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昔歸,隸屬臨滄市臨翔區邦東鄉,背依風景秀麗的忙麓山,一條碧玉帶般的瀾滄江寨前川流不息,昔歸忙麓古樹茶共335畝,主要分佈在半山一帶,海拔在740~950米之間。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是雲南唯一的高緯度低海拔名茶,土壤為瀾滄江沿岸典型的赤紅壤,受大雪山、瀾滄江河谷的影響,降雨量較豐富、溼度大,土質疏鬆,土壤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含量高。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清末民初,紀《緬寧縣誌》記載,臨滄邦東鄉:

“種茶人戶全縣約六七千戶,邦東鄉則蠻鹿、錫規尤特著蠻鹿茶色味之佳,超過其他產茶區”,其中“蠻鹿”即如今的“忙麓山”“錫規”即“昔歸”,可見其優良品質在很早便被人所喜愛熟知。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昔歸茶小氣候十分優越,其古樹茶內質豐富、茶氣強烈又湯感柔順,水路細膩喉韻深,柔中帶剛,湯中帶香且持久辨識度非常高,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昔歸古樹茶的品質風味上的獨特性、唯一性。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臨滄作為雲南大葉種茶樹的發源地,用勐庫大葉種鮮葉製作而成的普洱茶一直是雲南普洱茶中品質最好的茶品之一,昔歸茶湯的細膩、水裡的幽香皆為世人欽慕。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一江兩岸三鄉四縣唯邦東雲海目迷五色

六味七村八甲九穀數昔歸幽茗飄香萬里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昔歸村,一百多戶人家,居民以漢族、傣族為主。曾寫為“錫規”,錫:搓,規:麻繩,方言中有“搓麻繩”之意。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由於昔歸居民俱已遷出,老寨得以保留一些古舊的民居,但大部分都改建成了茶葉初制所,村裡人白天來到江邊老寨採茶,傍晚開始萎凋、殺青、揉捻直至夜深再返回新寨休息。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顛

陶淵明的詩境此時在我腦海中有了具體意向

黃昏中的昔歸老寨有種清淨純粹之氣,空氣更加溫柔,家家戶戶在熱火朝天製茶,村舍間四處瀰漫昔歸茶特有的甜香,忍不住大口呼吸,世人以千金買“昔歸”,求的便是它細膩茶湯中獨特的“香韻”,而今的空氣甚為奢侈!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村前的那條瀾滄江像一條翡翠玉帶將昔歸村縈繫,這裡曾有著名的昔歸古渡口——嘎裡古渡,是天然良港,清朝始設擺渡,馬幫定期在此開展交易,是茶馬古道必經之路。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昔歸古渡有多美可能個有各的說法,但我相信論誰走過它都會被它的“綠”所不同程度地治癒。

這江面不算宏偉,秀氣而不流於纖巧,汩汩而下的江水形成線條優美、變化多端的波紋,偶爾泛起白濤,在水面一閃便翻滾而去了。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良辰美景不及細賞,暮色已四合,此後幾次來往茶山途經江邊,總心中湧起太白的詩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好山好水茶必不俗,忙麓山上連片密林,古茶樹混生其中,較大的基圍在80-90釐米左右,走進茶園,四圍是草木蒙茸枝葉交錯,卻算不上茂密,強烈的陽光從茶葉間濾過,襯得綠葉鮮活有力、生命力異常飽滿。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昔歸茶湯色明亮清澈、香高氣揚、滋味微澀甘甜,喉韻沉香鮮爽、茶氣醇厚、回甘生津的特點。昔歸茶內質豐富十分耐泡,茶湯濃度高,滋味厚重,香氣高銳,茶氣強烈卻又湯感柔順,水路細膩並伴隨著濃強的回甘與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開湯,湯色淡黃清亮,入口即香,無雜味,味甘;三泡後回甘更明顯,香氣高銳,兩頰與舌底生津,舌面感覺微澀,化得很快;四~六泡,香氣如蘭,冰糖香漸顯,水質較粘稠,重手泡後苦現,較輕,易化;七泡後湯色幾乎未變,淳厚,更佳,尚微澀,喉韻深,回味悠長;十泡後水漸淡,甜味稍減,回甘好,冰糖香尚存。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昔歸茶包含了昔歸村周邊和忙麓山所產茶品,但忙麓山所出茶品是昔歸茶中品質最好的,稱為“昔歸忙麓茶”,因此忙麓茶代表著昔歸茶的典型特點。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忙麓山的泉水,當地人稱“羊肝石水”,是沖泡忙麓茶的首選,用當地的水沖泡,效果最佳,即使是雲南普洱茶生茶也變得熟了許多,其茶水的苦澀味減少,回甘依舊;此時來一杯忙麓茶,頓感喉嚨滋潤,口舌生津,特別是那久久的回味,即使你現在只喝一杯白開水,口中總有云南忙麓茶的回甘,就如同吃過橄欖之後再喝水,“回味甜”讓你美不勝收。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忙麓茶與其它雲南大樹茶相比,主要區別在於入口淳和滋潤、回甘持久,杯底留香持久,三四泡後更覺爽口,其香不減,其甘不減,苦澀皆無,特別適宜不會喝高濃度雲南普洱茶生茶者品賞。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就算是隻喝茶,不品茶,雲南忙麓茶喝到一定時候,其“霸強”性逐漸顯露,去喝其它茶便覺“不堪入口”,總有“黃山歸來不看山”之感。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昔歸茶樹葉片形狀較細長,當地人稱之為“藤條茶”“柳葉茶”,有人把其歸納為十二字:“柳葉形、黑荊條、背無毛、梗難瞧”不無道理。

真正的昔歸古樹茶鮮葉色澤油亮墨綠且柔韌性好,幹茶色澤偏深,有紅梗、梗長、多馬蹄的現象,如同清瘦的修道之人.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昔歸茶樹並不像其他茶樹看上去那麼蓬勃,很多枝條從主幹上垂下,倒像是柳枝,乍看上去枝條也不繁茂,不明所以的還以為這種現象是過度採摘導致的。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昔歸茶是以傳統的“藤條茶採養方式”養護採摘:

“頂留葉,可使茶樹養分集中有效增加萌發葉芽的內質;側修枝,讓茶樹橫向生長便於採摘;隱清除,即摘除花果,防止茶樹過早衰老和營養分散”,看似有損實則有益,農人智慧也。

「乾貨分享」普洱茶山記之臨滄昔歸茶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