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甘州旅行記:道教聖地-張掖北武當

北武當位於古“絲綢之路”甘肅河西走廊中部,張掖市甘州區城北二十五公里的“合黎山”南側“龍首山”腹地靖安鄉境內,始建於康熙三十七(1698)年,距今已有約三百年的歷史。與位於大別山南麓的“南武當”相對應,歷史悠久,傳說眾多,有“南北武當之說。”“北武當”即有賞心悅耳的自然風光,又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是我國西北地區著名的道教聖地。

甘州旅行記:道教聖地-張掖北武當

北武當現有各類廟宇52座。分別為“如來閣、鴻君廟、老君廟、玉皇閣、祖師廟、馬王廟、土地祠、五穀廟、財神殿、藥王廟、眼光廟、邱祖洞、羅祖宮、八仙宮、日月宮、文昌宮、老母洞、泰清宮、三皇殿、地母洞、三佛殿、總神堂、三清殿、皇拯堂、光煞洞、龍王殿、路神廟”。

甘州旅行記:道教聖地-張掖北武當

北武當古剎座座,木魚聲聲,廟宇千姿百態,佛像栩栩如生,或坐落於平緩的山坡,或懸掛於危崖絕壁,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在武當山中段,有一山泉,從石壁夾縫中噴湧而出,清轍的泉水汩汩向下流淌,泉水甘甜中帶著苦鹹,孕育著山腰中的榆樹和沙棗樹,山坡上的碧草,甚至還有山坳中的一片芒葦,這正是北武當的生命之水。一層層石階,曲徑通幽,拾級而上,與蜿蜒曲折羊腸小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傳說在山崖絕壁上修建的廟宇,就是靠這一通道,用羊把磚頭綁在身上,一塊塊馱到山頂修建而成,由此可見,鄉輩們為修古廟確實費了不少周折,這也是他們聰明智慧的象徵。

甘州旅行記:道教聖地-張掖北武當

北武當更令人驚歎的景觀莫過於天然雕刻而成的崖與石,有“石雞拉駱駝、石門、石棺材、石窟隆、轉鈴子、石木槽、光煞洞等,一個個拙樸的石器,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甘州旅行記:道教聖地-張掖北武當

北武當作為西北地區的道教聖地,據當地老人講:先前的二十七座廟觀建築,具有幾百年古老的風格和特點,佈局十分得體,它們依山就勢,化整為零,或獨立於高山之巔,或座落於山腰之間、崖頂之上,或突兀於向陽之坡,或橫臥于山峰環抱的山坳之中。原始古老的建築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千姿百態的壁畫和神佛的塑像栩栩如生,廟內香菸繚繞,寺外鐘聲嫋嫋。北武當的魅力不僅僅在於自然景觀和神佛廟宇,而且還蘊含著充滿道教色彩的民間故事。

甘州旅行記:道教聖地-張掖北武當

傳說有一位歷史人物曾經在北武當山濟世傳道,此人便是功載歷史的聞名武當派拳祖師張三丰。

甘州旅行記:道教聖地-張掖北武當

據張掖文史資料記載,張三丰又名張三峰,人稱“張三瘋”。是宋朝有名的技擊大師。家在遼東懿州,生於元定宗二年(1247年)四月初九日,又名均實、全一,道號玄玄子,因此人性格怪癖,很有點像佛門中的濟公和尚,經常不修邊幅,喜做雲遊四海,行俠仗義之事,故有名張邋遢。張三丰武功高強,精通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大成拳,武當劍等拳法,更精通三教經書,讀詩看書有過目不忘之記憶,憑藉著自身的蓑衣、寶葫蘆和一張八仙過海圖三件寶物行走於江湖。相傳,這三件寶物各有功效,蓑衣披在身上可御風防火,藥葫蘆盛過的水可除疾治病,八仙過海圖畫面上的海水則能揚起波濤。張三丰在甘州民間傳道佈教,行醫治病,收徒受藝,除暴安良,深受甘州人民的敬重。後來,張三丰在北武當修建了一座“祖師廟”廟內塑供文昌、祖師和天師。張三丰離開甘州後,甘州人民為了記住這位傑出的傳奇人物,在後世廟宇的復修中將張三丰塑像也塑供祖師廟內。從此,北武當的故事就這樣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新墩鎮境內的三豐真人觀就是張三丰在張掖的有力見證,可惜,這座建築卻毀於文革中。

甘州旅行記:道教聖地-張掖北武當

北武當自開放以來,新增修的廟宇有:“《西遊記》人物雕塑、魯班殿、長壽宮、觀音堂、觀音殿、三聖殿、彌勒宮、王母宮、祖師廟、聖母殿、天王殿、地藏殿、大雄殿、滴水觀音堂、臥佛殿、八仙宮、小天王殿、三宮殿、日、月二塔”。

甘州旅行記:道教聖地-張掖北武當

現有各廟宇尊神分佈情況:如來閣、老君廟、玉皇閣(、祖師廟、馬王廟、土地祠、五穀廟、財神殿、藥王殿、眼光廟、邱祖洞、日月宮、文昌宮、老母洞、泰清宮、三皇殿、地母洞、、三佛殿、總神堂、三清殿、光煞洞、龍王殿、路神廟、魯班殿、長壽宮。

甘州旅行記:道教聖地-張掖北武當

新增廟宇供奉神情況:觀音堂、觀音殿、小觀音殿、三聖殿、彌勒宮、羅祖宮、王母宮、祖師廟、聖母殿、天王殿、、地藏殿、大雄殿、滴水觀音堂、臥佛殿、八仙宮、小天王殿、三宮殿。經過二十多年的修建和整理,基本回復原樣並有所發展。

甘州旅行記:道教聖地-張掖北武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