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如果您喜歡古建築,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建築,請關注作者頭條號

“古建築設計師”後面長期更新中國傳統文化建築,如果您有古建築設計項目,文物修繕項目,寺廟施工圖設計,仿古街改造項目,祠堂項目的設計及施工請關注並私信作者!

一、 寺廟概況

金剛寺坐落在遼源市中心地段,位於電視塔轉播臺西山腳下,始建成於一九二七年,是一座有較大影響的佛教比丘尼寺院。寺院由開山祖師上覺下慈、上覺下輝兩位老和尚以開裁縫店籌資創建, 當時有正殿7間,東西配殿6間,附屬房屋11間,僧寮13日,菜田15畝,總佔地面積達二萬餘平方米,常住僧眾32單,主要生活來源以種菜、賣菜為主。 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韋陀菩薩等大型銅像20餘尊,古樹參天,在晨鐘暮鼓中,經聲佛號不斷。寺院在住持覺慈、覺輝法師的帶領下,比丘尼過著自食其力的田園生活,為一般寺院所不及。 上覺下慈法師圓寂於一九六八年,享年66歲。上覺下輝法師於一九五五年圓寂,坐觀葬於金剛寺後山,享年60歲,文革時寺院被佔,和尚被迫流散。十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落實宗教政策,覺慈法師徒弟七十二歲高齡的的上昌下法老和尚又重新回到離開多年的金剛寺,恢復了宗教生活,並擔任住持,收弟子隆斌、隆承、隆忍、隆華等人,由於昌法老和尚年事己高,自願退居,經省、市政府宗教局批准,將住持之職傳於大徒弟隆斌法師,一九九八年六月五日,在金剛寺舉行晉院儀式傳座法會,並做了重要講話。隆斌法師擔任住持以來,廣結善緣,對金剛寺道場進行了改善,重新修繕了殿堂、寮房,改變了原來房屋破爛不堪的狀況。一所莊嚴、清淨、雄偉、壯觀的大眾修行的正法道場,即將重現在大眾面前,古老的金剛寺,將重放異彩,為遼源市又增加一處靚麗的風景線。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總平面圖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鳥瞰圖


二、 項目分析

金剛寺佔地面積16210.67㎡,約24.32畝。場地坐北朝南,高差變化較大,最大落差達15米。場地東北角為山地,西側為一片房屋,南面入口處為電力設備公司和變電所。綜合考慮寺院的一般格局和周圍環境因素,寺院的規劃應從大處著手、小處刻畫,保證整個寺院氛圍的形成,寺院內部各個建築的設計著重考慮使用人群的身份和建築的功能要求。此次金剛寺的建設是在原址上重建,依託寺院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在尊重歷史、力求創新的原則上打造一個既有歷史韻味又能滿足現代人審美觀的寺院。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功能分佈區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交通分析圖


三、 設計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2、《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

四、 規劃指導思想

保持和發揚原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充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造就的人文景觀和潛在景觀,適當地應用到規劃設計中,使其具有自己獨到的地域風格和民族特色。在完善寺廟相關佛教建築設施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佛教比丘尼文化特色,深化佛教比丘尼文化內涵,弘法利生、造福人民,建造具有實際觀賞價值的古建築群,使其成為遼源市最具特色的佛教比丘尼文化中心。寺院建築也是重要的規劃要素,建築要適地而建,既要在總體上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也要在單體建築上保持個性,做到既各自成景,又能渾然一體。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豎向規劃圖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綠化規劃圖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消防及給水規劃平面圖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汙水及雨水規劃平面圖


五、規劃指導原則

1、在融合佛教文化的基礎上,突出比丘尼文化特色;2、綜合體現朝拜、休閒、旅遊觀光和文化交流等多種功能;3、增加能體現佛教文化的建築設施;4、在保持依山而建、左右對稱的寺廟格局基礎上,強化園林化佈局。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室外強電平面佈置圖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室外弱電平面佈置圖


六、規劃佈局

(一)功能分區

1、佛教文化活動區:以展示佛教文化和舉行相應的佛事活動和安頓僧人的日常生活為主。2、東院休閒區:以休閒、品茶、進餐等遊客活動為主。

(二)總體佈局

寺院採用臺地模式佈置建築,依據功能依次在各個不同高程臺地上佈置相關建築,綜合考慮建築的高度和臺地高差之間的關係,在立面上塑造完美的景觀線條。平面上採用傳統的左右對稱式佈局,總體上給人嚴謹工整的感覺,局部園林則活潑靈活,形式不拘一格。寺院依中軸線大殿數目和入口廣場分為三個臺地,每個之間的高差不等,左右依中間大殿功能設置配殿。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天王殿單體透視圖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大雄寶殿單體透視圖


1、 入口廣場

廣場位於寺院的入口處。穿過天王殿即可到達。設有三個主入口:一個是位於中軸線上的人行主入口和兩個兩側的車行主入口。廣場四周以建築圍合,天王殿兩側為流通處和寺務處,東邊為客房,西邊為寮房。廣場內佈置有放生池,池體與臺階結合建設,設計極富創意和新奇感。對稱種植的濃蔭大樹保證了整個廣場終年綠意盈盈,遊人四季都能舒心遊賞,圍繞放生池規則佈置的樹池既保證了池中魚兒不被曝曬,又能形成良好的水邊倒影景觀。建築間見縫插針式的綠化方式更是錦上添花。廣場面積大小適中,各個建築單體在樹木的掩映下充滿生機。寺務處和流通處為遊客提供了周到健全的服務設施,整個廣場功能齊全,既能獨自成景,又是寺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寺院中心

主要是指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以個配殿為輔助的,進行各種佛事和文化活動的建築和空間。各大殿均設殿前、殿後廣場,廣場內依比例設置適當花壇綠地,殿前廣場依照功能寬廣不一,大雄寶殿為寺院主體大殿,殿前廣場面積最大。大殿兩邊建築均以廊廡連接左右配殿,依據各臺地高度巧妙連接,小體量的遊廊和大體量的殿在景觀上做到了有主有次,層次分明。整個寺院建築既自成一體又能各自具有完備的功能,建築之間以長廊連接,雨天不溼、晴天不曬。寺院最高的臺地是藏經樓和三聖殿,這裡環境清幽,鳥語花香。依託山體的良好環境,營造修佛的良好場所。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藏經樓單體透視圖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流通處單體透視圖


3、東院休閒

主要包括齋堂和東院花園,齋堂除了滿足寺內僧人用餐之外,還提供往來遊客的用餐需要。齋堂隔壁的花園是整個寺院的景觀集中點,種植奇花異草,呈現生態之美。

七、景觀設計

寺院在外圍景觀上藉助山體優美的自然環境,在寺院內部建設良好的觀景和遊覽場所,欣賞寺院原生態的優美風光。景觀設計上以植物造景為主,以當地的鄉土樹種為主調樹種,適當選用具有觀賞價值的外來樹種,廣場區採用對稱式種植,以常綠濃蔭樹種為主,同時配置具有優美樹形的花灌木和其他灌木。周邊種植垂柳的放生池是整個寺院唯一的水體景觀,水邊有觀景,散步等幽雅的環境。寺院內部的花壇、綠地採用分散式佈置,在形式上達到統一。運用對比手法,東西兩路的建築高度較大,形成幽靜和聚攏之勢,襯托出中路建築空間的開闊。豎向景觀上運用高低落差的不同設計出參差不齊、靈活多變的景觀線,總體上以紅色的建築和綠樹形成映襯的景觀形態。

八、建築設計

建築形式採用中國傳統的建築語言,全部採用仿清形式南派園林風格,採用鐵紅色牆面和灰色屋面,運用傳統的對稱式佈局,講究建築之間高低錯落的關係。各建築單體之間以廊相連,整個建築連成一體,同時在建築的層數、地勢上變化,以達到建築群體在外觀上的起伏變化。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寺務處單體透視圖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鐘鼓樓、寮房透視圖


九、道路交通規劃

根據寺院的規模和地勢,設置三個主要入口,位於中軸線上的人行主入口和位於廣場兩側的車行主入口。由於寺廟的格侷限制,交通方面車輛只能進入廣場,出於消防方面的考慮,寺廟西側圍牆外設置了6米寬的消防通道,經廣場西邊的側門進入廣場,東邊設置了機動車停車場。寺院內部交通主要以臺階和廣場為主,誇大的廣場滿足了人流的疏散。根據道路的功能和建築的空間分佈狀況,道路寬度不一,車行路寬6米,臺階寬3米、1.8米不等。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東配殿(西配殿)單體透視圖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至聖殿單體透視圖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齋堂單體透視圖


十、豎向規劃

場地總體地形為南低北高,在地形處理上注意用地形變化來圍合空間,地形處理上因高就低,儘量減少擋土牆高度,減少土方工程量;同時,結合景觀美學,在豎向上塑造完美的天際線。充分考慮場地的給排水和豎向設計的關係。


甲級古建築設計院:寺廟全套規劃文本分享

技術經濟指標


十一、其他規劃

1、給排水

①給水水源由城市市政管網接入;

②排水以地面排水為主,部分地段埋設地下管線,由地勢高處排向地勢低處,最後經涵管排入城市排水系統。

2、電力電信

①電力。景區內設置了一座配電室,保證整個景區的電力供應。管線由城市電力系統接入後,經配電室至各個景點照明。管線採用地埋伏設。

②電信。景區內的電話、有線電視、網線等管線系統均由城市電信系統接入,地埋接入各功能區。

3、防災規劃

①地質災害防治

景區各個建築均規劃建在地勢較平坦、坡度較緩處,以減少填挖、降低擋土牆高度。

②消防

寺院西邊設置了一條寬6米的消防通道,各建築外圍設置消防栓,同時在各建築內部配置了消防裝置,滿足整個景區的消防要求。

③抗震

寺院內的所有建築均應參照遼源市的抗震要求建設。

④防盜

寺院外圍設置安全防護圍牆,重要位置應設置防盜、監控系統。

⑤環境保護

保護原有植被,定點設置垃圾箱,避免廢物、汙物的隨意丟棄,維護生態平衡,保證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停車場

在寺院的東側廣場處設置了停車場地,保證了遊客的停車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