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工筆棗紅馬顏色怎麼調?

三耳61


下面圖稿選用王鴻澤的"鞍馬畫技法"一書中的示範稿,做些文字整理。王鴻澤在天津電影製片廠從事電影美術工作,70年代末師從溥佐與溥松窗兩位老先生學畫,尤善畫馬。

一:勾線

用衣紋筆或其他勾線筆在熟宣紙上勾線,勾線用油煙墨,濃淡適中,勾線要挺勁,形體勾準確,然後中鋒筆絲鬃.尾。

二渲染墨底色

備毛筆兩枝,一枝狼毫蘸墨畫深部,一枝羊毫蘸水將墨色從深到淺暈染開,,需反覆進行,逐漸加深,染出立體感。

三著色

墨底染好後,用赭石加少許曙紅,調好後,狼毫筆蘸色,白雲筆蘸水,由深處向淺處暈染,也是反覆渲染,逐漸加深,立體感得到充分體現。

四完成

淡墨染出眼睛,留出高光部分,幹後赭石分染,幹後焦墨點眼球,最後落款蓋章。

附圖:

馬晉畫馬

馬晉畫馬

溥佐畫馬。


瀚墨尋夢


一、用熟宣紙或礬絹覆在畫好的馬稿上,用墨線勾出馬的輪廓線,鬃和尾。

二、用墨色由淺人深反覆渲染出馬的肌肉組織和結構.突出馬的立體感,同時渲染烏鬃和馬尾。

三、用曙紅、赭石加少許墨調好顏色,在染好的墨底基礎上由淺入深的渲染,染出馬的立體感。

四、用以上調好的顏色大面積反覆多遍的渲染。

五、用調好的顏色罩染,用淡墨染出馬的眼睛,留出高光部分,用赭石顏色分染,再用焦墨點眼球。用重墨皴擦馬蹄。

步驟一:用熟宣紙或礬絹覆在畫好的馬稿上,用墨線勾出馬的輪廓線、鬃和尾。用皴擦點染等方法墨色佈景。

步驟二:用墨色由淺入深染出馬的肌肉組織和結構,同時渲染馬鬃和馬尾。

步驟三:棗紅馬用曙紅、赭石加少許墨調好顏色,在染好的墨底上由淺入深的渲染,斑馬用淡墨染斑點。用赭石、花青、石綠分染石頭、樹、土坡、地面。

步驟四:棗紅馬用調好的顏色反覆多遍的渲染。再用以上的方法進一步分染石頭、樹、土坡、地面。

步驟五:棗紅馬用調好的顏色罩染,斑馬用焦墨再次點染。淡墨染出馬的眼睛,留出高光部分,用赭石顏色分染,再用焦墨點眼球,用重墨皴擦馬蹄。落款、蓋章,完成。





王雙理


中國古代對馬的皮毛,有系統的描述,而且用漢字有清清楚楚的表達。

例如,紅色的馬有“驥”、“騮”、“驊騮”、“驌驦”;黑色的馬有“驪”、“鐡驪”、“騅”;黃色的馬有“驃”、“騧”、“駓”、“乘黃”;白色的馬有“驄”、“花驄”等等。

你說的“棗紅馬”是民間對紅馬的籠統稱呼。


  • 郎世寧畫乾隆十驥圖之一,《赤花鷹》

紅色的馬其實顏色差別很大,大體上來說,有深紅色的馬,也有硃紅色的馬。

顏色比較深的紅馬,古人叫“紫騮馬”,例如,最著名的昭陵六駿中就有一匹馬叫“颯露紫”,也叫“颯露紫燕騮”,為唐太宗平息王世充的坐騎。因為在戰鬥中,衝出圍困時,被王世充的士兵射中“颯露紫”,僕人丘行恭把自己的馬讓給唐太宗李世民騎,自己牽著受傷的“颯露紫”衝出圍困,因為“颯露”受傷太重,逃出圍困以後,丘行恭把箭從馬身上拔出以後,馬就死了,唐太宗非常傷心,為了紀念“颯露紫”的乘騎之功,把“颯露紫燕騮”列為昭陵六駿之一 。這匹“颯露紫燕騮”就是一匹深紅色的馬。


  • 金代畫家趙霖畫唐太宗六駿之一《颯露紫》

我們喜歡畫馬,就要對馬的顏色有一定的研究,這是對生活知識起碼的積累,有了生活的積累,才能畫出馬,的精神來。

古人對馬已經有很充分的研究了,我們不妨多讀一些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古代詩人詠馬的詩歌,我們在這些詩歌中,會遇到很多關於馬的解釋的。


例如,杜甫就寫過一首描寫“棗紅馬”的詩《玉腕騮》,詩中的這匹“玉腕騮”,是一位節度使叫衛伯玉的坐騎。這匹馬非常漂亮,而且戰功赫赫,所以,杜甫讚美了這匹馬。可以做為我們畫馬的一個題材。

聞說荊南馬,尚書玉腕騮。

頓驂飄赤汗,跼蹐顧長楸。

胡虜三年入,乾坤一戰收。

舉鞭如有問,欲伴習池遊。

我要說說這匹馬為什麼叫“玉腕騮”?首先,騮就是黑鬃黑尾巴的紅馬,玉腕是說這匹“棗紅馬”的四蹄下面是白的,馬的肘關節下面叫“腕”,所以,就叫“玉腕騮”了。


  • 郎世寧畫乾隆駿馬《徠遠騮》

這樣,一匹三種顏色的馬呈現在我們面前,是不是非常漂亮,非常入畫呢?

所以,我們多閱讀一些古代文學作品,就能增加我們的創作靈感,徐悲鴻為了畫好馬,他讀了很多古代詩歌作品,其中就有杜甫寫的詠馬詩。

除了從文學作品中瞭解馬的歷史和文化知識,直接從《說文解字》裡瞭解一下“馬部”的字,這些字,絕大部分都是與馬的顏色有關的,瞭解這些知識,也能增長我們的文化知識。

棗紅馬就是古人所謂的“騮”。這種馬的特點是,尾巴和鬣毛是黑色的,而通身是紅色。

但是,有深紅和硃紅的區別。硃紅的馬叫“驊騮”,被周穆王稱之為八駿之一的“驊騮”就是硃紅色的馬。但是,也有全身一點黑色也沒有的紅馬。例如,郎世寧畫的《乾隆十驥》中的“大宛騮”就是全紅的一匹馬。


  • 郎世寧畫乾隆十驥《大宛騮》

其實,周穆王八駿的第一駿就是“驥”。驥到底是什麼顏色的馬?就是《說文解字》裡,也沒有詳細的解說。

根據最早記錄畫《八駿圖》的資料來看,晉武帝時代的畫家史道碩畫的《八駿圖》中的“驥”,就是一匹紅色黑蹄黑鬣毛黑尾巴的馬,這種就是“騮”,所以,周穆王的八駿第一駿“驥”就是騮馬。

曹操著名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驥,原來是八駿第一的驥。如果我們要畫曹操的這句詩意,最好畫一匹“棗紅馬”比較好,一來驥本來就是紅色的馬,第二呢?紅色也象徵著成功。

所以,古來畫馬都喜歡畫紅馬。因為紅馬有太多的文化內涵。

最後,我們就說說工筆畫的馬如何設色。

在選擇好構圖白描底稿以後,就進入工筆畫的設色階段。

首先,我們要準備的主要國畫顏料,按照畫“棗紅馬”的意圖,分別是:

1.胭脂

2.赭石

3.硃砂

4.朱膘

5.三青

6.藤黃

7.墨

第一遍著色,先用赭石把暗部按照結構點染一遍。注意,用赭石可以略加胭脂,也可以略加墨,一定不要過。


  • 元代趙孟頫《洗馬圖》中的“棗紅馬”,是白鬣白尾的馬,叫“驌驦”。

赭石加胭脂,色彩更紅更亮,調製的時候要注意火候,不要太紅了。赭石是一種中間色,胭脂偏冷。

等第一遍顏色乾透了,再輕輕鋪上第二遍顏色。

第二遍顏色,就是你要的主色調顏色,一定要調配好自己喜歡的色度和色感。

所謂“棗紅馬”的棗紅色,就是用赭石加胭脂配出來的,調配的時候,注意適度,不要一次就到位,因為工筆畫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逐步調整。


  • 元代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中的騮馬。

第二遍著色的總的原則就是“寧可不足,也不要過分”,為後面的著色留有餘地。因為,如果第二遍紅色不足,我們完全可以在第三第四第五次……的渲染過程中,去逐步加深飽和色度的。所以,赭石裡面儘量不要加胭脂太重。

第二遍乾透以後,第三遍著色的重點是從整體上著眼,儘量調整局部不足和過分的地方。

工筆畫著色的方法很多,但是,不外乎就是傳統的著色和吸收一些西畫色彩的方法。

這兩種方法沒有高低之分,各有各的美感,主要看作者自己喜歡哪一種。

千里馬個人的建議是,如果吸收西畫的色彩方法,堅決不建議像畫油畫那樣使用色彩。

畢竟中國畫要有自己的特色,但是,適當吸收一些西畫色彩原理,也有助於我們對質感的表現。


那麼,如果要吸收一些西畫色彩原理,從第三遍和第四遍開始,就可以運用一些冷暖色互相補充一下,這樣,質感和色度都充分一些。例如郎世寧畫的乾隆十驥之一的《紅玉座》,這匹馬就是這樣著色的。

這匹馬就是一匹白鬣毛的“棗紅馬”,可惜圖片翻拍顏色失真,沒有棗紅馬的紅色。但是,這匹馬畫的色彩飽滿,描寫了健碩的御馬。

工筆畫要反覆著色,反覆的目的不是重複著色,而是越來越豐滿和越來越統一諧的一個過程。古代有“三礬九染”只說。所以,到底需要然幾次色,完全以色彩飽滿和諧為止。


工筆畫的博大精深,有探索不盡的奧秘。學習工筆畫,就要有描繪事物博大精深的願望。

中國歷史上畫馬,到元代以後就衰落了,流傳下來的工筆畫畫馬,清代乾隆年間意大利人郎世寧的畫馬,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可共我們參考學習。


  • 乾隆十驥圖法國畫家王致誠畫的《自在驈》

色彩著色完成以後,最後還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就是要重新勾勒一下墨線。

因為我們使用的赭石、硃砂、朱膘都是礦質顏料,這種顏料是不透明的,容易在設色的過程中覆蓋墨線,讓墨線變得有些失神,所以,要重新提醒一下,這就需要再次勾勒一些線條。

例如,身體四肢的輪廓等等,尤其是馬的鬣毛和尾巴,還有馬蹄都要重新勾勒。

需要注意到是,不能在著色未乾透時用墨線勾勒,否則會影響勾勒線條的質感。

墨線勾勒完成以後,讓線條幹透以後,再次用淡墨以線條的筆法渲染一下線條密集的地方,例如馬鬃馬尾這些線條密集的地方。勾勒的目的,是為了讓墨線更有質感和協調性。

這樣一幅工筆畫著色畫馬就完成了。如果按步驟,起碼需要二十幾次。

此外,赭石加墨,硃砂加墨都可以畫出不同層次紅色的馬。具體的設色方法,都沒有什麼區別,但是,色彩帶來的味道是不一樣的。希望除了畫“棗紅馬”,也應該畫一些其它紅色的馬。


千千千里馬


如果我著色,先打赭石底,罩胭脂。




塗之人995


紅色和棕色調和在一起就變成棗紅。

用紅色(少許)加大量白色。 色彩調配: 色彩由3原色組成:紅、藍、黃(不包括白色) 這3色可以組成千變萬化的顏色 紅+藍=紫 紅+黃=橙 黃+藍=綠 上面的顏色各個成分改變點就出現:草綠、翠綠、中綠、硃紅、大紅等顏色。


山西阿邦


胭脂加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