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千古之謎似已冰釋————這就是中醫藥不傳之祕密

中國古代計量技術的最大特點,是受到儒家禮樂制度的深刻影響。古代經典著作《尚書》雲:“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禮記》雲:“周公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2000多年來,度量衡的發展與樂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以樂律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單制,經過《漢書》整理成文,代代相襲,至清朝仍被康熙、乾隆所遵從,甚至延續至中華民國時期。

千古之謎似已冰釋————這就是中醫藥不傳之秘密

《傷寒論》《金匱要略》為東漢張仲景所著,因其理無不該,法無不備,且方藥縝密、藥精力宏,故後世稱其“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尊其為“方書之祖”。其中大多數方劑至今仍被廣泛應用。然而,由於隨著歷代度量衡的演變及書中使用的非度量衡的計量方法,使許多藥物至今未能有明確的古今換算標準,嚴重影響了臨床的療效。中醫不傳之秘在於劑量,藥物劑量是臨床取效的關鍵。

千古之謎似已冰釋————這就是中醫藥不傳之秘密

因此明確張仲景特殊計量藥物及方式的換算結果,對繼承和發展仲景學術思想,合理運用經方,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大意義。按照《傷寒論》二版教材的說法:“凡論中雲一兩者,折今約一錢。” 即漢代一兩等於現在3g,一直到五版和七版教材《傷寒論講義》 仍依此說。這種說法主要是承襲明清時期醫家的觀點,例如明·李時珍、清·汪昂等。這種觀點由於已寫入教材之中,對現代的影響比較深遠,目前大部分研究經典的文獻主要以這種方式進行折算。

千古之謎似已冰釋————這就是中醫藥不傳之秘密

第五版和七版教材《傷寒論講義》 仍依此說。在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裡,引用吳大徵根據新莽貨幣推算新莽時1兩合今13.67464克,及劉復據新莽嘉量推算新莽時1兩合今14.166 6克的數據,將這兩個數據平均後認為新莽時1兩合今13.920 6克,1斤合今222.7 3克。這個數據主要依據新莽時期的貨幣和嘉量核算,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與權威性。

長期以來一直是折算新莽與現代衡制的主要數據,曾被很多中醫單位採用,如《中醫名詞術語選釋》、《中藥大辭典》等。柯雪帆等根據國家計量總局《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東漢“光和大司農銅權”等有關資料進行核算。此權現藏國家博物館,高7. 6釐米,底徑10釐米,重2996克,權呈半圓形,權身有一鑲“檢封”的方穴。

千古之謎似已冰釋————這就是中醫藥不傳之秘密

器身有銘文:“大司農以戊寅詔書,秋分之日,同度量,均衡石,桶鬥桶,正權概,特更為諸州作銅秤,依黃鐘律歷,九章算術,以均長短、輕重、大小、用齊七政,令海內都同。光和二年閏月廿三日,大司農曹裬,壓淳于宮,右庫曹椽朱音,史韓鴻造,青州樂安郡壽光金曹椽胡吉作。”“光和”為漢靈帝劉宏年號,光和二年為公元179年,與張仲景為同年代。從銘文可知,此權是當時中央政府為統一全國衡器而頒佈的標準銅權。

千古之謎似已冰釋————這就是中醫藥不傳之秘密

北京中醫藥大學傅延齡教授的研究團隊所承擔的國家“973”研究課題“基於文獻和臨床經驗挖掘的中醫方藥劑量理論研究”,“東漢官秤一兩的量值肯定是在13.8~15.6g之間,而最有可能的就是13.8g。” 西漢官制度量衡一斤為250g,被十六兩除,一兩等於15.625g,東漢一斤為220g,被十六兩除,為13.8g,仲景為東漢人,故此一兩當為13.8g無疑。其研究全面細緻,論據充分,可以說爭論多時的漢代劑量折算問題,至今終可畫上句號!經方劑量本源經現代考證後,已確證《傷寒論》中經方一兩等於現代13.8克,千古之謎似已冰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