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黃橋決戰:“韓若攻陳、黃必攻韓”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出的呢?

1940年10月初爆發的黃橋決戰,關係到黨中央開闢蘇北、發展華中抗戰局面的整個戰略任務,意義極為重大。如果打得好,將順利實現黨中央的戰略意圖,奪取我在蘇北的抗日領導權;如果打不好,面對韓德勤的三萬多頑軍,陳粟的七千人馬很可能被“趕到長江去”,意味著“皖南事變”提前上演。

這是一場必須打而又輸不起的決戰。面對數倍於我絕對優勢的敵人,陳毅一面急電中央報告緊急軍情,一面急電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黃克誠率部馳援。

黃橋決戰:“韓若攻陳、黃必攻韓”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出的呢?

10月3日,中共中央向重慶國民黨當局嚴正提出:“韓(德勤)不攻陳(毅),黃(克誠)不攻韓;韓若攻陳,黃必攻韓”。藉以警告國民黨當局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後果自負。

10月4日,中央向黃克誠部發出指示,電令其立即南下阜寧,並向鹽城挺進,迅速馳援陳毅。

10月5日,中原局也向黃克誠部發出了《為配合陳毅部消滅頑韓的政治動員令》。

遵照中央指示和陳毅的電令,黃克誠於10月4日當即率八路軍第五縱隊主力兼程南下,一路突破頑敵的鹽河、舊黃河等防線,連克佃湖、益林、阜寧、建陽、湖垛等城鎮,直下鹽城。“沿途消滅了頑軍第10常備旅和獨立第3旅等部,切斷了韓德勤的歸路,動搖其側背,威脅其大本營興化,在戰略上對韓德勤造成南北兩面作戰之勢”。

然而,儘管中央的命令指示非常堅決,黃克誠南下的動作非常迅速,對韓德勤的警告非常嚴厲,但一向以反共摩擦專家著稱的韓德勤,並未有所收斂,其在江北消滅新四軍的心意已決,早就開始動手了。10月3日,他便率大隊人馬向黃橋氣勢洶洶殺來。

黃橋決戰:“韓若攻陳、黃必攻韓”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出的呢?

陳粟知道,寄希望於黃克誠部迅速南下與新四軍進行戰役上的支援,肯定是來不及的,也是不現實的。黃克誠部只能從戰略上進行配合。好在陳粟也早已堅定了誓與韓頑決一死戰的決心與意志,擺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排兵佈陣,選取了敵意想不到的最強部隊翁達旅作為首殲目標,採用了以黃橋為軸心實施運動防禦的作戰方針。

最終,勝負的天平倒向了正義的一邊,倒向了指揮更卓越的一邊,倒向了戰鬥意志更頑強的一邊。完全可以說,陳粟挽狂瀾於即倒,乾脆利落地打贏了黃橋決戰。

回過頭來看,儘管我對韓頑提出了“韓(德勤)不攻陳(毅),黃(克誠)不攻韓;韓若攻陳,黃必攻韓”的嚴正警告,希望八路軍快速南下與新四軍實現戰役上的配合,徹底扭轉被動局面,但實際上這種戰役上的配合,因時間太緊戰事發展太快並未實現,只是達成了戰略上的配合。

不過,這種戰略上的配合也起到了很大的戰略呼應作用,至少使韓德勤有所顧忌。特別是經過黃橋決戰後,我八路軍乘勢南下,與新四軍會合於鹽城東臺縣白駒鎮。從此八路軍與新四軍兩大革命武裝徹底打通了戰略聯繫。這對開展蘇北乃至整個華中抗戰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

陳毅、粟裕與闊別多年的黃克誠在白駒鎮相見,彼此都十分高興、激動萬分。陳毅還賦詩一首:“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儕並馬歸。江淮河漢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

黃橋決戰:“韓若攻陳、黃必攻韓”是在什麼情況下提出的呢?

主要參考文獻:《陳毅傳》《粟裕傳》《黃克誠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