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青璜山上,莘莘學子,這裡藏著一座莆陽人盡皆知的學校,莆田六中,春來秋去的經歷了95個年頭。這個花了1萬銀元建成的學校,曾在省內赫赫有名,出過很多名人,舊校門“雀樓”還在,那塊“群鳳朝陽”的寶貝木匾歷經500多年的風風雨雨,至今嵌在莆田六中校園的石壁之上。望江環流,蒼松巍然,這座校園的許多故事,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


1、“瑤山書院”--莆田六中的前身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莆田涵江自古是文明禮儀之邦,涵江士人秉承儒家詩書傳家古風,多開辦書院,教子弟讀四書五經,開聖賢之化。

涵江有多處書院,其中莆田六中的前身--原青璜山的瑤山書院就是其中之一,在莆陽大地名聲遐邇。

明建文年間,大學士方孝孺的侄兒避禍來到莆田,後在這裡定居,開辦私塾教書為生,清乾隆年間,方家又在青璜山西隅創建“瑤山書院”,延請明師課督子侄,培養人才。莆田許多方家子弟從這裡起步而邁入仕途,出現“父子兄弟叔侄科甲”的盛況。

瑤山書院便是莆田六中最早的故事,時光兜兜轉轉,到了民國。

2、舊校門“雀樓”藏著的記憶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老校門“雀樓”

涵江區青璜山上,山上有百年古松數十顆,鬱鬱蔥蔥,

老校門“雀樓”至今未拆,彼時,學生上學都要穿過雀樓,爬上小斜坡才能到達教室,校內的馬尾松永遠矗立,這座校門之後,民國之後的記憶撲面而來。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民國13年(也就是1924年),莆田人陳訓彝倡辦

涵江公立中學(即私立涵中中學前身,今莆田六中);民國16年,建校初期,陳訓彝與陳澍霖、曾振先捐建一院,建築面積737平方米,造價約銀元1萬元,1927年竣工。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民主樓,1953年由程文鑄等人捐建,1955年落成。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和平樓,1950年,由程文鑄先生獨資捐建。

校內老宿舍是典型的紅磚樓,陽臺有綠色瓷葫蘆裝飾,滿是民國風。民國28~29年,校舍被日本飛機轟炸,經歷了艱難的抗戰時期,莆田人又陸續籌建,才延續至今。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訓彝堂,抗戰之後,陳訓彝八旬壽辰,籌了1.4萬銀元建的。

3、“群鳳朝陽”的木匾經歷了500年風雨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群鳳朝陽”

莆田六中的歷史裡,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木匾,“群鳳朝陽”,該木坊原懸掛在老校門上方,且大有來頭,他是

明代理學家周瑛為方氏所題,表彰其教書育人的成績顯赫一時。鄉人謂之曰:“群鳳朝陽坊”。

後來木匾保存在莆田六中舊校門雀樓內,在“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學”的背面,再之後被嵌在莆田六中校園的石壁之上,至今仍在。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舊址全貌

它的故事是在明代早期,瑤山書院邀請當時著名理學家周瑛前往講學,是時,周瑛漫步於青璜山之上,欣賞自然景色:風和日麗,水綠山青,蒼松掩映,白鷺飛翔,氣象萬千,周瑛歎為觀止,即興揮毫書寫“群鳳朝陽”(按:青璜山別名“鳳嶺”)四字,筆力遒健,其中“鳳”字的“鳥”(繁體)尤為時人所稱讚。

“群鳳朝陽”為莆田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它所代表的莆陽之風,深深烙印在土壤之中,從這裡,不僅培育出諸多文官,且傳承出尊師重教的思想,曾經深深地影響著莆田人。

4、2017年的文科狀元,這座名校重回視野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舊址二院

攜“群鳳朝陽”之風,經過九十多年的發展,莆田六中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逐步完善,辦學水平日益提高,2001年被確認為福建省一級達標中學2006年被確認為福建省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樣板校,成為一所名副其實的省內名校。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雖然現在的莆田人以一中為榜首,六中似乎逐漸被人淡忘,但2017年莆田六中出了一個市文科狀元,全市轟動,許多人漸漸回看,其實莆田六中也曾是莆田名校之一。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群鳳朝陽”故事人人皆知,如今新校區另闢大門,老校門人跡罕至雜草叢生,但是“群鳳朝陽”這個故事不該被世人所淡忘。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舊址風貌

莆田古話,“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在這個時代,讀書依然是追求功名改變命運之路。

95年前,莆田花了1萬銀元建的學校,曾聲名顯赫

如今被淡忘的莆田六中重回人的視野之中,文獻名邦不僅僅只有一所好學校,也不該只有一所好學校。望江之濱,青璜之麓,群鳳朝陽定能再續華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