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典名著《西遊記》,你看懂了嗎?

迷鵬解說


小時候就特別喜歡看96版的西遊記,那時候小,只知道特別喜歡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的,最討厭豬八戒好吃懶做還有唐僧的嘮叨。長大以後才發現,這師徒四人其實是這世界上最好的團隊,有能力有衝勁的孫大聖,大師肯幹的沙和尚,想的特別多的領導人唐僧,還有必不可少愛耍小聰明的豬八戒。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團隊,少了誰這西經我看是取不到的了。《西遊記》在我看來是對當時社會的抨擊,對當時黑暗封建思想的抨擊。有人說過《西遊記》倒過來看更有趣:師徒四人前往大唐傳教,一路上妖魔鬼怪困難重重,打來打去發現他們都有後臺,無論怎麼無惡不作都不受懲罰。豬八戒和沙和尚心灰意冷一個去了高老莊,一個去了流沙河。只剩下大聖一人帶著師傅斬妖除魔,結構妖怪們都後臺不樂意了,一番陰謀詭計之下,大聖變成了石頭,唐僧也達到大唐,享受榮華富貴去了。


凱德七號


我很喜歡《西遊記》這本書,看過二十多遍,在我重複閱讀的書目裡面僅次於《三國演義》。

真看懂了,這句大話不敢說,但是我也很願意說說我對這本書的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

首先要解讀一本文學著作,不能脫離其本身的內容,《西遊記》這本書裡面只有一條主線,那就是唐僧師徒四人到西天取經的經歷,但是這個過程本身有兩個指向,對外是取經弘法,斬妖除魔,解救眾生痛苦,而對內,也就是對於取經四人組而言,這是一個改邪歸正,磨礪心性,求得自身圓滿的過程,第九十九回書目,九九數完魔滅盡,三三行滿道歸根,交代得非常清楚。

下面我們從人物定位,故事發展和價值導向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西遊記》這本書。

一、角色定位

毫無疑問,取經四人組是整本書的主角,加上小白龍,這個設計非常接近於近幾年大火的美劇《權利的遊戲:冰與火之歌》,斯塔克家族的五個孩子雖然各有一條故事線,但是整本書講的是斯塔克家族的變遷起伏,而在《西遊記》裡面,四人一龍合一,統一到了取經這條主線上。類似的創作方法並不少見,比如電影裡面的《古惑仔系列》、《美國往事》、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中的奧雷良諾一家,所以這是一個典型的集體主角,而在四大名著中,除了《紅樓夢》,《水滸傳》梁山群雄,《三國演義》蜀國群英都採用了這種集體主角的創作方式。

集體主角一定有一個共同點,以突出這個集體的特點,梁山群雄的特點是現實遭遇和不滿,反貪官不反皇帝,蜀國群英的特點是擁護正統,緊密團結在劉備同志周圍,在《西遊記》中,這個共同點就是改邪歸正,接受大乘佛教再教育。唐僧的前世金蟬子輕慢大教,反對大乘佛教路線方針政策,孫悟空自稱齊天大聖,另立花果山小朝廷,豬八戒調戲嫦娥,破壞男女大防,沙和尚在重大儀式上犯了政治錯誤,嚴重影響玉帝形象,小白龍焚燬龍王的夜明珠,是個忤逆之子,這都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其實仔細想想,唐僧的罪行最為嚴重,所以才歷劫九世,第十次轉世才得解脫,但是思想罪這個東西,只能重罰,不好明說,孫悟空對應謀反,豬八戒對應內亂,沙和尚對應大不敬,小白龍對應忤逆,都是十惡大罪,在明代的法律制度裡面,這幾個人是通通應該斬立決的。

而在設計角色的時候,四人組又非常巧妙的和佛教經典,道家五行學說相對應,佛教講五毒,貪嗔痴慢疑,豬八戒對應貪,孫悟空對應嗔,沙和尚對應痴,唐僧對應慢,只有疑空了出來,為什麼空了出來,也很有講究,容我賣個關子,放到價值導向部分去說。

而這個角色定位決定了,《西遊記》講的是浪子回頭,而不是什麼改天換地,長期以來特別是在對孫悟空的解讀上,脫離了其創作的歷史背景,反對皇權在封建時代是不可能出現的,歷史上的起義軍最後也都當了皇帝,吳承恩要是能得到皇帝重視,也就不會寫什麼《西遊記》了。

而在取經隊伍內部,也有主次之分,很多人認為孫悟空是主角,這是一個典型的誤讀,因為九九八十一難講的是唐僧的八十一難,原文中講到

蒙差揭諦皈依旨,謹記唐僧難數清:金蟬遭貶第一難,出胎幾殺第二難,……第九十九回

所以唐僧是西遊記的主線人物,其主角地位不可動搖,而這裡其實就像古惑仔一樣,是一個雙主角設計,唐僧的作用是推動故事,西遊記中的爭鬥基本都是圍繞唐僧展開的,妖魔鬼怪出場都是打算吃唐僧肉,阻撓西天之行,而孫悟空的定位就是斬妖除魔,畢竟唐僧是個和尚,破殺戒就髒了自己的手,而豬八戒是二配,沙和尚是三配,小白龍是道具,做角色分析的基礎,就是要把主次分清楚。

二、故事發展

任何一個故事的發展,脫離不了起承轉合這個基本結構。

《西遊記》的起是從第一回到第二十二回,交代了人物背景,取經隊伍集合,而第二十三回到三十一回是承的部分,核心是消弭內部矛盾,團結取經隊伍,三十二回到九十七回是轉的部分,也是西遊記最主體的部分,四人同心協力克服各種困難,妖魔鬼怪紛紛出場,各路神仙頻頻客串,就是一個純粹的砍怪升級闖關環節,第九十八回到一百回,抵達靈山修成正果,所有人物最終緊密團結在如來同志周圍,圓滿結局。

取經故事本身不復雜,《西遊記》的脈絡也非常清晰,出場的妖魔鬼怪各有定位,有些是奔著唐僧肉去的,有些是奔著冒領取經成果去的,還有些是貪圖寶物,最慘的是被取經組多管閒事打上門去的,畢竟取經組的任務不僅是趕路到西天,一路上還要救濟民生,以樹立大乘佛教的正面形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考驗取經組的不只有妖魔,也有仙、佛和人,例如二十三回四聖試禪心是佛家下場,五莊觀鎮元大仙親自出手,女兒國國王發花痴,最突出的就是最後一難是觀音親自下手(我私心猜測是編到最後發現少編了一難,差點兒爛尾,讀到這裡的時候我也很絕望啊~~),而出場的妖魔有相當大比例是神佛派來的,平頂山金角銀角,觀音的坐騎賽太歲,老君的坐騎青牛精,彌勒佛的黃眉童子,太乙救苦天尊的九頭獅子,整本《西遊記》裡面真正被打殺的倒黴蛋並不多,還是以說服教育為主,有些朋友喜歡講,神仙包庇妖怪,有背景的都救走了,沒背景的化為膿血,其實這也是一個誤讀,《西遊記》並不是一本鼓勵以殺止殺的書,絕大多數妖怪只要沒有犯原則性錯誤,都還是可以教育好的同志,而看看幾個落得悽慘下場的妖怪,車遲國三位國師欺負和尚輕慢佛法,玄英洞三隻犀牛冒充佛祖招搖撞騙,盤絲洞一窩蜘蛛荒淫無恥,如來眼裡可揉不得沙子還多少有點兒直男癌, 所以下場慘一些,也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本書主旨。

從故事情節來看,《西遊記》其實就是一本花式闖關的故事,四個字一言以蔽之,打怪升級,和我愛玩的暗黑破壞神沒有本質區別,關卡基本都是如來提前設計好的,但是會隨機出來一些奶牛關之類的事件,大家靜靜的在天上看著師徒四人被虐待,實在過不去了就召集小夥伴來玩群毆,不管打得多熱鬧,最後還是要回到道路是艱難的,過程是曲折的,結果是美好的,貢獻是很大的,所以《西遊記》不如《三國演義》,越往後讀越缺乏閱讀快感。

三、價值導向

《西遊記》這本書的價值導向是非常鮮明的,就是擁護大乘佛法不動搖,鬥爭只是表面現象,很多人說西遊記揚佛抑道,我覺得這種錯誤觀點,你重複一遍等於你也有責任,因為《西遊記》裡面雖然有道教元素,但是並沒有涉及到道教宗教信仰的問題,相反,天庭和天竺是友好鄰邦關係,玉帝還經常請如來吃飯,而太上老君乾脆就是道佛一體,自己都化胡為佛了,怎麼可能反對佛教,有些朋友糾結為什麼天庭的事情要請如來插手,明擺著的事,太上老君直接解決掉了,後面如來該怎麼出場呢?老君搭臺請如來唱戲,天庭諸神積極為取經保駕護航都是服務於宣傳大乘佛法這個目的,誇一個人長得帥並不是說在場的其他人都醜,這其實是一個邏輯的問題。

唯一直接描寫道佛衝突的故事,就是車遲國,但是好好看看這一段,是道士先動手欺負和尚的,和尚欺負過道士嗎?沒有啊!所以這也只能是如來的自衛反擊,下手重了點兒,明朝也沒有防衛過當這回事,而各路妖魔,不管在佛家門下還是道家門下,結果都還不錯,待遇是一樣的,該回天庭迴天庭,該回天竺迴天竺,而那些閒散妖怪,本來就非佛非道,沒有聽如來的話,吃人作亂也不是老君的鍋啊!

再來說一下為什麼沒有疑這個人物,其實不難猜到,因為作者設計的就是隻要做到不疑,虔信大乘佛法,就可以解決貪嗔痴慢的問題,人的一切苦惱,都可以通過真經來解決,在書中通過如來之口多有敘述,信如來,得正果,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

現在有一種奇葩觀點,說《西遊記》是一本講道家修行的書,什麼金丹元嬰之類,我覺得這些人是網絡小說看多了,這就相當於照著《蜀山奇俠傳》練飛劍,照著《笑傲江湖》練葵花寶典,道家是有很多修仙養生煉丹的方法,有正經教科書不看,非要從一本小說裡得道成仙,真那麼容易的話,吳承恩不會自己先長生不老試試?

我並不反對各種不同角度的解讀,但是核心觀點是不能動搖的,脫離歷史背景,文本原意的過度解讀,真不怕吳承恩的棺材板壓不住嗎?胡思亂想可以很可愛,胡說八道就很可悲了。

而西遊記中的每一段故事,都也有自身的不同側重,可以做更為具體的解讀,但是其總體的評價,魯迅先生點評西遊記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是非常同意的

評議此書者……或雲勸學,或雲談禪,或雲講道,皆闡明理法,文詞甚繁。然作者雖儒生,此書則實出於遊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剋之常談,尤未學佛,故末回至有荒唐無稽之經目,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元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假欲勉求大旨,則謝肇浙(《五雜俎》十五)之“《西遊記》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於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數語,已足盡之。 ——《中國小說史略注評本》

《西遊記》是由民間故事、傳說、話本整理而成的集大成者,其歷史貢獻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從整體上看,這並不是一本諷刺小說,更多的還是神怪小說的格局,很顯然是一本休閒消遣的讀物,類似書籍在明代並不少見,《封神演義》、《鏡花緣》、《四遊記》,《後西遊記》、《三遂平妖傳》等種種,多是書商營利的產物,即便在創作之初,也不是要寫出什麼驚世駭俗的觀點,多麼高深的內涵,說句得罪人的話,這和今天的網絡小說沒有本質區別,只是要讀者看得爽罷了。而作為讀者,看一下爽一爽也就罷了,明代四大奇書,《三國演義》《金瓶梅》《西遊記》《水滸傳》,就目前學界研究來看,作者的身份根本難以確定,在中國文學史上,小說野史的地位一直是非常低的,歷朝歷代的文學大家,也少有小說傳世,對於舊派的中國文人來說,寫小說是件丟人事,八股文才是正經,重議論而輕敘事是一個傳統,所以也沒必要強行抬高,非要挖掘出微言大義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