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

Sup海



朱祁鎮為什麼殺掉自己的奶奶張太后,這會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問題。其實在歷史上,張太皇太后早就死在了土木堡事變之前。如果這位老太太還活著,朱祁鎮根本不可能這麼荒唐。

當然說朱祁鎮殺掉了張太后,主要是針對於《大明風華》這個電視劇的劇情來說的。但是這個說法非常的不準確,因為當時的太后是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所謂的張太后,實際上是朱祁鎮的奶奶,應該是太皇太后。


就按照劇情的來說吧,張太后縱容自己的弟弟在邊境上掌管互市。所謂的互市就是邊境貿易市場,蒙古人拿自己的馬匹和各種動物毛皮,來和中原人交換鹽鐵布匹等生活物資。

張太后的弟弟張克儉帶著自己的手下,對參與互市的瓦刺人大肆屠殺搶劫財物。這就引起了蒙古人的強烈不滿,瓦剌也先曾向大明朝廷提出多次抗議,但都被壓了下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瓦剌也先認為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畢竟這個時候的瓦剌已經非常強大,基本上統一了草原各個部落,並且還征服了長白山附近的女真部落,勢力空前強大,他認為有能力和大明一決高下。

在大明的這一邊,張太后非常寵愛自己的孫子朱祁鎮。孫太后多次想懲罰自己的兒子朱祁鎮都被張太后阻止了。在戀愛中長大的朱祁鎮自然變得無法無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土木堡事變的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朱祁鎮被活捉了。在中國的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窮人家的孩子,被自己的母親無限寵愛,到社會上就成了一個任性胡為的人,最後因殺人被處決。在臨死前,他要求見自己的母親一面,一口把他母親的乳頭給咬掉了。他說,正是母親的溺愛害了他,這是他最後的報復。

對於朱祁鎮來說同樣是如此,經歷了土木堡之變20萬大軍的慘敗,又在瓦剌也先部落被關押了一年之久。好不容易顛沛流離回到了北京,自己的皇位早已經被弟弟朱祁鈺繼承,朱祁鎮在南宮度過了最悽慘的7年。

在朱祁鎮重新成為皇帝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一腔怒火都發洩在了張太后身上。正向那位咬掉母親乳頭的殺人犯一樣,朱祁鎮在做最後的清算工作,他把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歸結在張太后身上。

當太后活著的時候曾經是朱祁鎮心中最大的陰影,這在明史上是有記載的。朱祁鎮非常喜歡和小太監一起玩,多次遭到張太后的譴責。因為朱祁鎮寵信大太監王振,張太后差一點殺掉了王振。

在土木堡事變中,王振被亂軍所殺。當朱祁鎮重新當上皇帝后,他非常懷念自己的這個小夥伴兒,就決定為他立祠堂。既然王振是對的,那麼張太后就是錯的,殺掉他就是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正義。

在中國歷史上,國家就是皇帝的家,就是皇帝一個人的私產。皇帝願意怎麼來就怎麼來,皇帝認為對的,那就是對的。皇帝認為是錯的,那就是錯的。



朱祁鎮同樣是如此,他認為自己從小就沒有錯過。如果有錯也是別人的錯,哪怕貴為張太后也同樣如此。既然張太后有錯,那麼朱祁鎮就要殺掉她來糾正錯誤。


新知傳習閣


不是,這問題從何說起啊?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說過朱祁鎮殺了張太后。就連顛覆人物形象的《大明風華》,也沒敢魔改到這種程度。

歷朝歷代都有後宮、外戚亂政的事例,唯有明朝沒有。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訓,立下後宮不得干政的規矩,為了保障規矩得以實施,後來的朱家子弟娶的都是出身平常的小家碧玉,家族沒有勢力,不能形成外戚集團,干政的後宮女子也就很少。

(《大明風華》裡的張太后)

一眾安於宮中生活的后妃中,張太后是個例外,她是明朝極其少見的傑出女性政治家。具有極佳的政治頭腦,在夫死子亡後輔佐年幼的孫子朱祁鎮登基為帝,重用賢臣,成為大明王朝實際上的掌控者。

張太后的政治才能不下於呂后和武則天,尤為難得的是,雖有呂、武之能,卻沒有她們貪戀權力的慾望。她對自己的定位始終是幫助孫子守好祖上傳下的江山,如此就能對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兒子無愧於心。擁有極權執掌天下的過程中,她沒有迷失自己。

前一陣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裡,最讓我無法接受的就是對於張太后的胡編亂造。真實的張太后,對家人約束極嚴,甚至嚴苛到不公平的程度,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家族謀私利。

(《大明風華》裡的張太后)

她的父親張麒,死後才被追封為彭城伯;

她的大哥張昶,是跟著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難的功臣,立過卓越功勳,朱高熾數次想要為他加官進爵,都被她勸阻了,只襲了父親張麒的彭城伯之爵;

她的二弟張升,參加過北平保衛戰,又跟著朱棣數次深入大漠,論功早該得爵位,卻被她壓了下來,大臣們看不下去,一再舉薦張升,她全都否決,直到後來張昶死了,張升才被封為惠安伯。

《大明風華》裡那個貪婪跋扈的張克儉,不知道是哪裡冒出來的,張家沒有這樣的子弟,張太后更沒有這種兄弟。

劇中張克儉掌管互市,四處劫掠關外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最終逼反了瓦剌。我認為這一情節是《大明風華》最大的問題,犯了根本性的錯誤,依劇中的邏輯,瓦剌發動戰爭似乎情有可原,瞬間把國仇家恨拉低到了某個具體的紈絝身上,格調立刻下降。

而一直維護張克儉的張太后,彷彿成了土木堡之變的元兇,背了個大黑鍋。實際上瓦剌侵擾明朝,最本質的原因是想從明朝獲利,和個人行為沒有關係。

為了突出女主孫若微的優秀,這部劇不顧史實,肆意亂改,張太后、胡善祥被硬生生黑化。我們能說什麼呢?只能說還好自己略懂一點歷史,否則就被編劇當成智障了。

前面說過,張太后掌權而不貪權,隨著孫子的逐漸長大,她也逐漸退回內宮,所以朱祁鎮沒有任何理由殺她。如果張太后把孫子當傀儡,朱祁鎮的親信太監王振早沒命了。

張太后看出王振不是個好人,數次訓斥他,有次還差點令女官殺之,刀都架到脖子上了,朱祁鎮一再求情,張太后就放過了王振。

這位王振,後來攛掇著朱祁鎮御駕親征,又指揮失當,導致幾十萬明軍覆沒、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向來被視為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罪人。

雖然很可惜張太后沒有誅殺王振,但也能從這件事情看出張太后對皇帝朱祁鎮的尊重,她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想法而違背孫子的意願。

那為什麼張太后沒有阻止朱祁鎮親征呢?因為那個時候她已經過世幾年了。朱祁鎮之母孫氏還活著,可她顯然沒有《大明風華》裡那麼厲害,壓根阻止不了。

總之,朱祁鎮沒有任何理由殺祖母張太后。如果他那樣做了,必將面臨天下臣民的口誅筆伐。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因為張太后任用親信太監王振胡作非為,明朝讓宦官參政的始作俑者就是張太后。

公元1449年,土木堡發生叛亂。在這場戰役之中,幾十萬明朝大軍被滅,四朝老臣張輔、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位朝廷大臣殉全部國。

在這場叛亂中,罪魁禍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面對眾多大臣的竭力反對,志大才疏的朱祁鎮卻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的慫恿之下,想要效仿明太宗朱棣五伐蒙古之舉。
說朱祁鎮志大才疏,並不是土木堡戰敗的結果,主要是因為其在出徵前糧草出現了問題。古人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然而在朱祁鎮出征之後,他的後勤補給竟然出現了補給不足的情況,更可恨的是,在出徵的途中,明英宗朱祁鎮竟然並不熟諳行軍之道,雖然軍中有張輔等將領,但他卻將指揮權交給王振。而平時就是囂張跋扈的王振,在擁有大權之後,對朱勇等大將更是不肖一顧,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鎮最終被俘,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險些釀成亡國之舉。

雖然最後朱祁鎮還是回到了京城,但他在被朱祁鈺軟禁7年之後,又通過奪門之變實現了又一次登基,隨後更是誅殺了忠臣于謙等人,竟然還為王振在智華寺樹碑立傳。這似乎掩蓋了其醜陋的一面,實則是人們更能看清朱祁鎮的無情、忘恩負義、寡廉鮮恥。

至於他一直念念不忘的王振,肯定與他一樣逃不掉歷史的鞭笞。通過影視劇《大明風華》我們不難發現,王振在崛起過程之中,作為後宮之主的張太后(明仁宗的妻子)、以及孫太后(朱瞻基的妻子)其實她們對於王振的小人誤國行為是看的非常清楚。張太皇太后也都多次痛斥(《大明風華》中訛為孫太后,史實為張太皇太后,但卻都未選擇將王振殺掉,這就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明軍大敗,而朱祁鎮為了掩蓋自己丑陋的一面不得不將張太皇太后殺掉。


公元前


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失敗被俘之後,好不容易回來,並且成功再次奪取皇位。他為了遮醜,甚至殺掉了溺愛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這是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電視劇裡面的片段,但在真實的歷史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張太皇太后在那個時代早已經去世。

張太皇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熾的正妻,同時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當然也是明英宗朱祁鎮的親奶奶。在真正的歷史上,在明仁宗朱瞻基死後,張太皇太后是大明朝最德高望重的人。當時就有一些大臣覺得朱祁鎮年紀實在太小,只有八歲,恐怕無法掌控朝政,所以奏請立張太皇太后另外一個兒子為新的皇帝。但是最後張太皇太后力挺朱祁鎮當上了新的皇帝,在朱祁鎮年幼未能親政的時候,是由張太皇太后和內閣三楊一起主持大局。

在朱祁鎮還未親政的時候,張太皇太后就已經去世了,再加上內閣中德高望重的三楊先後退休去世,朱祁鎮才得以掌握大權。而在電視劇中大出風頭的孫太后,事實上從來沒有真正掌握過權力,因為之前是張太皇太后掌握大權,而之後明英宗親政,並沒有給孫太后掌權的機會。而當時朱祁鎮還非常的年輕,再加上寵信大太監王振,所以最後鬧出了御駕親征土木堡這一個荒唐事件的發生。事實上只要張太皇太后或者是三楊還在世的話,都不可能容許朱祁鎮這樣胡鬧。至於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根本決定不了大局。

其次,張太皇太后還在的話,朱祁鎮根本就不敢殺他。

在中國古代是以孝道治天下,所以不管一個君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孝心,至少要在表面上裝得非常的孝順。所以張太皇太后在世的時候,朱祁鎮恐怕得自始自終裝一個孝順的孫子才行。即使太皇太后並沒有真正的掌握權力,朱祁鎮也不敢對她有所不敬,更何況是張太皇太后事實上掌握著朝廷的大權。土木堡之變的悲劇,除了朱祁鎮之外,很大責任在大太監王振身上。但張太皇太后在世的時候,無論是朱祁鎮還是王振,不可能有任何的專權行為,否則一旦太皇太后知道了,恐怕會有滅頂之災。

而朱祁鎮因為在土木堡事變之中的重大失誤,已經威信盡失,所以雖然後來奪回皇位的時候進行了報復,但也只是殺部分人而已。例如他最恨的就是于謙,因為于謙擁立了新的皇帝,但是他也只敢殺于謙一人,對於謙家族的人只能流放而已。後來明憲宗登基之後,對於謙家族進行了平反,于謙的兒子就被招回來,封了大官。試問朱祁鎮對於謙都只能做到這樣,那怎麼可能去殺在這件事上並沒有多大責任的太皇太后呢。真實的歷史上,同意朱祁鈺登基的是孫太后,但是那個決定是眾大臣商議決定的,孫太后也只是迫於形勢。在奪門之變後,朱祁鎮也沒有對孫太后怎麼樣。

所以,朱祁鎮殺張太皇太后是電視劇胡來,在真實的歷史上根本沒有這種事情。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陰謀論者無所不在!朱祁鎮殺張太后?這從何談起。明朝歷史上共出現了兩位張太后。其一,朱高熾的老婆,朱瞻基的母親,誠孝張皇后。其二,朱佑樘的老婆,朱厚照的母親,孝康敬皇后。她們兩人都是明朝歷史上比較重要的的人物,對明朝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孝康敬皇后和朱祁鎮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所以我們就不多提了。而誠孝張皇后則是朱祁鎮的祖母。事實上誠孝張皇后對於朱祁鎮可以算的上恩重如山,朱祁鎮繼位時期由於年幼,所以誠孝張皇后便成為實際上的攝政,她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朱祁鎮對於祖母誠孝張皇后感激甚深,他又如何會殺張太后呢?

誠孝皇后張氏是洪武年間正三品指揮使張麒的女兒。洪武二十八年,燕王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世子。而早已嫁給朱高熾的張氏,地位自然水漲船高成為了燕王世子妃。朱棣造反成功後,朱高熾順理成章的被冊封為太子。而張氏也成為了尊貴的太子妃。當時朱高熾的太子之位雖然穩如泰山,但朱高煦一直虎視眈眈盯著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張氏是一個聰敏的女人。她知道真正可以決定朱高熾前程的人是誰,所以張氏在孝道方面下足了功夫。也因此朱棣和徐皇后十分的喜歡張氏。張氏也因此幫助朱高熾獲得了朱棣的不少好感。

歷史上朱棣多次有過廢立的念頭。但一方面因為徐皇后和大臣們竭力阻止。另一方面,因為張氏給朱高熾生了一個十分聰明好學的兒子朱瞻基。朱棣又十分喜歡朱瞻基。所以朱棣又看在張氏和她所生的兒子朱瞻基的面子上,才徹底熄滅了廢立太子的心思。朱棣死後朱高熾繼位,張氏順勢也成為了皇后。朱高熾對於張氏十分的感激,所以後宮之中大小事務都交給了張氏處理。而張氏也處理的井井有條。但朱高熾是個短命鬼。在位不足一年就駕崩了。隨即太子朱瞻基繼位稱帝。

朱瞻基當上皇帝后,尊封母親張皇后為皇太后,張氏因而成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當時的軍國大事也都由張氏一手操辦。張氏也十分的有本事,天下大事處理的井井有條,朱瞻基對於自己這個強悍的母親也十分的孝順。一時間兩宮慈孝天下皆知。張氏不僅在治國方面能力出眾,而且在教導朱瞻基治國勤政方面也做的十分出色。朱瞻基能成才,張氏居功至偉。更關鍵的是,張氏深知外戚的危害,在她大權在握時期,她一直十分抗拒自己的家人參與朝政,並且一直對他們的權力慾保持克制

朱瞻基死後,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在張氏的幫助下接替了朱瞻基的皇位。朱祁鎮繼位後尊張氏為太皇太后,凡朝廷大政均奏請張氏而後行,大臣們請求張氏垂簾聽政,但張氏以祖宗立法不得破壞為由拒絕了。後來張氏不僅親自教導朱祁鎮。還給朱祁鎮親自挑選了賢良仁義的大臣作為輔政大臣。歷史上三楊閣老,實際上都是張氏提拔起來的。後來臭名昭著的大太監王振,在張氏還活著的時候一直不敢表現出絲毫的野心。直到張氏死後王振才敢出來興風作浪。正統七年張氏駕崩,自然死亡。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朱祁鎮沒有殺張太后,而且他也沒有能力殺張太后。


在朱祁鎮繼位後,張太后身為他的祖母,因此被尊奉為太皇太后,朱祁鎮的生母孫若薇被尊為太后。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朱祁鎮因為年幼無法親政,代替他執掌朝政大權的是孫太后。

但在明朝的歷史上,孫太后名聲不顯,張太后才是真正的皇權掌控者。

宣宗皇帝駕崩後,朝臣恭請張太后垂簾聽政,雖然張太后堅決表示此舉違背禮制,但明朝的朝政大權基本上由張太后掌控。

張太后雖然是一名女子,但她卻很有手段,而且從不因公廢私,不會為自己母族索要好處,這也讓她得到了朝臣的稱讚。

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

在張太后攝政時期,明朝的政局穩定,當時太監王振也不敢放肆,只要他敢幹預朝政,張太后立刻就會懲戒他。


張太后還曾想要除掉王振,如果不是朱祁鎮下跪求情,王振當時就被處死了。

如果張太后知道王振在自己死後的所作所為,或許她當時肯定不會放過王振。

只可惜在正統七年張太后病逝,朱祁鎮正式開始親政,此時的他還算是勵精圖治。

但到了正統十一年,三楊中的最後一位楊溥去世,朱祁鎮開始有些放飛自我,而王振也得到了左右朝政的機會。

但不管是在哪個時候,朱祁鎮都沒有膽子殺張太后。

在正統七年之前,張太后攝政大明,朱祁鎮在她面前,根本不敢放肆。

就比如在朱祁鎮剛剛登基之時,張太后曾召集大臣入宮,她自己在正殿落座,而朱祁鎮只能面朝西側站立。

張太后訓話,朱祁鎮只能恭敬的表示接受,別說要殺張太后了,他估計連這種大逆不道的想法都不敢有。

而且明朝尊崇孝道,張太后是朱祁鎮的祖母,他不可能做出這種有違孝道的事情。

即使他敢這麼做,朝中大臣也不會答應,別的不說,當時還是張太后攝政,朱祁鎮哪有這麼大的權力。

如果張太后要廢掉朱祁鎮,估計也不會有人反對,但朱祁鎮要從張太后手中奪權,可以說是難如登天,更別說要殺掉張太后了。


東方大史


《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在春節前後熱播一時。成為了許多年輕人瞭解明成祖朱棣到明英宗朱祁鎮這段明朝歷史的窗口。其中包括了明朝歷史上的五位皇帝、六朝歷史。但是這部電視劇後半部分卻嚴重的偏離了歷史史實。



近些年,明朝題材的歷史古裝劇確實深受廣大青年群體的青睞。從《朱元璋》、《大明天子》到《大明王朝1566》《洪武大案》等都曾經吸引了無數的年輕人為之瘋狂。而這一部講訴明朝歷史的大戲《大明風華》更是眾星雲集、場面華麗,湯唯、朱亞文、鄧家佳、張藝興、喬振宇、梁冠華、俞灝明、王學圻等老中青三代演員聯袂出演,其中女一號湯唯更是第一次出演歷史古裝電視劇。


儘管《大明風華》無論是演員的選擇還是拍攝的技巧都精美絕倫。但是在還原歷史方面則存在著許多不足。而且為了讚頌湯唯所飾演的張若薇的偉大形象而對歷史進行了嚴重的扭曲。包括對於張太皇太后的抹黑!

這部電視劇中存在著許多不符合歷史真相的地方,舉例說明幾處:首先朱祁鈺並非是由胡善祥所生。但是為了製造出同胞姐妹之間為了各自兒子的前途和榮華富貴明爭暗鬥的大戲,而將朱祁鈺設定成為了胡善祥所生的兒子。



另外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時,皇太子朱祁鎮已經九歲,根本不是劇中所說的不能正常言語和不能正常行走奔跑的軟骨症+弱智!而且當時朱祁鎮之所以能夠順利繼位,實際上全部是仰仗自己的皇祖母張太皇太后所賜。張太皇太后在明宣宗朱瞻基的靈柩前,指著太子朱祁鎮向滿朝文武大臣宣佈:這位就是大明王朝的新一任天子。


最後一個便是本文中提到的張太皇太后。張太皇太后在歷史上十分有名且賢良聰慧。先後輔佐了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和明英宗朱祁鎮三代大明皇帝。其中劇中許多孫若微的戲份在歷史上都屬於張太皇太后的功績。包括晚年時期教育年少的明英宗朱祁鎮不要重新宦官王振。

只可惜天不假年,在明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便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從此之後明英宗朱祁鎮便再無約束。更加地寵幸陪伴自己長大的貼身太監宦官王振。最終才釀成了發生於明朝正統14年的土木堡之變。此時張太皇太后已經去世7年之久!



至於劇中提到朱祁鎮兵敗被俘之後,又被瓦剌放回大明王朝過了七年的囚禁生活。最終在石亨等人的簇擁下發動了南宮奪門之變,重新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位。然後將張太皇太后賜死更是子虛烏有。畢竟在歷史上奪門之變距離張太皇太后去世已經有了15年之久。


珞珈山的貓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乃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其歷經六朝、輔佐祖孫三代帝王,在確保皇位順利交接的同時,一定程度延續了“仁宣之治”,後人甚至給予其“女中堯舜”的高度評價。可惜的是,誠孝張皇后的過早去世,使得王振得以干預朝政,進而導致了明朝中衰的“土木堡之變”,卻是不知“朱祁鎮殺張太后”從何說起?

輔佐祖孫三代帝王,可以預政而不預政

誠孝張皇后是指揮使張麒之女,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立偉燕王世子之後,張氏被冊為世子妃。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之後,張氏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子妃。

明仁宗朱高熾雖是嫡長子,但卻因身體肥胖不善騎射而不被朱棣喜愛,因而在議立太子時曾一度想要廢長立幼,以漢王朱高煦為太子。朱棣雖不喜太子,卻極為喜愛皇孫朱瞻基,對孝謹溫順的張氏也極為滿意,因此張氏便時常帶朱瞻基入宮,不斷彌補丈夫與公公之間的裂痕,可以說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張氏也是有一定功勞的。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繼位,張氏被冊封為皇后。朱高熾雖為皇帝,但身體卻並不怎麼好,因此張皇后實際上對朝政也很關心,“及立為後,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傳》)

明仁宗在位僅僅八年便即駕崩,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太子朱瞻基繼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而她也成為了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雖然朱瞻基繼位時已經26歲,但“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正是在張太后的輔佐下,才確保了權力的順利交接。

不過,在朱瞻基逐漸熟悉朝政,政事運行平穩之後,張太后便就此放手交權,不再過問。此後,朱瞻基廢胡皇后而立孫氏,張太后對此雖然不滿,卻也沒有過多幹預,只是常常將其召到清寧宮居住,暗中關心一番罷了。

宣德九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由於當時的太子朱瞻基年僅九歲,因而宮中有傳言將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雖然朱瞻墡也是張氏的兒子,但她還是召集大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道,“此新天子也”,這才使得朱祁鎮順利繼位,而張氏則被尊為太皇太后。

由於天子年幼,因此便有大臣請張氏垂簾聽政,結果張太后卻說,“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雖然朱祁鎮在位前七年,張氏對朝政也極為關注,但她並未過多幹預,而是以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及禮部尚書胡濙為主要班底,維持朝政運轉,她則更多起到監察作用。

正如何喬遠所言,“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張太后先後扶立祖孫三代帝王,並非沒有機會擅權干政,卻始終沒有觸碰那道紅線,可見其胸襟。

在世時延續“仁宣之治”,去世后王振擅權釀成“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早期,內有太皇太后張氏掌握大局,外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輔政,從而不僅確保了朝政的順利運轉,且一定程度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盛世。當時,朱祁鎮雖然寵信王振,但有太皇太后張氏的壓制,王振倒也不敢過於放肆。

彼時,張太后經常派人到內閣詢問政事,一旦得知王振獨斷專權,便馬上將王振找來痛批一頓。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一次,張氏將王振找來,王振跪伏在地,張太后怒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眾女官應聲而起,刀劍頓時便架在了王振脖子上,直到朱祁鎮和五大臣全都跪下求情,王振這才得免一死。

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后因病去世,而在她之前,楊榮已經於正統五年(1440年)去世,而在她之後,楊士奇也於正統九年(1444年)去世,楊溥則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去世。這幾位的連續去世,使得王振擅權成為了可能。

正是由於失去了內外廷的壓制,王振開始大權獨攬,之後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蠱惑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又因自己的錯誤指揮,導致了“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從“仁宣之治”的盛世,開始進入中衰時期。

不過在近期熱播的《大明風華》中,由於孫若微乃是主角,為了突出女主,不僅導致誠孝張皇后對朝政的作用有所削弱,甚至很多事情都被轉嫁到了孫若微身上,為了洗白孫太后和朱祁鎮(轉嫁“土木堡之變”的錯誤),甚至人為的讓太皇太后張氏活到了“土木堡之變”以後。

實際上,歷史上的孫皇后在朝政方面並沒有太多決策權,即使在“土木堡之變”前後,雖一定程度參與決策,但也僅僅是在朝政大事已經議定之後點頭而已。此外,我認為正是由於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之後,孫太后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才導致了王振的擅權和“土木堡之變”的發生。


香茗史館


歷史上的張太后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原配、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明英宗朱祁鎮的祖母。在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封張太后為“太皇太后”。而張太后在1442年,是因為病重而死。

正是因為張太后死了,才給了宦官王振的機會,讓明英宗朱祁鎮在後期發動了“土木堡之變”,導致朱祁鎮被俘,隨從的明朝大臣全部戰死,明朝內部混亂。以上種種都可以說明,朱祁鎮殺害張太后顯然是不符合史實的。


一、明朝歷史上歷經六朝的奇女子——張太后

在明朝了不起的女性有很多,像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馬皇后,以及明仁宗妻子徐皇后在歷史上的評價都非常高。而皇后自古以來是母儀天下的象徵,其權勢自然沒有皇上的大。

而張太后則不同,她一生經歷了明朝六位皇帝,最後是在當太皇太后的位置上去世的,其當時權勢可想而知。但是她卻時刻遵守參政而不亂政的規制,雖有皇太后之權,但絕不弄權,所以在歷史上被稱為“女中堯舜”。

最初的張太后也只是燕王朱棣的兒媳、世子朱高熾的妻子。後來,明成祖朱棣登基,世子朱高熾成為太子,張氏被封為皇太子妃。又因為張太后的孝謹溫順,在侍奉明成祖夫婦上盡職盡責、考慮周到,所以很得明成祖與徐皇后的歡心,這也為後來的明成祖沒有廢朱高熾太子之位打下了基礎。

等到後來朱高熾即位的時候,張太后的長子朱瞻基封為皇太子,而張太后則是立為皇后之後。雖然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是位賢明的君主,但是還是敵不過生命的終結。在他即位不到一年時間,明仁宗朱高熾就暴病去世了,享年四十八歲。

隨後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封母親張太后為皇太后,張太后在當時的明朝是第一位皇太后。而那時候國家的一些大事也需要聽從張太后的裁決,再加上明宣宗朱瞻基也對母親又是孝順有加,所以在當時的明朝也算是安寧祥泰。

張太后常常教誨,明宣宗朱瞻基要想做一個百姓擁戴的皇帝,就要讓百姓安居樂業。所以張太后請求“三楊”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而明宣宗朱瞻基也不負所望,在位期間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讓當時的明朝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可以談的上是與明仁宗時期並稱為“任宣之治”。

可好景不長,在明宣宗朱瞻基當了10年皇帝后,就意外去世了,享年36歲。這個時候,應該需要另立新主,至於新主是誰?當時的朝廷也是議論紛紛。

有人說是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張太后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馬上召集所有大臣到乾清宮,指著當時只有9歲的朱祁鎮太子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


二、眾大臣提議張太后垂簾聽政,為什麼張太后會拒絕?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後,年僅9歲的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其張太后被封為“太皇太后”。其實在明宣宗朱瞻基臨終之前曾交代過,以後朝廷政務必須稟報給張氏。所以在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眾大臣曾提議讓張太后垂簾聽政。

但是,這一切都被張太后拒絕了,其原因是:她認為垂簾聽政是違背祖宗法規的事情,比起垂簾聽政,她更願意督促皇帝學習,監督大臣輔政。由此可見,張太后是明朝歷史上非常偉大的一位女人。

從這件事之後,朝廷上下官員無一不稱讚張太后的人品,以及她母儀天下的風範。張太后雖然不聽政,但是內閣的“三楊”也會變相的將一些國事上的裁決權交予張氏,以求朝廷的穩定。


三、當“三楊”失去了張氏支持,明朝開始由盛轉衰

這裡的三楊是指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是明代“臺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明朝內閣的成員,史稱“三楊內閣”。在“三楊”的影響下,明宣宗時期勤政愛民、信用賢良,讓內閣成員相互配合默契,其陣容也是強大而高效。

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政治初期,正是因為張太后給予了“三楊”等內閣大臣充分的信任與支持,“三楊”才能展開拳腳,維持朝政的清明與社會的穩定。從某方面來說,當時的朱祁鎮因攝於張太后的權威,所以不管怎麼寵信宦官王振,也不敢過於張揚。

而張太后對於宦官王振是不待見的,因為張太后發現王振待在明英宗身邊很不守規矩,甚至多次想給王振賜死。後來在明英宗朱祁鎮和其他大臣求情的情況下,才勉強放過王振。因此,在張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無法真正擅政。

等到明英宗朱祁鎮即位的第八年,當張太后去世的消息傳來後,“三楊”失去了“張太后”的支持,同時,朝廷也失去了對王振的嚴加管控的人。失去控制的王振仗著明英宗朱祁鎮非常的相信自己,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放肆。

況且,失去張太后支持“三楊”又不能像王振那樣善於用心計,在與王振的爭鬥中節節敗退,以至於王振輕而易舉的就能盡攬明朝的政權,最終釀成土木堡之變,明朝也因此由盛轉衰。

綜上所述,張太后作為一個嫁入皇族的平凡女子,一生經歷了明朝的六個朝代,在位期間協調君臣之間關係,限制內宮對朝廷政事的干預,注重群臣的品行與才能,見證了明朝的輝煌成就。而張太后死後,明英宗朱祁鎮還為太皇太后上尊諡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因此,朱祁鎮殺害張氏是不符合史實的,希望我們以後在回顧歷史的時候要辯證的去看待問題,以史為鑑,這樣也能幫助自己更好的做出理性的判斷。


秋原歷史


簡單來說,朱祁鎮沒殺張太后。

事實上,在正統初年,明英宗朱祁鎮只是明朝名義上的統治者,實際的統治者是他的祖母張太后。

張太后是明仁宗的正妻,在明仁宗還是燕王世子時就已結婚,共同經歷了靖難戰爭及永樂時期的儲位危機。在洪熙、宣德兩朝,她曾經輔助丈夫、兒子謀劃大政,對國家政治是有足夠了解的。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駕崩,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次年改年號為正統,皇太后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后,皇后孫氏被尊為皇太后。

朱祁鎮年僅九歲,根本無法處理政務,明宣宗在給兒子留下輔政大臣的同時,還留下了主事之人,他在遺詔中規定“家國重務必須上稟皇太后、皇后,然後行。”顯然,這裡的皇后是捎帶的,只有當她與張太后意見一致的時候才有作用。

至於年幼的皇帝,自然只有在祖母的安排下健康成長的份,而張太后的年紀也大了,等到朱祁鎮長大,她的生命也走向了盡頭。


正統八年(1443年),張太后駕崩,朱祁鎮時年17歲,與此同時,輔政的三楊也相繼離世,這也符合明宣宗對後世的安排,當張太后和三楊老病離世時,幼主正好長成,接手這偌大的基業。

只不過明宣宗沒有料到自己的兒子,是那般的志大才疏,愣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險些將明朝置於萬劫不復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