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戰爭後,北京功德林裡上演新的“戰爭”

【軍武次位面】作者:liutang2020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戰爭後,北京功德林裡上演新的“戰爭”

▲《決戰之後》海報

本期我們講述的老電影,與改造戰犯這個特殊話題有關。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對曾經在侵華戰爭中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戰犯,和在解放戰爭俘虜的國民黨戰犯,以及偽滿洲國戰犯進行成功改造。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後有兩部反映改造戰犯的電影上映,反響不凡。電影雖然只是藝術的表現,但仍為我們揭開了當年戰犯改造工作的點滴。我們將分兩篇介紹這兩部電影。

筆者相信,很多人是在看完八一廠的《大決戰》之後,會想著去看這部電影的。同樣是1991年上映的電影,電影《決戰之後》,也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週年而創作的優秀電影。《決戰之後》改編自黃濟人的長篇小說《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這部作品曾獲得了首屆全國軍事文學獎、郭沫若文學獎等殊榮,黃濟人本人則是原國民黨將領黃劍夫之子、邱行湘的外甥,特殊的身份讓他創作了這個特殊題材的作品,進而改編成電影《決戰之後》。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戰爭後,北京功德林裡上演新的“戰爭”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分為上下兩部,分別介紹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在功德林的改造和獲釋後的生活,上下兩部間隔了30年,終於形成了完全本

《決戰之後》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導演為1989年執導了電影《開國大典》的李前寬、肖桂雲夫婦。演員陣容是非常強大的,除了古月、黃凱、劉錫田、孫飛虎等著名的特型演員外,當時活躍於電影界的眾多優秀演員參加了本片拍攝,李法曾、葛優、趙小銳、舒耀暄等均飾演了本片中的國民黨戰犯。諸位演員用他們的表演功底,將本片中眾多的國民黨戰犯角色演繹的淋漓盡致。

《決戰之後》中所提到的"功德林",最早是北京德勝門外的一座廟宇,後被改為監獄。新中國成立後,這座監獄直屬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直轄,改名為北京戰犯管理所。在這座戰犯管理所中,曾關押過100多位高級戰犯,除了幾名去世者外,其他戰犯均在1959年至1975年的7次特赦中全部釋放。本片結尾也提到了公安部對這部電影的大力協助。(以下截圖均自電影,因為沒錢看超清,只能截標清……)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戰爭後,北京功德林裡上演新的“戰爭”

▲《決戰之後》得到了公安部的協助拍攝

不過,本片開始時,當杜聿明戴著鐐銬從車廂裡走出來時,我們就能看出,這批戰犯初到功德林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態。對於他們來說,他們被俘的事實,可以用"成王敗寇"來形容;他們被俘時的想法,是"漢賊不兩立";沒能"殺身成仁",便是心懷愧疚。杜聿明是他們當中的典型代表,當然不是最頑固的,最頑固者當屬黃維,一番"各自退三十里,重打一次"的高論也是沒誰了。

片中這些人剛來功德林時,頑固的、滑頭的、情緒低落的、埋怨同僚的,甚至是絕望想自殺的,都一一表現出來。這樣一批戰犯,此前的身份竟是身居高位、呼風喚雨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特務機關頭子、黨政要員。不過,既然來到功德林,那麼他們也就只有一個身份了,就是戰犯。而在功德林,他們要做的也就只有一件事——改造學習。他們過去追隨著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如今則要向人民低頭認罪、改惡從善。

雖然說,進了功德林的都是戰犯,但是功德林對於這些人的身份有著不同的解釋。功德林其實是一個改造、學習、勞動的特殊學校。它的存在不是要定誰的罪,而是讓這些戰犯確實交代問題、改惡從善,努力改造學習爭取人民的寬大處理。片中,徐遠舉去世時,眾人為其辦了追悼會,輓聯上寫著"學員徐遠舉"。"學員"二字,很清楚地表達了他們在功德林的身份,以及他們所做之事也有了很好的解釋。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戰爭後,北京功德林裡上演新的“戰爭”

▲"告別學員徐遠舉紀念會"

片中提到了抗美援朝。功德林的戰犯中,有人認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杜建時和陳長捷這兩位天津被俘的戰犯,還用英文討論著美國必然取勝。不過隨著戰事的發展,微妙的變化出現了:有人開始寫材料介紹美國軍隊的情況,功德林開始大規模炒制炒麵支援朝鮮前線,有人甚至改變態度開始翻看學習材料。可見抗美援朝戰爭,對功德林戰犯有著很大的影響。

《決戰之後》對當時功德林管理所內的日常進行了大量的還原,包括集體出操、跑步,集體組織學習"矛盾論"、開批判會,勞動工作等。開始我們能看到休息時間一群原國民黨將領覆盤淮海戰場形勢,到後來一群人聚集在圖書館回憶淞滬抗戰,再後來看到這批學員前往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和武漢長江大橋參觀,以及在農作勞動之餘去幫老鄉推車,這也是一種實在的轉變。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戰爭後,北京功德林裡上演新的“戰爭”

▲當注意到報紙上提到"並肩作戰,反對帝國主義"時,眾人追憶淞滬抗戰

這批"學員"當中,杜聿明最有代表性。他是黃埔軍校一期學員,抗日戰爭時期屢立戰功,內戰中被蔣介石委以重任,於東北、中原戰場與解放軍作戰,最終在淮海戰場被解放軍俘虜。這位國民黨軍的陸軍中將,也是1948年底新華社發佈的43名國民黨戰犯名單中,唯一一位被關進功德林的。《決戰之後》中,對杜聿明的變化描繪的最詳細,劇情以他被押入功德林開始,而結尾則是以他融於人民而結束。

杜聿明在功德林的表現,從對抗到緩和再到主動改造學習,最終作為第一批特赦戰犯釋放。他是功德林改造的典型人物,對其他人是有影響力的。管理所對他是非常照顧的,不僅為他治病,也為他送來了女兒在美國的情況。在管理所政策的關懷下,以及時間的發展下,杜聿明心態的轉變,使他願意改造學習並卻說帶動其他學員,從而從戰犯的典型變成改造學習的典型。值得一提的是,當要他在自傳材料中加上崑崙關大捷時,他自身是感觸頗多的。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戰爭後,北京功德林裡上演新的“戰爭”

▲ 片中離開人民大會堂的杜聿明,李法曾飾演

對比之下,黃維則是另一個典型。頑固、抗拒是這個"學員"身上的標籤,對他人的態度基本上都是負面的。不過在片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管理所的政策和其他人的改造,甚至出訪各地的所見所聞,對他是有觸動的。誠然,他是功德林最後一批釋放的特赦戰犯,但是黨和人民對他仍然是寬大的,而他自己也會清楚。當然,關於永動機的研究,片中有著重點體現。而且在特赦釋放之後,黃維也沒有停止對永動機的研究。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戰爭後,北京功德林裡上演新的“戰爭”

▲片中的黃維,由許守欽飾演,"頑固不化"、"不服氣"的勁兒是演的真好

提一下康澤。康澤是在襄樊戰役中被俘虜的,不過此人曾是國民黨特務機關的重要一員,一些耳熟能詳的特務組織創立跟他是有關係的,所以他自身對交代情況是有顧慮的。片中審訊人員對康澤打耳光的一幕給人留下了印象,這種行為是管理所不允許的,以至於李所長後來特意開會講到了這個問題。而同樣是特務出身的徐遠舉去世時,追悼會上的悼詞對康澤影響很大,也促使他交代問題、悔過自新。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戰爭後,北京功德林裡上演新的“戰爭”

▲片中的康澤,劉龍飾演

還要提的是張淦。這個片中說話陰陽怪氣,沒事拿著個羅盤故弄玄虛的戰犯,曾因卜卦和看羅盤被稱為"羅盤將軍"。在功德林,這個人對於改造其實是抗拒的,當然他的抗拒是比較圓滑的。在影片最後宣佈特赦名單時,張淦表現的比較激動,手裡的羅盤也掉在了地上。不過,這個情節是虛構的,因為特赦是在1959年12月4日,而張淦本人是在當年2月病逝。也許,影片還是希望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他也能在場,看到重獲自由的希望吧。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戰爭後,北京功德林裡上演新的“戰爭”

▲張淦(馬辛飾演)向劉管理員(石靜飾演)提出購買《易經》

1959年9月17日,在新中國成立10週年之際,根據中共中央的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並同意了特赦一批確實改惡從善的戰犯。首批特赦名單于當年12月7日公佈,特赦人員33名,包括國民黨戰犯30名,以及溥儀和偽蒙疆自治政府戰犯3名。《決戰之後》還原了當時宣佈特赦的現場,這也是本片的一個高潮。當然影片中宣佈特赦名單時只講到了杜聿明、王耀武等數人,並沒有提及所有人的名字。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戰爭後,北京功德林裡上演新的“戰爭”

▲片中宣佈特赦名單的現場

不同於八一廠1983年的《再生之地》,《決戰之後》並沒有那麼嚴肅,有時會讓觀眾感覺氛圍輕鬆。這部影片至今也留下了很多"梗",比如"黃維永動機"、"小煤山大捷",以及一些讓人發笑的場面,比如一群原國民黨的高官合力殺豬、聯歡會上的王耀武和文強演繹《女起解》……可能有些畫面我們看完後會笑,就會發出"真好呀"的感慨。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戰爭後,北京功德林裡上演新的“戰爭”

▲"小煤山大捷",先鋒以中心開花阻敵,援軍外線包圍,友軍則隔岸觀火、不動如山……咳咳,跑題了

《決戰之後》曾獲得了1992年第1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和最佳導演的提名,在片中飾演杜聿明一角的李法曾也獲得最佳男主角的提名。遺憾的是,《決戰之後》未能在當年的金雞獎上斬獲獎項,畢竟當年金雞獎的最大贏家,是同為1991年上映的《大決戰》系列,而同樣獲獎的《周恩來》和《開天闢地》,也讓《決戰之後》的光芒黯淡了不少。不過,《決戰之後》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優秀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