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二戰時衝鋒槍成本比步槍低,為什麼中國沒有放大量列裝衝鋒槍?

gzye


首先必須弄明白一個問題,二戰時期衝鋒槍真的比步槍成本低嗎?乍一看,似乎確實是這樣,二戰中的幾款著名衝鋒槍,如PPSH41、PPS43、MP40、斯登、M3等衝鋒槍確實是以成本低廉、便於大量生產而聞名,英國的斯登衝鋒槍更是將這一點發揮到了極致,成本只需要10美元(當時幣值),以至於被戲稱為水管工人的傑作。

英國斯登衝鋒槍將廉價易生產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但是別忘了,二戰中,並非只有這些衝鋒槍,還有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芬蘭的索米衝鋒槍以及日本的百式衝鋒槍等,這些問世年代較早的衝鋒槍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它們與上述斯登、PPSH41等衝鋒槍廉價易生產完全不同,它們造價比較高昂,加工起來也比較耗費材料。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百式衝鋒槍是二戰中日本唯一量產的衝鋒槍,但是產量也不過區區3萬支左右。

歸根結底·,還是在於當時一項技術的普及,那就是衝壓成型技術,所謂衝壓就是靠壓力機和模具對板材、帶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產生塑性變形或分離,從而獲得所需形狀和尺寸的工件(衝壓件)的成形加工方法。對輕武器關注較多的軍迷,可能經常看見“某某槍大量採用衝壓技術所以成本較低”的說法,因為衝壓件本身就帶有低成本的優點。以斯登、PPSH41為代表的二戰典型衝鋒槍,都是因為大量使用衝壓技術所以才成本低廉。

PPSH41衝鋒槍,其零件大多皆為鋼板衝壓成形。

但是,像湯姆遜衝鋒槍、索米衝鋒槍、百式衝鋒槍這些,它們就無緣享受衝壓成型技術的紅利了。湯姆遜衝鋒槍因為問世年代比較早,衝壓技術尚未在輕武器製造領域普及開來,所以只能大量使用鋼錠切削的工藝,導致價格奇貴無比,20年代末30年代初湯姆遜衝鋒槍的零售價約200美元一支,而當時一輛福特T型汽車的售價約850美元。由於價格昂貴,軍警單位當時的採購量不多,反倒是黑幫捨得花大價錢購買湯姆遜衝鋒槍,以至於湯姆遜衝鋒槍當時得到了一個“黑幫衝鋒槍”的惡名。

由於當時美國強推禁酒令,黑幫私釀、走私酒類猖獗一時,湯姆遜衝鋒槍則成為了黑幫的幫兇。

“黑幫衝鋒槍”的惡名伴隨著湯姆遜衝鋒槍一直到了二戰爆發,英國美國由於急需武器,湯姆遜衝鋒槍終於得以大量生產,然而,儘管湯姆遜衝鋒槍一再改進簡化工藝,儘管美國有著強大的工業實力,湯姆遜衝鋒槍昂貴複雜的毛病依然讓美國很頭疼,結果就是湯姆遜衝鋒槍最後也只生產了約140萬支,跟PPSH41的600萬支比實在是拿不出手。

由於價格太貴、結構太複雜、湯姆遜衝鋒槍終究還是被M3衝鋒槍取代。

而像芬蘭索米衝鋒槍、日本百式衝鋒槍,由於誕生於落後的工業國,也無法享受到衝壓技術的紅利,所以它們也有著跟湯姆遜衝鋒槍一樣的毛病,最終索米衝鋒槍只生產了約8萬支,百式衝鋒槍只生產了約3萬支。

芬蘭索米M1931衝鋒槍。

而舊中國呢,工業實力還不一定能比得上芬蘭呢,衝壓技術是想都別想了,想使用衝壓技術大量生產廉價的衝鋒槍,至少也要等到新中國成立後在蘇聯幫助下才能做到。實際上舊中國確實仿製生產過德國MP18衝鋒槍和美國湯姆遜衝鋒槍,MP18的工藝比湯姆遜要簡單一些,所以產量更大,而且還有個花機關的綽號,但是工藝上也沒簡單到哪去,加之舊中國工業落後,所以產量也不高,直到日本投降前,舊中國生產的衝鋒槍(包括花機關和湯姆遜)也不過區區1萬多支。

MP18衝鋒槍是世界上第一款大量生產的實用衝鋒槍。

所以總結一下,舊中國為什麼不大量列裝衝鋒槍,本質上就是因為落後,工業落後,經J也落後,沒有衝壓技術的情況下衝鋒槍並不便宜並不容易生產,反倒是昂貴且工藝複雜,再加上衝鋒槍消耗子彈比較多,舊中國無力大量生產大量採購。不過,也正是由於衝鋒槍的缺席,才使得駁殼槍得以在中華大地上大放異彩,成為了從抗日將士到老電影愛好者等數代人的記憶。

德國毛瑟C96手槍,也就是俗稱的駁殼槍,作為一種衝鋒槍的低端替代品在中國大放異彩。


晨曦談兵


我國抗戰時期從來都沒有考慮過使用衝鋒槍作為制式武器。20年代,德國MP18衝鋒槍進入我國的時候,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只有8斤重,還不用槍架,一分鐘可以發射250發子彈的超高火力。

但是,很快就發現衝鋒槍只有發射低膛壓,小初速的小手槍子彈,在近距離經常2,3槍打不死1個人。而一發步槍7.92毫米子彈,在遠距離就可以把人前胸打出一個大洞。

最讓人討厭的是衝鋒槍槍管太短,有效射程很近,但是精度卻很差。真正戰鬥射擊基本都是在30米以內,同時還要確實保證,槍支的維護保養,對每一發子彈都要進行油布擦拭,否則250發射速的M18衝鋒槍只要一發子彈卡殼就有可能在0.24秒內發生炸膛事件。

另外就是衝鋒槍的火力雖然威猛,卻無法持久,因為子彈供應跟不上。最後發現在缺乏車輛馬匹的情況下,1名衝鋒槍手需要有1名彈藥手揹著2箱子彈,還有1個槍長背1箱子彈。

到了戰場,2個人負責裝彈,1個人開槍,如果全速射擊只能打7分鐘,最後一計算,還不如3個人編制1挺輕機槍來得更有戰鬥力。其實,二戰美軍和德國正規野戰師的衝鋒槍也很少,最多隻有班長,偵察兵,駕駛員和炮兵才有。真正步兵很大部分配備衝鋒槍的只有蘇軍,因為蘇軍的情況完全不同。

蘇軍步兵損失太大沒有時間進行長時間步槍訓練,因此優先裝備衝鋒槍,其次是蘇聯步兵的主要任務是掃蕩附近的火箭筒手。那時的火箭筒射程都很近,主要攻擊任務是步兵掩護的坦克上面架設的坦克炮和機槍。


深度軍事


先談價格,二戰中長的最簡陋、產量卻高達400萬支的司登衝鋒槍,單價是9美元一支,而同期美國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單價卻高達85美元。這只是一個簡單對比,相對而言簡易版衝鋒槍確實便宜又容易上手。

衝鋒槍和步槍、輕重機槍等一起構成了軍隊裝備體系,以各自不同的性能配合使用才能發揮出其最大的優勢。衝鋒槍原本就是用於彌補機槍和手槍之間的火力空缺,在近距交戰中能發揮更大作用,因此不論世界各國都有裝備,但是配套比例以實戰需求為主。

衝鋒槍很早就傳入我國,比如孫中山衛隊就使用湯普森衝鋒槍,還有抗戰時期也有“大量"應用。不過由於當時國內軍工體系基本只能仿製步槍為主,同時嚴重缺乏製造材料,對於衝鋒槍這類裝備也是愛莫能及,抗戰軍民使用的基本是戰場繳獲,或者早期進口。

槍是好用,但是類似上面這種造型並不多見,主要是集中使用,便於戰場突擊。如上面所言,軍工生產製造能力有限,同時後勤保障壓力也是不能大量應用自動化武器的重要原因。按照統計數據,抗戰期間的八路軍配發子彈數如下(主力部隊):普通步槍手5-10發、經驗較豐富老兵10-20發、神槍手50發以上、輕機槍手60發以上、重機槍手200發以上。

看下圖,子彈袋都是癟的。

因此,動輒一個彈夾二三十發的衝鋒槍,可不是隨便哪支部隊都用的起。軍工生產能力不行,後勤保障乏力再加上最大的缺錢因素,直接造成了衝鋒槍在當時並沒有大量列裝。


河東三叔


二戰以前受到戰術思想限制,各國作戰不太提倡火力戰勝,而是講究精準射擊。因此,衝鋒槍沒有普及開來,製造技術並不成熟,導致成本較高。隨著工業技術進步,衝鋒槍成本普遍25美元以下,比步槍的成本還要低。那麼當時中國為何沒有大量列裝衝鋒槍呢?


其實在二戰的時候,德國MP20進入我國的時候,確實是讓人眼前一亮,只有八斤重,還不用槍架,一分鐘可以發射250發子彈的超高火力自然就受到了歡迎,而且最重要的還是成本低。 但是很快就發現衝鋒槍只有發射低膛壓,小初速的小手槍子彈,在近距離情況下經常2-3槍可能打不死一個人,而一個步槍在遠距離的情況下能把人前胸打出一個大洞,最讓人討厭的就是衝鋒槍的槍管太短,有效射程很近,進準度差的出奇。 真正在射擊的時候基本都是在30米以內,同時還要確保槍支的維護保養,當然因為火力久的原因,導致了子彈根本供應不上,這在戰場上可是非常致命的。而步槍就不一樣了,雖然火力沒有衝鋒槍的好,但是不管是射擊精準度,還是耐用度都比衝鋒槍高,而且那時候我國的工業條件有限,所以就放棄了衝鋒槍。



衝鋒槍的成本確實是比步槍要小,而且衝鋒槍火力猛,攜帶方便,但是這些恰恰成就了他的短板,也就是射程短,衝鋒槍射程短,威力小的主要原因是槍管太短,而且使用的手槍子彈威力太小。因此,二戰美軍,德軍實際衝鋒槍數量都不是很多,美軍1個師只有最多100多把衝鋒槍,德軍最多也只有班排長才配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衝鋒槍的生產成本確實要比步槍低,但也得看是哪個國家,當時的中國肯定不在其中,因為中國的兵工廠,無一不是有志之士費盡心機,花了血本建立起來的,加工機械,工廠管理,甚至最初的操作工人,都是花了大錢請來的所謂“洋員”,這種完全沒有自己工業基礎的軍工體系,完全就是原本洋務運動的延續,軍工上基本的原材料鋼鐵,尤其是製造槍炮的鋼鐵等原料,都需要進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軍工企業生產槍械的成本,是無法和其他國家相提並論的,完全沒有可比性。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兵工廠連一貫做熟了的漢陽造和中正式,產量都一直上不來,要是再生產毫無基礎的新品種衝鋒槍,那一定就是添亂了。而且總的來說,國內軍閥林立,早已習慣裝備主要靠買,各部隊裝備的衝鋒槍,就是當時俗稱的“花機關槍”數量並不低。在1931年的一二八淞滬事變中,中國軍隊就用“花機關槍”伯格曼衝鋒槍打得日軍頭都抬不起來,所以戰後在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就開始大量引進裝備伯格曼衝鋒槍。 當時遠東工業實力最強的日本,因為陸軍戰術思想的保守和落後,一直到發覺前景不妙,才開始研製生產百式衝鋒槍,但也沒來的及大規模列裝,戰爭就結束了。中國方面也許是一直軍閥混戰的關係,對實用性的裝備比日本敏感的多,各軍閥部隊有條件,有能力的,早就給自己的精銳部隊配上衝鋒槍,一般都是高級將領的貼身衛隊,最起碼也會想法裝備有自動連發功能的“盒子炮”,好一點的都是一水衝鋒槍。中國軍隊沒大量列裝衝鋒槍,不是思想認識上的問題,而是當時工業確實跟不上,沒這個能力。

所以總結一下,舊中國為什麼不大量列裝衝鋒槍,本質上就是因為落後,工業落後,經J也落後,沒有衝壓技術的情況下衝鋒槍並不便宜並不容易生產,反倒是昂貴且工藝複雜,再加上衝鋒槍消耗子彈比較多,舊中國無力大量生產大量採購。不過,也正是由於衝鋒槍的缺席,才使得駁殼槍得以在中華大地上大放異彩,成為了從抗/日將士到老電影愛好者等數代人的記憶。


大老二爺


中國是較早裝備和使用衝鋒槍的國家之一,一戰之後,西方的軍火商便將德國的MP18衝鋒槍賣給了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於1923年投產仿製,後來中國有10餘家兵工廠生產MP18衝鋒槍。除了MP18衝鋒槍之外,中國還購買了美國的M1921湯姆遜衝鋒槍。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就仿製了該衝鋒槍,紅軍東征時就繳獲了不少這種衝鋒槍。

二戰時期是衝鋒槍使用的巔峰時期,不同型號的衝鋒槍得到了迅速發展,並迅速成為了各參戰國大量生產和裝備的一種單兵武器。二戰中,蘇聯的波波莎衝鋒槍、美國的M3衝鋒槍、英國的司登衝鋒槍、德國的MP38衝鋒槍……這些主要參戰國的衝鋒槍加起來超過了2000萬支。



衝鋒槍使用的手槍彈,後坐力小,射程短,射速高。蘇聯、英國的衝鋒槍都是採用的衝壓技術,降低了成本,而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成本高達200美元一支。二戰時期,中國本來就是一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的國家,武漢會戰之後,中國的兵工企業多數在沿海,而這些城市都被日軍佔領。雖然一起兵工廠遷移到了重慶,但是其工業水平遠遠達不到歐洲的水平。當時中國的兵工廠如21兵工廠優先生產的是漢陽造步槍而非衝鋒槍。衝鋒槍的射速太快,子彈的消耗量較大,當時的中國還不具備這樣的後勤保障能力。同樣,二戰時期,日本也研製出了百式衝鋒槍,由於日本資源匱乏,加上其戰術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日本的百式衝鋒槍只是少量裝備。



二戰後期,美軍的M1和M1A1湯姆遜衝鋒槍通過租借法案提供給了中國駐印軍及部分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歷史軍魂


事實上,中國是全球最早裝備衝鋒槍的國家之一,甚至比美國軍隊裝備都還要早10多年以上,孫中山的美國之行,獨具慧眼地看中了湯姆遜衝鋒槍的價值,就進口了數十支,裝備其總統府衛隊營。

從留存下來的歷史照片中看到,20年代時,總統府衛隊成員肩扛清一色的100發彈鼓供彈的湯姆遜衝鋒槍,行走在總統孫中山之前面。

粵軍陳炯明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和粵秀樓,面對兩軍70比1的懸殊兵力差距,葉挺指揮衛隊營憑藉湯姆遜衝鋒槍輸出的強大火力,撕開了裝備5發栓動步槍叛軍的包圍,掩護孫中山夫婦登上永豐號炮艦,撤出廣州到達上海順利脫險。

中國也是最早引進德制M-18衝鋒槍的國家,由於32發蝸牛型彈鼓供彈,既不方便使用,也容易出故障,中國軍隊使用橫插裝彈的30發直彈匣,從歷史留存下來的照片可明顯看出來。

至於說二戰時衝鋒槍成本比步槍低,此說並不存立,軍迷都知道只有英國“管子工的傑作”司登式衝鋒槍製造成本不足10美元,算是當時參戰國軍隊中裝備的衝鋒槍中成本最低的,一般衝鋒槍的研發、製造、裝備其成本都要遠在5發栓動步槍之上。

比如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結構非常複雜,製造成本高昂,才有了M-3德蓋衝鋒槍的問世,即便是湯姆遜衝鋒槍的簡化版捨棄了50/100發彈鼓,採用20/30發彈匣的M-1式衝鋒槍,也因為價格高昂量產低,僅裝備參戰的美軍步兵班班長使用。

閻錫山見識了湯姆遜衝鋒槍的強大火力,以及在戰場上的應用前景,於是,1926年底,山西機械局為此設置了專門生產衝鋒槍的兵工廠,開始批量生產仿M-1921湯姆森衝鋒槍,年產衝鋒槍近1萬支,史稱山西造衝鋒槍,簡稱晉造衝鋒槍,亦稱衝鋒機關槍。

在抗戰中,國共軍隊的指揮官們,常把數量有限的衝鋒槍集中起來,組成裝備精良的衝鋒槍隊,或與裝備德造10發駁殼槍、20發盒子炮的士兵混編,據此發揮這三把槍械在近戰中的強大火力,集中使用往往能撕開日軍的包圍圈或封鎖線,顯示了自動槍械在近戰中的強大威力。

中國軍隊之所以未裝備大量衝鋒槍的原因,就是衝鋒槍價格昂貴,而絕非“二戰時衝鋒槍成本比步槍低”不知道誰提出來的扯淡觀點,分明經受不住歷史的檢驗,衝鋒槍比步槍成本低,為啥不裝備成本低的衝鋒槍,偏偏要準備成本高的步槍,這也太扯淡了,作為軍迷甚至都懶得反駁了。

此外,衝鋒槍由於結構複雜,相應零部件也比較多,加工工藝高、工序多,對於兵工廠的機床等精度要求高,是產量一直上不去的最主要原因,閻錫山的山西機械局的晉造衝鋒槍,年產量也不過萬餘支。

由於衝鋒槍是自動武器,當時的衝鋒槍一般都沒有單發功能,都是連續射擊的槍械,勢必帶來彈藥消耗量高的弊端,對東方基本上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政府財政收入有限,軍費當然也有限了。

相當於步兵手中的5發栓動步槍,隨身攜帶60發標準基數的彈藥,可以應付很長時間的戰爭,衝鋒槍如果攜帶60發子彈,可謂瞬間打光,子彈根本供應不過來,應該是中國軍隊不大規模裝備衝鋒槍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一點上,即便當時亞洲最發達的工業國日本,也由於資源有限,彈藥消耗量大,也是其軍隊極少裝備衝鋒槍的主要原因之一,衝鋒槍是吞彈巨獸,日本人也供應不起子彈,所以大都以5發栓動步槍為主。


國平軍史


中國為何不裝備衝鋒槍,其實最大的問題來源於當時國內的工業水平限制。
不過想要弄清楚衝鋒槍,首先需要弄明白的就是,他是如何誕生的,裝備部隊中有什麼作用。
衝鋒槍的誕生,其實是為了彌補手槍和步槍之間的火力。
世界上最早的衝鋒槍,是意大利陸軍上校B·A·列維裡於1914年設計發明的維拉·佩羅薩衝鋒槍。一開始的衝鋒槍,是作為一種輕型的機槍所使用的,發射的是手槍彈藥,區別於後來輕機槍所使用的步槍彈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雙方都是步槍加重機槍火力的塹壕戰,雙方反覆爭奪陣地,而步槍和重機槍都無法適應近距離塹壕戰爭奪,為此設計一款具有快速火力的自動武器成為當務之急,所以德國雨果施邁瑟設計了MP18衝鋒槍,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設計了湯姆森衝鋒槍,但實際上二者都有些生不逢時,因為設計出來以後,一戰已經結束了。直到二戰以後,衝鋒槍才又重新煥發生機。
衝鋒槍適合的戰術,就是雙方在近距離下作戰,德國第一次用衝鋒槍就做了很好的表率,暴瘋突擊隊的出現也革新了世界戰術。
二戰中期以後,世界各國都大量裝備了衝鋒槍,尤其是在蘇聯戰場上,由於雙方在城市的廢墟間反覆爭奪,短小精幹的衝鋒槍成為了當時士兵的最愛。
不過這種武器在中國人眼中,就有些不一樣了,他和輕機槍幾乎也沒什麼區別,只是能更輕一些,輕機槍雖然可以單兵使用,但是作戰仍需要配備副射手,而衝鋒槍就能夠避免這一問題,因此在被引入以後,多裝備到精銳的部隊中,用於突擊隊的快速突擊,反而這一點契合了當時德軍裝備衝鋒槍的目的。
中國並非沒有大量的裝備衝鋒槍,事實上當時兵工廠都曾大量仿製過這種武器,並且裝備到部隊中,如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就曾仿製湯姆森衝鋒槍,但是相較於中國戰場環境而言,衝鋒槍仍然用處不大,這一點也就決定了他的用途。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中國是不區分自動步槍、衝鋒槍和輕機槍的,在士兵的眼中,只要是自動武器,統統都是以衝鋒槍命名,比如早期的56式、81式,他們本身是突擊步槍,但是很多人都習慣性的稱呼他們為衝鋒槍。
是因為我們在戰場上使用的習慣,侷限了手中武器的使用,畢竟和我們交手的日軍也並不重視衝鋒槍的生產,只是到了二戰末期以後,才少量的生產了部分百式衝鋒槍,能夠想得到的就是,如果日軍能夠跟上西方列強國家的步伐,配備大量衝鋒槍,那麼在抗日戰場上,中國自然也會花費一些代價裝備,這是根據戰場的形式來確定所需要的武器的。

漫步史書


我記得是有的啊——德國花機關MP18衝鋒槍。當時我們的單兵火力甚至比本子強。
但是總的來說,列裝數量一定沒有西方大戶們多(這不廢話嗎)。題主說步槍的造價高而衝鋒槍造價低廉,這個不假。就像有人說把莫辛納甘槍管掰開就是兩把波波沙一樣。但是,當時的中國沒有一套完整的軍工體系,子彈幾乎無法自給自足,自然是越便宜越簡單的東西更好。衝鋒槍雖然造價低,但是耗彈高啊。就像買一個白熾燈和節能燈一樣。白熾燈便宜,耗電高,節能燈貴,耗電少。久而久之,自然是節能燈更便宜

還有我們面對的是本子,他們根本就沒把衝鋒槍當回事,崇尚所謂的“精準射擊”與“白刃戰”。這種理念較為原始,但是我們也要迎敵啊(畢竟在裝甲與火炮甚至陸戰機下,輕武器的效果微乎其微),就要對付本子的白刃戰(近戰本子不能隨便開炮吧),所以我們要多練習拼刺,就要用到大刀和步槍。並且步槍對於後勤的壓力不是很大,畢竟當時我們半自動裝備少。所以,我國當時沒有巨大規模列裝衝鋒槍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以上是南黎帶給您的解答,有什麼錯誤敬請指出ヾ(❀╹◡╹)ノ~喜歡的朋友們不妨點一個關注吧~


南黎233


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中國經濟實力不行。眾所周知,打仗的就是工業實力與經濟實力,而剛剛度過軍閥混戰的中國,其經濟實力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雖然衝鋒槍可能成本比步槍低,但是子彈的消耗卻是令人感到恐怖的,以當年的中國經濟實力根本無法支撐起那麼大的軍事消耗。

其次,萬發子彈的殺敵人數明顯低於步槍。以日本為例,其實二戰中日本也研究了衝鋒槍,但是由於物產少,資源匱乏,其在戰場中幾百發子彈即可擊斃一人的成績來看,衝鋒槍顯然被遠遠的不如步槍,所以沒有大批量生產。那麼作為當時比日本還差的我國更不會大量列裝了。

再次,射程有限。雖然本人不是太懂軍事,但是衝鋒槍的射程明顯低於步槍,這是有目共睹的。而在野戰與陣地戰中顯然步槍更具優勢,必經我能打到你,你打不到我那你必然要通過血的代價來彌補距離的不足。

最後,個人認為也有可能是工業實力的不足,必經當初我國造的比較成熟的步槍,卡克等一系列問題都比較突出,要是大批量生產這種問題十足的衝鋒槍,那可真是拿軍人的性命開玩笑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非喜勿噴。


polityW


首先,各位需要明確一件事。衝鋒槍造價從紙面上看起來,的確很低。但實際上,衝鋒槍真正的成本可不算低。

二戰中的司登衝鋒槍

可能很多小夥伴們聽說過,在二戰時期,一把司登衝鋒槍的造價僅為9美元一支,而著名的“大八粒”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單支造價卻高達85美元。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衝鋒槍這麼便宜、而步槍卻如此昂貴,為何中國軍隊在抗戰中不普及衝鋒槍呢?

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首先,要明確的一件事,那就是中國在抗戰期間的工業水平很低,只能算作是一個比較先進的農業國。而衝鋒槍的生產,特別是簡易衝鋒槍的生產,需要較高的工業水平才能達到。

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位於中國東北的瀋陽兵工廠便開始仿製生產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但是湯姆遜衝鋒槍的比較複雜,而且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東三省被日寇所佔領。湯姆遜衝鋒槍的仿製被迫放緩下來。

當然在後來,閻錫山也仿製了湯姆遜衝鋒槍,也就是著名的晉造湯姆遜

根據國民政府兵工署在民國二十四年得出的前一年工作報告中的相關內容,戰甲菌竟然沒有找到有關衝鋒槍生產的相關內容。

而在1945年,兵工署頒佈的《全年供給四十五個師裝備量和各廠估計產量比較表》中可以看到,45個師需要13500支“手提機槍”(即衝鋒槍),但是全年估計產量卻為0。其中寓意嘛,可以說是不言自明。

那麼,為什麼我們造不出或者不願意大規模生產衝鋒槍呢?其實嘛,這也是國情所決定的。

從晚清開始,我們就一直是一個貧弱的農業國,工業水平一直處於一個很低的狀態。像司登衝鋒槍這種看起來非常簡陋的武器,實際上對於工業水平的要求非常高。

大家都知道,司登衝鋒槍大量採用了衝壓件作為槍械的零部件。要知道,衝壓這個工藝對於工業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別說民國時期了,即便是在剛剛完成了“一五”計劃的新中國,在生產56式衝鋒槍時都選擇採用的是銑削機匣而並非AKM突擊步槍使用的衝鉚機匣。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軍隊在抗戰時期多采用步槍而不是衝鋒槍的原因了。

我是戰甲裝研菌,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