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太原有一座很有名的晋祠,离市区很近,去山西行走一般都要经过这里。

前面说过最早的唐侯是尧,尧最初为陶侯。帝喾在其子尧14岁的时候封其为唐侯,领唐地,都平陶,称陶唐氏。周武王建立西周,其子周成王在公元前1046年把唐地封给了御第叔虞,叔虞便在那里盘腿做起了唐侯,因此称做唐叔虞。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唐为晋,并建唐叔虞祠祭祀其父。这唐叔虞祠便是现今晋祠的八辈祖宗。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大王晋昭公,他下面有一个大夫赵简子。赵简子修筑晋阳城,晋祠就在晋阳城内。公元6世纪,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后,山西属于东魏,东魏大丞相高欢把孝静帝关在邺城,自己经常来山西晋阳和黄河西边西魏的宇文泰打架。打架休息的时候,高欢就带着儿子高洋来逛晋祠。高欢死后,高洋逼着孝静帝把东魏皇位禅让给自己,建立了北齐。此后,高洋也是邺城和晋阳两边跑。他在打架休息的时候就扩建晋祠,修了一些附属设施,包括难老泉亭,晋祠楼观大起。隋大业13年,公元617年,李渊在晋祠誓师,兵发长安,建立唐朝。因为是从唐叔虞封地发家,所以得天下后称为唐。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尉迟恭为赎杀生太多之孽,将其晋祠别墅捐献佛门,李渊赐名“十方奉圣禅寺”。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51年有刘崇在晋阳称帝,号曰汉,就是我们说的北汉。北宋开宝9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率宋军攻击晋阳,未逮,身去。太平兴国4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卷土重来晋阳城下,围城,猛攻至城里断粮,守将遂降。虽得城,宋军损兵马粮草颇多,赵光义仅惨胜。宋军进城后,遭到城里老百姓阻击,太宗大怒,令将百姓驱出城,后焚城。第二年,太宗又令人放汾、晋之水入晋阳废墟冲刷。晋阳遂灭失,至今无踪,晋祠亦随之尽毁,嗟夫哀哉!就此,晋祠灰飞烟灭。

我们现在看见的晋祠已经不是最早的原版,而是后来重建的。看看下面这座山门,清代顺治4年,1647年重修。这是明式山门,三扇拱圈门,花岗岩拱券上是颇壮硕的云纹浮雕;上面是彩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檐下是彩色琉璃枋,没有琉璃斗拱,而是琉璃叠涩出檐。正门上的的“晋祠”匾是陈毅所题。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太平兴国5年,公元984年,赵光义敕令重建唐叔虞祠。宋仁宗即位后即在天圣元年开始修建圣母殿,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圣母殿就建在原来唐叔虞祠的位置,这是有人考证《水经注-晋水》得出的结论。既然是重建唐叔虞祠,为什么却把唐叔虞移出正殿,而把其母、姜太公之女邑姜供在正殿?未见记载,原因不详,甚怪。也就是说,现在晋祠中最早的建筑是下面这个圣母殿。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环卫工人正在清扫的这座石桥叫鱼沼飞梁,是在方形鱼塘上架设的十字型石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我们走的东西向是平的,南北两侧的桥面是向下倾斜的,好像是翅膀,因此叫飞梁。这座鱼沼飞梁在北魏时期的《水经注》中就已经有记载,说明北宋重建唐叔虞祠之前就此飞梁已经存在,这种飞梁在古画中有,但是实物仅此一处,非常宝贵。

近前一步。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彩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这是自宋代起最高等级的大殿了。麒麟驼宝瓶脊刹,双龙纹瓦当,琉璃脊兽,琉璃端兽,这些都是敕建殿堂的配置。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带檐廊,前檐廊进深二间,前面一排金色盘龙廊柱。盘龙柱是宋哲宗赵煦元佑2年,1087年,被太原大款敬献的。斗拱结构梁架,仅有上层檐下遗留横枋有彩绘,下层已经都没有了,枋柱之间没有雀替。现在看见的是宋徽宗赵佶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后的圣母殿,这让我们看见一座宋代原装的殿堂建筑。宋代为了统一建筑设计施工,由相当于建设部的宫廷将作监制定了建筑规范,第一版是宋哲宗元佑6年,1091年,颁发的《元佑法式》。宋徽宗崇宁2年,1103年,再版做《营造法式》,流传至今。在宋代《营造法式》中,这座殿是有一个典型样式的,忘了具体的名字。

殿门下挂着一块“显灵昭济圣母”匾,这是宋神宗赵顼熙宁10年,1077年,封邑姜为昭济圣母所题。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站在远处看看殿内,花岗岩祭坛,前面有彩色琉璃祭台。精美木雕神龛内的圣母像是天圣元年所造,圣母像基座和后面的扇屏都是后来元佑2年太原大款敬献的。神龛外两边有成排的侍女雕像,殿门口还有一边一名听喝的太监站在木雕岗楼里。宋代仕女像虽然没有唐代那么丰满,但面容还是非常相似,说明那几百年的中国美女观变化只在身材。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看看宽大的前檐廊。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殿前。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梁上都有彩绘木刻,挂满了题匾。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前檐廊下两边各有一座守殿将军像,天祐元年所造。下面这是东侧手持降魔杵的郑伦,旁边的碑是明代太原知县徐纯的文章。西侧的守殿将军是陈奇。陈奇和郑伦是姜子牙封神时敕封的哼哈二将,镇守西方山门,保护法宝。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郑伦像身后殿外有一棵古树,就是下面这棵大劈叉的古树,据说是周代初建唐叔虞祠时所种的二稞柏树之一,被称周柏,也叫“卧龙柏”。专家检测后说树是2600年前的。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圣母殿前方有一座祭台,祭台上是一座琉璃神龛。这座祭台是天圣元年所建,但是神龛外的亭子看上去是清代摸样。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神龛四角有四座铸铁将军像,西南角的是宋代原装,宋哲宗绍圣4年,1097年。其实最早的一尊是东南角的,宋哲宗元佑4年,1089年,已毁,现在的这尊是民国年间重铸的。因为这几尊铸铁将军像,这座祭台被称为金人台。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金人台之后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牌坊,四柱三楼,中间二柱不落地,彩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晋式屋脊,明式鸱吻,檐下五踩明式斗拱。额枋上的“对越”雄浑有力,骨骼奇骏,力透纸背,是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据晋祠官方传说,其时高母老病复发不愈,老高心急乱投医,就去晋祠求得“添砖加瓦”一签。他便雇人在金人台后空地上兴建此坊,哪知次日其母即刻病愈,且病根俱除。老高在牌坊建成时便使出浑身解数题了“对越”二字。“对”即报答之意,山西话“越”取传播、宣扬之意,《国语晋语》有“使越于诸侯”。此匾就是感神恩、扬神功的意思,这是感恩坊。“对越”匾这也是晋祠三名匾之一,另外二块后面可以看到。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牌坊前有一对铁狮子,这是宋徽宗的政和8年,1118年,所铸。对越牌坊后面是另外一座老殿堂,就是献殿,这是祭祀圣母邑姜时献祭的殿。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这座献殿是金世宗的大定8年,1168年,所建。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宋代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明代万历22年,1594年,照原式重修。这座殿是全开放框架,所有柱子之间没有墙,也没有门,只是用栅栏代表了墙。上面也是露明,没有天花。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立柱之上是一圈柱顶梁,在柱顶梁上安装斗拱,斗拱支撑着上面的屋顶梁脊柱仿檩椽结构。大殿所有的木结构框架组件都齐全,包括山花处的搏风板和悬鱼,而且遵循宋代《营造法式》,在这里可以看见宋代斗拱结构木框架的完整实例。我在蓟州独乐寺观音阁见过唐式的雄厚风格,就是梁思成说的梁柱粗壮,斗拱雄硕。这个献殿显现出的宋代营造梁柱和斗拱明显比唐代要纤细一些,那座圣母殿也是这样。

姬燮建唐叔虞祠后,这里又盖了高楼。西魏时期,魏文帝元宝炬大统7年,公元541年,洛州刺史杨忠的太太也不为什么去一座般若寺的尼姑庙生孩子,孩子生下来之后那寺里立即蓬荜生辉满堂紫霞,住持尼姑便说此娃不可俗养,还是交给我带吧,这是隋文帝杨坚出生记。杨忠在宅院隔壁别馆把尼姑安顿下来,杨坚在别馆里长到30岁,才回家居住。传说临别时,尼姑送给杨坚数百颗舍利子,让他以此造福百姓。这是说杨坚收到一批舍利子,还有一说是西方僧人带来当年阿育王拥有的舍利子送给杨坚。西魏末期,重臣宇文泰掌握了朝政,他死后,其子宇文觉夺取政权建立北周。北周末期大定元年,581年,杨坚软磨硬泡周静帝把王位禅让给他。杨坚称帝号隋,年号开皇。杨坚当政时期,隋力大发,被称开皇之治。开皇9年,589年,隋军攻入建康城,从一口枯井中捞出会唱《后庭花》的陈后主押回洛阳,由此统一了中国。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想起早年尼姑的养育之恩,便在国内各处筑塔供奉尼姑送的舍利子。这些塔里有一座就建在了晋祠旁边,叫做舍利生生塔。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有塔就会有寺,当时这里有一座小寺庙,后来被尉迟敬德当成了别墅。到了唐初武德5年,公元622年,的时候,尉迟恭把这座别墅花园又献给了佛家,还扩建了一下。然后就有前面说的唐高祖李渊赐额“十方奉圣寺”,十方说的还是东南西北、天地生死、过去未来。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门上的那块匾绝对不是唐高祖所题,你想都不要想。奉圣寺在元代就被毁了,经过几次重建重毁,现在的寺门根本就没有山门的模样。走到门下,看见另一块匾。景清门过去是唐叔虞祠的正门,现在已无,这块匾也是民国年间的。原来现在的这座门是把过去的景清门迁移过来的,1980年代的工程。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寺内的其它建筑也都是从各处迁来的古建,下面这座过殿是从一座二郎庙迁来的。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后面的大雄宝殿肯定也是从别处迁来的,不去看了,还是去浮屠院看塔吧。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此塔坐在一个五尺塔基上,七级浮屠,八面玲珑,彩色琉璃枋斗拱加叠涩,飞檐翘脊。塔顶是八面琉璃浮雕塔刹基座,然后上面塔刹有一个荸荠、一个南瓜,最上面是金刚尖。塔身每层的东南西北四面有拱门,其它四面是拱窗。此塔是隋塔,比唐塔还古老。当年隋文帝建的那些舍利塔还有一些遗存下来的,但是这座塔后来又经过几次修葺,最近的一次是清乾隆16年,1751年。正门上挂着一块“邪明动化”匾,“明”就是明王,愤怒佛。这匾说的是尉迟恭前生杀人放火,后来立地成佛。看那匾上的落款是“柳南二酉”题于乾隆丙戌三伏日,那就是乾隆31年,1766年。连同塔上的其它额匾,都是这位柳南二酉所题。柳南二酉,杨二酉,因为字写得漂亮,深得乾隆提拔,后因诖职之罪丢官回太原老家赋闲。他对晋祠维修颇积极,还题了不少匾,俱佳。这塔虽然不是原装的,但模样未变,我们还是把它当作隋塔看吧,好赖算是本地继鱼沼飞梁之后第二古老的建筑。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根据史料记载,前面的那座鱼沼飞梁确实是在北魏之前修建的,具体说是在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天宝年间,也就是公元550年到559年。当时一起修建的还有下面这个八角亭。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这座亭子叫难老泉亭。现在看见的是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27年,1548年,重修的,基本原式样,有很高的攒尖顶。15年后,在难老泉亭后建起了那座水母楼。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难老泉号称晋阳第一泉。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晋阳第一泉”匾的上方还有一块匾,上面是明末清初六大家之一、武林高手傅山所题“难老”二字,这也是晋祠三名匾之一,见到二块了。对了,傅山也是太原人,在太原劳作。难老泉典出《诗经鲁颂》之泮水中“既饮旨酒,永锡难老”,就是说这泉水如美酒,饮之可长生不老。这股泉水是晋水三源之一,而泉水灌溉稻田即出产很有名的晋祠大米。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难老泉的水去哪了?好像是往这边流了。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这是真趣亭,很新,民国时期的作品。门前的台阶一反常态,不是往上走,而是往下走。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从台阶下去之后,就钻进了洗耳洞,出洞可以看见泉水的去处。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泉水从龙口流出来之后,先要淋在一位老君的头上。这位老君是谁?《山海经》中有“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君”。这位老君应该就是水君。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泉水然后就流入一个水池,池子里有一座亭子,叫做“不系舟”,这也是民国年间所建,算是一座石舫。池子里还有一座塔,叫做张郎塔,也叫中流砥柱。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池子里的泉水从一侧的七个孔里出来进入北渎,从另一侧三个孔出来进入南渎;就是南北两条水渠。为什么一侧七孔一侧三孔?没见记载,后人就编了一个故事,和一个张郎有关,因此那一排出水孔的前面就立了一座张郎塔。

看看不系舟的船头。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因为有泉水浇灌,这里的树叶还绿着呐。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晋祠是一座祖祠,最先是祭晋国鼻祖唐叔虞,然后改祀唐叔虞之母邑姜。除了祭祀晋之祖,这里还有其他祠堂。圣母殿旁有一座小建筑叫公输子祠,公输子就是鲁班,在此得祀是很有道理的,古代这里施工的所有工人都要来拜他们的祖先。这座祠堂规模不大,规格也不高,始建年代已经无痕,现在看见的是清乾隆25年,1760年,重修后的结果。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旁边还有一座台骀庙,建于明代嘉靖12年,1533年;1956年重建。台骀神是汾河之神,也是张氏祖先。根据史上记载,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挥公即为张姓一世祖;挥公子玄冥师昧为二世祖,会治水;昧公子台骀为三世祖,承父业治汾、洮二水。台骀治水在大禹之前很久,得到后世族人沈、姒、蓐、黄祭祀,晋灭这四个小国后就停止了祭祀。春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550年,晋平公有一次打摆子,无药可治,便去问卜。麻师说这是台骀在害你,因为你家祖上灭了台骀家后族,你只能建庙祭祀,求他放过你。从此后,太原周边和汾洮流域又开始祭祀台骀,流传至今。下面这块匾是嘉靖32年,1553年,重修时挂上去的,高汝行所题。高汝行是太原出去的大官,嘉靖元年的进士,做过广平府知府和浙江按察司副使,后被人上了眼药罢官回乡,这应该是回乡以后的手笔。广平府是现在邯郸附近的永安古城,是一座保存非常完整的明代古城,我曾经去看过。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唐叔虞之后,山西最有名的人是关公,亘古一人。这里肯定要有关公庙,晋祠里的昊天神祠前院就是关帝祠。关帝祠始建年代也不祥,明代扩建过一次,现在看见的是清乾隆60年,1795年,再次扩建后的结果。祠门前有三间敞厅,敞厅还带一间出厦,节奏感很强。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这边一片好像都是始建年代不祥的祠堂,下面这座东岳祠也是这样的一座祠,现在看到的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样子。东岳是五岳之首,东岳大帝就是泰山神,主管世间一切生物的出生大权,“太昊为青帝,治东岱,主万物发生”。泰山神负责天和人之间的联络和信件收发,历代帝王都要拜东岳大帝,以便号称受命于天。泰山神深受中国人热爱,所以很多地方都建有东岳祠,民众多多来拜。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下面这座还是始建年代不详,乾隆年间扩建,就是文昌宫。因为里面有一座文昌阁,所以被称作文昌宫。其实里面还有晋水七贤祠,是为了纪念七位和晋水有关的贤人而建,包括周代豫让、唐代李白和白居易、宋代范仲淹和欧阳修、明代于谦和王琼。这些贤人都是因为文章卓越,来游玩过晋祠,而且还为晋祠写过帖子、博客、头条,因此立位纪之。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前面说的明代王琼在晋祠里还贡献了一座祠。最早这是王琼自家宅院晋溪园,当时他把正房作为纪念他家先祖的祠堂,那是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5年,1526年。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走近看看那座正殿。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原来叫作子乔祠。东周灵王的大儿子姬晋称做太子晋,字子乔,就是这座祠所纪的子乔。既然太子晋本姬姓,何来王琼家祖之说?原来周灵王听信谗言将太子晋废为庶人,18岁就英年早逝。其子宗敬迁居太原,闭门居住,自己开伙,时人称之为“王家”,因此以王为姓。据说现在里面还供着王琼编撰的王氏家谱,我没进去看,我们一位王同伙进去看了,他出来的时候没见满面春风,看来这家谱往上还没有数到太子晋,没把这姬晋变王子乔说清楚。子乔祠是摆放太子晋塑像的地方,真正祭祀的地方、也就是摆放牌位的地方在前面的太原堂。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嘉靖11年王琼死后,这座晋溪园改为晋溪书院。1993年,在王琼海外子孙们融资支持下,晋溪书院得以重建旧貌。我本以为这座书院会和王阳明有什么关系,比如王阳明租了讲授心学课程之类的,结果却不是,而只是一家私塾。垂花门额枋上的“晋溪书院”匾是王琼十四世孙王宪1937年所题。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明末清初时,晋祠里增添了一座楼,就是下面这座胜瀛楼。瀛:瀛洲。《史记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这是一座典型的明式二层楼阁,下面有三尺青石台基,正面是垂带踏跺。单檐歇山顶,一层面阔三间,四周有檐廊。二层的玻璃窗是后加的,本来是敞厅。二层飞檐戗脊下有不落地的撑檐柱,怕是结构计算有点悬,因此增设加强柱。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应该不是这里的原物,下面的须弥座一看就是后补的。中国最早的石狮子像是东汉时期的,在洛阳可见。这对石狮子看上去是清代北方风格,威风堂堂,脖子上挂着铃铛。

晋祠里最新的建筑应该是下面这个。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这是一座戏台,后面檐下匾上写着“三晋名泉”,康熙年间杨廷翰晚年所书。看看戏台的正面。

秋风起时走三晋之六:晋祠


晋派彩绘横枋竖梁、木刻雀替和垂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1958年京剧大师梅兰芳游览晋祠时曾想在此戏台唱一出大戏,最后未能如愿。上面图片中最关键的是内枋下的那块“水镜台”匾,这也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乾隆年间杨二酉所题。前面我们还看到明末傅山题的“难老”和明万历高应元题的“对越”。

晋祠除了三大名匾,还有三绝,就是圣母殿外的周柏、圣母殿内的宋代彩绘人物塑像和难老泉。我们这一趟把晋祠最主要的地方都看了看,也看到了最著名的三块匾和三个绝,不虚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