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位工龄42年的基层副科的人生经历

这次疫情,又让一些人向往有一份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大家都知道,近些年随着体制改革,体制内的福利、待遇越来越规范透明,对工作的要求、追责也是越来越高;同时,社会上的一些35岁现象,让平凡的人们也越来越有危机感。对大多数平凡的普罗大众来说,不求升官不求发财,简简单单的一份体制内,不失为一份好工作。

现在就分享一位朋友的父亲的体制经历,给大家一些借鉴。这位朋友的父亲工龄42年,一辈子基层小副科,在地级市重要街道的副主任岗位退休。

据这位朋友介绍,他父亲小学都没有读完,上半天学,放半天羊。最后变成天天去放羊。他父亲刚做人民公社通讯员的时候,普通话不会讲,公文上的字一个都不认得。后来是靠自己看报纸,学会的字,也算有毅力!可惜朋友父亲始终不喜欢读书写字。

领导们都很喜欢年轻时的朋友父亲。几次给他机会去进修,他都很不适应,有一次还从党校还是干校跑回来了。后来有机会去上大学,算是内定人选。别人争得头破血流,朋友父亲拿着到手的名额,犹豫了很久还是婉拒了。他说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他喜欢基层,觉得基层自由自在,是他的菜。后来拿到名额去了大学的那个人,还和朋友父亲保持着联系,在某省会任要职。

至于表现,年轻时候的朋友父亲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还是给上级留下很深印象的。他很会做群众的工作。想的招儿比较靠谱,很灵活。去群众家里,群众也对他非常认可、客气、欢迎。但朋友父亲的问题在于,不会写报告,不懂得把朴素的工作方法,转化成高端的汇报材料啊。而且朋友父亲非常担忧,如果以后升职了要写材料,或者在大会上做报告,那他真心胜任不来。

总的来说,朋友父亲觉得自己这样状态挺好,但有时候也会想,当时要是努力去学写作,会不会有点不同?朋友觉得他父亲还是因为他内心的自卑吧,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升级。

我倒觉得,朋友的父亲知进退,淡名利,不失为智者。您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