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道教的著作有哪些?

JD開開


1、《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2、《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3、《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4、《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勸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止惡修善自利利他。本書特別強調承負法則,道經中系統的提出承負論的觀點,是在東漢的《太平經》中。行善積德福庇子孫,作惡受罰殃及子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裡“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門至尊之稱也,“太上”是無上之上的意思,是華夏最尊貴的詞語。

 

5、《玉皇經》。道教經典,全稱《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有3卷。道士齋醮祈禳及道門功課的必誦經文。經文由《清微天宮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品》《誦持功德品》《天真護持品》及《報應神驗品》組成。主要敘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講玉帝來歷的神話。有多種注本,收入《正統道藏》和《道藏輯要》。

6、《西升經》是道教經典書籍,全稱《老子西升經》為老子五部著作之一。《道教義樞》曰:“尹生所受者,唯《道德》、《妙真》、《西升》等五卷。”據南宋趙希弁《昭德先生讀書後志》記述,該經系函谷關令尹喜據老子所述而成。此經最早稱記,後紀而成書。是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經典,與《老子》的關係非常密切。該書在道教思想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和相當大的影響。

 







山城小哲




一、我們熟知的道家經典著作

  1. 《道德經》,又稱《老子》,又叫道德五千言。這可能是我們最熟悉的道家經典著作之一了。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的印刷量在世界上僅次於聖經。所以道家的經典著作,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2. 《南華經》,又名莊子,也是我們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並且和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足見它在道家中的經典地位。
  3. 《清虛經》,又名列子,有的也叫沖虛經。這本書是我們先秦思想的經典著作,後來被道家奉為經典。因為才有的這些學派門庭之見。
  4. 《易經》嚴格來說易經不能完全化分為道家的著作。它在儒家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最早的時候,儒家道家是不分家的。後來有了門庭,學派之見才後來的造成了現在的局面。這些我們都不用管!我們學習修行,心胸不能那麼狹隘。當然一有三義,連山歸藏,還有現在我們常見的周易。山一歸藏易,目前已經失傳。不過有學者研究,他們已經化為風水算命民間的旁門左道流傳了下來。篇幅有限,淵回不在這裡展開。

……

還有很多,例如黃帝內經,抱朴子,我說參同契,太多太多了,這裡淵回就先不展開,只列出幾本重要的經典。



二、浩如煙海的道藏

佛法八萬四千旁門,道家同樣有三千六百旁門。~

(淵回要說明下,此處八萬四千和三千六百都是表示很多的意思,並非佛家就比道家的法門多,道家法門就比佛家的多。佛家的高僧大德一定是尊重道家文化的,道家的神仙道長也一定是尊重佛家文化的。同屬傳統文化,有些人何必那麼小氣呢?)

這麼多修行實踐的方法,一定是有豐富的理論支撐的。

當然事實也確實如此。

佛家有大藏經,道家同樣有浩如煙海的道藏。

所謂的道家經典著作,都應該在這浩如煙海的道藏裡包含了!



三、我們現代人如何研究?

現代社會,信息爆炸。

大多數人完全沒有時間,是沒有能力去,也沒有條件去坐下來看書。

當然,雖然道藏浩如煙海,但是並不是所有東西全是必要的。可能會存在一些多餘的故弄玄虛的東西。這個和道家一貫的特點有著很深的淵源,道家自古以來就不願意某些小人壞蛋獲得一些修行的方法。

所以就自己設置了很多障礙,比如說用很多名詞,去隱藏真正的那個詞的含義。這個是有利有弊的,弊端應該特別的明顯。就是阻礙了,我們現代人對以往道家的認識。當然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老祖宗們非要那麼做,我們又能如何呢?

說的遠了!收回來。

據淵回了解,其實現在研究道藏是有一個捷徑的。

張至順道長,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寶貴的財富。

《炁體源流》,這是本好書。

張至順道長把道藏中的一些重要的修行原理段落,從道藏裡面拿了出來。極大方便了我們後世研究學習!

淵回在這裡提出來,大家一定不要錯過。



李淵回!共勉


李淵回


道家思想以“道”為核心,主張清靜無為,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歷朝歷代,都有著作對道家思想進行整理、歸納和發展,是當今學界研究道家思想的珍貴資料。  

今天的道家文化,就為你列舉道家有哪些經典著作。

  一、《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和《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道德經》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闡述了“道”和“德”的深刻含義,闡明瞭老子的宇宙觀、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立體而多層次地剖析了宇宙萬物和人類本身的種種內涵。《道德經》曾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有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二、《南華經》  《南華經》本名《莊子》,是戰國早期莊子及其門徒所著的道家經文,今存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凡三十三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和雜篇為其後學所作,其主旨為“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講人如何才能超脫現實,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南華經》在哲學和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與《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

  三、《沖虛經》  《沖虛經》又名《列子》或《沖虛真經》,作者為列子,即列禦寇,屬於早期黃老道家的經典著作。《沖虛經》的思想主旨接近老莊,追求一種沖虛自然的境界,體現了道家學派對精神自由的心馳神往。

  四、《本經陰符七術》  《本經陰符七術》作者為著名的鬼谷子,內容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其中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五、《抱朴子》  作者葛洪,自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是晉朝時代的醫學家和製藥化學家,也是著名的道教人士。他所寫的這篇《抱朴子》,外篇主要是對自己生平的自述,內篇則是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煉方法的闡述。

  六、《清靜經》  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煉養術的重要資料之一。《清靜經》強調“大道無形”,要求人從心地下手,以“清靜”法門去參悟大道。《清靜經》宗旨由老子“清靜無為”思想推演而來,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敘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基本原則,其全文篇幅較短,共計不過五百八十字左右,但卻是道士們日常誦習的重要功課之一。

 道家學派自開創以來有不少著作傳世,以上列舉的部分道家經典著作,反映了道教的基本教義,記錄了道家內部的多種修煉之術,更體現道家思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的不同演變,是今人研究道家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值得善加保護。


天胤國學


道教經典著作13部:

《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南華經》

《南華真經》即《莊子》,戰國時莊周撰。唐玄宗於天寶元年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尊其書為《南華真經》。到宋徽宗時,又追封莊周為“微妙無通真君”。

《莊子》共分三十三篇,以《逍遙遊》為代表,闡釋了莊子的思想。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研究中國哲學,不能不讀《莊子》;研究中國文學,也不能不讀《莊子》。

民國魯迅說:“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沖虛經》

《沖虛經》即《列子》,舊題周列禦寇撰。唐玄宗崇道,於天寶元年(742)封 列子為沖虛真人,尊稱其書《沖虛真經》。至宋真宗景德(1004-1007)中加封列子為「沖虛至德真人」,故又名《沖虛至德真經》。

內容多為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以此闡發其思想,許多地方近似於《莊子》,為道教的神仙長生思想提供了素材。現存主要注本有唐殷敬順撰,宋陳景元補遺《列子沖虛至德真經釋文》,宋徽宗趙售撰《沖虛至德真經義解》、江《沖虛至德真經解》及林希逸《沖虛至德真經齋口義》、金高守元纂集《沖虛至德真經四解》等,均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通玄經》

《通玄真經》即《文子》,戰國時文子所著。唐玄宗崇道,於天寶元年(742)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稱其書為《通玄真經》。

《文子》解說老子思想,繼承並發展了「道」的學說,又雜揉名、法、儒、墨諸家,宋濂《諸子辨》稱其為《道德經》的義疏。現存唐徐靈府《通玄真經注》十二卷,宋朱弁《通玄真經注》七卷,元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十二卷,皆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三官經》

《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也作《三官經》或《三官感應妙經》。三官,指天、地、水三官大帝。轉誦此經至滿千遍,大作踴躍;悔過愆尤,斷惡修善,即能除無妄之災,解有仇之愆;賜千祥之福,脫九厄之難,離三途之苦。

《太平經》

《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據《後漢書·襄楷傳》稱:漢順帝時,琅玡人宮崇詣闕,獻其師于吉所得神書,號曰《太平清領書》。此神書即《太平經》,系東漢原始道教重要經典。

原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今道藏本僅殘存57卷,另有唐人閭丘方遠節錄的《太平經鈔》10卷,敦煌遺書《太平經目錄》一卷。

其卷帙浩繁,內容龐雜。大抵以奉天法道,順應陰陽五行為宗旨,廣述治世之道,倫理之則,以及長壽成仙、治病養生、通神占驗之術。基本上,自成體系,以順天地之法,治政修身,達於天下太平為主旨。

《北斗經》

《北斗經》,全稱《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經中稱,北斗七星君乃造化之樞機,人神之主宰,有回生注死之功,消災度厄之力。凡人性命五體,悉屬本命星官主掌。

因而要人於本命生辰及諸齋日,清淨身心,焚香誦經,叩拜本命所屬星君,廣陳供養,自可消除罪業,福壽臻身,遠離諸禍。也是道教齋醮科儀“順星拜太歲”的必誦經書。

《抱朴子》

《抱朴子》是對戰國以來、直至漢代的神仙思想和煉丹養生方術所作的系統的總結,為魏晉神仙道教奠定理論基礎的道教經典。作者是晉代葛洪祖師。

葛洪博覽經史百家,多達萬卷,以鴻學知名。二十幾歲他立志要成一家之言,開始寫《抱朴子內外篇》。《晉書·葛洪傳》盛讚他:“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富於班馬。又精辯玄頤,析理入微。”

《陰符經》

《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也稱《黃帝天機經》,總共只有300多字。《陰符經》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發現於嵩山,在驪山經驪山老母點化,此後才傳抄流行於世。

它的內容可概括為兩個部分: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所以,天性運行為自然規律,人心則順應自然規律;其次闡明瞭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人的生殺之氣的和收,應與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機遇。

然後,闡明人後天稟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確運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煉自身。

《常清靜經》

《常清靜經》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的簡稱,大約成書於唐代,收錄於《正統道藏》洞神部。它是多數道教學人必須背誦的經典,被視為道教在心性修練上的法寶。

經文中所載述的心法,有三個層次。首先,人必須澄心遣欲以致清靜,因此對心、形、物三者,唯見於空。其次,“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 無既無,湛然常寂”,進入空有不異、不即不離的中觀見地,得到諸法清靜、常應常靜的“常清靜”。

最後,降本流末,助化眾生,學習“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 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的無限充實與動力,達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的證悟。

《度人經》

全稱《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或稱《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由《元始洞玄靈寶本章》、《元洞玉曆章》和《前序》、《中序》、《後序》及《元始靈書》上、中、下篇組成。

主要敘述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向十方天真大神、上聖高尊、妙行真人、無鞅數眾演說靈寶度人經教,以“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思 想,宣傳“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男女“皆受護度,鹹得長生”。

《心印經》

氣功內丹術著作。全稱《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一卷,唐代著作。此經為四言韻文,共五十句。主要講述內丹術的基本理論,闡發精、氣、神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玉皇經》

全稱《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有3卷。道士齋醮祈禳及道門功課的必誦經文。經文由《清微天宮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品》、《誦持功德品》、《天真護持品》及《報應神驗品》組成。

主要敘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講玉皇上帝來歷的神話。有多種注本,收入《正統道藏》和《道藏輯要》。


跪射俑


著作有哪些不董要,我知道有《老子》,《道德經》,實質是一本書。

重要的是按書中的理論去做。

只有作的好,神才喜悅,神喜悅,才能賞賜。

信道,不是吃丹成仙,而是得到神賜的大能,做常人做不到的事,在人們心目中,就是個仙。聖經中的以利亞,次利沙,摩西,參孫,都是這樣有神賜奇能的人。

因果報應,實質就是神的賞罰。

書眾多,無窮盡,莫過於終生吃喝,喜樂行善。

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行為。


qSy112233864喜樂孩子


你指的是道教學說對嗎?我給你列舉幾個《玄珠錄》《道體論》《坐忘論》《天隱子》《心目論》《化書》《太虛心淵篇》等等很多。

如果你想看道家學說,有《道德經》《周易》《莊公十列》《韓非子》《公孫龍子》等等。

“道”貫穿華夏文明。天地陰陽,包含萬物是為“道”,你要想了解我推薦先看《道德經》《文始經》。


衍眾玄涼


道是一個心靈的昇華,道家是一個人對道的一家之言的感悟,比如老子對道感悟,寫了道德經,道教是依道教化世間。


a三人行a


道教的經典有《道德經》《南華真經》《太平經》《陰符經》《周易參同契》。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曆史。


用心愛明天


道教經典

  《周易參同契》和《太平經》的出現,和五斗米道、太平道教團的產生,是道教形成的標誌。

  《周易參同契》是關於煉丹術的最早理論,被後人稱為「丹經王」,它是對以前還丹金液燒煉技術的總結。「參同契」是指將易學、黃老、爐火三者綜合為一:太易性情,各如其度;爐火之事,真有所據;黃老用究,較而可御;三道由一,俱出經路。該書是漢代黃老學派煉丹家魏伯陽所著,記述煉丹器具的製備,與藥物的種類、劑量,和爐火的調節,及藥物的反應過程,或煉成後服食的方法,以及產生的效果等。書中特別對丹藥的反應原理、火候的掌握方法,記述很詳細,一直為後人奉為準則。

  《周易參同契》又是漢代學家說明煉丹過程的記述,和易學與鍊金術結合的產物,它還把漢代易學中的「卦氣說」發展為「月體納甲說」,因此它的理論在易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若用易學的角度看《周易參同契》,是用陰陽變易說來解釋丹藥形成的原理,又用「月體納甲說」來解釋爐火掌握的原則。譬如《周易參同契》開端並說:「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轉谷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龠,覆冒陰陽之道,猶工御者執銜蠻,準繩轍,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曆紀,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併為六十,剛柔有表裡。」乾坤坎離和後面說的「六十」指的是六十四卦,用六十四卦來解釋煉丹的全部過程,則六十四卦中,取用乾坤坎離為四個基本卦,是丹藥形成依據(乾坤為爐鼎,上釜為乾,下釜為坤,並取天上地下之象。坎離指藥物,坎即是鉛,離即是汞;或坎為水,離為火;火指藥物蒸餾,水指藥物熔化為液體。乾卦、離卦為陽,坤卦、坎卦為陰;鼎上為陽,鼎下為陰;汞為陽,鉛為陰;火為陽,水為陰。)鼎爐及藥物等,都是依陰陽變易的法則進行作煉,尤其「牝牡四卦,以為橐龠,或覆冒陰陽之道」之說,指明煉丹過程也要依據自然界陰陽勢力的消長來掌握火候。

  「經緯奉日使」說明把剩下的六十卦分配在三十天內,每天有兩卦;「剛柔有表裡」說明陰陽屬性之相成相剋。《周易參同契》特別強調坎離兩卦之作用,同時也明確地說明「易為坎離」,以坎離講陰陽變易,如此說,也無違背易學的陰陽變易原則和煉燒的原則。煉丹的過程,藥物和水、火二氣的變化,鉛為陰,其遇火而熔為白液;汞為陽,其遇火而昇華;水為陰,火為陽,混而為一,煉為丹藥,此即是「易謂坎離」。

  《周易參同契》的「月體納甲說」,是說明煉丹火候要隨每月月亮的盈虛而調節。但火候有兩種,文火和武火。減炭為文火,加炭為武火;在一個月裡,前半月用文火,後半月用武火;在一年內,冬至後用文火,夏至後用武火。它是要求煉丹術依據自然界陰陽勢力的消長掌握火候。

  《參同契》的「納甲說」有三種,說明煉丹運火程序,因此稱為「月體納甲說」。

  第一種是六十卦納甲說,將一個月分六十個晝夜,配以六個卦,每日早晚的用火。

  第二種是八卦納甲說,以月亮的盈虧說明一月之中的用火,以坎離兩卦代表日月,以其餘六卦代表月亮的盈虧過程,八卦又各配以天干地支。

  第三種是十二消息卦說,十二消息卦是用十二個卦(復、臨、泰、大杜、夬、乾、姤、遁、否、觀、剝、坤)表示陰陽二氣的消長。

  《參同契》用這十二個卦與天干十二律相匹配,說明一個月或一年的用火程序;又用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說明鉛汞加溫起反應,轉化為金丹的過程。

  陰陽五行說為漢代思想的主幹,所以在《參同契》可以看到道教產生的背景,同時看到道教陰陽五行說和儒學的成分。

  《太平經》是流傳至今的最早道教經典,《太平經》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西漢;《漢書》記載西漢成帝時,曾有齊人甘忠可作《天官曆包元太平經》。

  《太平經》產生於東漢安帝、順帝時,出自於吉等人,後於桓帝時由襄楷進獻給朝廷;原經本有一百七十卷,但今現存於《道藏》中只有五十七卷。

  《太平經》的宗旨,為興國廣嗣之術,是講「氣」以養長生,則為生命存在和長生方法。《太平經鈔‧癸部》說:「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此三共一位,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於天,精者受於地,氣者受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神者乘氣而行,精者居中也,三者相助為治。故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說明「精氣神」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礎。《太平經鈔‧壬部》說:「人有一身,與精神相合配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則吉,去則兇;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相合則為一,可以長存也。」

  歷史上的「精氣神」,在《太平經》已經有新的發展,則「精氣神」的性質,與人的行為和人的身體有密切關係。但「精神」有善惡、吉凶,人身的精神亦然;因為精神的性質決定人行為的善惡,故有關性與命的關係甚大。又人行為的性質也可以使相應性質的精神進入身體,並精神可以出入人身,更賦予精神以人格神的特徵,在人格神的精神中表現。

  其實人之身體中有所謂「人身之神」、「司過神」和「五臟之神」。司過神曰「監察神」,為監察人行為過失的神;這種神在《太平經》叫做「六司命神」,證明人五臟之神,也有司過之功能(所謂「你知我知」之意)。

  五臟之神「心、肝、脾、肺、腎」,在《太平經》相應為一種形神求長生的論述,所謂「精神出遊,神隨人意,諸神司過」,以此論述為根據;又括「守神」、「致神」、「還神」三種。守神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存守身中已有的精神,使不失去或遊離身外。

  二、守神可以防止凶神惡氣在身中作亂。

  「致神」是防止招致身外之精神來侵入居住人之身中。

  「還神」的對象是本在身中卻一時遊離身外的精神,通過還神的辦法,使它們返回人體與身形相合,以達到消除疾病和長生久視的目的。這種方法是重在「思」,在思神時,要把這些神像掛在靜室中實行凝思,並要佩神符,及吞服丹書。

  《太平經》中的「承負」,也是道教史上重要的觀念,它給人們行為的後果作了解釋;因為一個人行善反得惡果,行惡反得善果。這個問題,《太平經》認為是「承負」所引起的作用。「承負」說明人今生的遭遇是受前輩人行為的影響,今生的行為也會帶給後輩人福祉;承者為前,負者為後。《解師策書訣》說:「承負是告誡人們要為後世人行善,免受承負之厄;本人能行善得道,也能免去承負之厄。」

  莊子

  道家經典著作。為周·莊周撰。又稱《南華真經》,全書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闡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關於氣功的論述。如“踵息”、“心齋”、“坐忘”、“緣督以為經”、“吹喣呼吸,吐故納新”等等,對後世影響較大。

  列子

  道家經典著作。為周·列禦寇撰。又稱《沖虛至德真經》,全書八篇。以“至虛”、“終天”的思想家為本,其宗旨與《老子》、《莊子》相同。書中很多闡述與氣功養生有關,為後世氣功重視。

  陰符經

  道教經典著作。傳為黃帝撰。全稱為《黃帝陰符經》一篇。該書自唐代李筌公開傳播以來,就受到道教學者的重視,各以心得註解,今存四十餘種注本。書中某些論述對氣功養生有指導意義。

  黃庭經

  道教氣功經典著作。書分三種:《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黃庭中景經》,各一卷。《內景經》成書於西晉太康年間,《外景經》成書於東晉年間,《中景經》約成書於南北朝間,是在“內”、“外”兩經的基礎上綜合加工而成。《黃庭經》提出的“三黃庭”、“三丹田”之說,淵源於《太平經》的“三元合一”論。黃庭即上丹田,於身指腦,為百神之主宰;中黃庭即中丹田,於身指心,為臟腑之根本;下黃庭即下丹田,於身指臍下關元穴,為陰陽之門戶、精氣之命脈。只要如法存想黃庭,養煉丹田,就能固精全氣,長生久世。具體做法三經各有不同。

  抱朴子內篇

  道教道教經典著作。二十卷。東晉·葛洪撰。次書包括道教理論、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等內容,為道教道教集成之作。書中闡述了長生不老學說,提供了先秦以來各類內煉養生方法。其中有關氣功的內容,集中地反映在《對俗》、《至理》、《釋滯》、《雜應》、《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朴子內篇》,末附《別旨》一卷,專述吐故導引,為氣功專篇,極有參考價值。

  清靜經

  道教經典著作。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經本著老子“清靜無為”的宗旨,認為人能清靜,即可得道,住世長年。而獲得清靜之法,唯有觀空。

  了心經

  道教經典著作。全稱《太上老君說了心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書中認為“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只有從澄心定神入手,修煉才能成功。

  天機經

  道教經典著作。又名《陰符天機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 此經為闡發《陰符經》而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