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伊犁得名於伊犁河(光明顯達,形容河水在太陽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見《漢書》,史稱

伊列、伊麗、伊裡等名。清乾隆年間定名伊犁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西域同文志》中,伊犁為維語,取義於“犁庭掃閭”(意即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把里巷掃蕩成廢墟),寓意平定準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保安寧。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最早出現的民族為塞人。

西漢初年,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遷伊犁河谷,塞王南遷。後元四年(前160年)前後,烏孫西遷伊犁河谷等地,建烏孫國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元封元年(前110年)前後漢朝與烏孫結盟。公元前60年,漢朝在新疆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烏孫等國,伊犁等地正式納入中國版圖。6世紀中葉,阿爾泰、塔城、伊犁河谷為突厥地。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西域都護府

唐顯慶三年(658年),唐滅西突厥置昆陵、蒙池都護府,伊犁等地歸於唐。

宋時,塔城、伊犁為西遼地。嘉定十二年(1219年),成吉思汗滅西遼,地歸蒙元。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伊犁河流域等地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封地,以阿力麻裡為都;塔城、阿爾泰一帶為三子窩闊臺領地。元朝曾一度直接管理阿力麻裡。

明初,察合臺汗國分裂,瓦剌崛起,相繼控制阿爾泰、塔城等地,伊犁為哈薩克等部落牧地。明末清初,西蒙古厄魯特再度崛起建準噶爾地方政權,政治中心由塔城移駐伊犁河谷。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平定準噶爾,新疆統一,繼經4年平叛之戰,始設軍府制政權,期間阿爾泰劃歸科布多參贊大臣轄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設伊犁辦事大臣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伊犁設立“總管伊犁等處將軍”(史稱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治惠遠城,統轄新疆。直轄伊犁參贊大臣,節制烏魯木齊都統,烏什、塔爾巴哈臺等處參贊大臣,羈縻管理沿邊哈薩克、布魯特各部。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伊犁將軍體制變革,僅管伊塔軍政。

光緒十四年(1888年),伊塔道設立,下設伊犁府、塔城直隸廳和精河直隸廳,軍政、民政分治。光緒三十年(1904年),科阿分治,阿爾泰地方設科布多幫辦大臣。

民國元年(1912年),伊犁革命黨人舉義,成立中華民國新伊大都督府。是年伊犁軍政府改設伊犁鎮邊使,塔城改設參贊,阿爾泰改設辦事長官,均直屬中央,並保留伊塔道建制。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民國主政新疆的楊新增

民國三年(1914年),伊犁鎮邊使改設鎮守使歸屬新疆省管轄。

民國五年(1916年),塔城參贊撤銷,

伊犁、塔城正式分設,伊塔道分置為伊犁道、塔城道

民國八年(1919年),阿爾泰辦事長官劃歸新疆,改設阿山道。

民國17年(1928),伊犁道改為新疆第二行政區【這就是伊犁專區】,設伊犁區行政長公署。

民國32年(1943)1月,改伊犁區行政長公署為新疆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伊寧、綏定、精河、博樂、霍爾果斯、鞏留、特克斯、鞏哈、寧西、溫泉、昭蘇等11個縣和新源設治局。

民國時期,先後改為行政區、專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伊、塔、阿3區歸隸新疆省人民政府。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1950年,設伊犁專區,分別成立伊犁區黨委和伊犁、塔城、阿山地方委員會。專署駐伊寧縣。轄伊寧(駐寧遠)、綏定、霍城、溫泉、博樂、精河、鞏哈、新源、鞏留、特克斯、昭蘇、伊寧等12縣。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1952年,撤銷伊犁區黨委,黨的領導建制與行政建制劃一。1952年由伊寧縣析置伊寧市,屬伊犁專署領導。伊犁專署駐伊寧市。轄1市、12縣。

1953年鞏哈縣改名為倪利克縣。1954年原倪利克縣改名為尼勒克縣。1954年3月25日,寧西縣改稱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區。

1954年7月,由伊犁專區劃出博樂、精河、溫泉3縣成立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1954年11月29日,以伊犁、塔城、阿勒泰3個專區為基礎成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駐伊寧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成立後,伊犁專區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領導。——伊犁州為什麼管轄三區?因前有三區革命而為一個整體,而且阿勒泰地區和塔城地區人口稀少而比較弱,也需要三區共同管理。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1955年12月,伊犁專區撤銷,原伊犁專區所屬伊寧、綏定、霍城、新源、鞏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蘇等8縣和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原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區改設)改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州轄塔城、阿勒泰兩個專區和直屬1市9縣,共轄1市23縣(1966年撤銷水定縣)。

1957年伊寧縣駐地遷吉里圩孜。

1965年綏定縣改名為水定縣。

1966年撤銷水定縣,併入霍城縣。霍城縣遷駐水定鎮。

1969年5月,成立伊犁州革命委員會,只管轄伊犁1市8縣。

1975年8月,恢復自治州權限,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遷至奎屯市,同時恢復伊犁地區黨政建制,設立伊犁地區,伊犁地區駐伊寧市。原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的伊寧市和伊寧(駐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鞏留、特克斯、昭蘇、霍城(駐水定)等7縣和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劃歸伊犁地區。轄1市、7縣、1自治縣。伊犁州直轄奎屯市,原則管理伊、塔、阿3個地區。

1979年,再次撤銷伊犁地區建制,這是第二次撤銷伊犁地區建制,首府遷回伊寧市,伊犁地區所屬的伊寧市、伊寧縣、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特克斯縣、昭蘇縣、霍城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劃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伊犁州原則管理塔城、阿勒泰地區,直轄2市8縣。

1984年9月14日,國務院批准設立伊犁地區,轄原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的伊寧市、伊寧縣、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特克斯縣、昭蘇縣、霍城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駐地伊寧市。1985年正式成立。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1985年1月,伊犁地區建制正式再次恢復,伊犁州直轄奎屯市。

2001年3月2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決定撤銷伊犁地區,這是第三次撤銷伊犁地區建制,變動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管理體制。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轄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直轄伊寧 、奎屯等2市和7縣1自治縣

伊犁的歷史,今天副省級的伊犁州下轄兩個地區

2001年10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伊犁地區,其中單位由州管轄。

2014年6月26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