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科技戰疫的“深圳樣本”:千萬 流動人口中找到密接者只需1小時

科技戰疫的“深圳樣本”:千萬 流動人口中找到密接者只需1小時

科技戰疫的“深圳樣本”:千萬 流動人口中找到密接者只需1小時

實時在線掌握近2000家企業、23萬員工的健康狀態和返崗復工情況,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研發的“防疫通”,在疫情期間,成為深圳市國資國企系統“科技戰疫”的一大“利器”。

“我們是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考慮,疫情期間,復工後如何管理好員工?”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簡稱“深智城”)黨委書記、董事長餘錫權說起“防疫通”的前世今生。大年初一看新聞報道,覺察到疫情呈現蔓延趨勢,為了在疫情期間更好的管理員工,同時做好員工的健康管理,“防疫通”應運而生。

而如今,“防疫通”成為深圳市國資國企人口中的高頻詞。員工不僅要每天通過“防疫通”填報個人的定位、身體狀況等多項關鍵防疫信息,還可以在該平臺的“防疫復工專巴”頁面填報自己的出行需求,以便坐上對乘客知根知底、安全可靠的巴士。

“前端小程序、後端大數據”,一款“防疫通”解決了疫情期間企業管理的諸多痛點。迎接疫情大考,大數據、雲計算、AI、5G、物聯網等科技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凸顯了“科技戰疫”的優越性。

而科技與創新,正是深圳這座城市的底色,作為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這場與疫情的戰鬥中,深圳湧現出一批“黑科技”,充分發揮科技力量,推動各企業、各部門間數據融合,提升城市數字化治理,為科技戰疫提供了“深圳樣本”。

出動5G機器人、無人機等

凸顯深圳科技創新特色

車流緩緩駛入深圳地界,在寶安區機荷高速石巖聯防檢疫站,迎面走來一位交警,頭上的智能頭盔對著司乘人員一掃,只需一眼,便能識別體溫異常者。這款光啟技術智能頭盔,可測5米內高溫者,深圳交警戴上它可實現無接觸排查。同時,其檢測效率是傳統體溫檢測儀的3倍。

不僅有智能頭盔這款測溫“黑科技”。在深圳市福田區沙頭街道的泰然天安工業園,由於園區有數千家企業,疫情防控疊加復工潮,一線排查壓力陡增。為此,該園區引入了AI人體測溫系統,口罩佩戴、測溫、人臉識別能在3秒內完成,通行效率提升了5倍,同時避免了人員接觸。

避免接觸感染增加防控風險,在深圳星河WORLD園區,一臺智能機器人穿堂入室,自動搭乘電梯,發送樓層指令。在這臺機器人的身體內,裝著近20份外賣。通過機器人配送,園區減少用餐高峰期的人流聚集、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解決集中用餐問題。

星河WORLD園區上線的這款機器人叫“優小弟”,通過與美團外賣系統打通,可自主規劃最優路徑、自主乘梯到達指定樓層,並通過短信和電話的形式通知用戶取餐。

深圳的科技防疫,不僅有“優小弟”的無接觸配送。被譽為“無人機之都”的深圳,科技防疫自然少不了無人機的身影。從2月8日開始,隨著返深車輛和人員的增加,深圳啟用線上車輛申報登記。利用無人機搭載喊話器、懸掛二維碼在入深高速路口的車輛間穿行,深圳民警操控著無人機完成了入深車輛的登記,既避免了接觸的感染風險,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除了無人機,深圳優必選科技研發生產的5G巡邏機器人同樣加入了抗疫阻擊戰。機器人身上自帶“入深車輛登記”二維碼和語音提示,還會定速巡航、動態體溫檢測和臉部識別。

而繼5G巡邏機器人後,南都記者從深圳優必選科技瞭解到,其還推出了衛生防疫智能服務機器人解決方案,針對室內體溫監測與消殺、室外疫情管控與消殺、宣傳與導診3個場景,包括室內測溫巡檢機器人、室外智能防疫機器人和醫療諮詢機器人3款機器人,目前已在深圳第三人民醫院落地應用。

科技戰疫,不少深企衝鋒在前。騰訊用AI輔助醫生提高CT檢查效率;華為員工用3天時間建成武漢火神山、雷神山的5G基站,提供通訊支撐,支持遠程診療;華大基因在武漢建成“火眼”實驗室,核酸檢測能力每日達1萬人份。

“科技防疫、科研攻關是戰疫取勝的根本手段。”深圳市科協黨組書記林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深圳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深圳充分發揮新興技術、互聯網+模式等優勢,加強科研攻關,為各地抗擊疫情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凸顯了深圳這座創新型國際化城市的鮮明特色。

千萬流動人口大市的挑戰

找到密接者只用1小時

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指出戰勝疫病離不開科技支撐,要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儘快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及時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注重科研攻關與臨床、防控實踐相結合。

深圳是一座有著千萬級別流動人口的大城市,也是湖北人流入的主要目的地,防控壓力較大。而如何在千萬人中找出感染者、密接者?成為疫情期間擺在深圳面前的一大挑戰。

2月6日,深圳一名公交司機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因體徵無異常,該司機2月3日仍駕駛377路公交車,在福田交通樞紐到布吉百鴿籠總站區間營運。由於公交車運行線路跨越3個區,全程47個站點,線長點多面廣,需儘快找到密切接觸者(簡稱“密接者”)。

就在司機確診當日,在公安機關的指導下,深圳北斗院團隊第一時間基於多元公安大數據綜合分析,協助公安機關在1小時內快速找到密切接觸者。

深圳北斗院是一家面向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專業型研發機構,疫情期間,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數據共享技術等技術手段,研發併發布疫情防控系統,通過建立“無接觸信息採集+精細化管理支撐+大數據智能防疫”三道關卡層層把控,全面掌握疫情數據,實時監測異常情況,快速摸排防疫重點人員,實現防控全過程管理,遏制疫情蔓延。

深智城研發的“防疫通”與該系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據介紹,在疫情發生的初期,通過“防疫通”在國資國企系統內部的使用,快速找了在湖北的員工,分析出需要重點關注的員工、疑似病例和隔離人員。

“我們還做了大數據的關聯,把網上動態更新的與確診病例同乘航班、列車數據庫和系統內員工填報的行程進行自動匹配,第一天就發現了6名同乘人員。”餘錫權介紹說,這僅是“防疫通”功能延伸的第一步。“防疫通”後期還疊加交通中心的能力,推出門對門定製化公交服務,即“科技防疫+智慧出行”的防疫復工專巴。

為了助力公交系統築牢防疫攻堅“第一線”,深智城還聯合天威視訊,共同研發了“公交衛士”系統,可實現大規模快速紅外體溫測量及異常體溫報警。通過進一步部署網絡,該系統還可實現AI人臉識別、疑似人員身份獲取以及實施數據傳輸。

目前,“公交衛士”系統在深圳市東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試點,實現全自動紅外線體溫檢測告警,每分鐘可同時測量近500人。

疫情加速“數字世界”

深圳數字化治理先行示範

“市民的數字化生活、企業的數字化生產、政府的數字化治理、城市的數字化孿生,這是一個逐步顯現出來的趨勢,但是因為這次疫情,侷限了大家的線下生活,全部搬到線上去了。”在餘錫權看來,疫情期間,現實生活中按下了“暫停鍵”,數字世界則按了“快進鍵”。

“你掃碼了嗎?”在疫情防控期,深圳居民出入小區都需掃碼註冊“深i您”,這是“i深圳”在移動互聯服務領域的又一次延伸。

深圳利用大數據助力抗疫,“i深圳”APP接連上線“深i您-企業服務”專區和“深i您-政策指引”服務,與“深i您-疫情防控”服務專區、“深i您-平安在家”服務專區和“深i您-自主申報平臺”形成抗疫服務矩陣。

中國平安旗下平安智慧城市是“i深圳”背後的科技支撐,通過“i深圳”APP內的疫情服務專區,市民可獲得疫情資訊、防控指南、在線辦事、心理關懷等精準服務,企業則能隨時查看復工報備及指引、防控指引、防控服務等復工相關實用服務。

南都記者從平安智慧城市獲悉,截至目前,“i深圳”疫情防控服務專區,累計訪問量近600萬,每天有4000人在線問診。在“少出門、少集聚”的防疫訴求下,平安智慧生活為7大城市服務平臺上線防控服務,除了提供疫情權威資訊以外,還可解決市民掛號取藥、網上辦事、生活繳費、口罩預約等大小事宜,客觀上推動“服務型防控”的實現。

“i深圳”是數字化治理的生動實踐。在疫情期間,深圳加大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促進了社會治理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深圳基本上讓市民做到了“足不出戶,線上辦理”,在有效降低疫情感染的同時,織牢織密防控網,走在了先行示範的前列。

而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就提出“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綜合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2月29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佈《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深圳的疫情防控被作為唯一一個城市個案進行了分析。同時,在考察過程中,聯合考察組重點去到騰訊,調研科技公司如何利用大數據助力疫情防控,這也是聯合考察組全程唯一考察調研的科技企業。

《報告》肯定了前沿科技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應用,稱“中國利用信息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應對準備工作;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強密切接觸者和重點人群管理”。

兩億元支持疫情科研攻關,推動前沿科技投入疫情防控

3月2日,深圳市科創委制定出臺《關於強化科技支撐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共五部分十六條,包括“集中力量實施疫情防控科研攻堅行動”、“聚焦疫情防控需求提供全方位科研保障”等。十六條亦被稱為深圳“科技撐企十六條”。

在集中力量實施科研攻堅行動方面,2020年市財政科技專項資金中緊急調配兩億元,視實際需要可增加調配資金,用於支持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此前2月12日,深圳市科創委還首次以“懸賞制”的形式,組織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防治”應急科研攻關項目,以產品和實際效用為導向主動出擊確定懸賞標的,項目最高可獲億元級獎勵。

在《若干措施》中提出,大力推動前沿科技投入疫情防控一線。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檢測、雲計算等技術應用於科學抗疫一線,實現醫療協作、疫情預測。支持科研機構、企業協同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利用紅外圖像、深度學習、人臉識別等技術,排查與感染者密切接觸人群;採用定位終端設備,協助做好隔離人員管理工作;支持運用無人配送技術參與疫情抗擊;採用非接觸式申報小程序、可穿戴設備,實現信息登記、體溫監測,避免醫護人員、工作人員交叉感染。

採寫:南都記者 程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