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劉邦多次請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絕,為什麼呂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小劉解讀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啥叫呂后很容易就做到了,人家商山四郜壓根就不是瞅呂后的面子,那是賣太子的面子好不好。

當然咱要把題主的問題掰扯清楚,咱就得先把這事捋捋。然後再說題主的事。

事情的經過

話說商山四郜那是很有名的四個老頭,秦朝秦始皇手裡邊人家就是那七十個博士官中的四個。所以這才學和能力,那絕對是有的。

到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時候,都是八十歲的人了,鬍子頭髮這全白了,而且他們都是信奉黃老之學的人。

而劉邦人家也是有大才的人,不然也建立不了大漢王朝,他瞅著天下亂局剛剛結束,這不能在起刀兵,所以也尋思著用黃老之學來治理天下,那麼這商山四郜當然就是首選。

所以就有心請這商山四郜出山。說實在的,雖然人家年紀擺在哪裡,也是有心把自己所學用到治理天下當中。

但這事卡住了,人家壓根就不搭理劉邦這茬,為嘛呢?

因為劉邦之前幹過一件蠢事,話說他從心底裡瞧不上那些個只會動嘴皮子的儒生。

有一天一個戴著儒生帽子的人來拜訪劉邦,誇誇其談一頓,劉邦瞅著生氣,一把把人家的帽子給擼了,這還不算,掏出東西,直接朝人家的帽子裡撒鳥,接著就把帽子又丟給了人家。

你說這事弄的尷尬不,所以商山四郜就認為劉邦這人太鬧騰了,瞧不上讀書人,你既然瞧不上,俺們為嘛要搭理你呢?

所以劉邦向請商山四郜出山,這事就算是黃了。

咱也知道劉邦把這天下打下來了,也開始享受生活,這不又娶了一房老婆,這就是戚夫人,這戚夫人也爭氣,就給劉邦生了個小子,叫劉如意。

咱也知道啥叫愛屋及烏,劉邦喜歡戚夫人,在加上這劉如意,人也聰明,才學也好,所以劉邦就有點瞧不上呂后生的大小子劉盈。

劉盈這人膽小不說,才華有普通,劉邦就認為這劉盈撐不起皇帝這招牌。

那麼就起了要廢了劉盈的心思。

呂后是啥人呢?那是和劉邦患難與共患出來的人物,劉邦啥心思,她能不明白嗎?

擱過去那是母以子貴,這劉盈要是被廢了,呂后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個這皇后位能不能保得住。

所以他就私下裡去求張良,讓張良出山和劉邦說說情面,別廢太子了。

張良心說,擱過去劉邦能聽他的,這全賴劉邦就有這心思,他是順著劉邦的心思出主意的。

現在劉邦的心思就是廢太子,他去勸,他感覺自己個沒那本事。

但這架不住呂后天天的去求,沒轍了張良,就給他出主意,去請商山四郜。

呂后心說,劉邦都請不來,俺屬於那顆蔥啊!

“不是讓你去請,你讓太子寫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再帶上黃金白銀珠寶啥的去請!”

呂后一下回過味來了,這就按照張良的說法準備,還弄了一輛坐起來極其舒適的馬車,這就去了。

你還別說,商山四郜還真的就出山了。

結果就是太子走那,這商山四郜就在那杵著。

劉邦也奇怪,這啥時候多了四個老頭,天天守著太子。

結果一打聽,原來是商山四郜。

劉邦一拍大腿,知道太子已經羽翼豐滿,動不得了,這一但要動,那麼他休養生息的國策,這就推行不下去了。畢竟那會讀書人這就值錢,沒有讀書人撐起來的朝廷,還叫朝廷?

一個普通的儒生他可以羞辱,帶代表了所有讀書人的商山四郜,這本身就是一座高山動不得的。

所以廢太子的打算也就落空了。

為什麼劉盈就能請的動商山四郜呢?

其實說道根子上,能請動商山四郜的不是劉盈這人,是劉盈太子的帽子和劉盈嫡長子的身份。

古往今來立太子,無非就是立賢,或者立嫡立長。

那麼商山四郜他們的理念,為了天下免除紛爭,立嫡立長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這事說到底,其實就是太子正統之爭而已。

你以為呂后有那本事能請的動人家,那是這事戳到了商山四郜的痛處了,所以人家才會下山。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請人幫忙也是一門藝術。

有的人,三言兩語的好話就能被請到;有的人,花費一些錢財就能被請過來;有的人,憑藉高高在上的權勢就可以被請到;還有一種人,即便是地位再高的人、花費再多的錢也很難被請到。

這種人,需要的是馬斯洛需求之最高層次——面子。

漢高祖劉邦聘請商山四皓出山,就是因為沒有給足他們面子,因此,商山四皓也不管來者何人,一樣給他閉門羹,劉邦灰溜溜地回去了。

商山四皓何許人也,竟然能夠讓劉邦親自去請呢?

商山,位於今陝西商洛;四皓,意思是四位白髮老者。商山四皓,就是隱居在商山的四位老者,他們分別是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

劉邦之所以“屈尊”去請他們:一來,他們是秦朝舊臣,因秦始皇焚書坑儒而棄官歸隱商山,如果劉邦能將他們請到朝中為臣,可證明漢代替秦的正統性;二來,商山四皓在當時也是有名的學問家,把他們請來,可以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為大漢效力。

從這點看,劉邦請商山四皓出山,象徵性意義遠超過實際意義。

站在漢高祖劉邦的角度,有這四個老頭兒,無非是多發一些工資;沒這四個老頭,大漢江山就沒人治理了嗎?

以劉邦的“痞子”性格,怎麼會在意這些呢!

因此,劉邦“屈尊”到商山,見到這四位白髮蒼蒼的老頭之後,一點禮數都沒有的提出自己的要求。

作為秦國舊臣,商山四皓啥場面沒見過?熱臉貼著冷屁股這種事情,他們能做嗎?當然做不得。商山四皓好歹也是名士,不管誰見到他們都客客氣氣的!劉邦的舉止,無疑讓他們覺得深深地“受辱”,於是,雙方就談崩了。

俗話說,買賣不成仁義在。

可是,劉邦偏偏不管這些,知道商山四皓擺明不跟他走之後,反而破口大罵他們。《史記》如此記載: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

翻譯過來就是:商山四皓那麼一把年紀了,竟然被漢高祖劉邦如此輕慢的對待,怒而歸隱深山再不出來,併發誓不給劉邦當臣子。

劉邦能取得天下,手下能人無數,如果誠心要請,怎能請不來商山四皓?既然沒有成功,只有一個原因——這四人對劉邦而言,無足輕重。

呂后又是怎麼請商山四皓的呢?

話說,劉邦得了天下之後,逐漸對人老珠黃的呂后不感興趣,自然對她所生的太子也不感興趣,欲立寵妃戚夫人的兒子為太子。

女人心海底針,戚夫人和呂后之間的矛盾,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戚夫人之所以每天求著劉邦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用腳指頭都能想明白其中緣由,如果劉邦真的廢了呂后的兒子,那麼,歷史上的戚夫人的結局,大概就是呂后的結局。

呂后能不著急嗎?

於是,呂后在情急之下,找到了張良,並求他給自己出主意。

張良替呂后仔細分析了局勢,並篤定:廢立太子一事,陛下之所以猶豫不決,是因為他並不是真的要廢太子,而是被戚夫人說的“耳根子軟”……只要有賢者出面勸阻,陛下定然會回心轉意。

說完這些,張良還特意向呂后推薦了賢者,即商山四皓。

呂后聽完張良的分析,當即佩服的五體投地,並懇請道:“幫人幫到底,既然您向我推薦了商山四皓,那就幫我將他們請來吧。”《史記》記載:

“誠令太子為書,卑詞安車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一助也。”

翻譯過來就是:呂后讓太子寫一封情真意切的聘書,將自己的處境寫的非常卑微,然後擇良辰吉日、派太子車駕到商山請四位賢者。請來之後,太子非常隆重地招待了他們,讓他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太子這番操作,自然是張良所授。

最終,商山四皓跟著太子一道去見了劉邦,勸劉邦放棄廢立太子之事。劉邦本來就沒鐵了心要換太子,既然有人給他臺階下,那還不趕緊下來?

於是,太子沒有被廢掉,呂后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位皇太后。

說到底,呂后之所以能夠請來商山四皓,並非她位高權重,而是因為她給了商山四皓最想要的東西——四位老者躲在深山,無非是圖個名節,這點,對於“大限將至”的呂后而言,恰恰是最不重要的。

故而,呂后即便是放下身份,也要請來商山四皓。呂后的放下身份,不正是讓商山四皓撿回面子嗎?


祗樹


商山四皓分別是誰,幹什麼的?

劉邦為什麼不能請這四位出山?

為什麼呂后能請商山四皓出山?

少校來一一解答



1.商山四皓是誰?他們是幹什麼的。

皓(hao四聲):是指白色的意思。四皓,說明這4個人的年紀都比較大,頭髮鬍子全白了。

“商山四皓”算是比較有名的人,秦始皇的時候,整個大秦帝國只有70名博士官,他們是其中的4位。分別是: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

分別職掌:

一曰通古今;就是指的是記錄或者熟知歷史

二曰辨然否;就是告訴大家這樣做是對還是錯的

三曰典教職:就像大學裡的教授之類的,教授知識

我們要肯定這4個老頭是很有才華的,否則就不會在人才濟濟的大秦帝國中,做到博士官這鳳毛麟角的官職。



2.為什麼劉邦多次請這4個老頭出山,人家不理他呢?

劉邦對讀書人極度不尊敬的謠傳:

《史記卷79》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個儒生戴著帽子,侃侃而談,引經據典,劉邦聽得不耐煩了,起身將他的帽子取下來,然後當眾往帽子裡撒尿。尿完以後把帽子擲還給對方,一頓臭罵將他趕出去。

像這樣的小道消息,估計流傳的速度比任何正史都要快得多,我們從商山四皓的話中也可以得到印證:“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意思是說皇帝劉邦對讀書人不尊敬,辱罵我們。所以我們4個堅決不受他的侮辱,也不服從他的徵召)



3.為什麼呂后能請出山?

是呂后的能力比劉邦要強,還是呂后的面子比劉邦要大?都不是真實的原因,是呂后比劉邦會做人

首先:呂后讓張良去請。

張良是戰國時韓國的貴族子弟,又是讀書人。本身能耐也大,這正對著這4個老頭的脾氣。這就有了面子。

其次:呂后花錢了,而且花了很多錢。

用金錢收買讀書人,不能說屢試不爽,但一定是行之有效

呂后讓張良還有他的哥哥呂釋之拉著一車金銀財寶去了,一車的金銀財寶直接閃瞎了這4個老頭的狗眼。所以趕緊出山吧,還端著什麼架子,這就有了裡子。



最後:請這4位老頭出山是為了輔助太子劉盈。

這4位80多歲的老頭都是人精,劉邦多次請他們不出山,很大原因是劉邦那個時候已經是皇帝了,他們立不了功勞了。

而呂后讓他們出山的目的是為了輔佐太子,劉盈這性質就不一樣了,一個錦上添花,一個雪中送炭,你會選哪個?

太子就是未來的皇帝,輔佐好了他之後以後就是從龍之功,這4個老頭雞賊著呢。



所以劉邦多次請這四老頭出山,人家都不理他,但呂后一請就請出來了,便是說明了做事的方法的重要性。

我是少校柳下惠。


少校柳下惠


劉邦根據聽聞“有賢名”而多次請商山四皓出山相助時,四皓就到處躲藏不出;後來呂后根據留侯張良的計策派人卑詞厚幣還帶來太子寫的書信來請四皓時,一看就是一個老母親對兒子眷愛的拳拳之心,如此動之以情,四皓就不躲藏了,應邀出山,當然還有如下考慮。

影視形象: 劉邦和呂雉

一、四皓是文人雅士,與劉邦本人三觀不合,難以相處。

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史記·留侯一世家》

劉邦出身市井階層,四十歲之前也沒讀過什麼書,不務正業,四處晃盪。

沛縣起兵爭奪天下過程中,他是如何對待投奔他和遇到的儒生的,大家有目共睹,天下皆知。

什麼摘下來訪的儒生的帽子往裡撒尿啊,和儒生一起談話時,常破口大罵人家,邊坐床邊洗腳丫邊招見酈食其等故事很多。

(商山四皓)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史記·留侯世家》

如果和劉邦一起長時間相處,免不了會發生上面這種情形。四個老人家年紀大又臉皮薄,禮數多,不願去看這臉色受這個氣,所謂“義不受辱”。

二、與劉邦身邊的同事難以相處。

劉邦起於微末而奪得天下成為皇帝,身邊一定有齊裝滿員的文武大臣,什麼樣的人都有,更有很多粗鄙之武人。

商山四皓躲進山裡隱居,一是不滿秦朝焚書坑儒等政策,再就是不願委曲求全,如果在此時到劉邦身邊將難以自處,渾身不自在。

不管劉邦如何對待他們,他們說些什麼幹些什麼,光靠所謂“賢名”是不夠的,在眾所矚目的大漢皇帝身邊,都將掉入一個是非窩。

一大把年紀,幾乎所有人都是後輩,再加上經歷背景相差懸殊,如果要參議做事肯定也是有很多合不來的地方。

就算在劉邦身邊什麼事都不幹,純粹做個擺設,同樣也有問題。不但可能為他人所譏諷嘲弄,最終還可能被劉邦所棄。

因為劉邦是個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者,那樣劉邦又會覺得他們沒有本事,最終不但連老臉都丟盡了,自己也難以呆下去。

所以,權衡之後,商山四皓拒絕了劉邦的邀請,還怕他糾纏不放,就躲藏到深山之中。

三、到太子劉盈身邊陪伴就不同了。

雕塑: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四人皆曰:“……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史記·留侯世家》

少年劉盈敬老尊賢,禮貌待人,並且老年人喜歡小孩子的天真活潑。太子劉盈身邊除了母親就是老師玩伴,關係單純,也沒有什麼政務雜事需要處理。

四位老人家年過八十,也不願再想什麼建功立業,榮華富貴的事情,惟願清清靜靜,平平安安,做些益壽延年的事情。

根據張良的指點,呂后卑詞厚幣請他們出山的任務很清楚很單純,就是時常陪伴太子出現在劉邦面前,能引起劉邦注意,保住太子之位即可。

事情很簡單,也沒有什麼風險;既不要求他們刻意做什麼,也不需要刻意說什麼,其他萬事不用愁。

張良也是看準了商山四皓的心理和劉邦的心理,才給呂后出了這麼一計。

所以商山四皓不但接受了呂后的邀請,而且在關鍵時刻,為報答盛情,他們自己主動出了一計給呂后,叫呂后去劉邦面前哭訴,促使劉邦取消了讓太子為將帶兵去平叛黥布的危險任務。

以後劉邦去世,劉盈即位,呂后專權,就未見歷史記載有商山四皓其他的事蹟了,應該是餘熱發揮完,又找了地方去養老,但這一次就不用到山裡去了。

綜上所述,劉邦是以賢名來邀請幫他做事,接受容易,之後會很麻煩;呂后的邀請目的僅僅是為了保住兒子在劉邦心中的地位,不與他們遠離世事的初衷相悖,所以接受了呂后的邀請。


風動藤動銅鈴動


首先說說商山四皓,這是四個秦始皇時代的博士官,當時秦朝有七十個這樣的人,都是博學碩儒,博古通今,博聞強識。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這些人並不是積極的建設新的朝代,而是在商山——陝西商洛一代隱居,成為了隱士。

在當時,大家都說這些人是學習黃老之術的人,劉邦也想把這些人籠絡到自己身邊,成為團結服務社會賢達的一個途徑。可是這幾個人一直不來,很是令劉邦無奈。

劉邦本是個市井無賴,在秦末農民起義的風暴中帶領一些民夫起義了。沒想到這傢伙在戰爭的時機鍛鍊中不斷成長,在蕭何、張良、韓信的輔佐下,三載亡秦,五年滅楚,奪得天下,成了一個開國皇帝。

但是這個人是十分的鄙視儒生——當時的知識精英,還曾把儒生的帽子奪過來當眾往裡面撒尿。並且會經常的罵人,那他這種市井刁徒罵起人來那肯定是口無遮攔,啥髒噴啥,誰也受不了,所以商山四皓也不想遭這份罪,一直不來。

直到有一天劉邦發現太子劉盈懦弱無能,劉如意倒是聰明伶俐,於是準備換太子。這時候原來已經平衡的政治局面就被打破了,換太子就等於是對原有政治格局的否定和重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這些利益相關方哪個會坐以待斃?於是他們積極行動起來。

保太子的是呂后為首的外戚集團,換太子的是劉如意和其母戚夫人為首的一派。從實力上來說,呂后肯定是勢力強大,戚夫人這一派則是勢孤力微。但是面對皇帝的旨意誰也沒辦法。公然造反?時機還不成熟,劉邦還活著呢,號召力還在,勝算不大。怎麼辦?請出一些劉邦都請不到的人來站臺。

於是呂后即刻與他的謀臣策士們商量,結果得出的結論就是請商山四皓站臺。呂后派人攜帶重金請四個白頭髮老頭出山。老頭們一看錢很多話很甜,就應了。這就是甘詞厚幣的力量。

劉邦召見劉盈,看到了隨侍左右的商山四皓,於是心裡就明白了,呂后的實力已經很大了,就像一隻雄鷹,羽翼已成,不可複製。於是就隨便問了幾句,怎麼請到商山四皓的?

四個白髮老翁說,久聞太子仁厚聰明,我們都願意出山來輔佐他。這句話很有分量,以開國皇帝的身份都請不來的人卻願意為儲君服務,可見她們的實力有多大。於是劉邦發出一番議論,他對戚夫人說:“我本想另立太子,但是有他們四人輔佐,看來太子羽翼已成,難以動他了。呂雉這回真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人聽完以後大哭,劉邦強顏歡笑:“你給我跳楚舞,我為你唱楚歌。”劉邦便以太子的事件即興作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這說明當時劉邦已經被架空了,呂后專權的形勢已經明朗了。商山四皓的政治敏銳性很強,在形勢明朗後立即倒向了呂后,幫助劉盈站臺。一旦劉盈繼位,這四個白頭老翁就有擁戴之功,這一點他們看得很清楚。


小小嬴政


因為信念和情懷。動物做事只看利弊,而人類做事得講對錯。商山四皓之所以出山,他們的直接目的是捍衛太子劉盈的地位,更深層的目的是維護一種宗法制度,即嫡長子繼承製,而最深層的目的則是一種禮樂信念和儒家情懷。

劉邦要廢長立幼,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呂后為人狠辣,狠辣到讓劉邦都膽寒、都猜疑、都不放心。後來也證明劉邦沒有冤枉呂后,呂后屠戮劉姓諸侯王就是明證。

第二個是劉盈怯懦無能,怯懦到劉邦不放心把江山交到這麼個兒子手中。後來也證明了劉邦的先見之明,漢惠帝被呂后嚇得不能理政,而後縱慾而死,險些斷送了劉氏江山。

所以,劉邦的擔憂都是有道理的,並非晚年糊塗。但是,你劉邦有超越時代的智慧,卻也必須得在時代中立足。有三個原因決定了劉邦換不了太子:

一是呂后家族的實力太大,封侯的功臣有小一半都出自呂后之兄呂澤的二隊系。而劉邦換太子就得屠戮呂家勢力,但是人多勢眾,劉邦殺不過來,甚至可能被反殺。

二是功臣實力太強,接任的皇帝必須得有足夠的實力剋制功臣集團,而在劉邦的全部兒子中,只有長子劉盈能夠利用呂氏家族的力量分化和壓制功臣。劉如意和戚夫人,都鎮不住。

三是劉邦做事得分對錯,得照顧西周以來的嫡長子繼承製的宗法,得照顧天下滅秦後的禮樂情懷。而且功臣囂張,也分對錯。對的,就是太子劉盈繼位;錯的,就是劉如意取而代之。

劉邦固執己見、非要換太子,大漢朝廷將面臨一次權力洗牌。而這個時候洗牌,就意味著戰爭。劉邦活著的時候,可能打不起來;劉邦死了,一定得打起來。

商山四皓,之所以不願意輔佐劉邦,一是因為隱士自傲;二是因為劉邦口碑不好。但這幾個人都是有信念、有情懷的人,為天下擔道義,他們是可以出來的。否則,隱士的意義、讀書的意義,又能是什麼呢?


減水書生


書上寫的都是假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劉邦把握了尺寸,呂后則毫無底線。



劉邦並不是被司馬遷抹黑的流氓,他最早混的也是遊俠,接觸過很多高人隱士,所以對這幫淡泊名利的求道者是非常尊重的,即使當了皇帝,也能尊重他們的個人選擇,不會求全責備。



劉邦在早年混江湖的時候就聽說了商山四皓的大名,因此當了皇帝之後慕名求賢,果不其然四人拒絕了劉邦的邀請。其實四人都八十多歲了,即使在朝為官者也到了退休的年齡,因此他們入朝為官毫無意義。劉邦只是單純想見見這四個人,沒有其他想法。不來也就算了。



呂后是個女人,而且是個不擇手段的女人,她為了向劉邦奪權,就讓弟弟呂產去請四人,其實言外之意是,不來就弄死你們。不想死就識相點。四人畢竟還想活幾天,於是來了。

劉邦問他們為啥來了,他們就編了太子賢能的謊話,其實太子賢能不賢能跟他們毛線關係沒有,他們只想在山上好好活幾天。



劉邦不是傻逼,一看呂后把這幾個人都弄來了,就知道呂后下了狠心,自己治不了她了,所以跟小老婆作了最後訣別,他也知道,自己如果死了,小老婆會死得很難看。但是他也沒辦法了,這就叫英雄遲暮。


唐風宋月


所謂的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學說的隱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這四位老先生都曾是秦始皇七十名博士官中的一員。

在秦朝滅亡後,他們選擇在商山(今陝西省商洛市境內)隱居避世,後來劉邦建立西漢後,鑑於這四人素有名望,就多次邀請他們出來做官,但都被委婉拒絕。

對於劉邦來說,這四位老先生不出來做官也沒什麼,因為劉邦的首席謀士張良,也和這四位老先生一樣選擇隱居。

當然,類似他們這種行為的人還有很多,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共同代表了大漢帝國體制外的一股政治力量,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們就是在野的政治人物。不過在漢朝,官方習慣性把他們稱之為黃老學士。



表面上看,這些人沒有在朝堂任職,所以自然都沒有參與到國家的政治事務中。

但其實呢,因為古代交通媒介都不發達,正所謂皇權不下鄉,尤其是劉邦那個時代,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其實是非常薄弱的;同樣,地方的郡守官員和諸侯王對下面的鄉縣的管理和控制,也是非常薄弱的。

在這種背景下,類似這些黃老學士,實際上就間接扮演了一種維持地方秩序的角色。也正因為類似的原因,大漢帝國的官方,對這些黃老學士都非常的推崇和尊敬。

同時,對於這些黃老學士來說,他們不入朝為官,意味著他們不用受到太多的約束,而且在必要時,他們還可以以中間人的身份來調節百姓與官方的利益衝突,成為雙方都敬重和依靠的對象。在這種背景下,這些人不出來當官,對皇帝和他們本人來說,都是利大於弊。

也正因類似的原因,商山四皓不肯出來替劉邦效力,劉邦也懶得強迫他們出山,因為他們雖然沒有出來做官,但他們的存在,對於維持大漢帝國的穩定,確實非常有好處。

換句話說,這些所謂的商山四皓並不是不願意出來做官,而是更希望以一種中間人的身份來協助政府治理國家,所以對他們來說,同樣也希望帝國能夠保持穩定。



然而,當劉邦決定更換太子時,大漢帝國就很有可能面臨一場大規模的腥風血雨,甚至一個搞不好,大漢帝國可能就此分崩離析。

因為,當時大漢帝國的權力割據,是外戚、功臣和皇族三足鼎立。換句話說,以呂后、樊噲為首的外戚集團與以蕭何、曹參為首的功臣集團聯手控制中央政府,以劉邦的兒子、兄弟為核心的劉氏諸王共同控制地方政府。

在這種背景下,這三大集團相互制約,誰也不敢挑戰捨棄謀取皇位,這樣西漢帝國也能夠維持足夠的穩定。問題是,當劉邦想讓趙王如意替代劉盈當太子時,就很容易打破這個平衡。

首先,太子劉盈擁有強大的呂氏家族做後盾,如果劉邦想讓趙王如意順利繼位,他在廢掉劉盈的太子之位後,必然要對外戚集團進行大清洗,否則將來趙王如意即便登基,他的皇位恐怕也做不安穩。

其次,趙王如意的母親戚夫人沒有什麼深厚的背景,戚夫人的孃家也沒有什麼牛逼的人物,更沒有在軍政兩界擁有實權的人物做依靠,這也就意味著趙王如意上位後,他缺乏強大的外戚力量給他保駕護航,而他自己的年齡又太小,這樣他面對那些如狼似虎的功臣集團,很容易就會成為他們的傀儡。

在這種背景下,劉邦很有可能對功臣集團展開大規模清洗。否則,單憑趙王如意和戚夫人兩個孤兒寡母,想有效的駕馭這些功臣集團,實在太過困難。



再者,如果劉邦把外戚和功臣集團都給清理掉,面對地方那些虎視眈眈的劉氏諸王,趙王如意又靠什麼來制約他們呢?到時帝國很有可能發生一場類似八王之亂或靖難之役的災難。

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劉邦如果想更換太子,相當於要把帝國的佈局重新打亂後再重建,這實在太過危險。而且,以呂后、樊噲為首的外戚集團和以蕭何、曹參為首的功臣集團,甚至是部分劉氏諸王,在這個過程中都有可能遭到清洗,所以他們才聯手極力反對。

也正因為此,張良才選擇幫助呂后。因為,張良雖然一直處於避世狀態,問題是,如果帝國發生這樣一場大災難,張良恐怕也會跟著遭殃,所以他才讓呂后派人去請商山四皓出山。

當然,商山四皓和張良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他們都有著同樣的考慮,所以他們也才願意接受呂后的邀請出山。

後來,劉邦看到劉盈身邊有商山四皓時,瞬間就明白,連一向避世的張良,都不想他廢太子,都選擇站在太子那邊。

在這種背景下,相當於帝國在職的政治力量和在野的政治力量,都選擇站在太子這邊,劉邦身後已經沒什麼人了,如果他再堅持廢太子,不要說劉如意無法坐穩皇位,就是劉邦的皇位能不能保住,都是一個未知數。


我是趙帥鍋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大拿,他們分別是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秦始皇時期四人也在秦朝擔任博士一職。但因為不得秦皇重用與信任,所以四人心灰意冷之下結伴隱居於商山之上。這也是他們為什麼自稱為“商山四皓”的原因。“皓”本意是指太陽出來時天地光明的樣子。在諸多顏色中,白色最為明亮,因此也把皓比作白色。而老人上年紀之後一般都是須發皆白,所以皓又特指鬚髮皆白的老人。

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他們四人之所以會稱為商山四皓有兩個原因。其一,秦始皇時期崇信法學,黃老之學以及儒學等並不受秦始皇待見。所以當時很多儒家和道家的人都不願意為秦始皇效力。並且把他們汙衊秦朝統治黑暗。商山四皓這個稱謂也有和秦朝政治分割的意思。其二,他們四人隱居之時年紀就不小了。鬚髮皆開始發白。所以他們稱為商山四皓很可能也就是自諷自己四人就是商山上的四個老人。

那為什麼劉邦想請商山四皓出仕卻被拒絕呢?大家都知道,劉邦出身草莽。所以他對於所謂的文人很是輕視。當初儒家酈食其投靠劉邦時就被劉邦給侮辱了。因為劉邦不喜歡儒生。很多文人來見劉邦。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往他們的帽子裡撒尿。劉邦蔑視士人商山四皓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們並不願意效忠劉邦。一直都躲的遠遠的。並且表示不願為漢臣。不管劉邦怎麼說就是不同意。而劉邦也不敢強迫商山四皓。畢竟這四人名氣太大了。劉邦也不得不顧及影響。

為什麼太子劉盈可以輕易請到商山四皓輔佐呢?首先,商山四皓隱居山林並不是不願為官。而是他們不願意效忠他們所不認可的人。劉盈和劉邦最大的區別就是,劉邦不喜一家獨大的學派。而劉盈卻是十分的推崇黃老哲學。這就讓商山四皓看到了希望。畢竟劉盈是儲君,他這麼喜歡黃老之學。如果劉盈繼位那麼黃老之學就有可能成為天下學派主流。所以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商山四皓才決定出山輔佐劉盈。避免劉盈被廢。也就是說他們四人出山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黃老之學的壯大傳承。和呂后無關。關鍵是因為劉盈對於黃老之學的傾向性。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劉邦多次請商山四皓都把他們請不出山,呂后(代表劉盈)去一請,商山四皓就出山來了。那麼,呂后給商山四皓許諾了什麼,他們願意出山幫助呂后與劉盈呢?

(商山四皓)

劉邦看見商山四皓站在劉盈身後,問他們,為什麼我請不出你們,太子一下就請出你們了?商山四皓回答說:“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商山四皓的意思是說,劉邦這個人不尊敬人,動不動就罵人,他們這些人都是老人家了,不願意受辱。而太子對人很仁愛,而且又很孝道,天下的人都願意為太子而死,所以他們就都來了。

商山四皓說的這段話,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肯定是呂后教他們說的。為什麼說是呂后教他們說的呢?

請注意,商山四皓話中有一句“恐而亡匿”,就是說,因為害怕劉邦,因而逃走藏了起來。既然因為害怕逃走藏起來,又怎麼敢前來見劉邦呢?既然“恐而亡匿”,怎麼敢直接說出劉邦“輕士善罵”這樣大膽的話呢?很顯然,這段不太合常理的話,只能是呂后與商山四皓設計好的。

商山四皓既然出山,就要面臨著見劉邦的問題。見到劉邦後,說什麼肯定是至關重要的。對於商山四皓來說,就要解決說什麼而不被劉邦懲罰的問題。而對於呂后來說,就要解決說什麼可以讓劉盈保住太子之位的問題。

商山四皓的問題其實不是靠說什麼就能解決的,他們敢見劉邦,只可能傍在呂后與劉盈身上。有了呂后與劉盈,就不怕被處罰了。因此,唯一剩下的,就是說什麼能夠解決保住劉盈太子之位這個問題了。

(劉邦畫像)

在商山四皓說的這段話中,有三層意思值得注意:一是用劉邦和劉盈對比,劉盈全面勝出;二是全天下的人都感遇劉盈的知遇之恩,願意為劉盈而死;三是劉盈不但“仁”,最重要的還有他很“孝”,也就是說劉盈很孝順劉邦。這三層意思合成一句話,,就是劉盈是一個比劉邦更獲得大家擁戴,同時又很孝道的人,你劉邦怎麼還要廢黜他的太子之位呢?

由此可見,商山四皓所說的話,明顯是設計好的,而不是他們願意出山的理由。

那麼,商山四皓願意出山的真正理由是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搞清楚商山四皓的訴求是什麼。

商山四皓是隱者,不過又是很有名的隱者。

這個話本身就有毛病,既然是隱者,為什麼又很有名呢?只能說,在他們歸隱之前,他們就很有名了,後來,他們突然集體歸隱,因此,這件事就在全國各地傳出了名。

那麼,他們在歸隱之前,是靠什麼出名的呢?

《史記》中並沒有說。蔡東藩的演義小說《前漢演義》上講,商山四皓原先是秦始皇七十二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後來秦末大亂,四人才去山中隱居,同時研習黃老之術。

演義小說講的內容,自然不可信。不過,這也說明,這四位老先生在隱居前,確實是非常有名的。

(張良畫像)

那個時代的人,要出名,無非靠兩樣:一是當官,二是著書立說。秦始皇那個時代,肯定是不允許著書立說的。因此,他們應該在秦朝之前就已經出名了。如果他們講的東西不違背秦始皇的主張,去秦宮裡當官,也是有可能的。當然了,也有可能在秦朝之前,或者秦始皇焚書坑儒這樣的事件發生後,他們就隱居商山了。

不過,不管商山四皓之前是怎麼出名的。當他們鬚髮皆白,年紀已經八十多歲的時候,他們考慮的問題,肯定不再是著書立說,而是能不能延年益壽,乃至得到永生的問題。估計他們也明白,要想長生不老,肯定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能否延年益壽。

我認為,呂后當時找他們的時候,就給他們講了,要給他們提供優厚的飲食條件、住宿條件以及醫療條件。讓他們儘量延年益壽。事實上,當年張良一心求道,但最後發現身體每況愈下的時候,他也接受了呂后給他提供的良好的生活條件的建議。商山四皓的情況,應該與張良的情況是一致的。

也就是說,呂后不過是答應了給他們養老,因此說動了他們。而劉邦當初召見他們,可沒想過要給他們養老,而是要他們幹事。而且當時劉邦正在殺功臣。那樣的話,不但養老沒著落,很可能還有性命之憂,他們當然不會下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