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卷雪如堆絮,上睛下雨,人稱此景為“兜綿世界”“牛頂雲海”

如卷雪,如堆絮,上睛下雨,人稱此景為“兜綿世界”或“牛頂雲海”。

如卷雪如堆絮,上睛下雨,人稱此景為“兜綿世界”“牛頂雲海”

背牛頂景區

背牛頂景區位於撫寧縣東北部。海拔965米,景點寶峰禪寺、清河塔寺在距龍潭東2公里處,背牛頂,山道陡立,遊人需扯索攀梯,猿引而上。穿過山門,返身憑垣四望,飄飄然好似昇仙。

如卷雪如堆絮,上睛下雨,人稱此景為“兜綿世界”“牛頂雲海”

背牛頂景區位於撫寧縣東北部。海拔965米, 萬里長城從山頂蜿蜒而過。主要景點有龍潭、寶峰禪寺、清河塔寺、背牛頂龍潭緊傍遊背牛頂的路畔。潭壁如斧剁刀切。夏季,瀑布從峽谷間跌落,氣勢磅礴,如虎嘯龍吟。潭東峭壁上鐫著“龍泉” 兩個楷書大字。崖旁立著清道光年間的兩座石碑。龍潭上新架彩虹橋,通向“望雨亭”。路北有石砌“龍王廟”。

主要景點

寶峰禪寺、清河塔寺在距龍潭東2公里處。兩寺結構相同,均為一棟三間四室無樑殿,券頂、石牆、無一寸椽木。清河塔寺居左,寶峰禪寺居右,清河塔寺外牆臥碑記載為“始建於元至元年(1321年),明正德三年 (1508年)重修”,寶峰禪寺於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兩寺內壁各鑲寬約50釐米,高約80釐米的27塊臥碑。臥碑上鐫刻如來、菩薩、天王、金剛等佛像,線條流暢,刀鋒銳利。為明代石刻珍品。寶峰禪寺殿前的兩座峭壁如門,叫“山門”。“山門”左右,盡是大小不一的佛像摩崖。兩寺相距約1.5公里。

如卷雪如堆絮,上睛下雨,人稱此景為“兜綿世界”“牛頂雲海”

背牛頂

背牛頂過龍潭再行數里,穿過由野生猻猴桃和野葡萄藤覆蓋而成的綠色長廊,便可仰望背牛頂。這裡山道 陡立,過去依峭壁置有五節柏木長梯,梯旁有兩條鐵鏈道。遊人需扯索攀梯,猿引而上。穿過山門,返身憑垣四望,飄飄然好似昇仙。如遇陰雨可見腳下鋪雲萬里,如卷雪,如堆絮,上睛下雨,人稱此景為“兜綿世界”或“牛頂雲海”。山門南側內壁嵌有一臥碑,上刻“太清觀”3個小字,下刻“背牛頂”3個大字。山門附近,有一石崖上鐫“今生不把彌陀念,枉在人間走一遭”,給人一種超俗之感。石崖後的松林中,有清代乾隆年間的的碑林10餘通,多為功德碑。過碑林,有甕形井7眼,附近崖壁下,有一長方形木池, 水壁池壁,稱“放生池”或“蓮池”,水終年外溢。池前為石城望海樓遺址,現已長成茂密的松林。石城東邊是關帝廟遺址。由此向東行,石壁上有呂祖 劍線刻石像。廟後石崖上建有無樑殿,石牆、磚拱券、硬山布瓦頂,前開一門,側壁開二孔,殿內正面置木雕觀音3 尊安裝於佛座上,為1985年重置。毀前兩側有云杉兩株。殿東北 10米有鍾架遺蹟,再向西北有金光洞,洞內現存宣統元年(1908年)青石匾額一方,上書“金光洞”3 個大字。周圍雕以龍紋花邊。東側有碾盤一具,系當年僧道生活用具。西側石壁有明代參將林桐所題“海闊天空”4 個大字,東側石壁有明代民眾所刻求佛記事。從金光洞再向上攀登,到達頂端。這裡雲深林密,松濤陣陣,北望長城,群山疊翠;南觀渤海,天水相連,帆影點點。

交通提示

可以自駕車走102國道至榆關北行經猩猩峪到達宏量寺,下車步行進入綠色長廊後,便可直攀背牛頂。

如卷雪如堆絮,上睛下雨,人稱此景為“兜綿世界”“牛頂雲海”

撫寧縣,古稱驪城,直到唐朝武德二年設立撫寧縣。“撫寧”兩字的意思是“撫我黎庶,寧我子婦”之意。撫寧位於河北的東北部,北倚燕山,南瀕渤海,山地、丘陵、平原各佔三分之一,地勢北高南低,礦產豐富,盛產水稻,遠近聞名的“留守營”大米就是出自該縣。棉花、油料、果品、畜牧、淡海水產品也很可觀。工業以造紙、紡織、機械、化肥、水泥、採煤、釀造為主。是我省億元財政縣之一。人們說撫寧人紮實能幹,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優異成績。

如卷雪如堆絮,上睛下雨,人稱此景為“兜綿世界”“牛頂雲海”

從秦皇島的地形圖上看,撫寧將整個我市三個城市區包圍,境內公路、鐵路交通四通八達,歷史悠久,風光旖旎,山、川、海集一身,主要旅遊勝地有南戴河旅遊開發區,背牛頂旅遊區,燕塞石林旅遊區,天馬山、天馬湖旅遊區及九門口旅遊風景區。而背牛頂旅遊區是較優秀的一個,遺憾的是由於各方面的限制很長時間養在深閨人不識,如今已正式對外開放。

背牛頂風景區距海港區約五十公里,經榆關,猩猩峪,到達宏量寺,而猩猩峪隸屬於撫寧大新寨鎮,原來是一座明代戍邊城堡,據說這裡住過猩猩或說這裡掉下過星星也就是隕石,故而得名。現在仍可看到這塊石頭。

從猩猩峪前行,途中可見蒼山疊嶂,峰迴路轉,烽火臺林立,溪流潺潺。尤其在群山懷抱中有一奇景——龍潭。一潭清水,水深高丈,寒氣四溢,沁人心脾。潭旁建有龍王廟,當地流傳著“禿尾巴老李”的動人故事:撫寧縣官莊有一李姓婦女,生了一條小蛇,不忍丟棄,放在水中養了起來,逐漸長出了鱗片。遇雷雨天就逃走,每逢陰雨之夜就潛回吃奶。每次吃奶,母親就痛死過去,去後又甦醒,母親痛苦難忍,在其吃奶時藏刀嚇唬,結果誤傷其尾,逃走後就不再來了。後託夢告訴母親:“我已有住所,在北溝龍潭中,叫禿尾巴老李。”老李天性善良,天旱祈雨,甚為靈驗。潭兩側為懸崖峭壁,形如斧劈刀削,東側峭壁上刻有“龍泉”兩個大字,潭上騰空架起彩虹橋,通向“望雨亭”。順路上山右達亂刀峪,又稱燕塞石林旅遊區。

如卷雪如堆絮,上睛下雨,人稱此景為“兜綿世界”“牛頂雲海”

從龍潭前行四公里便到了宏量寺,這裡僅存遺址。再前行約一公里便到了背牛頂山腳下。從山下望去,山頂高聳入雲,因山後有石如牛,故名。遼代天慶年間始修,明正德十四年,僧人佛海鑿井建廟,帶徒重修背牛頂。隨後在隆慶、萬曆、崇禎年間又先後修建無樑殿,拓大了金光洞。但到了道光十年,又被道人所佔,光緒八年,該廟主持曾受皇封。因此,一山先後容佛、道兩家。歷代香火極盛,傳說許願很靈。

從山腳沿石階向上攀登,山漸陡、景亦幽。這裡常年為原始森林所覆蓋,奇花異草、參天古樹另人賞心悅目。山路樹叢中便有兩塊威武的“將軍石”,象把守山門的忠誠衛士。再往前行,便到了幽深的綠色長廊。這裡天然生長的獼猴桃藤、野葡萄從路兩旁向上空延伸,勾連一起,形成一條濃廕庇日的綠色長廊。奪人工之美,具有大自然之妙,別有韻味。

從綠色長廊上行,通過一段艱難的攀登依峭壁安置五層柏木長梯,梯旁高懸鐵索,遊人扯索攀,猿引而上,驚心動魄。如今設置了七十米長的鐵梯,外有圍欄,雖兩旁崖山有壁,令人心有餘悸,但有驚無險。

如卷雪如堆絮,上睛下雨,人稱此景為“兜綿世界”“牛頂雲海”

到了山門,才令人驚魂稍定,反身四望,才覺風景這邊獨好,才知不枉來一朝,飄飄然好似昇仙。如遇陰雨,可見腳下鋪雲萬里,如蒼雪、如堆絮,上晴下雨,人稱為“兜錦世界”,或稱“牛頂雲海”,論氣勢不亞於黃山雲海,山門南側內壁嵌有一臥碑,上刻“太清觀”三個小字,下刻“背牛頂”三個大字,山門上幾米遠,石壁上刻有“今生不把彌陀念,枉在人間走一遭”,給人一種超俗之感,據說凡是念聲“阿彌陀佛”之人,登山疲憊便會一掃而光。

石巖後的樹林裡,掩映著一片碑林,大都是為捐修廟宇人名字的碑刻,東側數口井錯列排開,大都鑿石而成,水淺的不足一米,水深的三米有餘,妙在不論深淺,雖在山頂卻常年不涸,井東石壁下有一方池,古稱放生池,池前有一“望海樓”遺址,雖樓去而平臺依存,生有幾棵五百年以上的古松,樹葉茂盛,現山頂唯一僅存的建築——無樑殿,仍供奉著望海觀音。殿北的金光洞旁有一石刻,楷體“海闊天空”。四個大字蒼勁有力,洞東峭壁上刻著佛像和遊人留下的詩句。而洞前的平臺,正好作為野餐聚飲的好場所。

如卷雪如堆絮,上睛下雨,人稱此景為“兜綿世界”“牛頂雲海”

從金光洞再向上攀登,便達到了頂端,極目四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會油然而生。北望:燕山山脈,層巒迭嶂,長城雄踞山頂,老嶺諸峰歷歷在目;東望:角山長城、山海關古城盡收眼底,用一個十倍的望遠鏡,便可看見海港區街道上車輛如梭,奔流不息;南面,海天在目。北戴河、南戴河及黃金海岸上的幾顆明珠鑲嵌其間,也只有登絕頂,才真正的發現秦皇島人生活在綠色環抱的山海之間,交通發達、環境優美的天地裡。

古代在背牛頂可留宿,不遠的將來,隨著旅遊的開發,山頂別墅的興建,那時“隔窗可摘星,臥床觀日出,飯香鳥同吃,果熟猿共收”的萬物相安世界定會重返山中,僅僅現在,登臨此處,那種太白之豪,東坡之逸也會有油然而生。

現在渤海林場加大了開發力度,另一條下山路徑已經鑿通,而南山那種茂密叢林,滿山的天女木蘭及保存完好的長城敵樓、敵臺更會使您流連忘返的

如卷雪如堆絮,上睛下雨,人稱此景為“兜綿世界”“牛頂雲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