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蘇軾這首送別詞,無一情字,卻句句含情,令後人心醉了千年

一首相思曲,聲聲故人情。1074年,蘇軾正在杭州通判任上。老朋友太守陳襄就要離任了,他在西湖上擺宴餞行,席上笙歌燕舞,歌妓也動情。蘇軾代歌妓們寫下這首送別詞。

蘇軾這首送別詞,無一情字,卻句句含情,令後人心醉了千年

西湖夜宴

菩薩蠻 述古席上

娟娟缺月西南落。相思撥斷琵琶索。枕淚夢魂中。覺來眉暈重。

華堂堆燭淚。長笛吹新水。醉客各西東。應思陳孟公。

琵琶撥盡相思調,歌舞聲聲是儂情。在宋代,歌妓是官場生活的一部分。每逢官吏到任或離任,總要擺宴迎送,這些官妓為客人斟酒,為大家唱歌,舞蹈,彈琵琶。有些人很有天賦,除了這些技藝之外,他們還會讀書寫作。而當時家庭中的女人不得參加社交活動,於是,這些官妓就填補了這個空白。歌妓唱的都是談情說愛的題材,或輕鬆,或苦戀,或暗示,或明言,這樣就走進了這些士大夫的心間。就是范仲淹,司馬光,岳飛也有過與名妓寫詩相贈的經歷。而蘇軾就曾經幫陳襄的官妓周韶脫籍,也曾使歌妓琴操遁入空門。

蘇軾這首送別詞,無一情字,卻句句含情,令後人心醉了千年

蘇軾1071-1074年任杭州通判

我們說這些,是說陳襄做為宋代士大夫中的一員,府中也有官妓。而今太守要走了,她們自是難捨,所以會讓蘇軾代筆以表深情。

這首詞的上片寫歌妓相思情濃。第一句,寫月色。“娟娟”長而細之狀。《文選 鮑照》就這樣描寫月亮,“始出西南樓,纖纖如玉鉤。末照東北墀,娟娟似娥眉。”就這樣,一彎新月,細長如玉鉤,快要落到西南方向去了。夜色已經深了,而屋裡的笙歌還在繼續。古人眼裡的月亮自古就和情聯繫到了一起,一開頭娟娟缺月四個字,就點出了整首詞的意境,“何處庭前新別離?”“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第二句,寫琵琶。歌妓的琵琶聲聲,演奏得哀婉憂傷,情到深處,竟然撥斷了弦。何以用力這麼大,因為情濃。

蘇軾這首送別詞,無一情字,卻句句含情,令後人心醉了千年

琵琶情濃

後人也有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這出自岳飛的《小重山》,滿腔心事都彈奏到琴上了,哀婉決絕,以至弦都斷了。可見情有多濃。這是什麼情呢?彈奏為何呢?

那是一曲相思,大人與她們朝夕相處,怎麼能沒有感情?“佳人千點淚,灑向長河水”那是送別的情。”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紈,淚偷彈。且盡一尊,收淚唱《陽關》。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那是不捨的戀。”枕淚夢魂中,覺來眉暈重“那是相思的淚。

下面我們看第三四句,淚寫相思。懂得相思,那是男女之間的情感。便害相思,那是魂牽夢繞的掛念。一句枕淚,讓我們感受到了悱惻纏綿。這裡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宋代聶勝瓊是一個名妓。她有一首詞是寫給情郎李之問的。

蘇軾這首送別詞,無一情字,卻句句含情,令後人心醉了千年

千古一名妓,好詞成佳偶

鷓鴣天·別情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曲,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階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據說李之問的妻子發現這首詞後,為之動容。主動讓丈夫娶回了做妾。枕淚夢魂中,那是一種魂牽夢繞,刻骨銘心的喜愛。

第四句,是說醒後的妝容。眉暈,那是宋代女子的妝容。這句意思是,一覺醒來,淚溼眉暈妝,形容情動之深,流淚之多。

下片寫宴會惜別,是從歌妓的角度寫的。第一句寫宴會的場景。華堂,房屋的正廳,正屋。燭淚,蠟燭燃燒下液態蠟。杜牧有詩,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是借物抒情,以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眼中的一切都帶上了感傷的色彩,這叫”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把蠟燭擬人化了,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為男女人的離別而傷心。

蘇軾這首送別詞,無一情字,卻句句含情,令後人心醉了千年

紅燭有淚還惜別

第二句,笛聲中的惜別。樂府中有中呂調《新水曲》,唐杜牧有”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水調就是新水調,就是新水曲。是離別之曲。第三句寫醉客惜別。醉客,就是喝醉酒的人。李白有詩,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只要主人能同我一醉方休,哪裡管這是家鄉還是異鄉呢?這裡的醉客,表現的是與友人的情重,或者說以酒解離愁。我們又想到了那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第四句承第三句而來,以典故寫深情。這個故事出自《漢書》,陳遵字孟公,嗜酒出名。每次他宴請賓客,總要讓下人把客人們的車軸上的車鍵去掉,這樣就是想走也走不了。他的意思是讓人們不醉不歸。而這裡來表現的是那種不捨之意,臨到樽前非為酒,一飲再飲為惜別!乾了這杯酒吧,不知何時能再見!

蘇軾這首送別詞,無一情字,卻句句含情,令後人心醉了千年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詞以上片寫歌妓對太守的情感,一片相思,有實有虛,聲情並茂。令人動容而淚下。下片寫歌妓眼中的離別。他的傷感的心裡,眼裡,一切都染上了那心傷的情緒。那蠟燭那長笛,那醉客,在這樣的場景中,是燭皆落淚,是人皆傷情。

這首詞的一大特色就是借物抒情,擬人手法的運用,那蠟燭也有情,為歌妓而傷感,悱惻纏綿意境深遠。類似的我們還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猶護花。化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也叫借用,或者套用。一句相思撥斷琵琶索,分明就是陶谷那句,“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 ”。不過,歌妓有知音,琵琶更動情。這首詞還有第三大特色,就 是用典。那就是最後的“陳孟公”。這裡陳襄姓陳,孟公也姓陳,並且都說的是酒宴,這樣就隨手拈來而又恰到好處的切合了主題,渲染了離情。

蘇軾這首送別詞,無一情字,卻句句含情,令後人心醉了千年

娟娟缺月

紅燭有情化作淚,琵琶竹笛唱離聲。在皎皎月光下,在一唱三和中,我們感受到了那濃濃的情意,雖然哀婉,卻又是別樣的美好。這就是蘇軾筆下的別離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無論是歌女,還是朋友,情都是一樣的美,淳樸自然而真摯。

關於蘇軾的《菩薩蠻》,我們就品讀到這裡,歡迎關注我們,謝謝大家 ,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