兩人互相視對方為死敵。

後來李鴻章在他的幕僚,晚清另一位著名紅頂商人—盛宣懷的協助謀劃下,左宗棠被迫隱退,而他的得力助手胡雪巖不久也破產削職,最終抑鬱而亡。

破產削職後,胡雪巖深深的懂得了商場如戰場的道理,並感受到了沒有硝煙與鮮血的商業戰爭更加殘酷無情,如果說戰場摧毀的是一個人的肉體,那麼商業場上的失敗除了摧毀一個人的肉體,更多的是摧毀一個人的精神,而臨死前的精神崩塌恐怕才是最令人絕望與痛苦的吧。


鹹魚閒聊


胡雪巖臨終之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很多人都認為胡雪巖口中的“白虎”,有視白銀如惡虎的意思,又或指有白道之稱的官場。

我也是醉了,顯然不能苟同。

白虎,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天之四靈之一,源於遠古人們對星宿的崇拜,是代表少昊與西方七宿的西方之神。

在民間,將成年女性私處無毛者稱之為“白虎”。按照封建迷信的說法,這種女人會妨祖剋夫,會給與之交合的男人帶來黴運。

我們無法知道胡雪巖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是否遇上了這種女人,也無法知曉胡雪巖是否將自己的不幸歸罪於這種豔遇。或許胡雪巖臨終前所說的“勿近白虎”就是這個意思,但因為我們無法確定,也就當不得它是真的。

我更願意相信另一種說法,就是胡雪巖所說的“白虎“,既非白花花的銀子,也不是白虎女子,而是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類人。

這種人既有官場背景,又和西方列強相勾連,能力之大,絕對可以一手遮天。其代表人物就是胡雪巖晚年最大的對手盛宣懷。

胡雪巖自幼家貧,早年喪父,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從掃地打雜做起,直到做到錢莊的夥計。也正是在這個錢莊裡,他因為勤快能幹,頭腦聰明,深得掌櫃的賞識。在他的幫助下,胡雪巖得於賺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並在隨後的發展中生意就像滾雪球般愈來愈大,儼然一方鉅富。

如果他的人生中沒有遇上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那麼此生也許就這樣平庸度過。然而,世間的事情總有太多的巧合,左宗棠居然找到了他。

身為大清“塞防“的代表人物,左宗棠一心想收復新疆。而當時大清國庫空虛,有限的軍費又大多用之於李鴻章的“海防”。左宗棠無奈之下,只能通過胡雪巖,在西方列強的手中借來鉅款,用於行軍打仗。

事成之後,不管胡雪巖願不願意,他的身上都貼上了左宗棠的印記,雖然得到了紅頂商人的榮耀,也同時成了“海防”系打擊的對象。

負責“海防”系出手的就是盛宣懷,他的名氣也許不如胡雪巖的大,但他辦事的能力非同一般,是李鴻章手下極為得力的一員干將。

公元1882年,胡雪巖決定進軍蠶絲市場。當時這個市場基本上被洋人所壟斷,國人要想涉足一步,談何容易。而胡雪巖其意卻是想將整個市場收回到中國人手裡,這難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胡雪巖就是胡雪巖,經過他的一番周密籌劃,事情進展得出奇順利,等到在處理意大利生絲市場的這個問題時,意外發生了。

這個意外的製造者就是盛宣懷,因為他的干預,使得胡雪巖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為了籌到錢,胡雪巖只能向匯豐銀行提出借款。

盛宣懷以李鴻章的名義通知銀行不得借貸,為防萬一,還將這筆款項掌握在自己手中。此時的胡雪巖,在官場上能夠幫到自己的左宗棠己然仙逝,要想通過自己的關係借錢,又苦於對手拼命拆臺,無奈之下,就只能變賣家產來還清欠款。

這樣一來,胡雪巖只剩下錢莊一項尚可騰挪。然而,盛宣懷既然出手,豈有容情一說,他立馬派人放出風去,使得胡雪巖的錢莊出現擠兌風波,成了壓垮胡雪巖的最後一根稻草。

由此可見,這一系列的打擊讓胡雪巖認識到了盛宣懷的可怕,更清醒地認識到官場勢力和西方列強的強大,一旦與之為敵,等待自己的,只能是不可逆轉的失敗。

所以臨終之時,他才會發出“勿近白虎”的感慨。這白虎二字,既有白道官場惡如虎之意,也有以西方之神來形容西方列強在當時的神通廣大。


娃兒我熱飯


胡雪巖“勿近白虎”是什麼意思?



在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哪個不知道?賺的錢多得去了,以富可敵國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一生娶妻妾眾多,大享齊人之福!但是,晚年衰落到傾家蕩產的地步,確實令人唏噓不已!

那麼,在胡雪巖臨死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切實切骨之痛。那麼,這個白虎是指什麼呢?胡雪巖在這裡用了比喻手法:這個白虎,指的是銀子!

因為正是白花花的銀子讓胡雪巖穿上了黃馬褂,也正是白花花的銀子露出老虎的血盆大口,讓胡雪巖傾家蕩產了!



1

胡雪巖起家!

胡雪巖能夠發家,除了本人聰睿有眼光,還趕上了好機會!那就是當時朝廷正在西北用兵:征戰新疆跟沙俄作打仗!

當時指揮戰爭的左宗棠,就這樣跟胡雪巖交集了!

所有的戰爭需要,軍餉糧草的生意全部給胡雪巖去做,這樣一來,胡雪巖發達了!

左宗棠由於收復新疆有功,得到朝廷厚賞,同時還封賞了鼎力相助的胡雪巖!這個紅頂商人就是這樣得來的!

後來,胡雪巖生意越做越大,到了富可敵國的地步!



2

銀子多了,惹下了禍!

在清廷政府,左宗棠立了大功,受賞本是應該的!但是跟他有過節的李鴻章卻非常的不爽!

由於左宗棠正是如日中天,李鴻章奈何不得!就把心中的怨氣全部改變方向,發洩到幫助左宗棠大忙的胡雪巖身上!

既然是胡雪巖銀子多,李鴻章通過了手中的權力,採用陰晦的手段,唆使他人出頭,迫使胡雪巖的生意一落千丈,直到傾家蕩產了!

直到死,胡雪巖才明白銀子給他帶來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災難,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阿邦行走在文化長廊


前言

提起胡雪巖,很多朋友腦子裡馬上浮現“紅頂商人”、“清朝首富”、“身家3000萬兩”等標籤。史書上提到胡雪巖都是一筆帶過,並無為這位曾經紅遍全中國的首富立傳。

因此,胡雪巖的曾孫胡亞光寫了篇《安定遺聞》,專門記錄祖父的史事,併為其作了簡傳。

簡傳《中落篇》最後一句寫著:

光緒十一年 (1885),巖呼子孫曰:勿近白虎,語畢而逝。

這就是題目的由來。這句話令很多朋友都摸不著頭腦,這“勿近白虎”是啥意思呢?

一,喻指色慾?

對於這麼遺訓,大家紛紛開啟了腦洞模式,有人認為,“勿近白虎”是不近白虎女,喻指不近色。

民間有俗稱“白虎女剋夫”,而且胡雪巖事業正風光時,對於自己的好色並不剋制。他娶了12個老婆,合稱“十二金釵”。

然而這12個老婆並不能使他滿足,他不但跟下屬的老婆有勾搭,還經常出去吃花酒(找三陪)。

胡雪巖為了滿足自己的色慾,在街上見到好看的美女,就花大錢去請人說和,即使女方要價再高也無所謂,甚至還為女方家人安排個好差事。

胡雪巖放肆縱慾,對於冒犯他的女子,花大錢娶(買)回家,玩弄了幾天或者一兩個月後,隨便給幾百兩銀子,趕出他胡家,任由那些女子改嫁。

“凡買而旋遣者,殆數百人”。——《見聞瑣錄》

據《莊諧選錄》記載:胡雪巖上街,經過一家裁縫店,見店老闆的女兒窈窕嫻淑,甚是好看。那女子察覺了胡雪巖直勾勾的眼神,趕緊進入了屋內。胡老闆的自尊心大受打擊,於是派人拿巨資向店老闆提親。店老闆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多錢,馬上就答應下來。

(劇照:胡雪巖的腐敗生活)

胡雪巖如願把女子娶回了家。婚房裡,胡老闆一邊喝著酒,一邊命令新娘子裸體躺床上,並叫僕人在旁邊舉大臘燭照著,胡老闆放肆的大笑說:“前幾日你不讓我看,我偏要看,現在你還有什麼辦法制止我?”

汪康年在後面《莊諧選錄》寫著:“杭人胡某,富垺封君,為近今數十年所罕見。而荒淫奢侈,跡迥尋常所有,後卒以是致敗。”

汪康年說胡雪巖的敗亡是因為色慾所致。但是,胡雪巖的色慾並不是壓垮他商業帝國的主要原因,他的小老婆之一螺螄太太,幫他支撐起了整個商業帝國。

螺螄太太是羅家四小姐,諧音為“螺螄”。她曾說過一句話:““只要他肯上進,我就有把握幫他出頭。”

(羅四小姐劇照)

改嫁給胡雪巖的羅四小姐,接過大太太陸氏的管家權,把胡府治理得服服帖帖,讓胡老闆無後顧之憂,還幫他娶了12房小老婆。

對於他在全國開一間分店,就娶一個小妾的做法並無意見,甚至指點他,讓他在開完這家分店招經理人的時候,把那個小妾也留給經理人,作為福利之一。此舉令無數經理人為胡老闆死忠。

可見,色慾並不是擊垮胡雪巖商業帝國的腐敗武器。

二,喻指軍權、軍方大佬或者官道?

有些朋友又猜測,白虎是上古神獸,古代屬於殺伐,而且宋朝就有白虎堂等軍事機構。會不會是胡雪巖叫後人別近軍方、官場呢?

要知道,胡雪巖從起步時,傍的是王有齡這個浙江巡撫。後來,王有齡死後,他又傍上了來繼任的新浙江巡撫左宗棠。

這一傍,就傍出了清朝歷史最佳拍檔。

1866年,左宗棠由閩浙總督調任陝甘總督,奉命出關西征。

起初,李鴻章是主張主要力量放在海防上,暫時放棄新疆的,“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

後來,經過左宗棠的極力爭取,清廷才同意兩面並重,海防和邊疆都不能丟,於是派左宗棠出徵收復新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次打仗,左宗棠預估要花1000萬兩白銀。但是清廷戶部只給了200萬兩,各省協助了300萬兩,缺口高達500萬兩。

左宗棠馬上想到了他的最佳拍檔——胡雪巖。籌措軍費這件大事就落在了胡雪巖的身上。

而胡雪巖不愧為左宗棠扶起來的“紅頂商人”。他經過百般磨難,千般波折,終於在洋行借到了剩餘的軍費。助左宗棠順利的收復了新疆,成為一代民族英雄。

經此一事,胡雪巖在全國人民心裡樹立了偉光正的形象,進一步推動他的事業發展到巔峰。

但是,盛極必衰的道理長久不敗。

左宗棠和李鴻章因為政見不合,在海防和邊防上就爭得面紅耳赤。雙方一直在動用自己的能量做鬥爭。

很遺憾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後,在隨後的政治鬥爭中輸給了李鴻章。而輸的開始,就是從胡雪巖入手的。因為李鴻章認為,要排左,必先倒胡,開始指示門下的宣懷盛搞跨胡雪巖。

1881年6月,胡雪巖開始購入生絲(蠶絲),買了大約15000包囤積。當時全國生絲年產量才50000包。甚至1883年減產,年產生絲才30000包。

因此,胡雪巖囤積的15000包生絲,在市場上幾乎造成了壟斷,各個紡織行業對於生絲材料其缺無比,洋商更是叫苦不迭。

那麼,他花了多少錢購買這批貨的呢?這本來只有胡雪巖本人的賬本才是最正確的數據,無奈抄家後,關於他的第一手資料丟失殆盡。

當時民間雜誌《海光》報道:“二千萬兩出,一千二百萬兩歸家。”說胡雪巖這這次生絲商戰中虧損了800萬兩,才導致他的商業帝國一蹶不振。然而這個數據確是錯誤的。

1882年9月,中國生絲價格被胡雪巖炒到17先令4便士,超過了倫敦交易所的價格16先令3便士。這樣的價格差,洋商當然不傻呼呼的入手了。

但是無奈市場差不多都被胡雪巖壟斷了,洋商們為了利益,只能與胡雪巖接觸,在怡和洋行的檔案裡記錄著,1883年的4月、8月,都派人跟胡雪巖接觸過,商量購買他手中的生絲。

但是,胡雪巖覺得,現在正是生絲減產年,不狠狠抬高價格,怎麼對得起自己。

(生絲)

10月9日,怡和洋行第三次哀求胡雪巖賣生絲給他們,胡老闆為了不撕破臉皮,只得捏著鼻子答應賣了2000包生絲給他們,但是價格高到令洋商們肉痛的地步:380兩一包。

因此,雜誌《海光》說他出資2000萬兩囤積生絲,虧損了800萬兩的錯誤就出來了。

大家算一算,380✖15000=570萬兩,也就是說,被炒到最高的價格,他手裡的生絲才價值570萬兩,怎麼可能用了2000萬兩入手呢?

實際虧損數,英國駐上海領事館給出了答案:“由於金融吃緊,胡不得不拋售手中的生絲,導致價格急劇下降,胡的損失高達150萬兩(35萬英鎊)。”——(英國國會文件,BBP,China,no.1,1884)

1884年,意大利生絲產量豐收,國內又遇上丁戊奇荒,生絲賣不掉,價格一跌再跌。胡雪巖才在此生絲商戰損失的150萬兩,但絕不會是壓垮他商業帝國的稻草。

(丁戊奇荒)

真正令胡雪巖倒下的是宣懷盛的手段。

之前,根據“西征借款”合同規定,借錢時是由你胡雪巖的阜康錢莊經手,還錢時也是你阜康錢莊經手。

因為“西征借款”是由各省分攤的,在還款日前,各省早把款項打到了上海道。再由上海道交給胡雪巖的阜康錢莊,支付給洋行。

但是,在宣懷盛的搗鬼下,同屬李鴻章派系的上海道臺邵友濂卻把這次款項80萬兩扣留了20天。

規定的日期將過,如果胡雪巖還不起外債,丟失的將是大清國體,慈禧老太婆會把他殺上一萬次的。

胡雪巖無奈,只得自己調撥80萬兩墊付,而剛剛在11月29日脫手完的生絲資金還沒回籠,胡雪巖的資金鍊開始緊張了。

而宣懷盛要的就是這個蛇七寸,剛好因中法戰爭爆發,法國軍艦開到閔浙沿海,揚言要炮轟上海,引發了上海社會恐慌。

宣懷盛立馬抓住時機,花大錢登報紙說胡雪巖生絲生意失敗,資金鍊斷,阜康錢莊將要倒閉,而法國軍艦又準備炮轟上海,大家快去把阜康錢莊的存款取出來啊,遲了就沒有了。然後親自帶頭去取錢。

消息傳出,全國各地的儲戶,紛紛湧向胡雪巖名下的錢莊、銀行擠兌。

短短2天功夫,到12月1號,阜康錢莊就被擠兌倒閉。全國各地的錢莊、銀行也紛紛倒閉。胡氏商業帝國轟然倒塌。

所以,胡雪巖的遺訓會不會是不近軍方、官場呢?畢竟是官場鬥爭漩渦令他敗亡的。

但是,從他一生傍王有齡發家,到傍左宗棠走到“紅頂商人”。他一直堅持官商勾結的路子。

也不見他後悔過,甚至張揚的到處炫富,曾經為了和李長壽鬥富,給一個叫周鳳林戲子打賞了20萬兩。那時,一兩銀子值現在的200塊,大家算算。

三,答案在胡雪巖後人編的《安定遺聞》裡

根據胡慶餘堂老藥師趙玉城尋找和研究,胡雪巖的直系後代有200多人,散佈在海外7個國家,旁支系後裔也有500多人。他們多是從事教育、藝術、金融、科學、經貿、法律等領域職業。就是沒人經商做生意。

因為胡氏家族內流傳著一個人人皆知的祖訓——不經商。

此時被胡雪巖的曾孫,胡亞光記錄在《安定遺聞》裡:“胡雪巖臨終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說白老虎可怕啊,不要靠近它。”白老虎就是指白花花的銀子,只能由經商才能迅速積累,因此,胡氏後人都記得這個祖訓。

(白老虎:銀兩)

胡雪巖一生,育有3子5女,長子胡楚三19歲的時候就夭折了。次子胡緘三育有2子,三子胡品三育有4子,人丁最興旺。

當初胡雪巖倒臺後,接過胡慶餘堂的是文煜,他並未將胡家人趕出“芝園”,他為了讓胡慶餘堂保留“雪記”的名號,給了胡家子孫一點“招牌股”,成為他們聊以度日的主要來源。

趙玉城說,1股“招牌股”大約值1萬銀元,文家給了18股,分給胡家三房男丁。後來,次子胡緘三按照老爹的遺訓,賣掉了胡慶餘堂的“招牌股,送子女出國深造。

為何胡雪巖要留這個遺訓?

當胡氏商業帝國倒閉時,政府前去各地清查,僅北京分號查出的虧欠公私款,就高達1200萬兩,這胡雪巖竟然是個“空心大佬”,震驚了清廷。

隨後,慈禧老太婆下令革職查抄,嚴追治罪。胡雪巖怕被連累到家人,趕緊變賣家產商鋪,填補債務,還遣散了他那批小老婆,每人給了2000兩銀子,讓她們自謀出路。

1885年,慈禧命令的追查還沒結果,治罪的旨意還沒下來,胡雪巖就只剩一口氣了。所以,忐忑中的胡雪巖在臨終前叮囑後人,勿近白虎。他怕死了被誅九族。

參考資料:《胡雪巖經商的智慧(三):高調人生 灰暗結局》

《高調人生,灰暗結局:大清首善胡雪巖之死》

《紅頂商人留下遺訓 子孫後代不再經商——胡雪巖後人遠離“白老虎”》

歪眼小史


剛日讀史


光緒十一年冬,悔恨交加的胡雪巖步入彌留之際,死前他囑託子孫“白虎可怕,勿近白虎”,其子孫百餘年來心有餘悸,謹遵遺囑不經商不入仕。胡雪巖口中的“白虎”,並非是真老虎,而是說“白銀”,也指貪心。若胡雪巖不貪,能心明眼亮急流勇退,恐怕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只可惜,白花花的銀子,終是迷了他的心竅。


多爾袞愛新覺羅


胡雪巖也算是清朝一大名人了,他當時的總資產可是達到了上千萬兩銀子,在當時這上千萬兩銀子足以在北京買下3萬座四合院。

胡雪巖因“白虎”成名,又因“白虎”鬱鬱而終,這裡的“白虎”指的是銀子。

(胡雪巖)

胡雪巖的成名之路也算傳奇。

在清朝末期,因西方列強的入侵而導致清政府逐漸衰弱,於是清政府為了對抗列強,鼓勵了一大批商業產鏈的發展,比如朱昌琳、伍秉鑑、胡雪巖等,這些人都是在清政府的扶持之下發展起來的。

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靠山,而胡雪巖的靠山便是左宗棠,但是成也左宗棠,敗也左宗棠。

(左宗棠)

在當時左宗棠因平叛新疆有功,胡雪巖作為左宗棠的錢袋子也著實風光了一把,因胡雪巖借錢替左宗棠籌軍費的緣故,平叛勝利之後,胡雪巖也因功被賜為二品頂戴大臣。

但是後來也是因左宗棠的緣故,胡雪巖被左宗棠的對手李鴻章盯上了。

因為李鴻章知道,要想掰倒左宗棠就得從他的錢袋子胡雪巖那裡入手,但是胡雪巖最後破產的事情跟李鴻章也沒有關係還不好說,因為李鴻章並沒有直接動手。

(李鴻章)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關鍵人物叫盛宣懷,他和李鴻章有一定的關係,曾靠著李鴻章發家。

當時在1822年,胡雪巖在上海開辦了蟬絲廠準備大幹一場,為此他不僅動用了自己的大批資金,甚至還以左宗棠的名義借了很多錢,而盛宣懷就趁著這個機會,用手段截斷了胡雪巖的資金鍊,直接導致了胡雪巖的破產。

也是因為此事,欠下鉅款的胡雪巖被清政府查封了所有資產,胡雪巖最後也鬱鬱而終。

而胡雪巖臨死前告誡“勿近白虎”的原因也是如此,他不希望別人像他一樣,為了錢而失去了人生目標,不然最後的結果便是人財兩空。


千古君


胡雪巖臨終前說的“勿近白虎”前邊還有四個字——“白虎可怕”,連起來是“白虎可怕,勿近白虎”。

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石門歷史小學生認為,此處的“白虎”具體物品上指的是銀子,廣義範圍上指的是貪慾

繁華難持久,成敗時勢定。胡雪巖縱橫商海幾十載,最後因為銀根緊縮,錢莊遭遇惡意擠兌而導致胡氏商業帝國的崩塌,抄家革職,受盡排擠,最後鬱鬱而終。

那麼,胡雪巖把一生的教訓濃縮成臨終前的“勿近白虎”四個字,究竟是要表達什麼呢?

遠離銀子和貪慾——錢是掙不完的,不是多多益善,要見好就收;慾望要適合而止,慾壑難填。

縱觀胡雪巖一生:

:在杭州創辦“胡慶餘堂”藥店,懸壺濟世,當時被稱為“北有同仁堂,南有胡慶堂”,胡雪巖本人更是被譽為“江南藥王”。

:協助左宗棠西征新疆,授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獲布政使銜,官居二品——清朝享國兩百多年,戴紅頂而又穿黃馬褂的商人,僅此一人。

:利伴權生,胡雪巖利用經手的官銀“雨過地皮溼”,在全國各地設立“阜康”錢莊分號。

——胡雪巖三樣都佔了。

這幾年,仕商文學風行一時,“做官要看曾國藩,經商當學胡雪巖”,與胡雪巖同時代的曾國藩,一生的信條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胡雪巖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激流勇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

一代武俠文學大家古龍先生,有八個字也道盡了人生苦楚,私以為,可以作為胡雪巖臨終這八個字的註解——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石門歷史小學生


胡雪巖的“勿近白虎”是什麼意思?

在回答這個問題先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胡雪巖!

胡雪巖,是安徽人,是中國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紅頂商人!之所以做生意如此之大,賺到銀兩之多,多到富過敵國,是搭上了朝廷作戰這條線!也正是這條線成就了胡雪巖,最後也是這條線讓胡雪巖傾家蕩產,才寫下“勿近白虎”含恨而逝!

那麼這句“勿近白虎”,結合胡雪巖一生際遇來看,這個白虎應該指的是銀子!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銀子多有時未必是好事!如果被別有用心的人操控,銀子就會是“吃人的老虎”!

讀過《胡雪巖》的都知道,胡雪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商販到最後成為紅頂商人,他的成功雖然是有偶然的成功因素,但是跟他經商卓越的天賦大有關係!

當時清廷在新疆跟沙俄作戰!

古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而胡雪巖跟朝廷就是做這樣的生意!而這個生意還是左宗棠牽線的!

天時,地利,人和俱全,胡雪巖想不發達都不行!於是,生意越做越大,賺的銀子越來越多,富可敵國!

沒有想到,正是銀兩太多,又涉及朝政之爭,官至二品,賞穿黃馬褂的胡雪巖倒在銀子面前!



二,涉及朝政之爭,紅頂商人胡雪巖倒在他一生賺到無數的銀子面前!

可以說,紅頂商人胡雪巖跟左宗棠成就了彼此!

收復新疆的大功,也有胡雪巖一份!也正是這一份功勞,涉及到當時的朝政之爭——左宗棠跟李鴻章之爭!

在李鴻章的心中:左宗棠之所以如此成功,胡雪巖的鼎立相助是分不開的!既然搞不定左宗棠,可以先拿“馬前卒”胡雪巖開刀!於是,李鴻章運用手中的權力,和財力,扶植他人開始跟胡雪巖競爭,到擠兌,再到打壓……胡雪巖正是在這樣別有用心之人的打壓之下,終至傾家蕩產!

也就到臨死時,胡雪巖告誡後人“勿近白虎”,就是如此!



由此可見:一生賺錢無數的胡雪巖也是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也是死在銀子這上面!真的是成也銀子,敗也銀子!嘆息!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白虎這一意象,拆開來看,白這一顏色與白銀最為相近,而從虎上看,則似乎又和權力和生勢有關,但胡雪巖這裡到底要說的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需從胡雪巖晚年的經歷上說起。

紅頂商人胡雪巖一生商路較為順利的原因便在於其亦官亦商的身份,而這個身份又與晚清明臣左宗棠密不可分。

左宗棠是收復新疆的民族英雄。但左宗棠收復新疆面對著極大的阻力。當時朝廷內權臣海防和邊防各執一詞,李鴻章本人力主海防。雖最後平定西北戰務的大臣們佔了上風,但朝廷本著權衡的態度,並未給左宗棠撥軍餉。為了解決軍餉這一燃眉之急,胡雪巖使出了自己的渾身解數,從洋人的銀行裡給左宗棠弄來了軍費。左宗棠抬棺出征打出了中國人的氣勢,但他也沒有忘記胡雪巖的付出,所以他說“雪巖之功,實一時無兩。”胡雪巖也因此授三品布政使銜、賞穿黃馬褂、戴二品紅色頂戴

胡雪巖因此藉著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和與左宗棠的關係,生意越做越大,竟成了晚清鉅富但後來隨著洋人企業的不斷擴張,近代第一場貿易戰由此爆發。正當胡雪巖穩坐上風時,意大利的生絲出人意料的豐收了,洋人們有了原料之後胡雪巖也出現了鉅額的虧損。

為了及時止損,胡雪巖找到了匯豐銀行,想貸款獲得現金流先堵住缺口。但李鴻章因為和左宗棠政見不和,便不想讓胡雪巖東山再起,他吩咐自己的幕僚盛宣懷搞垮胡雪巖。盛宣懷也聰明,利用李鴻章的權勢給匯豐銀行試壓,也不是讓他們不借錢給胡雪巖,只是全部借給自己。反正借誰都是借,匯豐不願開罪李鴻章,胡雪巖也就撲了空。情急之下,胡雪巖開始拋售名下的諸多產業,能賣的都讓他賤賣了。盛宣懷則暗中接盤,狠狠地賺了一筆。好不容易堵住了資金缺口,胡雪巖的資產已經蒸發了一半。

如果讓胡雪巖喘口氣,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東山再起,但盛宣懷不願意。不知何時,“胡雪巖破產”的消息突然炸了鍋,在胡雪巖的錢莊裡有業務的官商富紳們生怕自己的錢打了水漂,紛紛前去提款。這一擠兌,胡雪巖是真的破了產。更要命的是,原本已經是自己後臺的清政府,也派人來查胡雪巖的賬。而此時左宗棠正在前線指揮同法國的戰爭,根本無暇顧及胡雪巖。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去世後,胡雪巖徹底沒了靠山,在悲憤交加之下一病不起。

同年十一月,胡雪巖已經是彌留之際,他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這樣帶著遺憾結束。於是他告誡子孫:勿近白虎!胡雪巖的失敗不是因為白銀,雖然投資的失敗給他造成了鉅額的虧損,但真正擊敗他的卻是以李鴻章、盛宣懷為首的那一群官僚。甚至一向極為倚仗自己的清政府,在自己失去利用價值之後,也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拋棄自己。正因如此,胡雪巖口中的“白虎”就是勾心鬥角的官場。胡雪巖將官場比做老虎,足以看出他對官場的失望。胡氏後人始終銘記祖先的教誨,至今不曾從政。

胡雪巖左宗棠白虎盛宣懷李鴻章





羽塵說


“勿近白虎”指的是什麼?要從胡雪巖的經歷說起。

胡雪巖的政商經營之道

胡雪巖是徽州人,從小家境貧困,但他卻從打工少年,成長為晚晴首富。胡雪巖的成功離不開人脈的支持,他的第一桶金是靠王有齡獲得的。當時王有齡是後補浙江鹽大使,按照清朝規定,需要候補者自己捐錢,才有資格參加選取。王有齡因沒錢而苦惱,胡雪巖私自動用公款借了他500兩銀子,胡雪巖也因此被開除。

但事實證明,胡雪巖賭對了。王有齡上任後,預支了胡雪巖20萬兩官銀,助他開辦了阜康銀號,開始了商業帝國的建設。

後來胡雪巖又搭上了浙江巡撫左宗棠,左宗棠幫助胡雪巖壯大了生意,而胡雪巖也靠自己的聲譽為左宗棠抵押外債籌備軍餉,幫助左宗棠的西征大軍收復新疆失地。左宗棠曾誇讚胡雪巖:“雪巖之功,實一時無兩。”

靠著人脈和踏實肯幹的精神,胡雪巖打造了一個商業帝國,但他突如其來的破產又是為何?

胡雪巖為何會破產

隨著晚清政治鬥爭的激烈,左宗棠晚年大權旁落,李鴻章重新得到重用。李鴻章已經洞察到左宗棠的弱點:倒左必先倒胡。

李鴻章派出心腹盛宣懷,收買胡雪巖的親信和高管,對其錢莊加以重創。1882年,胡雪巖又因為過度自信,高價瘋狂收購生絲抵制洋商。沒想到國外經濟蕭條,生絲出現大規模滯銷,胡雪巖不得不賤賣生絲。

盛宣懷趁機落井下石,製造輿論稱胡雪巖面臨破產,號召大家前去錢莊兌錢。隨後胡雪巖的資金鍊斷裂,最終導致破產。1885年左宗棠去世後,胡雪巖也悲憤而死。

馬雲曾評價胡雪巖,他的精神值得學習,但他卻犯了大忌:為官就不能經商,經商就不能做官,胡雪巖的失敗就在於他官商分不清。胡雪巖是官場爭鬥的犧牲品,一旦左宗棠倒臺,胡雪巖也必將破產。

因此過度依賴政商關係和晚期盲目的自信是胡雪巖失敗的關鍵。換句話說,胡雪巖缺少自己的“護城河”,也缺乏承受風險的能力。

“勿近白虎”有何深意?

胡雪巖臨終時,只留下“勿近白虎”給自己的兒孫,這4字遺言又有何深意?

  • 其一,很多人認為,白虎說的就是白銀。經歷商場沉浮,胡雪巖覺得錢是猛獸,人容易被金錢吞噬;

  • 其二,白虎說的是西方列強。按照星象“西白虎”的說法,胡雪巖看到晚晴政治的破敗和西方列強的入侵,他在告誡晚輩洋人的可怕,不要和洋人做生意。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準確,胡雪巖厭惡金錢嗎?他的一生名利都是靠他奮鬥得到的,金錢帶給他的不僅僅有物質享受,更有聲譽名望和胡氏商業的傳承。

“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如果他告誡子孫遠離金錢,為何還有百年老店流傳至今?可見胡雪巖並不是害怕與金錢打交道。

至於西方列強,也有些牽強附會。胡雪巖的失敗,是因為目光短淺,沒注意國際形勢的變化。此外他最大的對手不是洋人,而是盛宣懷。相比可怕的洋人,“自己人”顯然更值得防範。

那麼這“白虎”究竟值得誰呢?白虎,很有可能說的是政治家。自古伴君如伴虎,一隻披上“白銀”的老虎,不就是政商勾結的惡虎?

或許胡雪巖臨終之際,也有了和馬雲英雄所見略同的感慨,官商不同道,依靠政治家活命的商人,早晚有一天自食惡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