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唯才是舉:聊聊秦國的客卿制度,及客卿對秦的貢獻有哪些

導讀:

春秋時期,秦國位於西北邊睡,地狹民少,處於戎翟包圍之中,而且政治、經濟、文化均落後於中原諸國;到了戰國後期,秦國逐漸崛起,最終統一天下。秦國的豐功偉業可歸功於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而其中較為特殊的,則是秦國的用人制度—客卿制度。客卿制度,其實就是選拔、任用外來人才在本國為官,為本國效力的制度。春秋以來,相對於山東六國而言,秦國立國較晚,國力贏弱,文化積澱較淺,成份不湛,所以人才極其匾乏,函需各類賢才。同時,由於宗族觀念淡薄,傳統觀念束縛不嚴,而創新進取之意銳,奮發圖強之志強,所以,秦國以豁達的胸懷吸引客卿到來,最終在客卿的竭力幫助之下,完成統一大業。當時,其他諸侯國也有客卿,但較之秦國沒有形成完備的制度,因此在人才制度上遜色於秦。

唯才是舉:聊聊秦國的客卿制度,及客卿對秦的貢獻有哪些


秦國國情及廣納客卿的原因

一、秦國的國情

在秦的整個發展歷史中,曾經因野蠻和非華夏而深受正統的鄙夷,起初是周王室最西邊的一處王家封地,專為王室養馬和抵禦西戎,在文化上顯得相當落後。公元前九世紀初,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公元前770年,周天子封秦為諸侯,並把岐山以西的地區“賜”給秦。然而在岐山以西是所謂西戎的蠻族雜處地帶,西戎各民族矛盾錯綜複雜,秦人要面對的生存環境並不樂觀。秦襄公八年,秦人開始打造兵器,誅滅戎、翟,到了文公十六年,秦敗戎兵。據《秦本紀》記載:

“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歧”

可見,秦國建國之初經過艱辛的鬥爭。儘管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奪得了地盤,但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與戎、翟無異,直到商鞍變法之前,秦仍然是

“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以至於中原各國“夷翟遇之”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的局面,秦國統治者招賢納士,這為當時人才濟濟的東部俊傑施展才華和理想提供了基礎,東部人才投奔而來,況且秦國在當時並不會因為舉用異國人才而受到宗法制度維護者的極力反對,接納異國人才十分順利。此外,秦地處戎翟之間,要立足西睡、發展壯大,必由之路是與戎翟爭奪地盤。長期的對外戰爭,需要大量的賢能之士,而此時秦國經濟、政治、文化極為落後,本國人才資源極為短缺,必須大量引進異國人才。這樣的國情,既是任用客卿的客觀要求,也是其必然趨勢。

唯才是舉:聊聊秦國的客卿制度,及客卿對秦的貢獻有哪些


二、秦國廣納客卿的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紛紛爭霸圖強,兼併戰爭連年不休,於是社會上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現象。齊秀生在《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述略》一文中指出,

“人才流動是實現人才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環節,它為各種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是人才個體成長的重要環境。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流動在歷史上是空前的,是我國古代第一次人才大流動。”

這些流動的人才被各國用於政治改革、軍事戰爭。無疑,每個國家都會流出或流入大規模的人才。但能夠為秦朝所用,究其根本是因為秦本身特有的原因所導致的。

1、士階層的解放

春秋以前,社會被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嚴格束縛,每個人似乎是一個機器的零件被鑲嵌在國家這臺大機器上。

到了春秋中後期,隨著井田制和宗法制的瓦解,原來的士階層也開始瓦解。此時,農業技術不斷改進,加之工商業的發展,促成了私學的興起,許多庶人開始擺脫固有的身份束縛,進入“士”的行列。此時的`士'已經逐漸擺脫了宗法關係,不再受“大夫臣士”的制度約束,獲得了相對的人格獨立和一定的人身自由。士階層的解放是其自由流動並效力於他國的前提。

唯才是舉:聊聊秦國的客卿制度,及客卿對秦的貢獻有哪些


2、國家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國時期,爭相兼併。此時,戰爭不斷,無論是國力雄厚的大國,還是贏弱不堪的小國,都面臨著生死彼關的競爭。大國要穩步前進,爭強爭霸,小國要竭力自保,以圖存活,在一定意義上,各國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社會人才的競爭。賢明國君都竭盡全力招納賢才、唯才是用。正如《秦策一》中所說:

“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

秦國求賢若渴、任人唯賢,從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便可見一斑。秦孝公在《求賢令》中許諾: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各位賢士群臣,有能出長策奇計讓秦國強大者,孝公將封他為官,與他一起分享秦國。封官、分土在當時的社會極為罕見,這足見孝公強秦之決心,以及對人才的重視。

3、宗國觀念淡薄

東遷後的周王室逐漸衰微,周天子的威信日益降低;到了春秋中、後期,周王室僅在名義上是全中國的“共主”;戰國中期後,秦滅東周,人們的家國觀念逐漸消失,宗國意識開始淡漠。此時,諸侯國之間頻繁交往,各民族初步融合,國的界限已不再如西周時期那般嚴格。在人們的意識中,各國逐漸形成了一個整體,四海之內若一家。“士為知己者用”是當時社會人才的價值取向,人們並不認為只有宗國才是自己效力的地方,只要能夠得到君王的賞識,能夠學以致用,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任何地方都是自己的用武之地。而處於西北邊睡之地的秦國,其舊的宗法制度不似中原地區那樣嚴格,宗國觀念較之其他各國更為淡薄,用人制度更為開放,這為其客卿制度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唯才是舉:聊聊秦國的客卿制度,及客卿對秦的貢獻有哪些


秦吸引人才的政策

一、有明確的用人標準—能出奇計強秦者

春秋以來,諸子百家興起,他們著書立說、聚徒講學,奔走於諸侯國之間,向君主遊說、相互辯論,出現百家爭鳴的熱潮。與此時的諸子百家學派相對應,按照客卿所學及專長,可將他們分為儒家客卿、法家客卿、道家客卿、名家客卿、墨家客卿、兵家客卿、縱橫家客卿、陰陽家客卿等等。

秦國對客卿的要求是“能出奇計強秦者”,也就是說,只要對秦國的發展有利,不論其出身、國籍、所學門派,皆可來到秦國成為客卿。最著名的要數商鞅了。商鞅,衛國人,“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起先為魏大臣公叔痊家臣,公叔痊去世後,他仍不被魏惠王重用,後來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商鞍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戰國時期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不僅有力地推動了秦國的發展,而且推動了宗法制向中央集權制轉型,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史記·商君列傳》中有如下記載:

“(商鞍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其他如李斯、張儀、範雌、公孫衍、客卿通、客卿錯、客卿造、胡傷、蒙鶩、尉繚、王剪、魏章等,無不為秦的崛起及統一大業獻奇計、立大功。在客卿的選擇上,秦國重實—選擇那些具有政治才能、外交才能、軍事才能的客卿,可以按其能力、功績封為卿相;而對於那些空有理論、不能促進秦國發展者,則無論其名氣大小,皆不採納任用。如儒學大師荀子曾來到秦國,卻未得到秦王的青睞,是因為秦昭王認為“儒無益於人之國”。而東方六國在選擇客卿時,未立標準,只看名氣,且不重用,最終在人才資源上遜色於秦。

唯才是舉:聊聊秦國的客卿制度,及客卿對秦的貢獻有哪些


二、有惠實的待客之道—高爵重祿,優厚待之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飽學之士紛紛遊走諸侯國之間,遊說爭辯,希望學以致用,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治國方略;同時也希望以此贏得安身之處,衣食無憂。早在春秋時期,墨子就主張“尚賢”,他在《尚賢》中提出“眾賢之術”是“富之貴之,敬之譽之”,即所謂的“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

秦自孝公以來,“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秦國之所以贏得了不少傑出客卿對秦國的忠誠,是因為實行了惠實的待客之道—使用“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的高官厚祿的辦法優待客卿。如商鞍相秦,秦孝公分商地十五邑給商鞍,號曰商君;張儀相秦,秦惠王分五邑給張儀,號曰武信君;範雌相秦,秦君封應地給範雌,號曰應侯;呂不韋相秦,秦君封十萬戶給呂不韋,號曰文信君。給客卿封號分土,東方諸國也有實行,例如燕國封趙人樂毅於昌國,號曰昌國君。

但是隻有秦國真正形成一貫的政策。

蘇秦主持合縱、並相六國,經過洛陽時車騎瑙重,彷彿王者駕到,可謂顯赫一時;但是他只不過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並未分土。張儀先後相魏、相楚,但均未得到封號,也無寸土相贈;張儀擔任秦相,秦惠王立即分其五邑,尊為武信君。儘管在秦國獲得封號和封地的只有少數客卿,且是位居高位、貢獻較大的客卿,但是總的來說,客卿在秦的待遇優越於東方諸國,否則三晉權變之士也不會千里迢迢投奔秦國了。正是因為秦國踐行了優厚的待客政策,招徠大量異國謀士,於是出現了《史一記·李斯列傳》所說的

“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的盛況。

唯才是舉:聊聊秦國的客卿制度,及客卿對秦的貢獻有哪些

客卿對秦的統一貢獻

在爭戰激烈、爭雄稱霸的春秋戰國時代,人才的引用對各國的興衰存亡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人才”的向背震懾天下諸侯。偏處西睡的秦國,為了扭轉本土人才匾乏的不利局面,長期大膽地引進、重用異國人才`,使得天下謀臣良將齊聚於秦,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加強了秦國的力量,削弱了東方諸國,從而促進了秦的崛起,加速了全國的統一。

一、春秋時期客卿的貢獻

秦人為贏姓,原本是生活在我國東部地區的一支古老部族。周孝王時,其祖先非子因養馬有功,被賜封於秦,號秦贏,此為秦人稱秦之始。周平王東遷時,因為秦襄公率兵護送,對周王室“有功”,於是平王將其封為“諸侯”,並且把岐山以西的地區“賜”給秦。據《史記·秦本紀》記載:

“戎無道,侵奪我歧、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諸侯國。然而,此時的秦國只是在名義上領有宗周故地,岐山以西的封地佈滿了戎、翟部落,需要自行從戎人手中奪取封地。秦國不僅地狹民少,處於戎翟包圍之中,而且政治經濟文化均落後於中原諸國,要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中圖謀發展,戰勝戎翟、奪取封地是必由之路。

1、輔佐穆公與強晉抗衡

秦歷經幾代人的浴血奮戰,開疆拓土,秦穆公遂霸西戎,將關中地區幾乎納入到秦國的勢力範圍之內,使戎人在他的控制之下,解除了邊境禍患,贏得了穩定發展的環境,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也都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國力有所提升,在此基礎上穆公開始凱覷東部諸邦,謀求邦國東擴。而此時的晉國是秦國自西向東發展不可逾越的障礙,因此穆公東進的首要任務是攻下晉國。然而,晉國國力強盛、兵力強大,相對而言秦國毫無優勢。秦穆公曾利用晉國政局動盪,先後扶立了兩位晉君,但是並未給秦造成控制晉君的目的,面對晉國強大的政治基礎,秦國第一次向東推進以無功告終而返。

但是,秦國作為剛剛戰勝戎翟侵擾的新興國家,與國力強盛的晉國周旋,自身未被削弱,已然是一個不小的勝利。公孫枝、王豹、賽叔等諸位客卿,為秦國統治階層提供了一個智囊團,使得秦國在謀略上不失下風,贏得此次勝利。公孫枝、王豹來自晉國,賽叔來自晉國,正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曾經效力的國家極為熟悉,能夠提供確切的情報資源,於是有力地輔佐了秦穆公的對敵戰略計謀;同時,他們本身所具有的政治、軍事、思想才幹,是秦國每次成功邁進的重要因素。

唯才是舉:聊聊秦國的客卿制度,及客卿對秦的貢獻有哪些


2、協助穆公稱霸西戎

秦穆公在東方同晉國鬥爭取得初步勝利之後,就回過頭來向西戎進攻。為了徹底征服西戎,秦穆公曾處心積慮地作了長期的準備。他了解到戎族大臣由余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就決心將他爭取過來。首先,穆公向出使秦國的由余詢問西戎的地形與兵勢;然後在由余要歸去的時候故意挽留以耽擱其歸期;同時利用戎王的猜忌心理,大加讚賞由余,並讓戎王知道。當由余回到西戎後,戎王果真對他產生了懷疑。在離間計初步奏效之後,秦穆公又採取了“腐化戎王”的策略—他挑選了一批能歌善舞的“女樂”送至西戎,供戎王享樂。戎王一見這些年輕美貌的女子,就被迷住了,整日沉迷於聲色歌舞之中,把戎馬功夫和打仗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由余幾次勸告戎王都不聽,於是對昏庸的戎王徹底絕望,最後棄戎奔秦。到了秦國,穆公將由余奉為上賓。由余將西戎的山川形勢一一向秦國報告,並提供消滅西戎的策略,使秦國做好了一切準備。秦穆公三十七年,正當戎王被女色和美酒弄得沉醉未醒的時候,秦國大軍突然出現在眼前,威脅秦國多年的西戎就這樣被穆公征服了在由余的協助下,秦國發揮出對戎的優勢,平定了多年的戎患之憂,終於成為西方霸主。

此後,黃河以西的廣大地區統一於一個政權之下,這對於民族融合以及發展本地區的經濟、文化都是有利的。

唯才是舉:聊聊秦國的客卿制度,及客卿對秦的貢獻有哪些


二、戰國時期客卿的貢獻

1、奠定堅實基礎

戰國時代,各國為了在戰爭中贏得優勢,都主張變法,以求富國強兵。在戰國七雄中,魏國最先啟用李惺變法,其後,各諸侯國紛紛仿效,在當時一形成了一種變法圖強的潮流。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鞍為左庶長,開始變法。商靴前後進行了兩次變法。商鞍的變法對此後秦國以及秦代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雲夢出土的《秦律》就是在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積累而成。變法的直接效果就是使秦國“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建立起封建政治經濟制度,為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以及此後統一中國奠定了雄厚的國力基礎。

2、完成統一大業

在秦進行兼併戰爭乃至完成統一大業的過程中,客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內有文臣運籌帷幢,外有武將征戰沙場,秦國憑著這些客卿逐漸完成了統一六國的艱鉅任務,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

商鞅向秦孝公提出“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的戰略思想。

並於公元前340年設計生擒魏公子昂,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一部分過去奪去的河西之地。秦惠王時,公孫衍任大良造,率領秦軍向魏國發起了進攻,主攻河西要塞。因為對於秦國來說,只有佔據河西之地,才一有可能走向中原。河西之地重要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在公孫衍的率領下,秦軍終於大破魏軍,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迫使其歸還除少梁以外的全部河西地。此時,黃河以西地區全部為秦國所有,秦從根本上一改長期的被動局勢,在關中及西部創造出一個穩定的環境,進可攻、退可守,不僅有利於秦國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而且為其經濟的增長和政治的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諸如此類的歷史事實表明,增強秦國國力,提升秦國國家政治、文化地位,令秦國從最初的邊睡弱國,逐漸崛起、稱霸西戎,最終完成統一大業,客卿功不可沒。

唯才是舉:聊聊秦國的客卿制度,及客卿對秦的貢獻有哪些


結語:

客卿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社會現象,它產生於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時代。由於生產力的進步,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維繫古老社會制度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開始走向瓦解,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奴隸主貴族的政治制度再也無法發揮它昔日的作用,以宗法制維繫的權力忠誠也變得不堪一擊,各個封國拒絕繼續尊奉周天子為邦國的權威,這是孔子所謂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各諸侯以自己的封國為重心,建立起政治中心,與周王室分庭抗禮。同時,為了在諸侯相爭的荊棘叢中贏得有利的地位,各個諸侯國都不斷革新內政,進行有利於邦國發展的改革。於是,招賢納士,吸引人才成為各諸侯非常重視的邦國政策,客卿就是順應當時的時代需求而出現。秦國是一個教育落後、人才匾乏的邦國,為了在諸侯爭霸中壯大實力,其統治者向來重視招納東部諸邦的人才,這為士人提供了進身之階。也正因此,客卿制度在秦國非常完善。也為秦一統天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