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以當代人的角度客觀的分析諸葛亮一生的“陰謀”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隱居於隱居於湖北襄陽隆中,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

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蜀漢開國後,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光復大漢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以當代人的角度客觀的分析諸葛亮一生的“陰謀”

其功績以客觀的角度去看,稱其為蜀國之根本則毫無誇張之所言。自出南陽草廬以來,新野之火、赤壁鬥謀、空借荊州、助主入川,等一系列的扭轉乾坤,使得當時連戰連敗的劉備勢力得以迴光返照,鼎足問世。其所學知識在當時無人能及。

其統軍打仗更是在三國時期無人可敵,哪怕用兵於曹操,兵法如周瑜,與諸葛亮相比也好比是小巫見大巫了。用三國時期的話稱呼諸葛亮為:“真乃天人也!”並非當時的任何所謂的名士,名將可比。舌戰群儒一篇中足可見其智謀至高。

三國時期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東吳之士出俊傑。”由此可見江東還是有很多名士大儒的。但到了諸葛亮面前,東吳之士也變成了東吳芝士了。

以當代人的角度客觀的分析諸葛亮一生的“陰謀”

正如剛才所說,有著如此經天緯地之才,用兵如神的諸葛亮,也有幾次慘敗的過往。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一路攻到了吳國的夷陵,這場戰役也是三國曆史上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此次戰役以蜀國元氣大傷敗給東吳陸遜而收場。但不少人應該也和小編有著一樣的疑問,此次戰役為何諸葛亮沒有同去,有的人會說是因為諸葛亮本身就不同意伐吳,也因為諸葛亮三番五次的勸劉備不要出征而惹怒了劉備,因此未曾出征。但以諸葛亮過人的謀略這些應該不成問題。那麼到底因為什麼呢?所謂的“心機”就在此處。

如果說東吳取勝是皆因蜀國大意加上劉備算不到火燒連營這一方面,其實並非如此,詳情可參考東吳得勝之後,諸葛亮早已安排好兵敗後事這一點取證。當時陸遜得勝乘勢伐蜀而來,卻誤入諸葛亮在當年率軍進入西川之前佈下的“石頭陣”,最後還是依靠諸葛亮之岳父黃承彥帶領東吳將士走出了“石頭陣”中。當時黃承彥道:“當年小婿孔明在入川之時吩咐我道,日後必有東吳大將會被困於此陣中,其臨行之前再三叮囑我道不可將汝等領出陣外。”

以當代人的角度客觀的分析諸葛亮一生的“陰謀”

由此可見諸葛亮在西川之戰之時就意料到將來會有此敗。其實如果夷陵之戰諸葛亮與劉備同去的話,恐江東吳國將歸蜀國矣。明明可以取勝,為什麼諸葛亮偏要敗呢。其實還要從被人們忽略的一個細節說起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之時曾經求教過諸葛亮安邦定國之策,當時諸葛亮就早已給出了答案,我們從諸葛亮回覆劉備的話中便可知曉。

諸葛亮與劉備說的大概意思就是劉備必須取荊州奪西川已成鼎足之勢。諸葛亮的意思就是說當今天命其實已經到了要改朝換代的時機了,若要違背天命誠然不可為之。但身為臣子我可以盡力幫你名揚天下,稱霸一方形成鼎足之勢。但再度興漢,使然不可為。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鄧艾跨領而來。夜間做夢之時會遇見諸葛託夢交代他入川后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