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遺落在大山裡的瑰寶——鳳岐吳氏大宅

鳳岐吳氏大宅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江南傳統建築風格最大的古民居,也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大型古民居之一。它座落在柘榮縣乍洋鄉鳳岐自然村,與省級風景名勝東獅山景區和國家重點5A級旅遊區太姥山毗鄰,與兩者相距約二十公里,宛如鑲嵌在兩座大山中間的璀璨明珠。

遺落在大山裡的瑰寶——鳳岐吳氏大宅

週末,應一位好友的邀約,重訪了這座聞名遐邇的吳氏大宅。抑或是久違了親近的大山,我們驅車前往,一路逸興遄飛,給我們旅途帶來了許多樂趣。

遺落在大山裡的瑰寶——鳳岐吳氏大宅

車沿著起伏迤邐的公路,一路向大山深處開去,一個又一個山巒從身邊掠過,一片片汪洋恣肆的竹林,向我們一浪一浪撲來。這裡湛藍的天、澄澈的水、滴翠的山、氤氳的茶香,綠得讓人心慌的竹林,無愧“十里翠竹,萬擔茶香”的美譽,讓人留戀忘返,心曠神怡 。

遺落在大山裡的瑰寶——鳳岐吳氏大宅

行走在青山綠水間,感受到的是自然的盛大,在不斷的前行中,我們顯得何其的渺小,無限的敬意油然而生。

不知不覺間,車子就到了吳氏大宅所在地——鳳岐。抵達村莊時,已是午後一點,一開車門,一股帶著溪水清涼的靜謐迎面撲來,這是被塵世沾染的清新,它似乎在靜靜地迎接遠道而來的我們。

遺落在大山裡的瑰寶——鳳岐吳氏大宅

鳳岐即“鳳之棲息也”。鳳岐與“鳳棲”的方言諧音。西漢《韓詩外傳》記錄了關於鳳凰的一個傳說,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由此推測此乃是風水寶地,鳳凰棲息之地也。

遺落在大山裡的瑰寶——鳳岐吳氏大宅

鳳岐吳氏始祖仲演公在萬曆年間因明末倭亂,由沿海遷居大山深處,選擇背靠山,登高可望見海。長岐、乍洋等地繁衍子孫,至七世祖吳應卯,因經營竹木製作、茶葉發家,後來生意發展到江浙上海一帶,遠近聞名享譽一方。


遺落在大山裡的瑰寶——鳳岐吳氏大宅

鳳岐吳氏大宅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距今有兩百多年了,據《吳氏家譜》記載,吳氏七世祖吳應卯在乾隆太平盛世年間,通過經營竹木和茶葉等生意發家,富甲一方。八世祖吳子望積累了許多財富並生有大鏡、大鵬、大煥、大挺四子,分別為其建四座大厝,封為“元、亨、利、貞”四房,每人一座大宅。其中,元房在福鼎潘溪鎮蛤蟆袋村,亨房在柘榮乍洋鄉鳳岐村,利房在福鼎點頭鎮連山村,貞房在福鼎白琳鎮翠郊村。除了元房的大宅損毀外,其餘三座保存至今。而眼前這鳳岐吳氏古宅,即為八世祖吳子望二兒子大鵬所有。開花如亨、鳳岐聚秀,在傳統古香古色的村落中更彰顯它的唯美、厚重和莊嚴。

遺落在大山裡的瑰寶——鳳岐吳氏大宅

美好的事物多麼寂靜,陽光從山頂上斜射下來落到村莊裡是一道紫色的霞光。我承認,我有一份安靜情結,村莊的安靜,於我有著同一氣息,於我更覺親切。小橋,流水,人家,田疇,白煙如詩如畫,我不忍去打擾它們,只安靜地用心感受。


遺落在大山裡的瑰寶——鳳岐吳氏大宅

大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藏身於青竹古松之間,總體呈現:“四橫、三縱”結構。建築沿用傳統的風格鬥拱,門窗木雕多且工藝精美,構思規劃、採光、佈局、通風、排水皆合理科學,是南方傳統建築風格的典範。這樣氣勢宏偉規模宏大遺落在深山裡的古代民間建築,極大的豐富和傳承江南傳統村落的人文思想和精神魅力。

遺落在大山裡的瑰寶——鳳岐吳氏大宅

吳氏大宅建築裝飾以原木、原磚、原色為主,數量眾多,自然老到,凸顯出山地民居簡樸精練、自然融合的建築風格,歷經二百餘年而大多數保存完好。大宅內代表江南建築風格的木雕構件更是精美絕倫,凝重而不失輕巧,僅花窗就達一百多個。據說當年吳家安排一個丫環專門負責清晨開窗,傍晚關閉,一開一關之間,一天就過去了。而多處三合土仿石構造欄杆和水槽等,製作精細,至今仍在使用。

大宅佔地面積一萬四千三百多平方米,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大型古民居之一,整體規模宏大,氣勢宏偉,極具特色,可稱為華夏古建築的“活化石”。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