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有些人認為“一旦知曉物理終極理論,人類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這說法正確嗎?對此你怎麼看待?

和協


這個說法,完全沒有科學性和邏輯性。

物理是研究物質結構和運動規律的自然學科,它作為基礎學科,是我們瞭解身邊世界,知曉客觀存在的一種認知。大至浩瀚宇宙,小至微如粒子,都有其運行規律。物理,就是幫我們認識和了解這萬千世界的工具。

何為物理的終極理論呢?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科學水平,有不同的物理終極理論認定。

在中世紀歐洲,地心說是公理,那麼哥白尼創立的日心說,是不是就是當時物理的終極理論。人類不但沒有滅亡,並且越發興旺生機勃勃。

1900年,經典力學發展到頂峰,隨著熱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場論的建立,幾乎可以解釋所有的物理現象。著名的物理學大師開爾文勳爵當時說,物理學大廈已經落成,未來的人類只需要修飾和補充細節就可以了。話猶未落,普朗克發表了量子假說,5年後,愛因斯坦發表了狹義相對論。物理終極理論再次出現,又再次出現。2020年,人類依舊在繁衍。

讀史使人明鑑。

今天,站在前人的科學成就之上,我明白,沒有人可以超越自己的時代而洞悉未來,所有對未來的前瞻都侷限於自己所處時代的知識成就範圍。

今天,讓我來預測未來的科學終極理論是什麼,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我但知道,只要人類文明在延續,科學永無止境。物理學大廈看似高聳,當穿透時間的長河從過去回望現在,這座大廈其實很有可能是地基的一部分。

今天,我們所在的地球是球形,蘋果為什麼掉落是常識,這不是現代人比古代人天生就聰明,而是過往無數物理巨擘,用智慧的總結讓我們在生活中即知曉。得以讓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去學習更高一階的知識。

物理有終極理論嗎?永遠沒有。哪怕人類具有了能縱橫宇宙的能力,一樣存在著宇宙創生和寂滅的問題,明白了我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也會明白宇宙有誕生就有死亡,有開始就有結束,生存在這宇宙中就要遵循這宇宙的規律。

只有離開這宇宙,人類才有永恆的可能,離開了就是終極理論嗎?我認為絕對不是,一個物理高峰接著一個物理高峰。

我們談談滅亡吧

滅亡和物理學發展有什麼關係,我實在是想不通這兩者有什麼邏輯聯繫。如果物理成就越高,人類越危險,那回到智人時代冰川期,人類平均壽命20年,那時候更安全嗎?

或者近一點,鐵器時代,沒有威力恐怖的核彈,沒有機關槍,安全了?封建時代人的平均壽命40年不到。看,大汗鐵騎南下,走得慢了長矛戳死。別以為鐵騎無敵,床弩,大黃弓,制敵利器,一不留神射個對穿。那你選擇投靠那一邊呢?

或者擔憂的是未來,隨著科學的攀升,威力巨大的反物質炸彈一顆消滅一個星球。的確, 在遙遠的未來,人類一定會擁有這樣的能力。要多久呢,一億年大概是保守估計了,相對而言,法國的國際核聚變反應堆快要竣工了,100年左右,核聚變飛船讓星際殖民變得非常可行,而且一定會因為資源需求而成為必然。

到那時候,人類遍佈星海了。難滅。會滅嗎?不盡然。所有的紛爭都是資源有限。能力越強,越無所求。真空零點能都能提取了,何須爭鬥呢?達到如此高的科技,人類文明已經進化的不可想象了。

相信科學

太遙遠的事,還是不要去假想,因為沒有半點科學依據,想象也是以現在的所知去無根據的猜測。

如果擔憂未來,不如擔心現在,地球上的核彈已經可以毀滅地球環境N次了,放射性塵埃會遮蔽天空數千年,恐怖的核冬天直接就讓人類滅絕了。這個擔憂很現實,只要點了發射按鈕,半小時,人類文明終結。不要等待什麼物理的終極理論出現人類才離滅絕不遠,那樣等的好吃力,擔心的過於超前了。不如今晚就擔心睡著了被丟了大伊萬。

1905年狹義相對論的重要推導——質能轉換方程E=MC^2已經足夠消滅一切了。

科學發展是科學發展,人類行為是人類行為,社會現象是社會現象。這分別是物理學,人類學,社會學三個範疇。不能硬生生的製造因果關係把物理和種群滅絕劃等號。那我說化學,遺傳學,醫學,生物細胞學等等一大堆學,發展到極致都可以滅絕物種,那我們是不是現在停止科學,燒燬教科書,迴歸農耕時代好一些呢?

把思緒拉回來吧,認真做好工作,善待自己的家人,朋友,才是你現在應該想,應該做的。

至於所謂的預言,這世界太多了,預言世界2000年毀滅的,地球還在。預言2012大災難人類滅絕的,人類還在。這是一年年的到,一年年的不兌現。現在整出一個終極滅絕來了,可以的,把時間線無限拉長,讓你們永遠看不到那一天,誰也不能說我再扯謊了吧。

尊重科學,相信科學,科學沒有權威性,科學隨時可以有證偽性。正是科學如此的可以接近和隨時可以驗證,科學才引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至於張嘴就來的所謂預言,送他們2個字——神棍


開心小魚


“一旦知曉物理終極理論,人類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這個提問怎麼看起來挺玄乎的呢?

其實,科學知識本來就是無窮無盡的,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宇宙的構造與形成,現有的理論都只是建立在一些很簡單的層面上。

至於物理知識,那當然更是深奧無比,我甚至相信,有些物理知識只是在地球上適用,也許離開了地球,現有的所謂“知識”,可能就會變得一文不值。

放眼世界,已經感覺自己是何等的渺小,放眼宇宙?你還真有那份心的話,先把我們身邊的事情做好就不錯了。好高騖遠沒有什麼好處,只會讓自己膨脹再膨脹,有意義嗎?

更何況,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平凡市井中人,並不是吃飽了沒事幹而去成天擔心宇宙大爆發的那些人。就讓高大上的、那些喜歡杞人憂天的、那些自以為是的人去研究宇宙大爆發吧!我們有我們需要努力去做的事,那就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得一天比一天更好。


感動時代


哈哈!這個問題,本民科最好還是反過來回答,從牛頓時代算起,一直到迄今為止,物理一直在物質的表象上做研究,一切所謂的物理定律與宇宙的實在毫不相干,比如牛頓的慣性參照系,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蓋爾曼的夸克,威騰的弦理論,對稱破缺,暗物質,多維空間,平行宇宙,黑洞熵,...整個就是物理大咖們的主觀臆想,所以要滅亡的不是人類,而是這些所謂的物理定律!自2019年起,物質屬性的物理正在遭遇毀滅性創新的顛覆,被與宇宙相一致的超越物質的全新理論所取代!


外星文明新時代


“科學終級理論”是什麼?為何會讓物理學兩大支柱不可調和?

現代物理現在正面臨著巨大分歧,因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相互矛盾的。研究巨大物體與天文學的廣義相對論和研究微小粒子的量子力學二者各自發展出了豐富的成果,每當我們需要在一個自然問題上檢驗其成果的時候就會發現,大自然一邊對廣義相對論說“你是對的”,一邊又對量子力學說“你是正確的”,但為什麼它倆研究的根基卻是相互矛盾的呢?

偉大的大統一之路

當兩個不同理論出現分歧時,用一個新的理論將它倆同時解釋是物理史已經發生過很多次的事情了:

當描述地球上物體運動的伽利略物理學和描述天體運動的開普勒物理學出現矛盾時,牛頓挺身而出將它們統一了,提出了萬有引力;

麥克斯韋和法拉第則把原本看似不相干的電與磁統一起來,找到了電磁場方程;

麥克斯韋的電磁場與牛頓力學又出現了衝突,是偉大的愛因斯坦用狹義相對論將它們納入同一個公式中,之後愛因斯坦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來解決牛頓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的衝突。

世間萬力,如今已經被簡化成4種力了,分別是強力、弱力、電磁力、引力。愛因斯坦的餘生都致力於將它們統一起來,但是最終並沒有成功。所以現在有無數物理學家在為了尋找這一究級答案而奮鬥著,這就是浪瀾壯闊的“大統一理論”探索之路。它是如此地關鍵且本質,是我們人類接近世界真理的最後一扇大門,所以也被稱之為“萬物之理”、“科學終級理論”。

統一這四種力是大統一的目標,分別是重力、電磁力、強力、弱力

經過近百年的研究,現在物理學家們已經基本完成了強力、弱力和電磁力的統一。現在唯一的還沒有解決的是引力,它和其他幾種力相比實在是太奇怪了,引力的強度極弱而作用範圍近乎無限(別被弱力的名字欺騙了,它是引力的10^25倍)。況且以上三種力都是在量子力學內部消化的,和廣義相對論有衝突問題的引力還沒有可靠的解釋理論。

引力如何難住量子力學

在很久以前,人們是怎麼認識磁場所產生的力和重力的呢?牛頓在他的書中是這麼定義的:引力是一種超距離作用力。說白了他就是認為這是一種類似“虛空感應”的作用方式,不需要實體。那個時代的人們對磁場的普遍認識也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超距離作用”,我想,可能現在絕大多數人對於它們的認識也和幾百年前沒有區別吧。

磁場是量子場

但是後來人們發現了幾個現象:

磁場可以產生電場,電場也可以產生磁場,。

電場和磁場可以相互感應,產生電磁波。

光的本質是電磁波,擁有波動性。

光還擁有粒子性,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光子。

我想這些學過高中物理的朋友應該都有印象,那麼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幾個相互關聯的結論如果把中間部分去掉,首尾相接就會得到一個非常奇怪的結果:磁場是由光子組成的。

這是真的嗎?沒錯,是真的!雖然看上去非常彆扭,但是這就是量子物理學的巨大成果之一:電磁場不是什麼“超距離感應”的不合理存在,電磁場就是量子場,是由量子組成的,電磁場的量子就是光子,而電場和磁場不過是同一個物質的兩種表現形式罷了(我們能看到光子種類很少,能量更小或更大的光子和我們視網膜上的色素不會產生相互作用)。

所以當兩塊磁鐵相互排斥時,你可以理解為有兩束光子流因相互衝擊而產生了作用力(其實沒這麼簡單)。也就是說,這些看不見的作用力在量子力學裡被破除了神秘,它們都只是極細小的粒子直接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效果。後來物理學家們也找到了傳遞強力的量子(膠子)和傳遞弱力的量子(弱玻色子),這讓量子物理學家大展精神,它們似乎無所不能。\t事實上量子物理學確實差一點兒成了物理終級神器,在量子力學方程誕生後的幾十年間,物理學家們每一天都像是活在大年三十一樣,每當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只要直接用量子力學的方程進行計算就可以得到答案,而且答案總是對的。

舉個例子,現代化學有一張元素週期表,它把元素按電荷數量進行的排序,但是我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這些元素會有這些獨特的性質,比如1號元素氫是比較活波的,但是2號元素氦卻是極端地不活波,可是3號元素鋰又變得非常活波了。這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它們的性質不是平緩變化而是突然改變的?為什麼有些元素是金屬但是有些不是?

這時只需要用量子力學的方程算一算原子核,就會得到一些整數解,再拿出元素週期表一參考,物理學家們就會發現這些數的週期和元素週期表的特性完美地契合了!這數其實就是電子軌道。如比第一個解是2,這就代表著在原子核外第一個可以容納電子的地方最多可以同時存在兩個電子,所以二號元素氦沒有孤立的電子而特別穩定。

那麼這麼神奇的量子力學為什麼不能搞定引力呢?因為如果假設引力也是由量子場引發的,那麼就會存在名為“引力子”的東西,但是事實上無論怎麼計算物理學家都找不到一個可以合理描述引力子的方程。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量子場的特徵和現實世界還是很像的,如果一個場是全方向擴散的,那麼必然會衰減的很快。但是引力卻十分不同,它本身極微弱,卻極難衰減,可以近乎無限地傳播下去,量子的“直接作用”就根本沒法解釋它了。

引力子假說,失敗

相對論哪裡不足

廣義相對論對於解釋引力的現象是非常在行的,它的方程可以完美地計算引力,並完美地解釋了一些特殊的天文現象(水星近日點進動)並和預言天體(黑洞)。但是相對論的基礎和量子力學是完全不一樣的,它認為引力場就是時空本身,而引力的本質則是巨大質量的物體可以從“幾何學”的角度扭曲時空, 這就產生了一種“物體自發地向扭曲更厲害的方向掉落”的現象。

也就是說,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觀是連續沒有間隙的,不需要什麼物質支撐的。這樣一來問題就很明顯了,總結一下就是:

量子力學:一切場包括引力場理應是量子場,而量子場本質是不連續的。

相對論:引力場是固有存在且連續的,引力是時間和空間的扭曲造成的。

雙方現在都處於困境之中,相對論雖然好用,但是卻沒法詳細解釋“引力場(時空)的本質是什麼”,只能精準地對它進行描述而已,就好像我們可以計算沙子的流動性和剛性,但是卻不知道它能同時擁有這兩種特性的本質——沙子是細小的固體。

而量子力學在以往的歷史中雖然戰無不勝,卻找不到能把引力場納入麾下的公式,而且到目前為此我們已經可以明白用現有的量子理論根本沒辦法解釋,怎麼找都是徒勞的。這種雙方不相容而且都無法幹掉彼此的困境就是“大統一理論”之路目前停滯不前的原因。

兩個希望之星

那麼這麼多年物理學家們有沒有想什麼辦法去解決這個難題呢?有,我可以簡單地介紹一下

1、弦理論。這是一種用數學強行打通任督二脈的方法,邏輯其實也不難理解:你量子不是衰減的快麼?我就用更多的公式來近一步拆分你量子的公式,通過數學的方法構建一個(非常複雜的)公式,這個公式既可以變形成量子的公式,也可以變形成引力的公式,然後再來分析這個公式,解讀(猜測)公式中的每一個結構都是什麼意思,最後對於這個公式的理解是萬物都由一個個閉合且振動的弦組成,所有的基本粒子和現象都是這些弦不同頻率振動而顯示的表象而已,這就是弦理論。

但是目前看來它的希望不是很大,因為在構建這個公式時,為了自圓其說,只能不斷增加維度,最後硬是加到了11維,有一種非常“刻意而為”的感覺在裡面。而且弦理論預言的質子衰變和一些奇奇怪怪的粒子到現在也沒有被發現,它只是一個數學上已經成功而實驗上無法證明的尷尬存在。

2、圈量子理論。這個理論我個人更青睞一點,它的思路是把空間單獨地量子化,和其他的量子場不一樣,它強調空間本身就是由“空間量子之海”組成的,相對論中的空間扭曲就是讓這些極小的空間量子出現了扭曲,因為它們太小了,所以看上去時空就像是連續的一樣。這個理論的優雅之處就在於它不需要給世界增加額外的粒子。

但所有好事不可能被它一個給佔盡了,要接受它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那就是顛覆你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把時間給幹掉!是的,在圈量子理論的公式里根本沒有t這個單位,這個理論不承認時間的地位,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每個位置的時間不一樣,而圈量子理論認為每個空間量子的時間都是不同的,所以時間根本不能算一個基本變量,只能算是一個類似平面幾何中輔助線的參考變量,這可真是有夠瘋狂的!


經常用了


終極物理就是自然演變的規律,生生死死的這種現象,大至宇宙,少至塵埃,形成整個生存體系。

給定記憶粒子為前題去解說星雲產生與星體生長過程,即物質凝團生成與衰老環境困素。學界所說宇宙中的引力波就是物質中最活躍的電子,電子在高溫高壓下形成共生的電子層,逐漸遠離曾經包囊的元素,使各種元素凝結成一個緻密的結構體,也就是星球的核心,核心之外處是密度較的物質,通過不斷擠壓與吸取外部物質,逐步參與了核心運動,當核心質量達到外部電子層無法包囊時,就會發生拋射現象,拋射出的物質在太空中冷卻凝結就是我們看到的星雲,而星雲中的有機質又是養育星體的食物,當星體無法獲取更多有機質時,星體內部運動就緩慢下來,溫度亦漸降,這種高密度物質凝團也就是學人們所說的黑洞。當黑洞遠離星雲環境下,電子又去參與黑洞中物質,層層消解,這個過程是漫長的,遇上足量的星雲又可以死灰復燃。

地球物理亦不例外,我們的石油,煤炭,地震,水等等形成就是一個物質擠壓漸變的過程。

解構世事並不難,知規律,求共存,明真理,即可!


張程然


這個問題的課人,上個世紀就想過,只有好奇與太愛自己而毀滅人類!


應家老大697


“物質是不依賴意識而轉移的客觀實在”,因此從哲學角度上講,與知曉不知曉物理的終極理論,就是說,客觀事物世界存在,與人類認識到它與還沒有認識它沒有關係,它該怎麼存在還是怎麼存在的,該怎麼運動變化還是怎麼運動變化的,與人的意識無關。並且它也沒有意識,而因為人類認識到了它的本質,就把人類怎麼樣的,放心。

再者,按照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的認識只能不斷深入,而達不到絕對真理的,因此,認為有終極理論存在的觀點是錯誤的。


惠舒旅社老闆


終極理論英語名稱是the Theory of Ultimate,在物理學中,終極理論又稱萬有理論,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量子論物理學家們提出的一個標準模型理論。物理學家們即將把引力、電磁力與原子核力用單獨一項數學定律來描述。

終極理論這個概念包含有兩個相反的含義:

一個含義是:理論的“起點”達到終極。例如:《幾何學》是從“點”概念開始,推導出“線”、“面”“體”等,直至推導出幾何學全部學科體系,“點”就是這門學科達到終極的“起點”。相對幾何學這門學科,這就是“終極起點”的“終極理論”概念。

另一個含義是:終極地“完成理論”。理論已把所有問題都解決,沒有不可證明的問題,如霍金放棄的“終極萬有理論”,這是“終極完成”式的“終極理論”概念。

絕大多數科學家追求的“終極理論”都是指“終極的起點”。因為宇宙之大,未知無盡,不可能有“完成的理論”。牛頓曾經說過:“自然哲學的任務,是從現象中求論證,從結果中求原因,直到我們求得最初的原因為止。”

溫伯格說:“終極理論只能在一個意義上說是終極———它把某一種科學探索引向終點:那是一種古老的探索,探索那些不可能有更深層原理來解釋的原理。”這個“不可能有更深層原理來解釋的原理”就是“起點”。

霍金過去也是追求“終極的起點”,他曾宣稱:存在一種可以把所有自然規律都以一個單一的、優美的數學模型表示出來的“終極理論”,也許簡潔到在一件T恤衫上就能打印出來。

霍金又放棄了這一追求,理由是“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個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沒有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這反映出霍金追求的目標從“終極的起點”轉向了“終極的完成”。

霍金對“終極理論”的理念上產生反轉,使他自己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最終滑向不可能實現的“終極完成”式的“終極理論”。

時間與空間

是相聯還是撕裂

牛頓認為定律不是孤立的,所有定律之間都有因果關係,因此只要找出一個核心定律(最初因),就能從它推導出所有定律。第一層先推導出數個外圍定律;第二層,每個外圍定律又推導出數個定律;第三層,第四層……最後就把所有實驗定律一一推導出來,而實驗定律又可以推導出宇宙萬物。這就是牛頓的終極理論,也是愛因斯坦“用單純的演繹方法”建立世界體系的構想。

這裡內層定律是“原因”,被推導出來的外層定律是“結果”,定律之間是因果相連。實際上科學並不是從核心開始的,而是從外層的實驗向內層核心尋找。通過實驗可以找出實驗定律,但是再向內層找定律,就無法採用實驗方法,只能從實驗定律(結果)向內層找它的根定律(原因),這就是牛頓的“從結果中求原因”。這是反向推理求根的過程:數個實驗定律歸根於一個第三層定律,數個第三層定律又歸根於一個第二層定律,直到最後全部迴歸到核心定律(最初因),這就是“直到我們求得最初的原因為止”。從最初因開始推理所以稱“起點”;推理過程稱“演繹”。

在他的終極理論構想中,各種定律從核心定律向外一層一層推理,各種定律分別在不同層次上。

而霍金及許多科學家要把不同層次的定律合成一組數學式,這顯然是辦不到的,不同層次的問題根本不可能合在一起。“核心定律”向外像樹那樣一枝又一枝分出支節,當分解到物理定律時,已變的千差萬別,毫不相連,這就導致定律無法在下層直接合並。如:量子化定律與引力定律是二個分支無法直接合並,然而霍金卻要把這兩個定律直接合並,建立“量子—引力”理論。

霍金認為終極理論最大的困難是無法將萬有引力與另外三種力合併,其實根本不必合併,因為按照牛頓方法只要沿著分支找主幹,就能將所有分支定律統一。

霍金是直接把定律合併,而牛頓是把定律因果排序找最初因。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二者終極理論構造不同。

宇宙主體構架是量子化結構(不連續的量子世界),構件之間採用“連續的”過度(相對論及牛頓世界);相對論及牛頓的“時間”與“空間”相聯,是“確定性”狀態,當“時間”與“空間”撕裂,是“非確定性”狀態;而在“撕裂”狀態下又產生兩個極端,量子力學(微觀世界)及天文學(宏觀世界)。“決定論”是“時間”與“空間”相聯的結果,“非決定論”是由於“時間”與“空間”撕裂導致。由於不清楚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霍金被迫放棄終極理論。

物理學家已經弄清楚的宇宙基本粒子包括電子、中子、夸克等等,是構成物質的基礎。它們都沒有下層粒子。弦理論則推翻了這種說法。根據弦理論,如果可以通過更精確的手段來檢測這些粒子,會發現它們不是一個點狀體,而是一個細小的一維圓環。每個粒子包含一個振盪的細絲,就象一個無限細的橡皮圈,物理學家稱之為弦。

雖然沒有辦法觀察到弦的存在,但用弦理論來代替點狀粒子理論可以有效地解決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之間的不相容性(按推導,兩種理論不能同時成立)。弦理論解開了本世紀物理學家們的戈耳迪之結。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就,但這只是弦理論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

夢想王國

在愛因斯坦時代,強力和弱力還沒有被發現,但他發現了引力和電磁力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力的存在,這使他很困惑。愛因斯坦無法接受自然界建立在這種多餘的設計的基礎上。這使他開始了30年的艱苦研究,來建立一種統一力場理論,希望能找到一種更高級的原理來包容這兩種力。這種堂吉訶德式的追求真理的方式,使愛因斯坦與主流物理學相隔絕,而當時主流物理學所熱衷於研究的是剛剛興起的量子理論。1940年他在給朋友的信裡寫道,“我成了一個孤獨的老傢伙,大家所知道的只是我常常不穿襪子,看起來象個古董。”

愛因斯坦完全超越了他的時代。半個多世紀以後,他的統一力場理論的夢想成了現代物理學界的聖盃。很大一部分的物理學界和數學界的人士越來越相信,弦理論可能是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通過這種單一的理論-所有事物在其最微觀的層面上都是由振動的弦聯結而成-弦理論提供了一種包容所有力和物質的架構,可以合理地解釋一切。

例如,弦理論認為現存粒子的性質-與四種自然存在的力(強力和弱力、電磁力和引力)相關聯的基本粒子和力場粒子具有不同的質量和其它性質-可以解釋為弦的不同振動方式。如同小提琴或鋼琴上的弦一樣,它們以一種特有的共振頻率進行振動,弦的圓環的這種振動方式產生的效果就象人的耳朵可以聽到不同的音符。而每種粒子的質量和力場可以通過弦的振動方式來測定,這比製造音符還方便。電子是某種振動方式的弦,上夸克則是另一種振動方式的弦,依此類推。

實驗數據還遠遠不夠,弦理論中粒子的所有屬性都可以由一種唯一的物理特徵來體現:基本弦圓環的共振方式,就象音樂。這種理論在自然力場上同樣適用。力場粒子也是和某種特定的弦振動方式相關聯,以此類推,所有的事物-物質和力都在微觀層面由弦振動的理論統一起來,就如同琴絃彈奏出不同的“音符”。

實驗數據還遠遠不夠,弦理論中粒子的所有屬性都可以由一種唯一的物理特徵來體現:基本弦圓環的共振方式,就象音樂。這種理論在自然力場上同樣適用。力場粒子也是和某種特定的弦振動方式相關聯,以此類推,所有的事物-物質和力都在微觀層面由弦振動的理論統一起來,就如同琴絃彈奏出不同的“音符”。

終結所有理論的理論

在物理學的歷史上,我們第一次建立起了一種可以解釋所有構成宇宙的基本物理學特徵的理論框架。因為這個原因,弦理論常常被描述成“萬能理論”或者“終極”、“最終”理論。這種誇張的詞彙是為了突出這個最高層次的物理學理論-一種存在於所有理論之中,不需要也無法進行更進一步解釋的理論。

實際上,許多弦理論學家採用的是更現實的方法,他們只是把“萬能理論”當作一種有限的理論,用來解釋基本粒子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的屬性。簡化主義者則稱這種理論根本沒有界限,原則上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從大爆炸到白日夢,所有一切都可以用物質基本成分之間的微觀物理學過程來描述。簡化主義者認為,如果你知道了所有物質的內部成分,那你就瞭解了一切。

簡化主義者的觀點引起了激烈的急論。許多人認為這是荒唐可笑的,美好的生命和宇宙竟然只是一些完全按照物理學規律跳著毫無意義的舞蹈的微觀粒子。難道所有的感情比如高興、悲傷、厭煩只是大腦中的化學反應-分子和原子之間的反應,從更微觀的層次來說,是一些基本粒子間的反應,而這些基本粒子只是一些振動的弦?

為了回應這種批評,諾貝爾獎獲得者史蒂文·溫伯格在《終極理論之夢》中警告說:

在頻譜的另一端是簡化主義的反對者,他們對現代科學的缺乏溫情感到驚惶失措。他們和他們的世界可以最終被簡化為粒子或場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使他們受到很大的打擊。我不會回應這種批評,不會去宣揚現代科學的美麗。簡化主義者的世界觀是冷漠而非人的。我們必須接受這種東西並不是因為我們喜歡它,而是因為世界確實是按這種方式在運行。

有些人贊同這種沒有人情味的理論,有些人則不贊同。

其他人試圖用一些新的理論來駁斥,比如渾沌理論,它告訴我們當系統的複雜程度增加時,許多新的規律會開始發生作用。理解電子和夸克的行為是一回事,用這種知識來理解龍捲風的行為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大部分人同意這種觀點。但兩種觀點的分歧在於,在整個系統中多樣性以及常常發生的未預料事件比單個粒子複雜,是否真的說明有新的物理規律在起作用,或者說,是否所有的規律都起源於並依賴於-儘管通過非常複雜的方式-控制著無數基本成分的物理理論。我自己的感覺是它們並不代表新的獨立的物理學理論。雖然很難用粒子和夸克的物理學理論來解釋龍捲風的特性,但我認為這只是計算上的困難,而不需要提出新的物理規律。有些人對這種觀點也不贊同。

科學的新起點

即使有人接受這種簡化主義的邏輯,但理論上是一回事,現實卻是另一回事。幾乎每個人都同意,即使找到了“萬能理論”也不表示心理學、生物學、地理學、化學甚至物理學的問題都可以解決或者可以相互包容。宇宙是如此豐富多彩而又複雜多變,終極理論的發現也並不代表科學的終結。

恰恰相反,發現“萬能理論”-宇宙最微觀層次上的最終解釋,在其上不存在更高層次的理論-將為我們提供理解世界萬物的最堅實的基礎。這個發現標誌著一個新的開端,而非終結。終極理論將樹立起一個不可動搖的支柱,讓我們可以永遠地理解宇宙。


水木99999


原理上完全有這種可能:

1.人類科學如果發展到一定間段就可以利用科學儀器通過測量計算算出一個人的未來事業發展狀況、是否快樂、婚姻狀況、以及子孫後代發展狀況,這個絕對是致命的科技。

2.如果一個人通過儀器檢測出自己一輩子要幹苦力生下孩子也要幹一輩子苦力那這個人很有可能會自殺,社會上大部分人都是苦力,這樣就會導致大部分人會自殺,如果社會上底層幹苦力的全部自殺那麼高層也會自動淪為底層幹苦力,這樣下來基本上地球上就沒人了,所以人類世界就徹底滅亡了。


明宇智遠


人類是自然的產物,從複雜程度看,與猴子無異。唯心主義不可取,辯證唯物主義才能給我們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