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餘八百


這是一個本人與很多人討論過的問題,但我至今不明白為什麼那些有一定歷史常識的人,對此居然還是會有疑問。今天在此再說一次,我的觀點很明確。
在絕對差距面前,什麼陣都是白給,亞歷山大泉下有知應該慶幸他走錯了路並且死的早,否則,他將面對的可不是壓力山大哪麼簡單。他一世英名必將毀於關中,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可能因此被改寫。
我們首先從可以動員的士兵數量來做一個對比,畢竟兵仙韓信說過,多多益善嘛!據史料記載,亞歷山大軍團東征時最大軍隊數量不超過五萬人,而秦國在此前五十年一場失敗的戰役中,投入了五十萬的兵力。在那一戰之後的二十多年後,秦國經歷了舉世聞名的商鞅變法,亞歷山大東征之時,變法近三十年的秦國早已從一個隨時面臨亡國的諸侯弱國,一躍成為虎狼之秦。令山東六國膽寒。如果遇上西邊來的帶了幾萬人的亞歷山大,秦國可能根本就不會太當回事,就算馬其頓方陣有幸展示了他的戰鬥力,秦國必然能很快組織起超過五十萬人的軍隊,十比一的人數比,不光是數量上的差距,更代表著組織能力的差距
,亞歷山大,見過這麼多軍隊嗎?還打?

我們再談談戰爭經驗,秦國是在平王東遷時,因護駕有功被封到關中的,而當時的關中之地,其實已被少數民族佔領,可以說秦國從立國之初,就開始無休止的戰爭,三家分晉以後,進入戰國時代,敵人從野蠻人變成了文明人,到亞歷山大東征時又已經打了近八十年,實戰經驗絕不遜色於當時的存在的任何一個國家。

戰爭理論上,至今閃耀著光芒的《孫子兵法》已問世數百年,其先進性和實用性不用我多說。

再論單兵素質,秦銳士都是在商鞅變法改造中武裝到思想的,連超級特種兵魏武卒都難以抵擋的虎狼之輩
。這些都有明文記載:
《荀子議兵篇》記載: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
荀子又說:
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
這樣的秦國精英士兵,就算不比馬其頓步兵強,也沒有比他弱的可能。

最後,從裝備的角度來講,中國當時的金屬冶煉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優勢意味著什麼,也不用我多說了吧。

何況亞歷山大如果翻越喜馬拉雅山脈或者繞道蔥嶺而來,輜重和後勤必然無法保障,就算不可能發生的事發生,秦軍在野戰中被被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打敗,秦軍馬上

堅壁清野,進入防守狀態。用秦軍鐵騎偶爾騷擾一下亞歷山那幾乎不可能存在的漫長補給線,等待亞歷山大的,恐怕,只能是無盡的後悔。

一切都是這麼清晰,無論從人數組織能力戰爭經驗戰爭理論單兵素質,還是裝備後勤的那一個方面來比較,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方陣都沒有絲毫優勢可言。

而我甚至都懶得提的是,在當時的崤山以東,還有六個與足以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亞歷山大真的來了,能像義渠王一樣在中國歷史裡留下個名號就算是幸運了。

最後說句題外話。有興趣的同志可以關注本人正在寫的資治通鑑故事會系列文章,與你共同走進歷史的深處,探尋隱藏在故事背後的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