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若在相聲界馬季,姜昆,郭德綱三人相比較,誰的創作表演水平更高一籌?

柳笛15


三者之中,論創作力當屬馬季為最,出了名的“創作型”相聲人才;論表演應該郭德綱更勝一籌,受眾群體最廣就是硬道理。

當然,這種比較法、有點類似“關公戰秦瓊”,意義不大。拿姜昆和郭德綱比,本身就是很牽強,更何況扯上馬季。

三個人其實是三個時間段的相聲界風雲人物,大紅大紫過、也備受爭議過。

有評論把馬季定義為“中國喜劇史上最優秀的原創演員、沒有之一”,這個定論的重點在於“原創”倆字。

即便如此、即便相聲史也就百來年長,但個人認為還是有些過譽了。畢竟相聲“八德”也不是浪得虛名,更有侯寶林、馬三立等相聲大師級人物的相聲史地位。

當然了,馬季的創作能力確實不容置疑,自創自演、從不假手於人。

從1956年調入中廣說唱團開始,在四位老師的精心栽培下——相聲史上罕見的“四師一徒”,馬季不但系統性學到了傳統相聲精華、而且編寫相聲作品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從早期創作《打電話》、《裝小嘴》開始,直至里程碑性的作品《宇宙牌香菸》、同期作品《百吹圖》,包括後期的《找名牌》《送紅包》等皆是出自於馬季自己筆下。

對於13歲就輟學的馬季來說,做到這點確實非常的難能可貴。沒有技巧可言,只有勤奮和沉下心。

所以,馬季在曲藝界的“官位”不高、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稱職“相聲演員”。

他也沒有辜負四位老師的精準培養,把被“淨化”後的這門傳統藝術做到了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相比之下,馬季的徒弟們——尤其是春晚時代扶持起來的相聲界新秀,如姜昆、馮鞏等在原創能力方面就遜色了許多了。

姜昆是馬季在1976年到大慶演出、路過北大荒時拾到的“千里馬”,成為“首席大徒弟”,那一年姜昆已經26歲。

年輕時的姜昆也很用功學習和創作,像1979年和搭檔李文華一起創作的《如此照相》,在當時觀眾看來是非常大膽、也很“時髦”的。

相聲這門藝術很奇葩,幾乎所有能在業內名噪一時的名家名角,要麼是相聲世家、要麼是從小學藝或薰陶。

馬季對相聲的痴迷和“悟道”、離不開其從小在北京蹭聽常家開的“啟明茶社”的經歷。

相聲之於姜昆而言,更像是在北大荒呆怕了之後意外謀得的一個“進城”機會、一份體面職業。沒有任何藝術背景和底蘊,創作是一件艱難的差事。

所以,他不得不求助於梁左,就像崔硯君之於馮鞏、何慶魁之於趙本山。奠定姜昆在說唱團地位、讓他一時間紅遍全國的《虎口遐想》,便是出自於梁左之手。

如果說馬季是“相聲演員”,那麼姜昆便是“相聲官員”;馬季熱愛相聲、是因為“太喜歡這麼藝術了”(馬季之言),姜昆是因為喜歡相聲這個“職業”——這兩者是質的不同。

那麼郭德綱則就是“民間相聲藝人”,當然了,他也並不避諱自己這個“身份”。

論創作力,郭德綱應該是相聲界繼馬季之後的民間藝人中之高手,而且在太平歌詞等傳統曲藝的新創作方面有勝於馬季的地方。

《我要反三俗》是我聽過的郭德綱系列作品中、最沒有傳統段子影子或底子的、純創作的經典作品。

在傳統段子基礎上進行改編,保留結構、加入時代搞笑元素,這是郭德綱在創作方面的最大特點。像《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我”字系列、“你”字系列,以及改編像《探清水河》等傳統小曲小調。

當然,也有的傳統段子被郭德綱改得面目全非,這到底算原創還是改編?很難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