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綿州紀實:鹽亭縣農民的進擊之路


綿州紀實:鹽亭縣農民的進擊之路

鹽亭鄉下的傳統婚宴酒席

可能在現在的綿陽人眼中看來,鹽亭縣就像班級裡成績最差的那位同學一樣,基本上是可有可無,沒有什麼印象。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鹽亭人來說,從九十年代到現在,鹽亭農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今的鹽亭,早已不是從前的那個鹽亭了!

從有記憶的一九八八年開始

鹽亭縣山高不一,總得來說,就是“北部低山窄谷,南部高丘寬谷”,山與山之間巨大的溝壑裡面,生活著大部分的鹽亭農民兄弟。

在九十年代,鹽亭縣農村的經濟作物無非三樣:黃麻、蠶桑與辣椒。由於鹽亭縣的地貌特徵,鹽亭人的土地不僅少,且土地大多分佈零散,高低不齊。這就導致了農民們在決定“種什麼”上,煞費腦筋:“種糧食”和“種經濟作物”之間需要一個平衡,不然這季糧食還沒熟,就開始沒米下鍋的事情,就開始輪到你家了。

綿州紀實:鹽亭縣農民的進擊之路

養蠶

好在,養蠶這件事,的確是一個不錯的發家致富奔小康之路,因為它不會佔用土地,只是費人工而已。每年養幾季,這個問題的記憶已經比較模糊,只知道一般每家每戶都會拿個三五分的蠶卵,家裡桑樹多的人家,還會拿上幾張的蠶卵。不過就算是三五分的蠶,也會有人養的不利索,不是沒技術,而是:沒桑葉。那年頭,桑樹也是一個家庭資產的象徵,桑樹少的人家,遇上桑葉不夠蠶吃的時候,就會想一些辦法,比如,把麵粉兌成稀湯,灑在桑葉上,據說這樣蠶吃了就容易飽。

綿州紀實:鹽亭縣農民的進擊之路

工地上的工人

從山裡走出去

記不清是九一年亦或是九二年開始,走出去,成了一些鄉下農民們的新選擇。也不知道是因為厭倦了土裡刨食的生活方式,還是想到外面去尋找一份改變自己的機會,他們開始背上棉絮和衣服,提上行李,走出了這裡的大山,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

走出去的男人們,大多會選擇留在工地。幾番省吃儉用後,終於湊夠了可能是100元也可能是200元錢,去郵局辦理了郵寄手續,拿著匯款回單的瞬間,彷彿看見了家鄉的高音喇叭里正在唸一長串的名單,其中就有自己的老婆,喇叭裡最後的聲音依稀是:請上面這些人,今天到鄉郵電局來領取掛號信。

必然的,走出去的人裡面,有的成了包工頭,掙了大錢;有的人成了技術工人,拿著不菲的工資;也有人,還是繼續做著普通的工作,盼望某一天自己也能出人頭地。

綿州紀實:鹽亭縣農民的進擊之路

汽車廠技術工人

從一個時代的結束到一個時代的開始

我們一直相信,社會是在不斷髮展與進步的。終有一天,我們將會衣食無憂,我們都會住著新房,我們可以頓頓吃肉,我們會開著自己的小轎車......

只是沒有想到他來的這麼快。

從九十年代開始走出去的人們,現在已到古稀之年,當然大多數的人都還在發著餘熱,想著為子女們分擔點負擔,還在堅守崗位,但他們終將告別曾經屬於他們的時代。

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一個新的鹽亭也慢慢展露出了她美麗的面孔。從泥濘的小道,到寬闊的水泥大道;從低矮的瓦房,到高樓大廈,一切來的都是那麼讓人耳目一新。

我們這些鹽亭的農民也變得不一樣了,因為我們不會種地,一個不會種地的農民,也不知道該叫什麼,也許是新時代的農民,或者是偽城裡人?

我想,我應該還是一個鹽亭的農民,因為那片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